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諾貝爾獎#對於搞科研的人來說,獲得諾貝爾獎絕對是最一個最高殊榮,諾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10月5日揭曉,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和查爾斯·M·賴斯3人獲將,其中,麥可·霍頓是英國人,查爾斯·M·賴斯、哈維·阿爾特是美國人。
三人獲獎理由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揭示了其餘慢性肝炎病例的原因,並使驗血和新藥物成為可能,從而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截至目前有222人獲得該獎,其中有1位是中國人(2015年屠呦呦獲得該獎項)。
而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人,有1位是英國人,2位是美國人。其實不難發現,近些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超過一半的都是美國人,而我國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立以來只有1人獲獎,至於物理學、化學方面,中國本土人還無一人獲得該獎項。
雖然說我國教育水平與英美差距還不小,但我國名校還是有不少的,在世界大學排名中,清華實力已經進入了第15位,進入前50位的中國大學有4所。不過遺憾的是,雖然我國名校實力不錯,但至今也難培養出一位諾:獎獲得者。
要說原因,這與我國教育體系和目的有很大關係:
一:教育目的不同
我們都知道,中國初等教育是開發孩子的智力,以考高分為首要目標,因為在中國考不了高分,你連個像樣的大學都讀不了,談何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而在美國,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從小就鼓勵孩子動手做研究,去在實踐中學習運用知識,
二:教育方式不同
我國高中以前基本只學語數外,和一些其他文化課程,最多加個德智體美。對比之下,我國的教育注重紮實的基本功教育,缺乏創新和創造力開發教育。在中國一般到了大學,才會開始接觸一些實踐。以前學的是書本上的知識,其實如果不上大學的話,很多中國高中學的知識這輩子都不會用到了。
對於美國學生,大多數缺乏的是紮實的基礎,比較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雖然美國很多學生基礎沒有中國學生紮實,但明顯在運用方面會更擅長一些,並且除了文化課外,還比較注重身體素質、生活方面的教育。
三:對待知識態度不同
我國注重對知識的積累灌輸,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和對知識的繼承,在中國質疑老師和學術方面的問題一般人覺得是不對的。
而美國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除了"唯一的答案",去探索教師和學生都沒未知但卻客觀存在著的潛在答案。
四:判定人才的標準不同、環境不同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比較喜歡講資歷、背景的國家。很多研究單位,即使你動手能力強,但沒有高學歷和人脈是很難進去的,並且進去後也要「熬」很長時間。
而在美國更加注重能力,年輕人也有機會獲得大力支持。如我國兩院院士數量有一兩千人,在結構生物學方面成就顯著的顏寧卻因太年輕、資歷淺評不了院士。然而美國卻只認其能力與成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又如我國首位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至今還不是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八九百人,竟無諾獎得主一席之地。判斷人才的標準和國內的大環境,也是不利於諾獎的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