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預測:這幾位日本科學家希望不小

2020-12-03 騰訊網

細野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無機材料、納米多孔機能材料、超導材料、光電子材料以及透明氧化物半導體等。他最大的成就是鐵基高溫超導的提出,同時他還是液晶面板的主流技術路線之一的IGZO(氧化銦鎵鋅)的奠基人之一。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可可(關西科健產業研究院)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眾所周知,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規律性相較其它自然科學獎項較為明顯,一言以蔽之——四大領域輪番登臺。這四大領域分別是,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及光物理。

2015年開始,諾貝爾物理學獎先後表彰了如下成果,分別為:2015年的中微子振蕩(天體物理或粒子物理)、2016年的拓撲相變(凝聚態物理)、2017年的引力波(天體物理)以及2018年的光鑷和啁啾放大(雷射物理)。

2019年,將會是一個新周期的起始,自然,2017年和2018年的兩大領域再次獲獎的可能性會非常小。與之對應,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將迎來屬於自己的年代。

綜合中外各路預測,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領域應該集中在粒子物理或凝聚態物理兩個領域,且其中很可能有日本科學家獲獎。尤其在凝聚態物理領域,日本科學家中有希望獲獎的成果恐怕是一隻手都數不過來。

我們今天就來大膽做一波預測,看看下面的這些科學家及他們的成果,能否在今年斬獲桂冠。

十倉好紀——電子型高溫超導體和多鐵性材料

十倉好紀是日本著名的物理學家,東京大學工學系物理工學專業教授,同時兼任理化學研究所創造性物質研發中心的主任。十倉教授在多個領域做出了突出成就,其中代表性較高的是電子型高溫超導體的發現、氧化物巨磁阻效應的發現和機理解明、以及關於多鐵性材料的基礎理論等,其中任何一項成就都有獲頒諾獎的可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兄長十倉雅和目前擔任著名企業住友化學的董事長。鑑於篇幅所限,我們今天主要說說如何來理解電子型高溫超導體。

十倉好紀教授,來源:https://blog.miraikan.jst.go.jp/topics/201409122014-3.html

處於超導狀態下的物質,電阻變為0,傳輸電流時幾乎不發生電能損耗。然而,在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出現之前,絕大多數超導材料的超導臨界轉變溫度都在零下250攝氏度附近。銅氧化物超導體將這一溫度提高到了零下138度左右,雖然距離常溫超導的終極夢想仍然路途遙遠,更高的超導臨界轉變溫度仍然可以儘可能降低冷卻介質的成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應用價值。

在十倉教授的成果問世之前,人們已經獲得的超導材料中負責傳輸電流的載流子不是電子,而是「空穴」。因此,人們普遍認為,電子型高溫超導體並不存在。1989年,十倉教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宣布在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中發現了電子型超導體。論文一經發布,立即在全世界引發轟動,電子型高溫超導體的發現,標誌著人類對超導物理本質的認識突破了固有枷鎖,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十倉教授多年來始終站在當代凝聚態物理學研究的最前沿,各國科技媒體和專業人士普遍看好他角逐諾獎的前景。

細野秀雄——鐵基高溫超導

第二項預測同樣是關於超導,而且同樣顛覆了人們對超導材料的固有認知,它的發現者是來自東京工業大學前沿材料研究所的細野秀雄教授。細野教授同樣是一位學術成果極為豐碩的學者,他的研究領域包括無機材料、納米多孔機能材料、超導材料、光電子材料以及透明氧化物半導體等。他最大的成就是鐵基高溫超導的提出,同時他還是液晶面板的主流技術路線之一的IGZO(氧化銦鎵鋅,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的奠基人之一。

