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2021-01-15 澎湃新聞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17年間在自然科學領域共有17人獲得諾貝爾獎,其原因何在?獲獎繁榮的背後又有什麼隱憂?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誕生其中三分之一諾獎的日本名古屋大學校長松尾清一和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

松尾清一認為,中國和日本都要避免一味追求短期成果和只重視能實用化的研究,而應對做基礎研究的研究者所遇到的困境進行支援。天野浩則很懷念那個「研究者們滿含熱情埋頭研究的時代」。


名古屋大學校長松尾清一(左)與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右)。圖片來源:名古屋大學網站

17位諾獎獲得者,15人為日本本土博士

2016年10月3日,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機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也是自湯川秀樹1949年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來第25位獲獎的日本人(含2名日裔)。進入21世紀以後,自然科學三大獎項中,日本以「17年17人獲獎」的成績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製圖:王奕贇/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查閱發現,這17名獲獎者均為男性,最年長的是時年87歲現已去世的弦理論物理學家南部陽一郎,最年輕的則是43歲的僅有本科學歷的島津製作所研究員田中耕一。其中物理學獎最多,有8人。化學獎次之6人。生物學或醫學獎最少,只有3人。從學歷上看,除了博士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根岸英一,大多為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名古屋大學等本土名校博士出身,僅田中耕一一人以本科學歷獲獎。獲獎研究則大多在二三十年前完成。

17位諾獎獲得者與名古屋大學相關的佔到6名(小林誠、益川敏英、赤崎勇、天野浩、野依良治、下村修)之多。這其中又有著什麼故事?澎湃新聞獨家專訪了名古屋大學校長松尾清一和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

日益縮減的政府撥款

談起21世紀後日本諾獎獲得者突然增多的原因,名古屋大學校長松尾清一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道,「

現在獲得諾貝爾獎的,大多是二三十年前的研究。在這二、三十年間,這些研究的成果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得到大家的廣泛認可。原因是從那個年代開始,日本著手打造能夠孕育出這些諾獎級研究的科研環境,其中包括對很多富有獨創性研究的研究者的大範圍支援。

正如松尾清一所言,

經澎湃新聞統計,17位諾獎得主的獲獎研究平均在27.65年前完成

。比如,今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大隅良典對「細胞自噬」的研究就發表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向前回溯,2015年物理學獎獲得者梶田隆章對「中微子震蕩」的研究、2014年物理學獎獲得者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對「藍色發光二極體」的研究均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完成的。

在戰後經濟崛起的大背景下,日本政府開始制定一系列促進科研的政策,並加大經費的投入。1960年,池田勇人內閣規劃並實施了被稱為「國民所得倍增計劃」的長期經濟計劃。「國民所得倍增計劃」的五大目標之一就是科學技術的振興,理工學科擴充、獎學金提高、大學數量激增、鼓勵學生去美國留學、原子能和宇宙開發等國家級計劃設立,有關科學技術的整體政策基礎在此時基本確立。

2012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

自1995年開始,根據《科學技術基本法》,日本每五年制定一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 如今已是第五期(2016年-2020年)。第五期的目標是政府民間合計投入科研經費佔GDP比為4%以上。在2001年第二期中,日本制定了「50年間,諾貝爾獲獎者30人」的計劃,現在此目標已完成過半。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大隅良典。

多位諾獎得主表示,獲獎離不開科研經費的支持。2016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大隅良典自1982年始共獲得17.8億日元研究經費。

2012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在2003年正是靠「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獲得的3億日元經費才能完成初步的iPS細胞開發。2007年日本政府又為他追加了70億日元的支援經費。獲獎之後,2013年,文部科學相(即教育部長)下村博文表示,要對iPS細胞研究施行10年1100億日元的長期支援。

2001年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對於不對稱合成的研究也正是得到「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的「戰略性創造研究推進計劃」的支持才得以成功。

2015年物理學獎獲得者梶田隆章發現中微子震蕩的「超級神岡探測器」的建設、管理費用也全部來自政府支援,時任東京大學校長的有馬朗人教授曾經遊說當時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這個設備建起來,起碼能得兩個諾貝爾獎。」

2015年物理學獎獲得者梶田隆章。

而近年來,隨著日本經濟下行,泡沫崩潰,對科研的經費支援已經明顯下降。2015年11月6日,由11所頂尖大學校長組成的「學術研究懇談會」發出一封呼籲提高科研資金的公開信。公開信稱,日本國立大學近年所能拿到的資金日漸減少,

