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旅居瑞典的華人工商界人士8日特意為到斯德哥爾摩領獎的莫言先生舉行了慶祝活動。 |
(作者:杜承南)有這麼一個人,他出生在偏僻鄉村,經歷了饑荒貧困,從小痴迷讀書,飽覽中外詩文,長年累月堅持筆耕,終於在年近花甲時分,一舉摘得諾獎桂冠,實現零的突破,他是中華兒女的驕傲,中國文壇的傑出代表,中國獲得諾獎第一人。
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就是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於1956年出生於山東省高密縣大欄鄉。由於自己生於斯、長於斯、創作於斯,獲獎於斯的成長環境,他的作品洋溢著濃鬱的鄉土氣息,文筆流暢,跌宕多姿,或十分歐化、或土得掉渣。正如授獎詞中所言:「他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was awarded to Mo Yan,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或許是上蒼特意安排,經過一番折騰,跨過幾多坎坷,莫言終於安營紮寨,潛心寫作。難忘的1988,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紅高粱}放映後,好評如潮,莫言頓時聲名鵲起,一炮走紅。2012年10月11日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為什麼能闖過重重關卡,力挫群雄,獨佔鰲頭,現在讓我們一同走進莫言的世界,解碼他的獲獎之謎。
一、蟾宮折桂,零的突破
2012年10月11日,這個光耀史冊的日子,中國作家莫言過關斬將,經上屆諾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極力推薦,最終PK掉呼聲甚高的村上春樹,榮獲本屆諾貝爾文學獎,一石激起千重浪,在世界頓時成了引人注目的話題。諾貝爾文學獎歷來與中國無緣,是莫言打破了這一魔咒,讓中國在這一領域有了「零的突破」。為什麼是「零的突破」?為什麼魯茅老沈都與諾獎失之交臂?不是有好幾位華人科學家得此殊榮嗎?諸君且慢高興,這幾位先生早已不是中國人,而是外籍華人了。 遐邇聞名的李政道,楊振寧,都曾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他們卻是美籍華人。高行健也曾獲獎,但他入了法國籍。另外幾位諾獎得主如香港的高錕,臺灣的李遠哲也都是外國國籍,這是中華兒女的錐心之痛,也是赤縣神州的莫大遺憾。莫言的獲獎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本土作家首次獲獎。莫言獲獎後,得到了政府的稱讚與褒揚,百姓的歡呼與鼓掌。在中國甚至世界引起轟動與矚目,春雷一聲震長空,喜看神州高粱紅。除了作品本身的原因以外,還有這個「零的突破」帶來的連鎖反應,讓我們進一步地探討與破解這個斯芬克斯之謎。。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亙古不變的常情。莫言獲獎,評價自然有褒有貶,到底是實至名歸還是評委心有偏愛而有意為之呢?甚至認為正是因為莫言淋漓盡致地揭露了社會的陰暗,農民的愚昧落後、窮苦艱辛,投西洋人之所好,才獲此殊榮,當年張藝謀的《紅高粱》獲柏林金熊獎也得到類似非議。竊以為他所獲的榮譽與他三十年如一日勤奮讀書,專心寫作是分不開的。沒有挑燈夜讀,揮汗苦耕,哪來筆走龍蛇,著作等身?!這正應了杜甫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啊。
二、長夜挑燈,筆耕不輟
我們都只看到如今頭戴桂冠的莫言春風滿面,喜氣洋洋,心花怒放,卻不知當年他曾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艱苦備嘗。
