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曾是琴童!優秀的人愛音樂,音樂令人變優秀!

2020-11-28 騰訊網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

兩位優秀的女性又美又颯,溫柔風趣還充滿學識。而其中一位女科學家,除了有著豐厚的學識,還十分地熱愛音樂。

這位女科學家就是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

沙爾龐捷曾經有過學鋼琴的經歷,有的人說她這是在耽誤時間做無用的事情。可是沙爾龐捷不這麼認為,她覺得鋼琴是她能夠努力鑽研科學,對待學術一絲不苟的源泉。她還認為一個科學家需要培養自己藝術的一面,並且從藝術中能激發出更多的創造力。

雖然沙爾龐捷現在的時間都用在了學術中,沒有太多的精力關注藝術,但她還是在工作,散步和思考的時候抽出時間聽音樂,以此來緩解學術上的壓力。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嚴肅?理性?不苟言笑?

不,不,不。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

其實,古今中外熱愛音樂,具有精深的音樂修養的優秀科學家並不鮮見,並且深深地影響的著他們的科研創舉。從啟迪思維、培養自制力、養成一遍又一遍不斷訓練的習慣到激發創造力,許多獲獎者的工作和生活從音樂那裡獲益良多,音樂愛好甚至幫助有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登上了事業的巔峰。

從諾貝爾獎官網在以往的報導中,音樂經常幫助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啟迪靈感並更好地處理科學信息。比如,1921年諾貝爾物理獲獎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就從中受益頗多。

在愛因斯坦5歲時,熱愛鋼琴的媽媽送給了他一把小提琴,就這樣愛因斯坦開始了和科研、音樂相伴的一生。

在愛因斯坦年輕的時候,經常回到別墅就看書、在花園裡解數學難題、同媽媽或妹妹演奏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奏鳴曲,甚至坐在鋼琴旁,用一種默想的方法演奏琶音。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一生的喜悅主要來自音樂,我若不是物理學家,可能會是音樂家。我活在音樂的白日夢裡,以音樂看待我的生命,我無法想像沒有音樂的生活會如何 ……」

他的家人和朋友們經常會看到他一邊拉著小提琴,一邊思考著工作問題。

很多次,當解決不出問題時,就會跳進音樂的海洋,音樂就像是愛因斯坦研究科學的後驅力。

當有人懷疑音樂是否影響了愛因斯坦搞科研時,愛因斯坦這樣回覆:「音樂並不影響研究工作,它們兩者都從同一個渴望之泉攝取營養,而它們給人們帶來的慰藉也是互為補充的。」

1918年物理學獎獲得者、「量子論」的開創者馬克斯·普朗克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這兩位物理學巨擘不僅是科學事業上的同事和朋友;也是音樂上的知音,他們的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已成為科學界的美談。

他自幼學習鋼琴,水準十分高超,音樂理論方面也很強,甚至曾為多首歌曲和一部歌劇擔任作曲。

雖然後來他選擇了物理作為一生的方向,但在生活中始終與鋼琴相伴,在進行研究之餘,還常在家中舉辦音樂會。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和普朗克在一起生活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愛因斯坦常常和普朗克一起演奏貝多芬的作品,愛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彈鋼琴,二人演奏的音樂優美,餘音迴旋不絕。

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沃納·卡爾·海森堡也是一名音樂「發燒友」,他偶爾與愛因斯坦一起演奏。海森堡在幼年時代便表現出穎慧的音樂才能,據說他四歲開始讀樂譜,小時候的理想是做一名音樂家和鋼琴家。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科學的熱情超過了對音樂的熱愛,因此他決定成為一名科學家。儘管「一入物理深似海」,但音樂從此也並非路人,對音樂的熱愛貫穿他整個人生。

海森堡能演奏浪漫派作曲家難度較大的鋼琴作品。大學時代,他曾提出「理論物理學的理論美同音樂的美感存在著一種美的通感關係」。大學畢業後,他有機會多次參加音樂會,有時親自登臺獻藝。

21世紀最受矚目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同樣也對音樂充滿著無限的熱愛。

由於罹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霍金全身肌肉萎縮,只能藉助貼在臉上的傳感器感應臉頰肌肉運動打字,再用電腦聲音合成器發聲。這次是霍金與Pink Floyd的第二次合作,上一次是在該樂隊1994年發行的一張專輯中,霍金曾為單曲《繼續交談》誦讀歌曲引言。

他還非常喜歡德國著名古典音樂大師華格納的作品,其中最愛的就是《Die Walkure,Act 1:Vorspiel》,他說:「華格納比任何人都強,設法用音樂轉達感情」。