2015年86所大學4所研究機構共拿到1兆945億日元,比2004年減少了1470億日元(13.4%)

由11所日本大學校長組成的「學術研究懇談會」的一封呼籲提高科研資金的公開信。圖片來源:學術研究懇談會RU11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GDP在2010年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伴隨經濟成長而來的是對科研投入的增強,自2006年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後,中國不斷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據《2013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公報》顯示,

2013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佔GDP之比首次突破2%

中、日、德三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比較。圖片來源:世界銀行

2009年-2013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日、德三國論文數量對比。圖片來源:日本內閤府

除了科研經費的增長,中國的國際科技論文數量也在逐年攀升。從2016年10月12日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信所)發布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來看,2015年,中國發表的國際論文(指SCI資料庫收錄的論文)為29.68萬篇,連續第七年排在世界第2位,佔世界份額的16.3%,僅次於美國。

2015年,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因對「青蒿素」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

消失的企業「中央研究所」

除政府方面通過大學對研究者們支持,30年前日本企業對科研的支持力度也很大。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講起他的學生時代,「

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很多企業都設立了中央研究所,那是個基礎科學研究大爆發(boom)的時代。很多研究者在企業的中央研究所中進行極富多樣性的廣泛研究,其中有些成果在30年後的今天開始獲得榮譽。那是個研究者們滿含熱情埋頭研究的時代。

與天野浩一同因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而獲獎的中村修二就是一位工程師,在德島大學完成碩士課程後,他入職日亞化學工業公司。因為中村修二竭力主張開發藍色發光二極體的前景,公司破例撥給中村3億日元的研發經費。1993年,中村發明雙流式MOCVD方法(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法,是在基板上成長半導體薄膜的一種方法),日亞化工得以量產實用級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並取得LED照明市場的全球地位。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

受企業支持而獲諾貝爾獎的最好例子莫過於2002年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田中耕一因為「開發出鑑定生物巨量分子質量分析的脫付游離法」而獲獎時,還只是島津製作所生命科學研究所主任——一名只有本科學歷的普通上班族,獲獎研究也是上世紀80年代所做出的。接獲英語電話通知時,田中耕一正在公司加班。他從「Nobel」「Congratulation」這些單詞推測自己可能獲得了「一個海外的小獎」,身旁的同事則認為是整人節目的惡作劇。一直到記者紛紛現身道賀,田中耕一才接受了事實。獲知消息的第一時間,日本文部科學省與媒體皆無所適從,因為默默無名的田中並非學者,也沒有博士學位。島津製作所馬上給予了他董事待遇,母校東北大學也隨即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田中耕一完成獲獎研究時年僅26歲,比湯川秀樹還年輕一歲;在他之前,諾貝爾獎也從沒有授予過本科學歷的研究者。

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

泡沫經濟時代,日本企業有充分的資金投入科研當中,隨著經濟下行,索尼、松下等大公司都相繼關停了「中央研究所」,日本歷史上這段獨特的企業帶動科研的時代也告一段落。天野浩教授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道,「太可惜了。」

名古屋大學異軍突起的理由:自由學風

仔細觀察日本17名諾獎得主還可以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和名古屋大學有關係的教授特別多。17位諾獎獲得者與名古屋大學相關的佔到6名(小林誠、益川敏英、赤崎勇、天野浩、野依良治、下村修)之多。

這背後又隱含了什麼原因致使新世紀後日本諾獎的增加呢?松尾清一校長和天野浩教授都提到了自由學風的重要性。

松尾清一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道,「

相較於其他幾所曾經的『帝國大學』,名古屋大學還比較年輕,院系之間的隔閡尚淺,教授與學生的距離也很近,有一種相對自由的學術氛圍。因此,跨學科、富於獨創性的研究很容易開展起來。在保守的傳統研究團體中,可能一些顛覆常識的想法比較難誕生,但獨創性的自由想法在名古屋大學是完全有空間的。

