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其中,日本研究員、現年71歲的吉野彰,成為第27位來自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21世紀以來,日本獲諾獎的第19人。看到日本人又一次獲得諾貝爾獎,不少人是震驚的。誰也沒想到,自從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爾獎以來,日本已經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諾獎大戶」。日本的27項諾獎中,超過三分之二是21世紀以後獲得的。
-
日本氣象廳鬧烏龍:誤報東京南邊大地震 道歉稱是系統問題
摘要:30日上午9點38分,日本氣象廳發表緊急地震速報,稱距離東京都500公裡以外的千葉縣南部海域發生芮氏7.3級地震。然而當地完全沒有觀測到日本震度1級以上的地震。
-
今年又有華人獲諾獎?機構公布諾獎預測名單兩位華人在列
9月22日消息,每年湯森路透發布的2016年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得主名單已經出爐。自2002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今年引文桂冠獎名單這次再推24位科研精英,值得注意的是,有兩位華人科學家位列席上。
-
已有9人獲2020年諾貝爾獎!關於「諾獎」,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英國生物化學家,參與開發C型肝炎測試。霍頓1972年獲東英吉利大學學士學位,並於1977年獲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生物學博士學位。然後,他在白金漢郡塞爾研究實驗室工作,在1982年成為希龍公司的非甲非B型肝炎部主管。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2016年,兩人再獲阿爾珀特獎,2020年,兩人又同獲沃爾夫獎。實際上,人們第一次發現CRISPR序列是在1987年,由日本分子生物學家石野良純(Yoshizumi Ishino)在大腸桿菌中偶然發現,但是第一次證明CRISPR/Cas9可以進行基因編輯,是美國分子生物學家杜德納和瑞典于默奧微生物研究中心的法國微生物學家夏彭蒂耶在《科學》雜誌發表的第一篇研究論文。
-
分析稱安倍奪回「強大日本」言論意在軍事武裝日本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月1日發表新年講話稱,奪回「強大日本」的戰鬥才剛開始,這是應該朝著日本「建設新國家」邁出一大步的時刻。分析人士指出,安倍的發言措詞強硬,與往年日本首相論調大不一樣。同日,內閣總務大臣新藤義孝參拜靖國神社,成為今年日本首位「拜鬼」的閣僚。
-
湯森路透發布2016諾獎預測,兩位華人科學家入選
「引文桂冠獎」是湯森路透官方根據文章引用率、成果認可度、諾獎評委會及往屆諾獎分析等因素提出的諾貝爾獎預測,自2002年以來已成功預測39名諾獎得主。今天公布的引文桂冠獎包括引力波探測、癌症免疫療法的研究人員;另有兩位華人科學家獲獎。
-
本庶佑獲諾獎:獎是真獎 藥非神藥
他認為,日本科研人員退休年齡延長,客觀上佔據了青年科研人員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競爭性科研環境,讓青年科研人員有更多機會,加強培養青年科研群體。在宏觀層面,本庶佑表示,「不投資生命科學的國家是沒有未來的」,世界大國正因應新時代的生命科學實施大規模投資,而日本的科技政策尚未從立項階段就擺脫既往的思維,目前還只是在「看得見的領域」加強投資。
-
剛剛,日本再獲諾獎!50年拿30個諾獎狂言曾遭國人嘲笑, 現在要做到了!
吉野彰,日本化學家,現任旭化成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紫綬褒章表彰。吉野是現代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曾獲得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與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他是日本第27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截至今年為止,日本共有8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獎看來很喜歡京都大學。現在日本有15名諾貝爾獲獎者,都是與京都大學有關聯。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其實,日本未來是不是能夠拿到諾貝爾獎,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對於日本科研危機,要引以為鑑。
-
日本民眾:安倍背叛和平理念 政策變得越來越壞
自衛隊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購買更多新式武器日本1967年制定了「武器出口三原則」(即不向共產主義國家出口武器、不向聯合國決議禁運武器的國家出口武器、不向國際爭端的當事國或有可能成為爭端當事者的國家出口武器),1976年擴大為全面禁止出口武器。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哪怕十年如一日地待在實驗室,也能踏踏實實研究好一個課題,而不被社會誘惑所侵擾。日本諾獎井噴,更像是幾十年前日本經濟如日中天的餘暉。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圖片來源:名古屋大學網站17位諾獎獲得者,15人為日本本土博士2016年10月3日,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機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也是自湯川秀樹1949年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來第25位獲獎的日本人(含2名日裔)。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準確地講呢,是日本在21世紀以來,獲得的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在近18年間,共有18人拿到了諾貝爾獎,反觀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日本的這個成就的確是很驚人的!那麼問題來了,日本18年18人獲諾貝爾獎,為何經濟發展卻連續20年原地踏步呢?有的同學可能要問了,你怎麼知道人家日本經濟發展不好的,人家不是一直過的比我們還好嗎?
-
安倍稱要奪回「強大日本」 總務大臣新年拜鬼
圖/CFP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月1日發表新年講話稱,奪回「強大日本」的戰鬥才剛開始,這是應該朝著日本「建設新國家」邁出一大步的時刻。分析人士指出,安倍的發言措詞強硬,與往年日本首相論調大不一樣。同日,內閣總務大臣新藤義孝參拜靖國神社,成為今年日本首位「拜鬼」的閣僚。
-
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
2019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預測:這幾位日本科學家希望不小
綜合中外各路預測,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領域應該集中在粒子物理或凝聚態物理兩個領域,且其中很可能有日本科學家獲獎。尤其在凝聚態物理領域,日本科學家中有希望獲獎的成果恐怕是一隻手都數不過來。 我們今天就來大膽做一波預測,看看下面的這些科學家及他們的成果,能否在今年斬獲桂冠。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發現「腦中GPS」 三科學家共獲諾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高美 ■ 獲獎反應 諾獎得主:下飛機看到120個未接來電 按照慣例,諾獎委員會會打電話通知諾獎得主,並記錄下他們第一時間的反應。 接到電話時,奧基夫正在倫敦的家中伏案工作,他說自己「簡直是欣喜若狂」。 而梅·布裡特·莫澤當時正在實驗室開會。
-
大隅良典: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其實,日本未來是不是能夠拿到諾貝爾獎,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對於日本科研危機,要引以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