怎能忘20世紀六十年代,那個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荒謬絕倫的時期。那時物質極其匱乏,買啥全憑票,吃飯要糧票,買布要布票,肉票油票更是身價百倍,一票難求,人們每天都在飢餓線上掙扎。本人也生逢其辰,當年正在農村勞動,「鋤禾頂驕陽,背上熱汗淌,碗中無飯菜,清水滿肚腸。「對忍飢挖土,枵腹煉鋼的情況有切身體會。莫言出身貧苦的農民家庭,他自己都說「會因為吃被人像狗一樣凌辱」,在大欄村,他與人一起吃過樹葉,啃過樹皮,練就了一副異於常人的鐵齒鋼牙。至今莫言還對嚼煤充飢,煤塊含在嘴裡的滋味記憶猶新。
在莫言童年的經歷中,最令他辛酸的便是他的母親為了子女用一種奇特的方式偷糧食:每次給生產隊幹活時,偷偷抓起糧食迅速塞進嘴裡以免被人發現。回到家中用筷子戳喉嚨把沒消化的食物吐出來讓兒女分享。這樣的故事聽起來都覺得過於殘酷而難以置信,更別說是莫言親眼目睹、親身經歷。莫言的童年就是被這樣觸目驚心的畫面演繹而成,這些真實感人的經歷讓莫言後來寫出一個又一個不同凡響,感人肺腑的故事,構成了他的作品基本內容,從而贏得了中外讀者的青睞與好評。
莫言的下筆千言,一揮而就是因為他兒時的勤奮好學,手不釋卷。當他還是垂髫少年,就已萌發了讀書寫作的濃厚興趣和強烈願望。在那個時代在那個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小山村,書籍是極其罕見的奢侈品。因此莫言十分清楚周圍哪個村子哪戶人家有什麼樣的書。為了讀書,他經常給有書的人家幹農活,當義工。有次為了能借到喜愛的《封神演義》,他幫人推磨,推了一上午才借來兩本書,甚至還要看主人的臉色。更甚者,在那個飢腸轆轆的時代,莫言可以偷點玉米、紅薯給人換來自己想讀的書。莫言的作品裡不乏魔幻現實主義色彩,這也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他的故鄉是交通閉塞、貧窮落後的農村,自然成了妖魔鬼怪故事的發源地,無數逸聞趣事經眾人轉述、口口相傳,成了莫言的另一個「萬有文庫」。莫言從小喜歡聽故事,各種各樣怪誕離奇的故事在莫言兒時的心裡營造了一個虛幻飄渺,光怪陸離,荒誕無稽的世界。
飢餓催生了莫言的文學夢。他寫道:有個大學中文系畢業、下鄉改造的右派分子鄰居對他說,他認識一個作家,寫書得了上萬元的稿費,每天能吃三頓肥肉餡的餃子;「從此我就知道,只要當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次餃子,而且是肥肉餡的。天上神仙也不過如此。從那時起,我就下定決心,長大後一定要當作家」。沒有空話套話,沒有豪言壯語,只是真情流露,只是直抒胸臆。這段自述,充分表明莫言是一個誠懇坦率,敢講真話的作家。
三、奇卉異果,創新開拓
莫言的人生經歷別具一格,與眾不同,小學沒畢業,中學沒讀成,20歲入伍當兵離開農村。參軍後每天都是站崗放哨,後來到了保定軍校擔任圖書管理員,開始接觸五花八門的書籍,也給他提供了營養豐富的「心靈雞湯」,從此開始了他的讀書寫作的漫漫徵程。大凡作家的創作都離不開自己親身經歷。莫言兒時有太多太多的故事,這讓他能寫出後來轟動文壇的各種體裁的作品。莫言1981年開始創作,保定文學期刊《蓮池》發表了他的處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考上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結識了他的第一個伯樂,徐懷中。莫言跟徐老師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1967年,12歲的他因飢餓難忍偷拔了生產隊的一根紅蘿蔔而被批鬥,對著毛主席像保證以後再也不偷了,回家又遭到父親的一頓痛打。莫言根據這段經歷,在徐老師的指導與幫助下於1985年創作了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1986年便有《金髮嬰兒》問世,接著出版了《紅高粱家族》等中短篇小說,《豐乳肥臀》等長篇小說。魚貫而出,一發不可收拾。其中《紅高粱》獲1985——1986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生死疲勞》獲得香港「紅樓夢長篇小說獎」。2006年榮登中國作家富豪榜第20位,2007年穩坐中國作家實力榜第1名,2011年憑長篇小說《蛙》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成了一個得獎專業戶,像一個英雄母親,一年生一個大胖小子,又像一位高產的勞模,三十一年共寫出短篇小說80篇,中篇小說30篇,長篇小說11篇,散文集5本,影視9部,話劇兩部。幾乎年年都有好收成。
