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獲得者

2020-12-06 百度百科

歷屆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獲得者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用以獎勵那些為全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截至現在已經有9位華裔科學家拿過諾貝爾獎,現盤點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

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個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長期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取得了許多傑出成就,作出了具有裡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李政道宇稱不守恆定律的提出者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

丁肇中J粒子的發現者丁肇中研究方向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統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的研究。丁肇中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命名為「J粒子」。丁肇中致力於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研究-運用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尋找由反物質組成的宇宙和暗物質的來源。

朱棣文能抓住原子的人從事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雷射致冷捕捉技術研究,有著非常廣泛的實際用途,這項研究為幫助人類了解放射線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深入理解氣體在低溫下的量子物理特性開闢了道路。

崔琦電子量子流體的發現者發現遜電子在強磁場、超低溫條件下互相作用,能形成某種特異性質的量子流體。 電子量子流體現象的發現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遠哲進一步開發交叉分子束法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把交叉分子束方法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這項技術不斷加以改進創近,用於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

高行健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語作家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華語作家。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36種文字。代表作有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戲劇《絕對信號》、《車站》等。

錢永健螢光蛋白的研究領先者發明檢測鈣離子濃度的染料分子,1981年改進將染料引入細胞的方法,以後發明更多、更好的染料,被廣泛應用。研究GFP,改進GFP的發光強度,發光顏色(發明變種,多種不同顏色),發明更多應用方法,闡明發光原理。世界上應用的FP,多半是他發明的變種。