沒想到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們也是如此熱愛音樂,他們在鑽研學術的同時也在發掘著對藝術的熱愛。

到底是優秀的人愛音樂,還是音樂令人優秀呢?我們沒有準確的答案,但是確定的是,音樂對於他們來說更像是一名摯友,這位摯友可以在他們在休息之餘陪伴解乏,在遇到困難時幫助鼓勵,在悶悶不樂時排解憂愁。

但是學琴的經歷往往不是一個純粹愉快的過程,很多琴童在學琴初期因為練琴孤單枯燥、自己摸索又被打擊,對學習鋼琴失去了信心。因此有越來越多的琴童家長選擇給孩子使用「貝哆蜂陪練」。

智能AI技術,精準識別彈奏的音符,實時糾錯。彈對音符變成綠色,彈錯有小蜜蜂提示,虛擬鍵盤幫助琴童快速找到正確的琴鍵位置,及時糾正錯音,猶如專業老師全程陪伴。

貝哆蜂陪練結合了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和科學趣味化的學習理念,幫助解決在練琴過程中識譜困難、琴音不準、節奏不對等難題,讓更多孩子能夠真正地享受學琴帶來的樂趣!

相關焦點

  • 今年諾貝爾獎得主曾是琴童!優秀的人愛音樂,音樂令人變優秀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
  • 2020諾貝爾獎得主曾是琴童!優秀的人愛音樂,音樂令人優秀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李四光在英國苦讀7年,1920年回國前,他提筆寫下小提琴曲《行路難》。據上海音樂學院現代音樂室考證,它是有曲譜為證的中國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
  •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曾是琴童!學音樂長大的,難怪這麼優秀!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曾是樂童!音樂令人變優秀!
    」 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
  • 盤點那些熱愛音樂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愛因斯坦曾說:「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嚴肅?理性?不苟言笑? 不,不,不。
  • 為什麼學音樂的孩子都那麼優秀?
    優秀源於專注。一位已經成為著名鋼琴演奏家的人,每天仍舊堅持練琴兩小時以上。這大概就是他被稱為天才鋼琴家的原因之一吧。02培養優秀品質沒有最完美的人格,只有不斷建設完美人格的品質。我們需要在孩子們幼年時就開始進行美育教育,讓孩子們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充分的學會自我理性調節,放開自己的個性發展,豐富自己的感情層次,以音樂的審美引領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塑造屬於自己的優秀品質!
  • 鑫愛2020,以音樂的「力量」致敬經典、傳遞愛與希望
    繼鑫聲2016、佳音2017、鑫動2018、鑫琴2019的成功舉辦,2020年9月5日開始,歷時26天,佳鑫用音樂的力量完成了「鑫愛2020」全國巡演,這場巡演跨越祖國13個城市,以「致敬」和「熱愛」詮釋了不平凡的2020。談到熱愛,這感覺不禁讓田佳鑫想起了音樂大師——貝多芬和他著名的《月光奏鳴曲》。
  • 2020搞笑諾貝爾獎公布
    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一個熱鬧程度不遜於諾貝爾獎的年度盛會,受疫情影響,其第30屆年度活動近日在線上舉行。(一項將揚子鱷置於氦室的研究揭示了它們發聲的機制,其研究者獲2020年搞笑諾貝爾獎。圖片來源:GREGORY G.
  • 為什麼學習音樂更可以讓人成功?原因竟然是……
    還記得我第一次去音樂學院的時候,那會兒我已經是個童星了,所有的孩子都盯著我看,就好像我是動物園裡的一個新品種 ,『我天,她來了』。」1、2005年,18歲的她還是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的學生。第一次救場,救的我們都很熟悉的羅馬尼亞鋼琴家拉杜·魯普,地點是在加拿大,曲目是貝多芬的《第四鋼琴協奏曲》。
  • 鋼琴家孔祥東:願意做一名音樂傳教士
    孔祥東,曾經最年輕、最優秀、最活躍的中國鋼琴家,17歲在莫斯科國際鋼琴大賽上成為最年輕的獲獎者,20歲時成為美國吉納巴考爾國際比賽金獎得主……他留學美國,師從名家。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親身感受過他激情洋溢的演奏。  西方媒體盛讚孔祥東是「一個世紀只能出一到兩個,真正能激動人心的天才鋼琴家」。
  • 不一樣的頒獎禮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居家「視頻」領獎