莫言的早期作品注重表現細膩獨特的生命體驗,描寫童年記憶的鄉村生活。1986年前後,他深受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影響,開始構造獨特的主觀世界,天馬行空地講述各種奇聞趣事。1987年後又進入了新的探索期,語言似長江大河滾滾奔流,誇誕的描述手法依然是他不變的風格,這些與他情有獨鐘的美國作家福克納不無關係,他也打算像福克納創造「約克納帕塔法鎮」一樣把高密打造成自己的自由王國,馳騁想像,釋放文採。於是在那一小片土地上,莫言果然演繹出多彩多姿、扣人心弦的故事,「赤橙黃綠青蘭紫,手持彩練當空舞」。我們的作家莫言,搖身變成了「高密東北鄉」這片土地上呼風喚雨,一呼百諾的莊園主,山大王。
這裡我們不禁要問,中國除了莫言以外還有很多描寫家鄉山川風物,洋溢鄉音鄉情的作家,為什麼別人沒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而莫言就可以脫穎而出,力挫群雄呢?個中緣由,且容在下為在座諸位慢慢道來:
莫言獲獎是實至名歸,首先他的寫法符合華人獲諾貝爾獎的「六項基本原則」,即:描繪村風民情,採用現代主義手法,揭示文革的荒謬絕倫,批評政府的某些失誤與官員的貪腐,要有好的英、法、德、西、瑞、俄,日的外文譯本,要在國外獲獎或有好評。對照以上六條原則,再審視莫言的作品《紅高粱》是寫鄉土鄉情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濃鬱;從《透明的紅蘿蔔》到《蛙》,都是寫文革,寫大躍進,寫計劃生育;莫言是福星高照的幸運兒,有國外一流漢學家馬悅然,葛浩文、陳安娜,吉田富夫等高手翻譯他的作品,所以他在海外的名聲超過其他許多在中國享有盛名的作家;莫言用西方大膽奔放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來寫中國農村鄉土風味的樸實故事,巧妙地融中國的元素與西方現代派手法於一爐,集李白的浪漫與杜甫的寫實於一身,使得自己的作品風格獨特、想像豐富、文風奔放,語言犀利。正好迎合了現代中外讀者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諾貝爾獎是針對世界的,自然不僅要中國人愛讀,也要外國人喜歡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中國這個背景下,莫言巧妙地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中國的計劃生育,土地改革等措施對廣大農民生活產生的巨大變化與深遠影響,使小說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藝術感染力。
這裡重點介紹一下瑞典的馬悅然先生,諾貝爾文學獎18位終身評委之一,也是諾獎評委中唯一精通漢語、深諳中國文化的資深漢學家。他對莫言的評價如下:「莫言很會講故事說真話。」的確,莫言酣暢淋漓的文風是許多作家望塵莫及的,無論是對社會現狀或是政策制度,他都能用天馬行空,收放自如的藝術手法將之寫得隱晦誇張、調侃揶喻或嬉笑怒罵,或王顧左右而言他,但凡心有靈犀的人都知道他真正要說的潛臺詞是什麼,什麼才是他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能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好評離不開馬悅然與葛浩文陳安娜等多位漢學家傳神的翻譯。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他們對他有知遇之恩。