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暨南大學推出的慕課《諾貝爾獎解析-醫學篇》的學習後,該推文是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簡要總結及引發的思考
looking forward to the era of Chinese Nobel Prize harvest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Burton Richter和丁肇中他們在發現新的重基本粒子(J粒子)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共同獲得了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Dudley R. Herschbach和李遠哲和John Charles Polanyi因對研究化學基元反應的動力學過程的貢獻共同獲得了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Alban William Phillips和Claude•Cohen~Tannoudji和朱棣文因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共同獲得了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和Horst Ludwig Störmer和Robert Betts Laughlin因發現了電子在強磁場中的分數量子化的霍爾效應共同獲得了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0年,高行健,(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睿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拉開了新的道路)獲得了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2008年,Martin Chalfie和Osamu Shimomura和錢永健因發現和改造了綠色螢光蛋白(GFP)共同獲得了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2009年,高錕在光學通信領域光在纖維中傳輸方面的突破性成就和George Smith, Willard Boyle發明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共同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2年,莫言,(用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獲得了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2015年,Satoshi ōmura,William C. Campbell發現治療絲蟲寄生蟲新療法和屠呦呦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共同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從以上的list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華裔科學家和中國本土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數量不多,但是我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開始湧現,屠呦呦女士更是開拓了我國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項上的先河,這無不增強了中國科研工作者的自信心,我國日益提高的綜合國力更是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科研環境,而且中國人本身堅韌不拔、刻苦鑽研的精神也是取得成功的一劑強心劑。相信我國將迎來諾貝爾獎豐收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