歷屆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獲得者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用以獎勵那些為全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截至現在已經有9位華裔科學家拿過諾貝爾獎,現盤點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
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個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長期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取得了許多傑出成就,作出了具有裡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李政道宇稱不守恆定律的提出者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
丁肇中J粒子的發現者丁肇中研究方向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統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的研究。丁肇中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命名為「J粒子」。丁肇中致力於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研究-運用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尋找由反物質組成的宇宙和暗物質的來源。
朱棣文能抓住原子的人從事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雷射致冷捕捉技術研究,有著非常廣泛的實際用途,這項研究為幫助人類了解放射線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深入理解氣體在低溫下的量子物理特性開闢了道路。
崔琦電子量子流體的發現者發現遜電子在強磁場、超低溫條件下互相作用,能形成某種特異性質的量子流體。 電子量子流體現象的發現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遠哲進一步開發交叉分子束法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把交叉分子束方法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這項技術不斷加以改進創近,用於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
高行健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語作家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華語作家。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36種文字。代表作有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戲劇《絕對信號》、《車站》等。
錢永健螢光蛋白的研究領先者發明檢測鈣離子濃度的染料分子,1981年改進將染料引入細胞的方法,以後發明更多、更好的染料,被廣泛應用。研究GFP,改進GFP的發光強度,發光顏色(發明變種,多種不同顏色),發明更多應用方法,闡明發光原理。世界上應用的FP,多半是他發明的變種。
高錕光導纖維之父高錕取得了光纖物理學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計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導纖維中進行遠距離傳輸,這項成果最終促使光纖通信系統問世,而正是光纖通信為當今網際網路的發展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