2001年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

松尾清一所說的「年輕」是指,相較於1886年建立的東京大學和1897年建立的京都大學,1939年建立的名古屋大學是七所所謂「帝國大學」中最晚建立的。2001年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回憶起自己從京都大學工學部助手轉到名古屋大學擔任助理教授時說,「這裡充滿清新、自由的學術風氣,比起師兄弟間關係森嚴的京都大學真是讓我大吃一驚。」前任名古屋大學校長濱口道成將這種風氣與文藝復興時的佛羅倫斯相提並論,「15世紀,美第奇家族下雲集了佛羅倫斯各界人才。戰後的名古屋大學也產生了類似效果,作為最年輕的帝國大學,一方面沒有那些老校的桎梏,另一方面國家資金又相當充實,所以匯集了來自於各個大學的人才。」

作為同時獲獎的赤崎勇教授的弟子,天野浩也持同樣看法,「

我只能談談赤崎研究室的情況,赤崎老師是非常鼓勵學生們自由研究的

。而且那個時代我們的研究經費還不多,一年只有300萬日元,所以只能自己購買零件組裝實驗設備。因為是自己組裝的設備,洩漏檢查是非常辛苦的,但那時我們一點都沒有覺得痛苦,反而是抱著『想做出二極體!』、『想演示給大家看!』的熱情整天沉浸於實驗之中。」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赤崎勇、中村修二。

「也因為是自己組裝的設備,所以能任意做我們想做的實驗,如果是市面上的高價設備,我們可就不敢這麼隨便了。」天野浩教授還談道,「那個時候在我們的研究室裡,經常能聽到不分長幼、學術立場而爆發的論戰,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發言。」

赤崎勇曾經這樣對學生們說,「搞研究,不是什麼流行做什麼,而是要做你想做的。」

提到教學與科研的關係,天野浩說,「我認為在大學裡老師帶著學生一起做研究更重要。這點國立大學比私立大學要好。我在私立大學也任教過,那個時候每天必須講很多課,沒辦法集中精力在科學研究上。講課雖然也很重要,但我覺得在做研究的過程中與學生們一起討論更重要。」

同時,名古屋大學還發揮它位於日本製造業中心的優勢,強調「產業-學術-政府」聯動,成立了「學術研究產學官合作推進總部」,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重要的兩大因素即政府的支持和企業的支持與學校科研相結合,不斷促進基礎研究向應用的轉化。

