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樂大咖的教育經 孩子音樂怎麼學?

2020-12-04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中外音樂大咖的教育經

□考級級數的高低,對於一個人音樂造詣的高低,並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在孩子牴觸情緒較大的情況下,寧可不考級,也不應為此扼殺孩子對一種音樂的喜愛

□在伊頓,一名學生如果要申請獎學金,學校不會強制要求其通過考級,但面試官會和孩子面對面,用一個小時時間去聽他演奏,即使沒有證書,學校也能判斷一個孩子真實的音樂水平

□與其給孩子設計好每一階段的目標,全程盯著他練習,不如自己一邊在廚房做飯,一邊豎起耳朵聽孩子練習。如果孩子練得很好,就不要去打擾他

音樂,正在成為中國家長陶冶孩子情操的寄託。各種音樂考級,也正在成為孩子入學競爭力的「新法寶」。寒假中,上海各大針對幼兒的音樂教育機構內人滿為患。很多試聽課,不得不臨時增加板凳和樂器,以滿足更多家長和孩子的需求。

幼兒園孩子的不少家長希望能在寒假前給孩子報上一門樂器課,讓孩子先學起來。一個頗傷腦筋的問題是——到底要不要讓這麼小的孩子學習演奏樂器?孩子缺乏耐心忍受不下去時,靠逼有用麼?

中國青年報記者日前專訪了伊頓公學前音樂總監拉爾夫·奧伍德(Ralph Allwood)和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黨委書記史明陽,請兩位中外音樂界的大咖來為家長答疑解惑。

到底要不要考級

一個出人意料的結果是,在針對「考級」的話題上,這兩名中外音樂大咖觀點出奇地一致——孩子不願意的話,就不考,考了也沒啥用。

考級,是目前很多學音樂的孩子最頭疼的一件事,年復一年的測試有時令孩子們感到壓力重重,有些人甚至為此對音樂學習幾乎喪失興趣。但如果不去考級,在家長看來,似乎又無法在優秀中小學校面試中證明自身的實力。

對此,史明陽說,在我國,確實存在一些非專業類學校招生看音樂考級級數的現象。但實際上,考級級數的高低,對於一個人音樂造詣的高低,並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在孩子牴觸情緒較大的情況下,寧可不考級,也不應為此扼殺孩子對一種音樂的喜愛。

「實際上,上音系列學校,包括上音附小、附中的考試,都是老師直接現場聽演奏,不看考級成績。」史明陽說,只有那些沒有音樂鑑定能力的學校,才會通過「看證書」來儘可能「客觀」評價一個學生的音樂水平高低,「看家長的認識和目的,也有很多家長純粹想讓孩子玩玩感受下音樂,那考不考級真沒所謂;但有的家長目的性很強,一定要進某所學校讓孩子考級,這對孩子未來的音樂水平提升未必好。」

而在英國,也有考級,同時也的確有些老師會讓學生去考級。

奧伍德並不贊同這種盯著孩子考級的做法。他自己的做法是,問孩子自己想不想要考級。如果他們想要考,那就讓他們去考。如果他們真的不願意,這也沒什麼,因為他們完全有這種自知、自覺。

重要的是,一定要徵求孩子自己的意願,不要只是命令他們去考級,「我經常在伊頓遇到一些學生,他們說老師逼他們考級,我會去和他們的老師談,讓他們給孩子空間,不要給他們過多的壓力,可以讓孩子用別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而且事實上,有時候情況會反過來,反而是學生自己想要考級,而老師擔心他們壓力過大。」

在伊頓,一名學生如果要申請獎學金,學校不會強制要求孩子通過考級,但面試官會和孩子面對面,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去聽他演奏,即使沒有證書,學校也能判斷一個孩子真實的音樂水平。

逼著學,還是主動學

學習音樂的一個慣常思路是「苦練」。無論是鋼琴、小提琴,還是爵士鼓等,一個對「高階生」的起碼要求是——手上會因頻繁練習而生出老繭。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而言,「苦練」的唯一途徑,恐怕就是「逼」。

但奧伍德認為,應該給每一個孩子接觸音樂、創造音樂的機會,但千萬不要逼迫或要求孩子學習,要讓他們自己作選擇。

實際上,奧伍德從小也是一路從彈鋼琴走上音樂之路的。他告訴記者,他的父母都是學習音樂的,但父母從未逼迫幾個孩子學習音樂。

「小時候,我們家裡就有一臺鋼琴,媽媽經常會彈曲子給我們聽,但她從來不會逼我們學習彈鋼琴。」但實際上,奧伍德的母親是有這個意願讓孩子們學習彈鋼琴的,只是做法有所不同。

