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研究量子力學而獲諾貝爾獎的人為何越來越少了?

2020-12-03 刁博

量子概念誕生於1900年,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是量子力學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薛丁格等人的波動力學、海森堡等人的矩陣力學得以建立。那時期湧現出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薛丁格、海森堡、狄拉克、德布羅意、波恩、泡利等一大批傑出的青年科學家,他們因為量子力學的建立做出了傑出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那之後量子力學迅速應用到物理學的各大研究領域中,不僅在理論方面還是實驗方面,包括建立起量子電動力學、量子色動力學等。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粒子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光學、半導體等方方面面都與量子力學有密切的關係。量子力學是非常精確的理論,從量子力學建立到現在已大約100年,量子力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近些年來沒有人因在量子力學方面的直接貢獻而獲諾貝爾獎,那是因為量子力學大廈的框架早已完成,門窗也已安裝好大多數。近幾十年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幾乎每一個都離不開量子力學。

目前物理學前沿中與量子力學有著密切聯繫的也有很多,比如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關係、超對稱問題、量子信息、量子技術的應用等。這些方面有的是純理論方面的,有的是將量子投入到技術應用中。在短時間內看,難以預料這些方面會有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重大突破,不過長期看定會有重大的成果出現。

相關焦點

  • 「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的霍金,為何沒能獲得諾貝爾獎呢?
    「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的霍金,為何沒能獲得諾貝爾獎呢?霍金最傑出的理論是他在研究黑洞是,提出的黑洞蒸發理論,他使用理論導出黑洞是「熱」的,由於黑洞巨大的引力,物體在被黑洞吞噬時,會不由自主的塌縮,著就會產生微觀成分的運動,就好比我們的手掌壓在一起快速摩擦,壓得越緊熱量越大一樣,黑洞的內部一定會是熱的!既然黑洞是熱的,那它就會放熱,就會損失能量,因此黑洞會越來越小,最終會蒸發。
  • 愛因斯坦的奇葩諾貝爾獎
    普朗克和勞厄立即跟進研究相對論,兩年後,艾倫菲斯特和閔科夫斯基也相繼開展相對論研究。愛因斯坦本人關於狹義相對論的後續研究持續到1909年。也是在1909年,愛因斯坦才從專利局轉任第一個全職學術職位,蘇黎世大學副教授。    從1910年開始,愛因斯坦開始被提名諾貝爾獎。除了1911年和1915年,愛因斯坦每年都被提名諾貝爾獎,直到1922年得獎。
  • 法美科學家因量子力學領域突出成就獲諾貝爾獎
    法美科學家因量子力學領域突出成就獲諾貝爾獎     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獲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能吃老鼠能吃蛇的黃鼠狼,為何現在越來越少了?它的天敵是什麼?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能吃老鼠能吃蛇的黃鼠狼,為何現在越來越少了?它的天敵是什麼?記得小時候,黃鼠狼在農村很常見,一般農戶家丟雞了,往往就是黃鼠狼搞的鬼,那時候農戶非常討厭它,但因宅院不嚴實和家裡的雞鴨多為散養狀態,使得家禽體型較小時容易被黃鼠狼盯上而防不勝防!除此以外黃鼠狼也是捕鼠能手,一隻成年黃鼠狼一年要吃掉上百隻老鼠。
  • 國內從事量子計算的人少之又少
    量子計算,即量子力學在計算機上的應用,可以解決一些常規計算機無法完成的複雜工作,比如遺傳算法。可以說量子計算是現在電子計算機的基礎。量子計算機的出現,一個重要的背景是材料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的發展。比如「薛丁格方程」其實就是一個量子力學的方程,只不過「薛丁格方程」是在經典力學的框架下面來解決的,現在量子力學應用之廣,已經成為人們無法忽視的領域。量子計算機是什麼量子計算機是集合電子設備、數學軟體及量子電路三大部分於一身的一個綜合體。「量子」即量子力學的「量子」,表示子概念。是指對一個量子動態系統的自然的、本質的和完整的描述。
  • 潘建偉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為啥與諾貝爾獎無緣呢?
    潘建偉院士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被一些網友冠之為「量子力學之父」,那麼他有可能在近期獲得諾貝爾獎嗎?這是不少網友關心的問題,現在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可能性。潘建偉院士如果一直從事的是目前這類研究課題,他永遠也得不到諾貝爾獎。因為這類研究不是諾貝爾獎的鼓勵對象。
  • 「量子回流」現象:房間站滿「量子人」,發現房間的人會越來越多
    然而,在微觀量子世界中,科學家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一個微觀粒子可以不受力,也可以改變運動狀態。在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中,科學家在雙縫之間加入一根磁鐵絲。科學家們一直在不斷地改進這個實驗,精密度越來越高,對量子力學的驗證也越來越準確。這個實驗,經典力學無法解釋,量子力學則可以用矢量勢來解釋。通過這個實驗,科學家們發現:受力分析對微觀粒子來說,不再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了。在微觀量子世界中,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奇特的「量子回流」現象。
  • 首次授予黑洞研究 諾獎為何連年垂青...
    首次授予黑洞研究,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物理學家,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獲得該獎項的一半;諾貝爾獎的另一半授予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 王貽芳院士:相信反對建設大型對撞機的人會越來越少