細野秀雄教授,來源:https://blog.miraikan.jst.go.jp/images/細野秀雄先生From東工大さんページ.jpg

在超導技術研究早期,人們在一系列金屬以及金屬氧化物上實現了超導,然而,鐵始終是人們敬而遠之的對象。這是因為鐵具有磁性,與早期人們觀點中實現超導的條件相違背。2008年,細野教授在鐵中加入砷和其它元素,製成了鐵基超導體。相關論文經過發表後,2008年當中被引用超過2000次,成為了當年的最高被引論文。到2014年,關於鐵基超導體的研究論文已經有超過2000篇,讓停滯多年的超導領域重新煥發了活力。

其實,鐵基超導體的發現過程充滿了偶然性,細野教授最初的目標並非製備鐵基超導體,而是在開發陶瓷半導體的過程中,試圖以鐵代替銅以節約成本。如下圖所示,陶瓷半導體是一種突破傳統陶瓷材料絕緣性的新型材料。科學家們通過有效調控陶瓷結構,可以讓陶瓷具有一定的導電性質,獲得陶瓷半導體。細野教授將已有陶瓷半導體中的Se-Cu層以其它類似元素進行替代,並測試所得材料的性能。當用As-Fe層進行替代後,細野教授驚奇的發現這種材料具備了超導特性,從此,鐵基超導體登上了人類科技舞臺。

鐵基超導體晶體結構示意圖,來源:https://blog.miraikan.jst.go.jp/topics/201409102014-2.html

飯島澄男——諾獎遺珠碳納米管

第三項預測來自納米材料領域。眾所周知,從上世紀後20年開始的納米材料革命在眾多方面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這場革命中,碳納米管絕對算得上是一個標誌性成就。碳納米管的發現者,名城大學終身教授、NEC特別主席研究員飯島澄男常年被認為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其實,他的研究領域並非材料而是高分辨電子顯微學技術。飯島教授從碩士階段開始進入電子顯微學領域,它與電子顯微鏡的邂逅最初竟是一場美麗的意外。

飯島澄男教授,來源:https://www.natureasia.com/ja-jp/nature/interview/contents/13

1963年,飯島澄男從電氣通信大學畢業,報考東北大學理學研究科物理學專業,希望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由於是外校生,對各個實驗室了解很少,直到面試時都沒有決定自己今後的研究方向。面試時,一位考官一句無心的建議,讓他選擇了電子顯微鏡作為自己終身的志向。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電子顯微鏡業界在全世界成功逆襲,攻入飛利浦和西門子把持的高端電鏡市場,飯島教授也利用這一有利契機,不斷精進研究,成長為世界級的電鏡專家。

1985年,足球烯碳60被美國科學家發現,他們利用核磁共振等技術確認了這種當時仍然未知的碳單質。然而,由於缺乏直接的觀測證據,一個分子中有著60個原子的奇妙球形構造仍然不為科學界所認同。直到1990年,飯島教授通過透射電鏡直觀地觀察到了足球烯的形態,才平息了所有爭議,也讓足球烯的三位發現者在日後榮獲了諾貝爾獎。

在協助確認足球烯形態後,飯島教授並未停下探索的腳步。1991年,他希望觀察到碳元素在反應過程中是如何相互捲曲,形成球狀結構的。於是,他重複了足球烯製備的實驗,並調整了某些參數,試圖尋找到有趣的結果。然而,令他意外的是,製備足球烯的嘗試沒成功,反而製備出了一系列納米級別的管狀構造,這就是後來被稱為碳納米管的一種全新材料。

幾種不同構型的納米碳管,作者:Mstroeck(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Types_of_Carbon_Nanotubes.png)

至今,碳納米管已經被發現了將近30年,它的各種關聯應用仍然是當今的研發熱點。在這30年中,碳元素的其它幾種同素異構體,包括足球烯和石墨烯都獲得了諾貝爾獎。然而,碳納米管卻一直沒有得到諾獎評委的青睞,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遺憾。飯島教授是一位對中國非常友好的老人,多次到訪中國,對我國電鏡學術研究的發展和中日學術交流也起到過不小的推動作用。在各種訪談中,飯島教授也隱晦的表達過諾獎評選的失望,希望今年他能夠如願以償。

