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 從小學習音樂的孩子未來更有可能獲諾獎

2020-10-15 音樂知識與趣聞分享

收藏 | 從小學習音樂的孩子未來更有可能獲諾獎

音樂對你意味著什麼?你是否使用它來緩解壓力,緩解焦慮和陪伴入睡?對於許多人來說,音樂的價值無窮無盡,科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不例外。從以新的方式看問題,培養紀律,表達創造力到團隊合作,在工作和生活之中音樂已經幫助了許多諾貝爾獲獎者取得成功。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


百年難得一遇兩位女科學家同時獲得2020諾貝爾化學獎
其中法國的女科學家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從小學習鋼琴與芭蕾舞,這對她的成功也起到促進作用,她說「作為研究人員是要通過反覆的努力和一絲不苟的準確性與毅力,而這些源自是從小學習鋼琴和芭蕾舞的背景。」 而且,她還補充道 「科學家需要培養自己的藝術才能,富有創造力並且有點瘋狂-至少有時是這樣。」 在古典音樂中,藝術創造力與一絲不苟相結合。

「沒有音樂的生活對我來說是不可想像的。」 愛因斯坦
音樂經常幫助諾貝爾獎獲得者以新的方式思考和處理科學信息。物理學獎獲得者愛因斯坦受他母親的影響,他的母親在很小的時候就教他拉小提琴。他特別喜歡莫扎特,巴赫和舒伯特。愛因斯坦經常強調並強調音樂對他的重要性。在他的一生中,他擁有大約十把小提琴,所有的小提琴都被暱稱為「莉娜」。對於愛因斯坦來說,音樂是一種頭腦風暴技術,可以幫助他反思自己的理論並解決遇到的困難。他經常指出,如果他不做科學家,他將成為音樂家。愛因斯坦的科學思想通常首先以圖像和直覺的形式產生,然後轉化為數學,邏輯和詞語。音樂在這個思想過程中幫助了愛因斯坦,並幫助將圖像轉換成邏輯。
愛因斯坦的好友物理學獎獲得者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對音樂也很感興趣,偶爾與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一起演奏。海森堡從小就註定要成為音樂家和音樂會鋼琴家。據說他四歲開始讀樂譜。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科學的熱情超過了對音樂的熱愛,因此他決定成為一名科學家。儘管如此,音樂仍然是他一生的激情。

「我的音樂教育歸功於我對紀律和辛勤工作以及對創造力的雙重讚賞。我認為在學習如何成為音樂家方面嘗試取得一點點成功就教會了我如何成為一名科學家:如果一個人不精通該主題並且對細節沒有過多的關注就沒有創造力。」– ThomasSüdhof
音樂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思考科學上複雜的問題,還可以幫助諾貝爾獎獲得者學習紀律和創造思維的重要性。對於 Thomas Südhof 榮獲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音樂為他提供了重要的投入和想法。與先前提到的獲獎者相似,蘇德霍夫(Südhof)最喜歡古典音樂。蘇德霍夫(Südhof)演奏巴松管,並說古典音樂和他的音樂老師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古典音樂需要有創造力的思想和嚴謹的紀律。據說這兩個因素影響了Südhof 作為科學家的發展。一遍又一遍地練習同一首交響曲的重複性和紀律性任務逐漸成為Südhof 個性的一部分。重複幫助他獲得了知識,並為他提供了基礎知識。但是,他還意識到,為了使他能夠利用這些知識來創造新事物,他需要一個有創造力的頭腦。在科學上 Südhof 看到了音樂與科學之間的相似之處。


「生活準則就像貝多芬的《交響曲》一樣錯綜複雜與美麗。但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去描述。」 – Frances Arnold在她的2018年諾貝爾演講中


除了音樂激發創造力和教授科學家學科實踐的能力之外,諾貝爾獎獲得者還可以比較並看到科學與音樂之間的相似之處。化學獎獲得者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Arnold)在諾貝爾獎演講中提到貝多芬的交響曲與她的生活守則之間的相似之處。他們倆都是美麗而錯綜複雜的,但是,如果我們想寫出與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一樣美麗而錯綜複雜的生活守則,似乎仍然需要練習。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Arnold)十幾歲時曾彈鋼琴和吉他,但她仍然非常喜歡音樂。
「當一支優秀的科學團隊在工作時,這就像一支優秀的樂隊」 –詹姆斯·艾裡森在接受諾貝爾獎時接受採訪