對未來的期望:不可忽視基礎學科

雖然名古屋大學提倡「產學官聯動」,但松尾清一校長也強調,「

不能一味地追求只有實用性的研究,諾貝爾獎方面尤其如此。基礎研究是極為重要的。自由地進行獨創性地基礎研究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出和諾貝爾獎相關的驚人發現。避免一味地追求短期成果和只重視能實用化的研究,而是對做基礎研究的研究者所遇到的困境進行支援,這一點我想是中國和日本都要注意的。今年獲獎的大隅良典教授也這樣認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日本諾貝爾獎獲獎者一覽: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翼搏教育原創」
    到今年為止,日本是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亞洲國家,並且日本絕大部分的獲獎者均出身於七所舊帝國大學或學術研究懇談會(RU11)的成員高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是迄今為止日本乃至亞洲誕生最多諾獎得主的高校。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日本關於諾貝爾獎的事,其實是在21世紀初的時候,也就是說在2000年開始的時候,日本政府就做好了這項規劃,原來的規劃是說要在未來50年至少要拿到30個諾貝爾獎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日本這近20年來到底是哪些人拿到了什麼獎。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貝爾獎 你與諾獎之間差了什麼?
    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諾獎,距日本2001年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已實現大半。實際上,2000年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這個傲人的成績,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密不可分,當然,還有基礎研究的累積和人才的大量培養。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也就是說,自2001年以來,日本平均一年就拿下一個諾獎。於是,不少人認為日本在諾獎上取得的驚人成績或多或少與一項計劃有關,這就是日本的「諾貝爾獎計劃」。2001年3月,日本內閣制定、通過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
  • 剛剛,日本再獲諾獎!50年拿30個諾獎狂言曾遭國人嘲笑, 現在要做到了!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10月9日17時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
  • 三名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環球網綜合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兩名日本科學家和一名美籍日裔科學家。此前廣受外界關注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華裔教授楊培東和史丹福大學華裔教授張首晟無緣獲獎。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兩名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一名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共同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三人在新型節能環保光源高亮度藍光LED研究方面的成績。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1 二戰後日本的經濟、科研和教育 統計表明,2000年以後的日本諾獎獲得者的獲獎研究成果大都是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前後取得的,比他們的獲諾獎時間要早二、三十年。
  • 放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獎的日本,如今怎麼樣了?
    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雄心勃勃地表示:日本要在「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 此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發布後引發巨大爭議,國外主流媒體以「日本政府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為標題,表達對日本這一諾獎計劃的質疑。 即便是在日本國內,該計劃也引發軒然大波,日本國內輿論一邊倒的認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不太可能。
  • 已拿19個諾獎的日本,在憂患什麼?
    這就是鋰電池的故事,這裡面當然古迪納夫最勵志,但其中日本人的再次獲獎讓人震驚。 2001年時,日本曾經提出了一個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當時好多媒體認為日本是開一個玩笑。但沒想到日本真在這麼幹。
  • 都是黃皮膚,日本人憑啥拿那麼多諾獎?
    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歷經數十年騰飛之後,在升級方面受限於美國主導的國際分工體系,美國讓你幹啥你就幹啥,別的行業你幹了美國就打壓制裁你。所以日本的產業發展遇到瓶頸,應該是有些閒錢,大量投入基礎科學,不計回報,期待50年拿30個諾獎。這就造成了一個類似於當年西南聯大式的黃金時期,學者們有極大的自由去持之以恆地做自己的東西,而不必牽扯於競爭性經費造成的壓力去做短線操作。
  • 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今年日本又獲得了一個諾貝爾化學獎,是日本科學吉野彰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貢獻。日本此次獲獎與去年一樣更引起了民眾的關注。人們再次看到,這次獲獎已經是日本19年第19位獲獎者。一年一個,不得不令人羨慕嫉妒恨。
  • 2018年引文桂冠獎出爐,17名科學家入選「諾獎風向標」
    從2002年開始,在每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前,原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集團就會公布其當年所評選出的「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即著名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Thomson ReutersCitation
  • |諾獎專欄|2020年生理或醫學誰獲獎? 為什麼獲獎?
    實況直播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揭曉儀式參加方式:騰訊會議視頻主題: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儀式關注我們,獲取最新資訊一年一度諾貝爾獎項獲獎者公布儀式將從今天開始。我們一如既往通過|諾獎專欄|為各位報導誰獲獎?為什麼獲獎?
  • 聚焦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中國,十年4獲獎者關注樓市
    本文在此簡單回顧過去十年諾獎得主與中國的淵源。從2007年開始,共有21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些獲獎者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談起中國經濟,其中,樓市、消費、創新和全球化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最關心的中國經濟話題。此外,2016年的獲獎者奧利弗·哈特更是在20多年前參與到中國經濟改革的探索中。
  • ZQ日本留學:諾獎哪家強?日本最高學府 - 京都大學
    吉野彰於1981年著手研究,挑戰聚乙炔鋰電池難以克服的體積大,不穩定問題。沒錯,日本人又雙叒叕榮獲諾貝爾獎了!在這裡我們先恭喜恭喜~看到日本人又一次獲得諾貝爾獎,其實不少人是震驚的。誰也沒想到,自從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爾獎以來,日本已經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諾獎大戶」了。
  • 豐田的人才儲備庫,就業不愁的名古屋大學,難道它不香嗎?
    名古屋大學。簡稱名大,是日本頂尖、世界一流的著名研究型綜合國立大學,日本中部地方最高學府。創建於1871年,是日本七所舊帝國大學之一,也是最年輕的帝國大學。111位,本國排名第6位,位列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大阪大學、東北大學之後從科研成果看名古屋大學2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4位諾貝爾物理學獎2001年,名古屋大學理學研究科教授野依良治獲諾貝爾化學獎2008年,名古屋大學畢業的有機化學博士、前名古屋大學理學研究科副教授下村修,獲諾貝爾化學獎2008年,名古屋大學畢業的兩位物理學博士
  • 曾經連續獲得諾獎的日本,為什麼總在談研究能力下滑問題?
    10月5日~7日發布了生理學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這三個自然科學獎。截止到2019年12月,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1755人,尚未有人獲得諾獎(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了生理學醫學獎,但屠本人並非院士),也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人是諾獎的候選人,中國媒體還不太關注中國學者獲獎的可能性,相關報導非常之少。日本沒有院士制度,但到了諾獎頒布前後,媒體總會集中報導其研發方面的各種大家。
  • 中國大學校長首次推薦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自1901年開始,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那些為世界和平作出偉大貢獻的人和組織,而每年推薦該獎候選人的往往是各國議會議員、政府部長、大學校長、政治學教授、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現任和卸任的挪威諾獎委員會成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