大野英男——磁性半導體之父

第四項預測仍然關於凝聚態物理。大野英男為現任日本東北大學校長,被譽為磁性半導體之父。磁性半導體是一種特殊的半導體,既有強磁性又有半導體特性。磁性半導體可以實現對電子自旋狀態的控制,是新型電子元器件研究的熱門領域。

「自旋」是相當複雜深奧的物理概念,但是我們不妨將其簡單化的理解為是電子的轉動方向。總的來說,自旋分為兩種狀態,即下圖所示的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分別描述從左向右和從右向左兩種旋轉方式。自旋是描述電子運動狀態的重要參數,同時,它也與磁性的產生有關。如果材料中的大量電子同時呈現同一種自旋狀態,材料就會顯現出磁性。簡單來說,半導體主要利用電子的電荷特性,而磁鐵則是利用電子的自旋特性。

大野教授在銦-砷或鎵-砷這樣的半導體化合物中混入一定量具有磁性的錳,最終製成了同時兼具磁性和半導體特性的磁性半導體。這種材料的製備探索起初非常艱難,在克服了一系列難關後才最終實現。磁性半導體在操控電流的同時還能實現對電子自旋的控制,給電子器件的製造帶來了全新可能,未來誕生基於磁性半導體的器件甚至是電腦絕非妄言。

大野英男教授和電子自旋示意圖,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169107515@N05/46673593961/in/dateposted-public/

每次日本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都會多少對我們有些刺激。寫作這篇文章的目的絕非盲目吹捧日本在物理領域特別是凝聚態物理領域的研究實力。相反,這些成就大部分都來自二三十年之前,而那時中國的科技發展水平與今天完全是雲泥之別。還是那句話,經濟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誕生諾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怨天,不自怨,踏實走好每一步,才是取得成就的根本。

參考文獻:

