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合影,他們曾是合作關係

2021-01-13 燕歸來講歷史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省合肥市,世界著名物理學家,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1]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左邊楊振寧,右面李政道

1946年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學學習理論物理,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當助教,二人開始聯名發表論文。

1946年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學學習理論物理,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當助教。

1949年兩人開始一起合作研究。

1957年,李政道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諾貝爾頒獎儀式上。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諾貝爾頒獎儀式上,這一年楊振寧35歲,李政道31歲。

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獎,然而五年之後,二人不知為何決裂,科學上不再合作,友誼也一筆勾銷,這是華人科學領域最大的憾事之一。

相關焦點

  • 張首晟去世 曾發現「天使粒子」有望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張首晟是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一直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做研究,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06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評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他還被楊振寧認為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作為擁有355項專利的擁有者,這個名字您一定不陌生,他就是諾貝爾獎的創立者諾貝爾。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 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Chinese Nobel Prize Winners
    通過對暨南大學推出的慕課《諾貝爾獎解析-醫學篇》的學習後,該推文是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簡要總結及引發的思考
  • 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偕家人回家鄉寶豐省親
    □本報記者中原三農網記者丁需學通訊員楊國棟劉楓    本報訊4月22日上午,闊別家鄉六十三載的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偕夫人琳達女士、女兒朱迪思·崔、女婿彼得·達爾以及外孫女斯黛拉、阿格尼絲回到家鄉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與久別的父老鄉親們拉家常、憶往事、話鄉情。
  • 天才納什: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vs 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201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納什面對媒體記者 攝影/張星海諾貝爾獎得主,著名博弈論創始人,電影《美麗心靈》主人公原型約翰·納什近日在美國遭遇車禍逝世。也許你也曾為電影中納什的經歷動容,但藝術源於生活卻不等同於生活,作為一個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天才納什」真實的生活軌跡是怎樣的呢?下面來看兩位專業醫生的分析。
  • 同樣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人們只說楊振寧,卻從不提李政道?
    第一位華人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楊振寧和李政道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而且他們所研究的領域的絕對硬核級別的四大基本作用力的弱相互作用力下的宇稱不守恆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兩位大佬逐漸分道揚鑣,其實兩位同為頂尖物理學家,在正式分開之前兩人一起合作研究了13年,在和這個等級的科學家上能合作那麼久其實也是難能可貴的,所以即使後來他們分開,也沒有什麼話好說!
  • 你知道有多少華人獲得諾貝爾獎嗎?
    說起諾貝爾獎,很多人可能都聽過楊振寧、李政道、莫言、屠呦呦等幾位的大名,但是華人(包括中國人和華裔外國人)到底有多少個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你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李政道和楊振寧是首兩位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籍人士。
  • 盤點那些熱愛音樂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從啟迪思維、培養自制力、養成一遍又一遍不斷訓練的習慣到激發創造力,許多獲獎者的工作和生活從音樂那裡獲益良多;音樂愛好甚至幫助有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登上了事業的巔峰。 諾貝爾獎官網在近日的報導中,為我們盤點了那些與音樂接下不解之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已經音樂帶給他們的啟示。
  • 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回鄉訪問
    2014年4月21日-25日,在省、市外僑辦有關負責同志的陪同下,75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教授攜家人回到平頂山市寶豐老家探親訪問,與鄉親重敘舊情,與中學、高校師生座談,感受璀璨的中華文化。這是崔琦教授闊別家鄉63年後重回故裡。
  • 那些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華人科學家
    今天,材料人梳理幾位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國內外華人科學家。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公布,獎項同時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所作出的貢獻。然而,卻有很多記者和學者在為華人科學家、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學教授陳列平。
  • 那些獲得過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發現了青蒿素而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 說不盡的諾貝爾獎
    獎項已花落有主,但有關話題熱度未減,整個10月科學界最熱門的話題便是諾貝爾獎。1896年去世的瑞典化學家諾貝爾一定沒有料到,據其遺產、遺囑創建的這三大科學獎項,已經成了全世界科學獎項中最具含金量的「硬貨幣」。有了這般含金量,引發討論自然在情理之中。  不過說到諾貝爾獎的獎金,其實並不算高。
  • 細數1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榜樣!
    不知道大家最近應該都被日本十八年裡拿十八枚諾貝爾獎的消息給震驚了。進入21世紀以後的這18年裡日本誕生了18位諾獎得主,平均年均一人。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得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國家。達到「21世紀前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幾無懸念。而相信大家看到這裡心裡多少也會納悶,既然日本有這麼多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那麼中國呢?
  • 父親是清華數學系的主任,兒子是諾貝爾獎獲得者,這父子倆是誰?
    這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曾引國人高度關注和熱議。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父子倆,就是父親楊武之,兒子楊振寧。一. 父親楊武之讀者朋友們大都知道和李政道一起獲諾貝爾獎的楊振寧教授。卻鮮有人知,他的父親楊武之先生也是一位數學家,一位傑出的數學教育家。
  • 新聞資料:曾獲諾貝爾獎的華人匯總
    曾獲諾貝爾獎的華人匯總如下: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 今年諾貝爾獎得主曾是琴童!優秀的人愛音樂,音樂令人變優秀
    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其實,古今中外熱愛音樂,具有精深的音樂修養的優秀科學家並不鮮見,並且深深地影響的著他們的科研創舉。
  • 歷屆諾貝爾獎獲得者——1904年第四屆
    繼續為大家介紹諾貝爾獎獲得者,今天介紹1904年第四屆獲獎者。此處,我們將第四屆的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合併進行介紹,是因為,瑞利和拉姆賽兩位科學家,合作發現了第一種惰性氣體氬,而瑞利在物理學方面有巨大的造詣,拉姆賽則持續發現了其他的惰性氣體,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自從門捷列夫周期表提出以後,科學家對尋找新的元素以填補周期表上的空缺,表現出了很大的積極性。
  •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曾是琴童!優秀的人愛音樂,音樂令人變優秀!
    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 其實,古今中外熱愛音樂,具有精深的音樂修養的優秀科學家並不鮮見,並且深深地影響的著他們的科研創舉。
  • 2020年,英國又誕生了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上個月因受疫情影響,備受全球學界萬眾矚目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低調舉行啦! 其實,新冠病毒並非人類當下面臨的唯一難題,還有許多疾病仍威脅著我們的健康,其中就包括曾讓人談及色變的肝炎。
  •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曾是琴童!學音樂長大的,難怪這麼優秀!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嚴肅?理性?不苟言笑? 不,不,不。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學而優則演。 其實,古今中外熱愛音樂,具有精深的音樂修養的優秀科學家並不鮮見,並且深深地影響的著他們的科研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