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0年斬獲18個諾貝爾獎,為何我國卻少有人獲得,到底差在哪裡

2021-01-09 教育留聲機

不能因為魚不會爬樹,就否定它的存在價值。

當前,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甚至很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直到2012年莫言老師獲得了文學獎,再到後來屠呦呦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

談及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會有疑惑,中國人口眾多,為什麼卻很少獲得諾貝爾獎呢?而日本卻在20年間出了18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同為亞洲國家,我們到底差在哪裡呢?筆者認為問題應該是出在了教育體制上面。

愛因斯坦說過:每個人都是天才。現如今中國教育體制,把學生們當作了教育機器,老師們日復一日的研究大綱,學生們一成不變的學習書籍。學校只會讓學生們在題海裡競爭第一,讓這虛榮心的驅使埋沒他們特有的天賦。

放眼過去,我們從蝸牛爬行似的火車發展到現在風馳電掣的高鐵,再有一望無垠的平房發展到現在的高樓大廈,然而應試教育方式卻依舊沒有太大變化。在這條長期的生產線上,學生就好比流水線的生產工人,他們的工作任務是明確的,最終成績的好壞是有嚴格且明確的體系的來評判的,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無論哪個「生產線」都被要求不能出現錯誤,否則在種種「業績考核」例如高考等等便會顯示出你所謂的真正的實力。

中國推行的教育產業化政策,使教育仿佛變成了一件商品。在真實記錄影片《出路》中,教育機構培訓人員王振祥這樣總結自己的工作「弄進來,交錢,然後,弄走」。用九個字概括了這個招生騙局。但正是通過深入了解這個紀錄片中的教育機構,我才更加明白了中國「商品教育」的問題。

這個教育機構,為高考落榜又渴望讀大學的學生提供「文憑」。在這裡,你不用上課,不用考試。這樣的教育機構在我們看來就是天方夜譚,可笑至極。但他們的目標恰恰就是那些窮困潦倒的甚至不知網絡為何物的農村家庭。王振祥的「招生語錄」:只有讀書才能獲得體面的工作,有好的生活。

在王振祥的手中,有許多受到欺騙的學生,家庭。當初的學習為了什麼,為了有出路;現在心甘情願的到教育機構為了什麼,為了有出路。但如此循環往復,沒有盡頭,沒有出路。中國教育仿佛是商品,人人趨之若鶩。在這商品之間,又產生許多不正當的生產方法與連接,使商品變了味兒。

曾看到過一個視頻,該視頻從諾貝爾獎談起,為什麼外國人能更多地獲得諾貝爾獎,而中國人不可以?此外,用犀利的言語指出中國教育的問題,孩子們只會瘋狂的學習,目的也僅僅只是學習。仔細回想,孩子的童年都有什麼,是各種特長興趣班,各類競賽題,各種家庭作業。中國有句老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無論男女老少,還是城市鄉村,人們都極致的尊崇教育。的確,讀書是百萬青少年的出路,然而,當下錯的不是讀書,而是死讀書。

當今社會更需要的是人們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這恰恰是中國教育體系下的漏洞。中國人為什麼不能獲得諾貝爾獎,因為我們只有沉重的測驗和複雜的課題。這的確使我們產生了一批應試小能手,我們會為了得到分數絞盡腦汁,但是又有誰做到真正理解了這些知識。

一直都有很多問題困擾著我們孩子,為什麼所有老師都極其重視語文數學英語,音樂和體育就得遭到淘汰嗎?為什麼我們的教育體制把平等的教學科目變成了優勝劣汰?此外,想必大家都聽到過這句話:這些部分我們不考,就不作為學習目標了。難道我們的學習就只是為了一張期末試卷嗎?

試問,我們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是考試?還是真正的學習?如果我們依舊堅持這種教育方式,我想,學生的思想會固化,甚至獲得諾貝爾獎會越來越不可能吧。希望未來的教育制度可以逐步實現改革,做到因材施教,做到真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靠分數對比能力,祖國的花朵就真的會被扼殺在搖籃裡了,所以不要再強迫魚爬上樹了。

往期文章精選推薦:

2020屆畢業生須知,這張證書和畢業證同等重要,兩類畢業生沒有!

學生:我考上清華關學校什麼事,校長:一口老血吐了出來!

2020屆畢業生:領取的「五證兩單」要妥善保管,並建議做成電子版

2020屆畢業生須知:畢業後檔案如何安置?別不把它當回事

2020屆畢業生:離校前一定要辦理好這五種手續,否則後患無窮!