1、https://blog.miraikan.jst.go.jp/topics/201409172014-1.html

2、http://www.cmr.t.u-tokyo.ac.jp/research/index.shtml

3、https://blog.miraikan.jst.go.jp/topics/201409122014-3.html

4、https://www.natureasia.com/ja-jp/nature/interview/contents/13

相關焦點

  • 2019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預測,這幾位日本科學家希望不小
    這四大領域分別是,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及光物理。2015年開始,諾貝爾物理學獎先後表彰了如下成果,分別為:2015年的中微子振蕩(天體物理或粒子物理)、2016年的拓撲相變(凝聚態物理)、2017年的引力波(天體物理)以及2018年的光鑷和啁啾放大(雷射物理)。
  • 2020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揭曉
    歷史上第一次發現這個疾病可以被治癒,給根除C型肝炎病毒帶來了希望。為實現這一目標,國際社會應努力促進血液檢測和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抗病毒藥物。 這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發現使敏感的血液檢測成為可能,這些檢測已經消除了世界大部分地區輸血傳播導致肝炎的風險。這一突破也使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成為可能疾病。C型肝炎仍然是一個主要的全球衛生問題,但現在有機會消滅這種疾病。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
    導讀:剛剛,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三名科學家共享。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實和趣聞 諾貝爾獎官網今天為我們分享了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相關事實和趣聞。 獎章介紹 諾貝爾獎的獎章正面是諾貝爾先生的頭像,區別在於獎章背面。
  • 2019年再拿一個諾貝爾獎,日本離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此消息一傳回國內,一個非常熟悉的鄰國科學家身影再一次進入人們的眼帘,對於這種情況已經算是見多不怪了,剛剛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吉野彰由此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第27位諾貝爾獎的日本人
  • 【快訊】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這兩位科學家
    今天(10月6日),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這兩位科學家。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其中一位為女性科學家
    作為根據諾貝爾遺囑設立的五大獎項之一,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與其他諾貝爾獎相比,物理學獎的薦舉和甄選過程更長、更縝密。諾貝爾物理學獎規則規定,獲獎者的貢獻必須「已經受時間的考驗」。這意味著諾貝爾委員會往往會在科學發現的數十年以後才會為此頒發獎項。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並照亮...
    導讀:剛剛,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三名科學家共享。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 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表彰在宇宙認知的顛覆性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德美三位科學家獲獎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6時許,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2016年——英美三位科學家David J. Thouless、F. Duncan M. Haldane、J. Michael Kosterlitz獲獎,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2015年——日本科學家Takaaki Kajita和加拿大科學家Arthur B.
  • ...黑洞|萊因哈德·根澤爾|宇宙|謝懿|諾貝爾物理學獎|科學家|羅傑...
    堅持30年!他們發現了超大質量的「黑洞」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另一部分授予了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和美國天文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安德裡亞·格茲(女),他們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在天體物理領域,這兩位獲得諾貝爾獎是早晚的事。」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天體物理,還有哪些與之比肩的物理成就?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天體物理,還有哪些與之比肩的物理成就? 程文智 發表於 2019-10-08 18:02:00 國慶長假已經結束,2019年諾貝爾獎的開獎還在繼續,今天下午揭曉了物理學獎的最終歸屬。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公布—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
    該獎項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獎金。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評獎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20世紀及21世紀物理學的主要成就和物理學的發展情況。自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物理學獎,截止2019年已頒獎113次(共有6年未頒獎: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1942年),共213人次、212位物理學家獲獎,美國著名固體物理學家John Bradeen是物理學領域中唯一一位兩次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分別為1956年和1972年。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英德美三位科學家獲獎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6時許,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Roger Penrose、Reinhard Genzel、Andrea Ghez獲獎。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由於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有力預測」而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兩名科學家因中微子振蕩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它不帶電,可自由穿過地球,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被稱為宇宙間的「隱身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微子都被認為不具質量。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證明了中微子振蕩現象,揭示出中微子無論多小都具有質量,這是粒子物理學的歷史性發現。  「楊氏理論」受挑戰  按照評審委員會的說法,兩人的發現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所開創的標準模型理論而言是一個挑戰。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19世紀末,越來越多的人將物理學視為最重要的科學,也許諾貝爾也這麼認為,因此他的研究也與物理學密切相關。據諾獎官網介紹,從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113次,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為25歲,最年長者為96歲。此前歷屆得主中僅有三位女性。
  • 【2019諾貝爾獎】物理學獎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又揭曉了,照理說,諾獎所針對的都是如今科學界的前沿話題,其理論之高深、貢獻之巨大,常人都是難以理解的。對於我們這樣的娛樂節目來說,別說做一期節目來解讀了,就是看他們因為什麼獲的獎都看不懂。但我轉念一想,看不懂咱可以編啊,所以從今天開始,我要對今年的諾貝爾獎來一通胡編亂造了,各位老闆千萬不要相信,今天我們來說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獲獎者 2018年,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學領域所作出的開創性發明」。 2017年,3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獲獎,理由是「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德美三位科學家獲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Roger Penrose,1931年出生於英國科爾切斯特。1957年從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任職於劍橋大學。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過去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名單2019年——美國科學家James Peebles獲獎,獲獎理由是「在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另外兩位獲獎者是瑞士科學家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獲獎理由是「發現了一顆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獎/醫學獎、物理學獎公布!
    來源:科學網 作者 | 馮麗妃 梅進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6時許,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 過去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名單 2019年——美英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 諾貝爾獎五大獎項:物理學獎最苛刻,為何經濟學獎不受青睞?
    諾貝爾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如果能夠當選為諾貝爾獎的候選人,也足以引領領域浪潮。我們先逐個來了解下諾貝爾五個領域的獎項。諾貝爾物理學獎,這項獎勵可不是你在物理學中有一定成就,就可以當選,物理學獎是諾獎中競爭力最大的一個獎項,幾乎每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評選,一定是最受世界關注的盛典之一,因為角逐這項獎項的候選人,基本上都是對人類物理學領域,取得過極大貢獻的宗師級別物理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