此外,可以將樂隊成員之間的動態與研究小組中的團隊努力進行比較。醫學獲獎者詹姆斯·艾裡森(James Allison)指出了音樂與科學之間的明顯相似之處。根據Allison的說法,有必要在兩個領域中建立一個團隊,每個人都對整體工作做出自己的貢獻。但是,重要的是成員之間的溝通必須順暢地進行,以使每個人也都知道要實現突破需要做什麼。每個成員都在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正如詹姆士·艾裡森(James Allison)所說的那樣,「我的實驗室每時每刻都經過精心調音-感覺就像是一支非常出色的樂隊」-偉大的團隊合作理念帶來了巨大的成功,這一概念可以應用於科學和音樂領域。
事實證明,音樂上優秀的孩子可能在未來科學領域上也具有能力取得成功!
由此可見音樂特長孩子大都具備科學家的潛質,可惜的是,現實中這些孩子卻因某種原因讓他們在科學領域的競爭力慢慢的消失......

相關焦點

  • 孩子學習能力差是天生的?諾獎得主給出答案
    生活中,家長經常會談論孩子學習的話題,家裡有剛剛上小學的家長,遇到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往往歸咎於孩子天生學習能力不行。那麼,學習能力是天生的?成績差的孩子有沒有挽救機會?通過兩位獲得諾貝爾獎科學家做過的實驗,進一步認識什麼是學習能力,然後科學地培養孩子學習能力。
  •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959年7月,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首次在羅馬尼亞舉辦,最初這種數學競賽是匈牙利數學界為紀念數理學家厄特沃什·羅蘭而組織,後發展到了全球參與競賽,每年都會舉辦。
  • 為何日本諾獎得主那麼多?幹細胞之父山中伸彌給出答案,學渣逆襲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諾貝爾獎是全世界科學家、文學家等都激烈追逐的大獎,一個國家能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更是無上榮耀。我國的莫言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他們都是民族驕傲。
  • 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上學只為了應付考試,分數決定未來。他認為中國的教育對孩子是沒有提高的。這也是很少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原因。
  • 2020,諾獎將至
    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 在山寨諾獎掃地20年,80歲獲了真正諾貝爾獎
    搞笑諾獎,一個科學界最會玩的獎項。它算得上是「山寨」諾獎,處處透露著與科學背道而馳的「不正經」氣息。每年獲獎的都是例如「磁懸浮活體青蛙」,「鯰魚擺尾引發地震是假新聞」這樣摸不著頭腦的研究。不過很可惜,最後諾獎還是沒有落到格勞伯頭上。這個時候,格勞伯開始懷疑自己了。直到有一年,「伊格諾貝爾獎」(即搞笑諾獎)邀請格勞伯作為嘉賓參加。雖然格勞伯覺得這是天大的諷刺,但他還是參加了,並在頒獎會上與其他科學家相談甚歡。
  • 從小聽音樂的孩子「更」聰明,重視「音樂啟蒙」,孩子能受益終身
    我認識一個小朋友,不過才六歲,還沒有上一年級,但是他已經會數一百以上的數,並且會自己認拼音,看電視的字幕完全沒有問題,古詩也背的十分流暢,就是那種誰見到了都會由衷誇獎的聰明孩子;這個孩子的媽媽是音樂老師,她從孩子還沒出生前就注重啟蒙教育以及藝術教育,在孩子一兩歲的時候甚至可能更早就引導孩子接觸音樂,讓孩子受到音樂的薰陶。
  • 「日本國民」獲諾獎預測鬧烏龍 安倍不可能代領獎
    在此背景下,日本神奈川縣座間市一名主婦在網際網路上呼籲為日本憲法第9條申請諾獎,此後不斷獲得共鳴因而成立了「為憲法第9條申請諾貝爾和平獎」執行委員會。在推薦截止日期前,由具有推薦資格的大學教授等13人和1個團體向諾獎委員會提交了推薦書。執委會方面也提交了約2.4萬人的籤名。由於諾貝爾和平獎只頒發給個人或團體,因此獲獎者被擬定為「日本國民」。此事引起了世界極大關注。
  • 2020諾獎將至!諾貝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
    坊間有種聲音,認為與新冠病毒感染機制相關的免疫學成果可能會受青睞。19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治療白喉傳染病的血清療法;1951年,南非醫學家蒂勒因率先研製出蚊媒病毒傳染病黃熱病疫苗而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
  • 保送清華姚班,17科滿分大神,32歲斬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