相關焦點

  • 日本科學早已亞洲第一?18年拿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
    文/濤聲依舊日本科學早已亞洲第一?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目前諾貝爾獎已經開始頒發獎項了,中國還是無一人獲獎,可我們的鄰國日本卻再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將,獲得的是日本科學家本庶佑以及他的美國夥伴。日本的科學家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了嗎?
  •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2019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陸續公布了,這次日本又雙叒叕獲得了諾貝爾獎。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來源:朝日新聞網站可以說從1949年日本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開始,就像開了掛一樣,尤其是進入到了20世紀後,平均一年一個。截止已經有19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之前在視頻裡我說到了日本為何痛失了網際網路風口,經濟持續不振20年。就有一位網友啊,在我的視頻評論區留言了,說: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世界第一。(意思是說日本很牛,沒有我說的這麼差。)他這個呢,雖然說的不準確,但也的確差不多。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是怎麼做到的?
    來源:觀點團隊原創是的,你沒有看錯,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了,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0年-2018年,已經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是一年一人的節奏。
  • 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貝爾獎 你與諾獎之間差了什麼?
    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諾獎,距日本2001年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已實現大半。實際上,2000年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這個傲人的成績,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密不可分,當然,還有基礎研究的累積和人才的大量培養。
  • 為何日本能18年奪18個諾獎?專家:全靠這門課程,被我國忽視多年
    2001年,日本政府出臺了一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然而該計劃一經出臺,就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很多人都覺得日本有些「不自量力、口出狂言」,因為在該計劃中提出——日本將在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
  • 19年前,日本稱50年得30個諾貝爾獎,如今一看,不得不說日本厲害
    ,日本曾提出一個50+30的計劃,50年之內要拿下30個諾貝爾獎。 當50+30計劃被提出時,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就不贊同,他認為這個計劃「很沒腦子」。那麼如今,日本的諾獎計劃到底實現得怎麼樣了呢?值得一提的是,野依良治本人2001年便因為手性觸媒之不對稱合成研究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算是給50年計劃開了個好頭。
  • 2:18,中國獲諾貝爾獎人數被日本碾壓,但我們也不應妄自菲薄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關注北京時間10月3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國同行,這也是日本進入21世紀之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第18人,而如果將時間拉長,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經達到了26人,而日本對於這個結果顯然還是不滿意
  •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今年日本又獲得了一個諾貝爾化學獎,是日本科學吉野彰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貢獻。日本此次獲獎與去年一樣更引起了民眾的關注。人們再次看到,這次獲獎已經是日本19年第19位獲獎者。一年一個,不得不令人羨慕嫉妒恨。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我國比日本差在哪兒?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提出「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的口號。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算起來,從2001至2018年,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8位。照這樣一年一個的節奏,「50年30個」目標,應該如探囊取物了。
  • 低欲望失落的二十年18年18個諾貝爾獎 哪個才是真正的日本?
    最近,一年一度的世紀大獎諾貝爾獎又牽動了全球的神經。日本又低調的映入了全球的眼帘!我們一面感嘆日本工藝水準的同時,心中有有了一絲狐疑,以前似乎很少聽到日本在科技領域有重大的成果。眾所周知,本世紀之初日本政府就喊出了「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口號!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即便如此,中國獲得諾獎還是少之又少。那麼諾貝諾獎級別的科學家是如何產生的呢?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對於中國的科研發展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呢?這些問題還應該被回答。1、萬年不變的美國第一1901年第一次頒發的諾獎至今已經過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了。在一百多年的諾獎頒發歷程中,不到1000人被授予這個獎項。
  • 19年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是憑什麼做到的?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獲得了2019諾貝爾化學獎,而他由此成為第27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
  • 全中國人再次扣問:未來10年我國能否有人能獲諾貝爾獎?
    一個急切的問題:未來10年我國能否有人能獲諾貝爾獎?我首先肯定告訴大家:絕對會有!不說別人,就是本人的2個領域:策劃學(策劃經濟學)及時間理論,未來10年都有可能榮獲諾貝爾獎。即使不能獲得,可以自信地說:其中的貢獻也至少達到了此獎的水平。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2005年至今,吉野教授擔任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吉野研究室室長。 此前,日本曾於2000年至2002年連續三年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這次,日本又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 日本在邁入21世紀的最初20年裡,平均每年獲得1枚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獎牌,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令國際社會驚嘆不已。
  • 為何說日本再難延續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的輝煌?專家回答一針見血
    諾貝爾獎,被普遍認為是全球所有頒獎領域內的最高水準,其獲獎人數成為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象徵之一。日本曾在2001年放出豪言:「要在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要知道當時日本的諾貝爾獲得者只有9位,因此外界一致認為日本是痴人說夢。但是,日本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有這個實力。
  • 諾貝爾獎日本19個,中國2個,差距到底在哪?
    21世紀以來日本已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位。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共19人,日本提出本世紀 50 年要拿 30 個諾貝爾獎,如今已完成大半。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北師大教授:18年18個諾貝爾獎,日本的教育有何特別之處?
    至此,進入21世紀以來的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獎,距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實現大半。 日本何以在科學方面有如此令人驚嘆的成績?日本人如何看待這一點?日本的教育和中國的有什麼不同?
  • 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年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憑什麼?
    10月9日晚上18點45分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ingham 和日本的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研究鋰離子電池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
  • 日本曾誇下海口,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如今18年過去,情況如何?
    截止到2019年,諾貝爾獎共授予了919位個人和24個團體,對個各個國家而言,拿到諾貝爾獎的數量,也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在科學教育等領域也投入很大,他們對諾貝爾獎也非常執著,曾經放下豪言,要在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18年過去了,他們是否能實現自己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