高錕光導纖維之父高錕取得了光纖物理學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計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導纖維中進行遠距離傳輸,這項成果最終促使光纖通信系統問世,而正是光纖通信為當今網際網路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獲獎熱門預測 華裔科學家張遠及其丈夫有望獲獎
    央視網消息:自10月2日起,今年諾貝爾獎將陸續開獎。日前,原為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的科睿唯安發布了2017年度引文桂冠獎名單,來預測哪些人是奪獎熱門。其中,華裔女科學家張遠及其丈夫派屈克·摩爾,成為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熱門人選。
  • 歷屆諾貝爾獎獲得者——1904年第四屆
    繼續為大家介紹諾貝爾獎獲得者,今天介紹1904年第四屆獲獎者。兩位科學家在經過嚴密的研究後,於1894年確定所謂的N3並不是氮的同素異形體,而是一種特殊的,從未觀察到的不活潑的單原子氣體,其原子量為39.95,在大氣中約含0.93%。他們取名為氬,其希臘文的原意是「不活潑」的意思。第一個惰性氣體就這樣被發現了。這種普遍存在的大氣成分,存在於人類身邊,多少科學家在分析空氣時,都錯過了發現的機會。
  • 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Chinese Nobel Prize Winners
    通過對暨南大學推出的慕課《諾貝爾獎解析-醫學篇》的學習後,該推文是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簡要總結及引發的思考
  • 64歲華裔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錢永健在美國去世
    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官網消息,該校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Roger Tsien)於8月24日在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歲。  錢永健1952年生於美國紐約,祖籍浙江杭州臨安,是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他是美國生物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生物化學及化學系教授。因為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 獎項揭曉時間公布
    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 獎項揭曉時間公布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 獎項揭曉時間公布隨著2014年諾貝爾獎公布時間的臨近,華裔科學家能否得獎開始被公眾關注。而目前,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張首晟、楊培東、鄧青雲、錢澤南四位華裔科學家成奪獎熱門人選。而與此前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不同的是,張首晟、楊培東是改革開放後在國內接受教育的新一代,兩人成為今年諾獎熱門人選更令國人期待。楊培東和鄧青雲此前曾分別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講學。
  • 歷屆諾貝爾獎獲得者——1905年第五屆
    繼續為大家介紹諾貝爾獎獲得者,今天介紹1905年第五屆獲獎者。諾貝爾獎1 德國科學家勒納因陰極射線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我們今天置身於那色彩斑斕、如花似錦的紡織品世界和香氣撲鼻的化妝品世界時,怎麼能忘記這位為美化人類生活而幸勞一生的科學家呢?為了表彰貝耶爾在研究染料和有機化合物等方面的卓越貢獻,1905年,當他70歲時,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他諾貝爾化學獎。
  • 兩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合影,他們曾是合作關係
    他是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1]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左邊楊振寧,右面李政道1946年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學學習理論物理,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當助教,二人開始聯名發表論文。1946年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學學習理論物理,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當助教。
  • 又一個華裔諾貝爾獎,又一次中國式妄想
    很顯然這一次諾貝爾獎依然和和中國人無緣,但這並不代表這就缺少東西可供大家妄想,歷來如此,今年也不會例外。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消息一出,媒體關於高錕的報導鋪天蓋地,此刻華裔科學家身上的外籍標籤已然被媒體和輿論淡化甚至撕去,外籍儼然如同中國國籍一般。
  • 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華一次100萬,為什麼商家推崇諾獎得主?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
  • 諾貝爾獎的傲慢與偏見:華裔科學家擁獲得物理學獎成果至死未獲獎
    諾貝爾獎是已故科學家諾貝爾在1895年逝世後,根據其遺囑以及遺產所設定的獎項。根據諾貝爾生前的遺願,在物理、化學、生理或醫療學(生物、醫學領域)以及文學、和平五個方面設置獎項,來獎勵在此領域內貢獻突出的科學家或者重要人士。
  • 美國10大華裔科學家:他們是黃皮膚的美國人,卻不再是中國人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1956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意義重大。
  • 張首晟去世 曾發現「天使粒子」有望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張首晟是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一直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做研究,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06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評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他還被楊振寧認為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 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回鄉訪問
    2014年4月21日-25日,在省、市外僑辦有關負責同志的陪同下,75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教授攜家人回到平頂山市寶豐老家探親訪問,與鄉親重敘舊情,與中學、高校師生座談,感受璀璨的中華文化。這是崔琦教授闊別家鄉63年後重回故裡。
  • 55歲華裔科學家張首晟去世 曾發現「天使粒子」
    「張首晟是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一直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做研究,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於 2006 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評為 2007 年 「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 之一,他還被楊振寧認為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於是有論者說,屠呦呦落選兩院院士評委給出的理由很奇葩,而第三條尤其讓人大跌眼鏡,屠呦呦入選「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似乎又打了讓屠呦落選兩院院士的評委們的臉。 而且據說,屠呦呦此次落選兩院院士,她自己並沒有申報。屠呦呦作為2019年「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和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還會稀罕那個兩院院士的頭銜麼?
  • 那些獲得過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發現了青蒿素而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 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京召開
    記者11月23日從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大會組委會獲悉,以「科學無邊界、科技共同體」為宗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北京召開。
  • 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最多的國家排行
    第一,美國,386個; 第二,英國,134個; 第三,德國,108個; 第四,法國,70個; …… 不得不承認,美國雖然和我們的關係不太好,但他們國家的優秀科學家確實比我們要多
  • 2020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召開 華帝獲頒三項大獎
    11月5日,由中國家用電器協會、諾貝爾獎得主國際科學交流協會指導,中國家電網、北京世諾醫學交流中心主辦的「生命質量科技保障——2020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健康家電 智享論壇」在北京盛大舉行。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是由2009年諾貝爾獎醫學生理學獎得主傑克·紹斯塔克(Jack Szostak)教授等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發起,至今舉辦七屆。
  • 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楊振寧曾稱其早晚拿諾貝爾獎
    張首晟(Shou-Cheng Zhang),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7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得者。東方IC圖他還被楊振寧認為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所獲物理界重量級獎項包括歐洲物理獎、美國物理學會巴克萊獎、國際理論物理學中心狄拉克獎、尤裡基礎物理學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