    今年,年僅32歲的鬲(gé)融獲得2019年斯隆研究獎,這個獎又被稱為「諾獎風向標」,因為根據統計,獲得該獎的人中,已經有47位獲得了「諾貝爾獎」。幫助他摘得這個桂冠的一技之長就是——編程。為了好好培養孩子的興趣,小學6年級開始,父母給鬲融買了一部學習機,編程的正式學習就此開始。父親是鬲融學習編程最早的老師,父子倆還經常切磋技術。
  • 孩子沒有音樂天賦就不能學習音樂?當心進入音樂啟蒙的五大誤區
    學習音樂也很有可能成為孩子以後遇到困難,或是星期不好的時候,一種舒緩方式,幫助孩子平復心情,學習音樂還可以鍛鍊孩子的感知力 ,因為音樂可以刺激到孩子的許多感官,例如學習鋼琴的孩子觸覺就十分靈敏,聽音樂的孩子,聽覺也會十分的靈敏,有的孩子會隨著音樂舞動,這也非常好的鍛鍊了孩子的運動覺。
  • 廈門這位高中生走上「科學T臺」 向諾獎得主講述「星空」獲認可
    作為全國47名獲邀的中學生「英才計劃」學員之一,湯傑參加了本次論壇的少年英才交流對話會、科學T大會及小科學家論壇。其間,他與多位頂尖科學家、兩院院士近距離交流,還發表了演講。  現場表現  全英文演講得到諾獎得主認可 增強信心  在科學T大會上,湯傑是演講的兩名學生之一。
  • 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獲諾獎 他的作品你讀過幾部?
    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獲諾獎 他的作品你讀過幾部?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曾獲布克獎 從事寫作前最大的愛好是音樂  1954年,石黑一雄出生於日本長崎,6歲時
  • 音樂改變孩子未來 菲蓓爾"音樂小毛頭"網際網路學習平臺發布會
    發布會邀請了音樂、文化、教育、中小企業管理協會等各界人士,大家現場一起重溫了漢高天泓十年音樂教育探索之路,並於現場發布了一款基於網際網路全新打造的「學、玩、演、遊、用」五位一體的兒童音樂啟蒙教育產品——「菲蓓爾音樂小毛頭」學習平臺。
  • 今年又有華人獲諾獎?機構公布諾獎預測名單兩位華人在列
    9月22日消息,每年湯森路透發布的2016年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得主名單已經出爐。自2002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今年引文桂冠獎名單這次再推24位科研精英,值得注意的是,有兩位華人科學家位列席上。
  • 兩次獲諾獎8倍獎金的科學大獎後回國,他的成功是一個選擇的傳奇
    兩次獲8倍諾獎獎金的科技大獎一年一度諾獎頒獎周結束,今年中國沒有獲獎,但是其實我們根本不用氣餒。諾獎其實只是眾多科技科學獎勵的其中一個,而且諾獎也並非獎金最高。美國就有一個美國國立衛生院(NIH)先鋒獎,這個獎項的單人獎金達到單人獲得諾獎獎金的8倍。諾獎自然科學獎金一般是3人均分,每人216萬人民幣,也就是大約30萬美金。而美國國立衛生院先鋒獎則是連續5年,每年50萬美金,共250萬美金。
  • 屠呦呦:獲諾獎並不意外
    她由此悟及用這種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溫破壞藥物效果」。 於是,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為用沸點比乙醇低的乙醚冷浸法處理青蒿,然後將提取物注入染有鼠瘧的小白鼠,發現對鼠瘧的抑制率一下子有了明顯的提高。這結果讓屠呦呦非常興奮,證明低溫提取是保障青蒿療效的一大關鍵。
  • 音樂學習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巨大改變?
    爸爸媽媽都知道,音樂學習其實對孩子的有很多好處,也因此選擇讓孩子從小學習音樂,幫助智力開發、初級興趣培養、感受快樂等。 那麼今天就來跟小九一起討論,深層次的了解孩子從小學音樂會發生哪些改變,哪些孩子適合學習音樂?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中國為何很難出諾獎?4個原因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10月5日揭曉,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和查爾斯·M·賴斯3人獲將,其中,麥可·霍頓是英國人,查爾斯·M·賴斯、哈維·阿爾特是美國人。三人獲獎理由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揭示了其餘慢性肝炎病例的原因,並使驗血和新藥物成為可能,從而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 孩子從小背古詩詞,對大腦有這4個「隱形幫助」,學習成績差不了
    但在現實生活中,關於古詩詞的說法有很多,有些家長覺得孩子不懂其中的含義,即便會背誦了也是死記硬背,不理解其中的意思,還有人覺得,大量背誦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想告訴各位父母,孩子從小背誦古詩詞,對大腦有這4個「隱形幫助」,以後學習成績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