難怪莫言要再三邀請葛浩文去酒館喝上兩杯,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下面,我想借用王國維所描述的「為學三境界」來概括說明莫言的文學創作之路:第一境界:寒窗苦讀,朝夕筆耕,嘔心瀝血三十春。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不過這條與莫言的實際情況不太吻合,因為小時候餓怕了,吃飯無節制,每頓十分飽,最愛肉水餃,不但衣帶未見寬,而且吃成啤酒肚)。可為「卅年磨成莫言劍,青鋒犀利寒光閃。」第三境界頗相似,並已成為了現實,那就是:華夏兒女眼望穿,四海騰歡,蟾宮今朝喜奪冠。
四、紙貴赤縣,「蛙」鳴「酒國」
莫言火了,這不僅代表著他在國際享有崇高榮譽,在國內贏得大眾喝彩,同時,也帶火了書市。不少人聞訊前來購買莫言作品,而各大書店莫著均已斷貨,使得想一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的讀者引頸翹望,「一書難求」。大多數人購書的原因都是想看看莫言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何能脫穎而出,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其作品肯定有過人之處,因此引發眾多讀者的興趣,這也為各大出版社贏來商機,可謂「莫言一人得獎,舉國欣喜若狂」。《紅高粱》《豐乳肥臀》《蛙》成了暢銷書。在莫言獲獎之前,不少人根本不知道世上有個莫言存在,也沒人讀過他的大作,或許由於張藝謀根據他的《紅高粱》改編的電影讓人們有所耳聞吧。張藝謀獲悉莫言獲獎後說:「得知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驚喜不已。25年前跟他在山東高密一起赤膊種高粱時,哪裡想過今天?網友在微博上翻出我們以前的老照片,我看了非常感慨。這是個天大的好事,老朋友由衷地為他高興!」鞏俐也十分激動,致電向莫大哥表示祝賀。當年莫言800元賣了《紅高粱》的版權,可真是跳樓價啊,如今就是出 800萬也休想買到。
莫言獲獎引發了連鎖效應,無論是作品被一掃而空,或是採訪者摩肩接踵,諸多榮譽紛至沓來。12月份將去瑞典領取獎狀獎金,現正忙著定製燕尾服,練習華爾茲。語文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研組表示要將其作品編入高中語文教材,顯然,時至今日莫言已經離我們公認的文學大師魯迅、老舍、沈從文等作家近在咫尺,只隔一步之遙了。莫言舊居每日有大批記者採訪,遊客盈門,川流不息。他的人生開始了華麗轉身,發生了巨大變化。甚至有廣告詞云:今年過節不送禮,送禮要送莫言書。有家服裝店更推出買女士上衣送莫言選集的怪招。還有不少鄉民大老遠趕來,只為到莫家地裡,拔一根蘿蔔,扯幾把青草,拿回去栽進自家地裡,認為會從此交上好運,沾幾分文氣,子女會考上大學,當上作家,掙大筆稿費,可以天天吃肉餡餃子。
莫言成功的經歷為我們帶來了思考。中國不乏出色的作家與詩人,但是在市場經濟大潮波濤洶湧的今天,文學飽受冷遇,詩歌打入冷宮,高雅藝術門庭冷落、無人問津,而此時莫言的獲獎無疑為中國文壇爭了一口氣,給中國文學打了一針興奮劑,讓世界知道中國不僅古代詩文價值連城的瑰寶,現當代文學也是春意盎然,洋溢生機。讓我們把掌聲送給莫言,將思考留給自己。
以前我們不必因與諾獎無緣,備受冷遇而妄自菲薄,垂頭喪氣,而今也也無須因諾獎在握,桂冠到手而自命不凡,沾沾自喜。莫言的獲獎喚醒了我們沉睡已久的文學夢,給我們的軟文化注射了新鮮的血液,我們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我們的文學是大有實力的。年青的朋友們,你們這一代是幸運的一代,大有希望的一代!願中外文學的春風吹進你們的心扉,願中西經典詩歌的種子在你們的心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願我們的文學、我們的小說和詩歌再振雄風、重鑄輝煌,像浴火的鳳凰,鼓起矯健的翅膀,在藍天碧海之間,比翼雙飛,縱情翱翔。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