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為魚不會爬樹,就否定它的存在價值。
當前,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甚至很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直到2012年莫言老師獲得了文學獎,再到後來屠呦呦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
談及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會有疑惑,中國人口眾多,為什麼卻很少獲得諾貝爾獎呢?而日本卻在20年間出了18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同為亞洲國家,我們到底差在哪裡呢?筆者認為問題應該是出在了教育體制上面。
愛因斯坦說過:每個人都是天才。現如今中國教育體制,把學生們當作了教育機器,老師們日復一日的研究大綱,學生們一成不變的學習書籍。學校只會讓學生們在題海裡競爭第一,讓這虛榮心的驅使埋沒他們特有的天賦。
放眼過去,我們從蝸牛爬行似的火車發展到現在風馳電掣的高鐵,再有一望無垠的平房發展到現在的高樓大廈,然而應試教育方式卻依舊沒有太大變化。在這條長期的生產線上,學生就好比流水線的生產工人,他們的工作任務是明確的,最終成績的好壞是有嚴格且明確的體系的來評判的,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無論哪個「生產線」都被要求不能出現錯誤,否則在種種「業績考核」例如高考等等便會顯示出你所謂的真正的實力。
中國推行的教育產業化政策,使教育仿佛變成了一件商品。在真實記錄影片《出路》中,教育機構培訓人員王振祥這樣總結自己的工作「弄進來,交錢,然後,弄走」。用九個字概括了這個招生騙局。但正是通過深入了解這個紀錄片中的教育機構,我才更加明白了中國「商品教育」的問題。
這個教育機構,為高考落榜又渴望讀大學的學生提供「文憑」。在這裡,你不用上課,不用考試。這樣的教育機構在我們看來就是天方夜譚,可笑至極。但他們的目標恰恰就是那些窮困潦倒的甚至不知網絡為何物的農村家庭。王振祥的「招生語錄」:只有讀書才能獲得體面的工作,有好的生活。
在王振祥的手中,有許多受到欺騙的學生,家庭。當初的學習為了什麼,為了有出路;現在心甘情願的到教育機構為了什麼,為了有出路。但如此循環往復,沒有盡頭,沒有出路。中國教育仿佛是商品,人人趨之若鶩。在這商品之間,又產生許多不正當的生產方法與連接,使商品變了味兒。
曾看到過一個視頻,該視頻從諾貝爾獎談起,為什麼外國人能更多地獲得諾貝爾獎,而中國人不可以?此外,用犀利的言語指出中國教育的問題,孩子們只會瘋狂的學習,目的也僅僅只是學習。仔細回想,孩子的童年都有什麼,是各種特長興趣班,各類競賽題,各種家庭作業。中國有句老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無論男女老少,還是城市鄉村,人們都極致的尊崇教育。的確,讀書是百萬青少年的出路,然而,當下錯的不是讀書,而是死讀書。
當今社會更需要的是人們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這恰恰是中國教育體系下的漏洞。中國人為什麼不能獲得諾貝爾獎,因為我們只有沉重的測驗和複雜的課題。這的確使我們產生了一批應試小能手,我們會為了得到分數絞盡腦汁,但是又有誰做到真正理解了這些知識。
一直都有很多問題困擾著我們孩子,為什麼所有老師都極其重視語文數學英語,音樂和體育就得遭到淘汰嗎?為什麼我們的教育體制把平等的教學科目變成了優勝劣汰?此外,想必大家都聽到過這句話:這些部分我們不考,就不作為學習目標了。難道我們的學習就只是為了一張期末試卷嗎?
試問,我們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是考試?還是真正的學習?如果我們依舊堅持這種教育方式,我想,學生的思想會固化,甚至獲得諾貝爾獎會越來越不可能吧。希望未來的教育制度可以逐步實現改革,做到因材施教,做到真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靠分數對比能力,祖國的花朵就真的會被扼殺在搖籃裡了,所以不要再強迫魚爬上樹了。
往期文章精選推薦:
2020屆畢業生須知,這張證書和畢業證同等重要,兩類畢業生沒有!
學生:我考上清華關學校什麼事,校長:一口老血吐了出來!
2020屆畢業生:領取的「五證兩單」要妥善保管,並建議做成電子版
2020屆畢業生須知:畢業後檔案如何安置?別不把它當回事
2020屆畢業生:離校前一定要辦理好這五種手續,否則後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