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諾貝爾獎官網等
北京時間10月6日18:05,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獲獎名單,英國數學物理學家Roger Penrose 、德國天體物理學家Reinhard Genzel、美國天文學家Andrea Ghez共同獲獎。Roger Penrose的獲獎理由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穩定預測」,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的獲獎原因是「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緻密物體」。
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1931年8月8日-),英國數學物理學家與牛津大學數學系W. W. Rouse Ball名譽教授。他在數學物理方面的工作擁有高度評價,特別是對廣義相對論與宇宙學方面的貢獻。
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1952年3月24日-),出生於巴特洪堡,德國天體物理學家。
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Mia Ghez,1965年6月16日-),美國天文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
由於疫情的影響,此次的活動同樣採用了線上直播的形式,現場人數僅為30左右,且均需要佩戴口罩。
作為根據諾貝爾遺囑設立的五大獎項之一,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與其他諾貝爾獎相比,物理學獎的薦舉和甄選過程更長、更縝密。諾貝爾物理學獎規則規定,獲獎者的貢獻必須「已經受時間的考驗」。這意味著諾貝爾委員會往往會在科學發現的數十年以後才會為此頒發獎項。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已走過百年曆程,記錄了物理學發展史上的無數個裡程碑,已成為人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1901年至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項已頒發114次,此前歷屆得主中有三位女性。百餘年中,物理學獎也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共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包括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迄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年齡最大的獲獎者是亞瑟·阿什金,他在2018年獲得諾貝爾獎時已經96歲。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尚無死後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從1974年起,《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定,除非在諾貝爾獎公布後死亡,否則不得追授該獎項。1974年以前,諾貝爾獎僅被追授兩次:分別是達格·哈馬舍爾德(1961年諾貝爾和平獎)和埃裡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1931年諾貝爾文學獎)。
以下為近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
201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詹姆斯·皮波斯因「在物理宇宙學上的理論發現」享一半獎金,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羅茲因「發現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共享另一半獎金。
2018年,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以及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憑藉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突破性貢獻獲獎。
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憑藉在發現引力波方面取得的成就獲獎。
2016年,三名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憑藉在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方面的理論發現獲獎。這三名科學家均在英國出生,獲獎時均在美國的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憑藉發現中微子振蕩獲獎。
2014年,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憑藉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獲獎。
本文內容及未標註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號觀點。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與我們聯繫或者請留言通知我們刪除。
來稿和內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