    放眼國際,王貽芳說,五年、十年前歐美都在投資百億量級的科學裝置,作為科技領先的國家,建設若干大型百億量級的項目必然會發生,「今天有很多人反對,但是再過三年五年,我相信反對的人會越來越少。」
  • 研究袋熊糞便為何是方形 臺裔學者獲搞笑諾貝爾獎
    (麻省劍橋市十三日電)第29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s)昨天在哈佛大學舉行頒獎,十個獎項中,臺灣大學造船工程系畢業、現任職於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楊佩良博士,與指導教授、臺裔美籍科學家胡立德(David Hu),以研究澳洲袋熊為何拉出動物界罕見的方形大便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
  • 日本20年斬獲18個諾貝爾獎,為何我國卻少有人獲得,到底差在哪裡
    當前,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甚至很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直到2012年莫言老師獲得了文學獎,再到後來屠呦呦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談及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會有疑惑,中國人口眾多,為什麼卻很少獲得諾貝爾獎呢?而日本卻在20年間出了18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同為亞洲國家,我們到底差在哪裡呢?
  • 人大教授:諾貝爾獎為何權威?
    文/人大教授陳傳席 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 他們都是中國臺灣人,在美國工作或留學,剛從廣播中聽到李遠哲獲諾貝爾獎的消息,而且李遠哲也正在這個城市,他自己也是聽別人告訴他自己獲諾貝爾獎的消息,後來又在廣播中得到證實了的。 原來,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得主事先一點也不知道。
  • 量子力學之稱的潘建偉院士可能得諾貝爾獎嗎?
    大家認為量子力學之父潘建偉院士兩年之內會得諾貝爾獎嗎?首先我們要了解一點的是潘建偉並不能稱之為「量子力學之父"或者"量子之父"!如果非得要給他加上一個的話,或許"量子加密應用之父"倒是名副其實!如要找一位「量子之父」那麼無疑是普朗克,各位應該沒有意見吧,如果有,不妨留個言!普朗克在當年研究黑體輻射時創立了量子的概念,經典力學沒有公式可以同時套用低頻與高頻輻射,但一份份的量子的概念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當然這僅僅是開始而已,量子力學的宏偉藍圖才拉開序幕而已......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代表著現在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越來越少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的日本,本來年輕人就少,留給年輕人專心做學術的崗位更是鳳毛麟角。
  • 【物理思辨】量子:生命的「原子核」——對話埃爾溫·薛丁格(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獲得者).
    當代最高學府叫「大學」,英語是「university」,含義就是「普遍性」,一種理論只有升華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水平,才是唯一可以打滿分的。遺憾的是,隨著當代知識各個學科分支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拓展,諸學科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絕大多數科學家不願意跨出這一步,不願意去超越學科進行普遍性研究。這是很危險的。你應該知道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叫做「格雷欣法則」的理論吧?
  • 為什麼少有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
    2020年10月4日開始,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陸續揭曉,讓國人鬱悶的是:還是沒有大陸人的面孔,大部分還是歐美人,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少的原因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 1、前幾年本土的社會風氣相對浮躁,科學家、學者較難靜下心來進行基礎學科研究; 2、本土的學術氛圍較傳統,沒有創新
  • 84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但從未獲獎的人,最終因車禍去世
    他有著普魯士人的舉止,留著華麗的八字鬍,臉上留著擊劍的傷疤,而在服役期間,索默菲爾德被描述為「給人一種上校的印象,而不是書呆子學者」。科學研究至於那道傷疤,是他在學校的第一年,酒後與人決鬥導致的。,保利還因發現了同名的保利不相容原理而獲得194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有這個人推薦,諾貝爾獎獲獎率百分百
    自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正式頒布以來,諾獎提名就明確了一項規定,那就是所有人不能給自己提名。於是,存在於大佬之間的「學術吹捧」出現了。量子論的奠基者普朗克,和並稱為20世紀最重要兩大物理學家的愛因斯坦互相提名;被著名「虐貓狂人」薛丁格推薦過的天才泡利,還是玻爾學生海森堡的提名者。
  • 為何說日本再難延續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的輝煌?專家回答一針見血
    諾貝爾獎,被普遍認為是全球所有頒獎領域內的最高水準,其獲獎人數成為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象徵之一。日本曾在2001年放出豪言:「要在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要知道當時日本的諾貝爾獲得者只有9位,因此外界一致認為日本是痴人說夢。但是,日本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有這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