一天放學後,她在帶孩子們回家的路上說:「哦,你們看這裡有個鋼琴老師住著。你們想不想跟她學習彈鋼琴呢?」孩子們像是撿了彩蛋一樣興奮極了,他們回答說:「好啊好啊,我們想要彈鋼琴。我們回去看看那個老師有沒有時間吧。」

奧伍德說,這樣的做法,讓他覺得完全是自己決定學習音樂的,而不是被逼的。

他建議中國家長如果有條件的話,把所有能找到的樂器都展示給孩子們看,不要僅僅只是給他們聽樂器的聲音,要讓他們用眼睛看到,「因為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們會指著某種樂器說,我要學那個,我不要其他的,就要那一個」。

至於到了音樂學習後期,是否要緊盯孩子練習的問題,奧伍德也有好辦法。

「與其給孩子設計好每一階段的目標,全程盯著他練習,不如自己一邊在廚房做飯,一邊豎起耳朵聽孩子練習。」奧伍德說,如果孩子練得很好,就不要去打擾他;如果他遇到問題了,那麼家長可以放下手中的活兒去問問他,「剛剛的G大調是不是很難啊?」

史明陽從小就是一個「琴童」,而他的兒子現在也成為一名「琴童」。他告訴記者,「要不要逼」家長自己心裡得有一面明鏡,「你如果想讓孩子進度快一些,不練不可能;你如果只是讓孩子感受下音樂這個東西,對進度沒有要求,那就可以放鬆些」。

但史明陽認為,學音樂的都必須經歷一段練習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對一個人意志力、能力的鍛鍊,「家長盯也是要盯的,只不過不能那麼極端,令孩子厭煩產生牴觸情緒」。

學樂器演奏還是合唱

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是,到底讓孩子們學什麼?中國的家長最愛鋼琴、小提琴等樂器演奏類項目,但奧伍德告訴記者,在英國,他所教授的合唱也是一個熱門選項,「我去年教授最長的一個合唱班,上了9周的課;今年的課程,也早就被預定光了」。

應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之邀,奧伍德到中國來過兩次,都是教授合唱課。他發現,中國的孩子比全世界很多國家的孩子更熱衷於鋼琴學習,「在一個班級,能有70%~80%的學生舉手告訴我說學過鋼琴」。

奧伍德說,鋼琴確實是一門很好的音樂基礎課,它是其他音樂形式的最佳「拍檔」。但是鋼琴同時也是一種「個人音樂」,在初級階段與人合作的機會並不多。

合唱的特點是,需要與很多人合作,並且入門簡單,「我的很多學生,第一年報班後,第二年還會報班。這令家長、老師都感到驚訝,他們報班的一個重要理由是,我可以在班上交到新朋友」。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人似乎並沒有逼著孩子學音樂的緊迫感。相反,當他們發現孩子們好像不太喜歡自己的課程時,他們會反過來逼自己。

比如奧伍德的搭檔馬丁,他教授的合唱課以幽默著稱。有一段時間,他發現來上課的孩子們有些沉默,課堂上都沒什麼人發言、出聲。他琢磨了一陣子,決定用小丑式的表演來激發孩子們的熱情。即便事情已經過去有一陣子了,談到馬丁那次的「自虐行為」,年過半百、一頭白髮的奧伍德還是笑出了聲。

在一群記者面前,奧伍德先自顧自笑了一段時間,「他在課堂上,突然拿一盆水澆在自己身上,場面一下子就不一樣了。」奧伍德回憶,後來這個合唱班的課堂氛圍因此變得很棒。

「有的音樂課,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反而扼殺了學生的興趣。這種時候,音樂老師自己可以找找原因,自己的課堂是不是太死板了。」奧伍德的課,隨時隨地都歡迎其他音樂老師來聽課交流,他也喜歡去聽別的老師的課。

(責編:徐爽昕(實習生)、賀迎春)