    參考消息網12月12日報導外媒稱,10日播放的視頻顯示,衣著簡樸的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們領取了各自的獎項。而在數千公裡外,彼此保持兩米距離的音樂家們在空蕩蕩的禮堂裡演奏了古典音樂。據路透社斯德哥爾摩12月10日報導,在一個令人不安的年份即將結束之際,瑞典電視臺線上播放了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舉行的這次頒獎儀式,傳統上這一天濟濟一堂的觀眾會向獲獎者致敬。通常負責頒獎的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在發自皇宮的消息中說:「這的確是一個不同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報導稱,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今年的獲獎者也都待在家裡。
  • 諾貝爾獎得主偏愛兆順自然科學波畫
    白天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晚上是布魯斯音樂家。除了音樂,藝術收藏也是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們的最愛,理察是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自1968年開始接觸藝術收藏,並將唐卡藝術作為自己與妻子的「終生藝術追求」,在2014年理察曾說:迷人的視覺盛宴—西藏繪畫,給我提供了我可想像的最好生活。
  • 【國慶快報】諾貝爾獎得主公布;騰訊音樂遞交招股書;美菜網獲10億...
    從1901年到2018年,諾貝爾獎已經走過117個年頭,成為國際上「每年必看」的大事件,在這個國慶期間,2018諾貝爾獎得主一一揭曉;除此以外,娛樂圈也出一個大新聞:範冰冰的「陰陽合同」事件終於畫上了句號,為此她接受了超8億的罰款。
  • 中外音樂大咖的教育經 孩子音樂怎麼學?
    但如果不去考級,在家長看來,似乎又無法在優秀中小學校面試中證明自身的實力。 對此,史明陽說,在我國,確實存在一些非專業類學校招生看音樂考級級數的現象。但實際上,考級級數的高低,對於一個人音樂造詣的高低,並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在孩子牴觸情緒較大的情況下,寧可不考級,也不應為此扼殺孩子對一種音樂的喜愛。
  • 2020諾貝爾獎收官!這種「不起眼」的學校也能出諾貝爾得主?
    2020年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獎項在「開獎周」陸續揭曉。目前所有獎項均已頒發完畢。雖然由於疫情影響,原本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晚宴將不再舉行,改為僅少數人參與的線上形式,但大家對於諾獎揭曉的熱情還是絲毫不減。
  • 收藏 | 從小學習音樂的孩子未來更有可能獲諾獎
    收藏 | 從小學習音樂的孩子未來更有可能獲諾獎音樂對你意味著什麼?你是否使用它來緩解壓力,緩解焦慮和陪伴入睡?對於許多人來說,音樂的價值無窮無盡,科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不例外。從以新的方式看問題,培養紀律,表達創造力到團隊合作,在工作和生活之中音樂已經幫助了許多諾貝爾獲獎者取得成功。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
  • 酷狗音樂2020年上半年數位音樂專輯盤點,上線近60萬數字專輯!
    近日,酷狗音樂發布《數位音樂硬核盤點》(以下簡稱「盤點」),以大數據報告的形式全面梳理2020年上半年數位音樂脈絡,給大家帶去了詳實、可靠的答案。上線近60張數字專輯,付費歌曲600萬首!「盤點」顯示,2020年上半年酷狗音樂平臺上線近60張數字專輯,總銷量突破340萬。
  • 對鱷魚吹氦氣、用糞便做刀具……2020搞笑諾貝爾獎公布
    年搞笑諾貝爾獎。搞笑諾貝爾獎旨在評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古怪」研究,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研究年報》。據《科學》報導,這是該獎項首次在線上舉行頒獎儀式,包括一系列預先錄製的演講、音樂和「閃電」講座。
  • 對鱷魚吹氦氣、用糞便做刀具,2020搞笑諾貝爾獎公布
    年搞笑諾貝爾獎。搞笑諾貝爾獎旨在評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古怪」研究,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研究年報》。據《科學》報導,這是該獎項首次在線上舉行頒獎儀式,包括一系列預先錄製的演講、音樂和「閃電」講座。
  • 2018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用音樂解釋免疫療法
    今年的12月10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及經濟學獎頒獎儀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包括瑞典王室主要成員、政界領導人及各界人士在內的1300餘人出席了當天的頒獎儀式。在本次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樂隊居然用音樂來模擬免疫療法,通俗易懂。在提到上世紀90年代,癌症免疫學研究者已經發現T細胞會對腫瘤細胞做出反應,但這種反應太過溫和時,小提琴手真的開始溫和地「模擬」,緊接著樂隊又表演了檢查點抑制使更多病人體內的免疫系統發生反應同時也能對其他形式的癌症起作用時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