相關焦點

  • 「音樂啟蒙」多重要?專家:學音樂的孩子更聰明
    現在「音樂啟蒙」早就已經被很多家長了解了,尤其是在家長想進行胎教的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音樂。很多家長也會發現,基本上每個孩子對音樂都表現得很有興趣,不管是什麼類型的音樂,只要旋律響起來,孩子就會立刻手舞足蹈。而根據相關調查表明,那些學音樂的孩子比同齡人會更加聰明。
  • 學音樂的孩子是讓父母驕傲的孩子
    其實,學習音樂帶來的好處可不僅僅是氣質性格的改變和塑造,還有品質的磨練。「學音樂的孩子不會學壞」,就是這個道理。學音樂的孩子能吃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哪個學音樂的孩子不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除了身體上吃的苦,還有精神上不斷「重複」帶來的折磨。
  • 音樂促進孩子成長,開展「音樂教育」,給予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音樂教育的必要性——想要培養孩子的品味和素養,家長不妨從音樂教育開始音樂教育促進孩子成長——音樂教育,餵孩子的未來和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開展音樂教育,家長該怎麼做?
  • 聰明的孩子學音樂,學音樂的孩子更聰明
    在音樂的表演過程中,無論是老師,或是孩子們在演奏,在大多數人看來,貌似都很簡單:「還不就是動手按兩下琴鍵,按對了就好麼?」這種說法可就大錯特錯了,看似很容易的演奏,實際上,並沒有想像當中那麼簡單。由此我們得知,演奏音樂是通過手、眼、腦、耳朵共同結合完成的,而且處理速度基本是瞬間反應。所以,音樂可謂是一項「高腦力運動」,訓練音樂的同時,孩子的智力和協調性也會提高。如需了解更多詳情,請點擊觀看視頻
  • 聰明的孩子學音樂,學音樂的孩子更聰明!
    音樂,讓孩子的大腦也會發展得更加均衡,認知聲音的強弱、高低、漸強漸弱等特點,滿足孩子的表現欲,理解團隊合作的意義,引起兒童情感共鳴,還會使孩子終身受益哦!而且,即使所受音樂訓練在很多年前就已經結束,結果也是如此。1音樂開發右腦潛能培養孩子大腦發展更平衡人的大腦左半球負責完成語言、閱讀、書寫、計算等工作,被稱為「語言腦」;大腦的右半球負責完成音樂、情感等工作,被稱為「音樂腦」。由於人類生活離不開語言,因而「語言腦」的利用率特別高;而一般人「音樂腦」的利用率就比較低,從而容易造成左右腦的功能失調。
  • 讓孩子在音樂藝術教育的滋養中快樂成長
    央廣網北京4月19日消息 (記者 王啟慧)音樂藝術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促進兒童大腦身心發展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現階段,學前教育在音樂教學方面的研究較少,存在重視技能而忽略感知、欣賞等問題。
  • 為什麼學音樂的孩子都那麼優秀?
    案例分析◎◎◎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學鼓一段時間後改變了很多,原來還比較內向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夥伴,大家都願意和他一起玩,學習成績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上課時也積極回答問題!看到孩子的改變由衷的高興,也希望孩子們取得越來越大的進步和改變!學習一門樂器居然有這麼大的優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解開它的神秘面紗!
  • 如果不為了考級、走特長,孩子還有必要學音樂嗎?
    文章共計3220字|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人物檔案 」遊妍麗資深兒童音樂教育專家音樂遊戲教學法專家、專欄作家「遊妍麗的音樂遊戲課」音樂素養課程體系創始人已出版書目:《My music 樂理遊戲大發現》1-3冊、《My music音樂聽辨遊戲大發現》1-2冊、《My music音樂欣賞遊戲大發現
  • 孩子學音樂,家長的必讀書目
    當孩子是學習的過程,做父母同樣也是學習的過程。在孩子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父母也應當對音樂有所了解,甚至變得專業,因為在當代的教育理論中,溝通是第一要素。父母了解音樂,自然也就能理解孩子,父母會欣賞音樂,孩子自然會受到薰陶,這都是會相互作用的,同時,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話題也就更廣泛,而不是僅僅局限於日常生活和功課成績。
  • 音樂教育 追求卓越
    、改革措施和合作方式,並在此基礎上達成了以國際卓越音樂教育的發展為主題、以建立全球學術共同體和音樂教育標準為核心內容的《上海共識》。  上音院長林在勇在會上發布了《「音樂與舞蹈學」國際學科評估指標》。該指標立足國際音樂學科前沿,紮根中國,融通中外,聚焦「學科基礎」「人才培養」「藝術科創」「文化產出力」「特色與聲譽」五項指標,為解決具有通用性與公信力的音樂藝術學科標準這一世界性難題提供了藍圖。  國際合作  今年是音樂教育的「大年」。
  • 學音樂的寶寶會更聰明?宅家帶娃不如做音樂啟蒙,孩子受益終身
    家長應該也不難發現,孩子天生就對音樂特別敏感,一聽到音樂就會忍不住地手舞足蹈,如果有合適的環境,讓孩子從小多接觸、多聽聽音樂,對於培養孩子的樂感、開發智力也是有深遠影響的。學音樂的寶寶會更加聰明麼?我們這裡所說的聰明並不只是指孩子的智力層面,而是孩子的綜合發展。別的不說,我們就來說說黃磊老師的女兒多多吧!
  • 孩子沒有音樂天賦就不能學習音樂?當心進入音樂啟蒙的五大誤區
    誤區2,不專業學音樂,就別學音樂。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有著的思想,太過於利益化的看待孩子學習音樂,有些父母讓孩子學習音樂單純的只為了讓孩子參加藝考,考取好的大學,其實音樂教育的本質是教育,也可以說音樂只是一種形式。
  • 家長不懂音樂,但是想讓孩子學音樂,身為父母可以幫助到什麼?
    家長不懂音樂,但是想讓孩子學音樂,身為父母可以幫助到什麼?很多人無法進入音樂的世界,往往找不到與音樂建立聯結的方式。有的媽媽很頭疼,覺得自己唱歌不好聽;有的爸爸五音不全都不好意思開口,如何教孩子唱歌,想著萬一要是影響孩子的音樂聽覺敏感度怎麼辦?
  • 我為什麼堅決要讓孩子學音樂?因為有這10個理由!
    該項研究包括6000多名中學生,參加正式器樂或合唱音樂研究的學生,在代數方面表現明顯優於同齡人。……怎麼,科研成果不能讓你信服?那像愛因斯坦、錢學森、李四光、袁隆平、屠呦呦等等,這些世界知名的科學家,都很熱愛且擅長音樂要怎麼解釋?
  • 特殊孩子的音樂圓夢人|「四史」學習教育
    今天,小虹帶您走近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黨支部,聆聽他們的支部故事——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黨支部特殊孩子的音樂圓夢人講述人: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黨支部書記 王徐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由區少年宮和區少科站合併而成,是區教育局領導下的純公益性校外教育單位,承擔了我區科技、藝術、人文等教育職能,黨支部現有37名黨員。
  • 孩子喜歡音樂,家長不僅要做到這幾點,重要的是從幾歲學最合適
    5歲孩子處於幼兒園大班階段,此階段的孩子已經接受了兩年多的幼兒園教育,無論是生活經驗還是對音樂世界的認識都要更近一層。孩子能感受到音樂中的情緒、速度變化、高低音區的不同,表現力也逐漸增強,能通過自己的想像,感受和表現不同的音樂和舞蹈,並且具備一定創造能力。如果家裡有個樂感好的寶寶,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愛好。
  • 音樂改變孩子未來 菲蓓爾"音樂小毛頭"網際網路學習平臺發布會
    發布會邀請了音樂、文化、教育、中小企業管理協會等各界人士,大家現場一起重溫了漢高天泓十年音樂教育探索之路,並於現場發布了一款基於網際網路全新打造的「學、玩、演、遊、用」五位一體的兒童音樂啟蒙教育產品——「菲蓓爾音樂小毛頭」學習平臺。
  • 從廣東流行音樂低潮期到五條人大火,行業大咖怎麼看?
    論壇邀請20餘位音樂文旅領域的大咖嘉賓,帶來了3場主題演講、4個圓桌論壇、3場主題對談,探討以廣州為核心驅動力的大灣區音樂泛娛樂產業的發展前進,貢獻出不少有價值的觀察與思考。陳小奇:廣東音樂產業發展的可能性很多當天的主題演講環節,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秘書長潘燕先分享了後疫情下,廣東及大灣區演藝市場的概況。
  • 《歌聲的翅膀》關注孩子成長 解開音樂教育密碼
    音樂教育或許是原因之一。  對於孩子學習、表達、自我認知以及左右腦的協調發展,音樂都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博士陳侃認為,對於王子辰這樣似乎是」天賦異稟」的孩子,基因可能有一小部分原因,但音樂教育和成長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音樂能幫助注意力的集中轉移,有利於左右腦的協調發展,能提高記憶。背不下來的詩歌變成歌就很容易背,有的孩子話可能說不清楚,卻能唱完整的歌」。
  • 培養孩子「音樂的耳朵」,黃金期只有5年!孩子學音樂必看
    還有些學習聲樂的同學到高中二年級,準備報考音樂學院之前才知道視唱練耳是必考科目,於是臨時抱佛腳,因為錯過了聽覺訓練的黃金時期,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在「玖月智能音樂課堂」中,3-5歲的幼兒課程裡,就加入了視唱練耳環節訓練,讓孩子們在學習雙排鍵演奏的同時,也開始培養「音樂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