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2021-01-11 正向教育

2019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陸續公布了,這次日本又雙叒叕獲得了諾貝爾獎。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來源:朝日新聞網站

可以說從1949年日本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開始,就像開了掛一樣,尤其是進入到了20世紀後,平均一年一個。截止已經有19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日本能夠持續不斷地在諾貝爾獎項上有所斬獲,和他們制定的「日本諾貝爾獎計劃」密不可分。

日本在2001年4月頒布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就明確提出了以歐洲國家作為諾貝爾獎的競爭對手,並制定了未來50年裡拿下30個諾貝爾獎的宏大計劃。

和日本相比,我們中國一共獲得過多少諾貝爾獎呢?如果說日本諾貝爾獎得住太多也許會讓日本人記不住,那麼中國人對於本國諾獎得主的名字可是絕不會記漏,因為真的是屈指可數。

分別是2012年莫言獲得了文學獎

2015年屠呦呦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

再加上重新入中國籍的楊振寧。一共也就三位。

相比較中日兩國的獲獎數量,不禁讓人深思。到底我們和日本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裡?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直至今日依然叩問著我們的心靈。

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搞了那麼多年,培養了一大批高級知識分子。但是在推動人類發展的建樹上,我們卻缺少大師級的人物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日本諾貝爾獲獎者的日常中找到答案。

據說日本諾貝爾獎的得主都有一種特殊的氣質,例如2008年因為發現水母「綠色螢光蛋白」拿到諾獎的下村修。

當記者問他堅持這種研究的動力和初衷是什麼時,他回答說,沒有多麼複雜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想弄明白水母究竟為什麼會發光,如果非要說成功的因素,那麼就是「好奇心」和「想像力」。並不斷批判原有的理論從而實現了新領域的開拓。

而日本學者這種對自然探索旺盛的好奇心,並不是個例。

日本的百年老店比比皆是,工匠精神世界嗤名,中國很多古代的技術,被日本學習後,在日本人精益求精的鑽研下,反而發揚光大,並且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例如花道、茶道、拉麵、壽司、和服等等,其根源都是來自於中國,但是卻自成一派。

從中,我們既看到了日本對中國技術和知識的繼承,同時也看到其對外來技術的批判與內化創新。而恰恰是這種教育觀念,才讓日本在戰後的短短十幾年內,一躍成為了世界發達國家之一。

再例如,稻米種植與食用起源自中國,而後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時至今日,米飯是都是東亞人的主要食物之一,但是日本有個叫做村鳩孟的「米飯仙人」花了57年只研究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將米飯煮到極致。

而在中國,煮米飯是家家戶戶都會去做的事情,一代傳一代,但是從來沒聽過有人去研究怎麼樣把米煮得更好吃,更不會有人去質疑「先祖」代代相傳的煮飯技術有什麼問題。

而這就是中日教育觀念中最大的差異。

說完了日本,我們再來看看中國人為什麼很難培養出「大師」,我們都是怎麼樣教育我們的孩子的。

應該很多人都記得,我們以前的人教版教材裡面,有一篇叫做《烏鴉喝水》的課文,說的是一隻烏鴉口渴,找到了一隻穿著水的瓶子,夠不著。

為了喝到水烏鴉不斷找來石子扔到瓶子裡,而水面也越來越高,最後水滿到了瓶子邊緣,烏鴉喝到了水。

我們從這篇課文學到了什麼呢?第一,知道了這個故事;第二,提煉了課文的中心思想是,遇事我們要多動腦筋;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們沒有人敢於質疑故事的真實性,敢於質疑老師,敢於質疑課本的權威性。

對於老師傳授的內容,我們奉為金科玉律,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一屆又一屆,只能有相同的認知。

但是國外的孩子們對於這個問題,則敢於質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並通過實驗去進行了驗證,最後結果表明,往瓶子裡面丟石頭,烏鴉並不一定能夠喝到水。

烏鴉最後能不能夠喝到水和瓶子中的水,石子的大小,瓶子的形狀都有關係。當瓶子中的水不夠1/3,且石子比較大時,水還沒漫上來石子就把瓶口都填滿了。

而且如果按照人教版插圖所示的那樣,烏鴉是根本喝不到瓶子的水的。更有「較真」的學生,把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都試了個遍。從而得出了烏鴉通過這種方式喝到水,很大程度上要靠運氣而不是100%。

由此可見,我們的教育缺乏質疑權威的精神和獨立思考的審辯能力,更缺乏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創造更新和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另外的一個例子則更人令人觸目驚心,從小我們都學習過「溫水煮青蛙」這個典故。

說的是將青蛙放在熱水中,青蛙會因為感受環境的惡劣而立馬跳開,而處於冷水中的青蛙即便慢慢加熱,由於適應了環境的變化,最後被煮死了。

有多少人當年對這個故事深信不疑呢?反正小編是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道理。直到有一天,有一個孩子對此提出了質疑,並親自做了個實驗,結果卻又是對這個典故的啪啪打臉。

事實再一次證明了,青蛙一點都不笨,當水溫還沒上升到不可接受的程度時,早就一躍跳出了鍋。

笨的其實是從來不敢質疑的我們。被這個雞湯式的故事騙了誰叫那麼多年,但是這又能怪誰呢?由此可見,敢於質疑的審辯思維是非常重要的。

敢於對現有的知識和理論進行批判式的學習和吸收,是人類知識和理論不斷更新和進步的重要思維模式,更是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保障。

中國式的教育,只是將上一代的知識原封不動地灌輸給了下一代。注重知識掌握的快慢,技能掌握得多寡,但是卻很少允許我們的孩子對原有的知識體系展開質疑和批判。

正因為如此,我們教育出來的是一批又一批固有知識豐富的「技工」,但是卻培養不出來能夠在新領域探索和敢於思考的「大師」。

如果我們還不能改變現有的教育模式和思維方法,那麼未來的30年,50年,100年。諾貝爾獎依然還是會不斷地與中國人擦肩而過。

教育,應該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動。而中國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一代有一代能夠獨立思考,能夠解決問題的孩子們。因此,以審辯思維訓練為目標的教育革命,已經刻不容緩。

相關焦點

  • 「又雙叒叕」又出現了,火炎焱燚表示這次一定要知道怎麼讀
    又雙叒叕,讀音為yòu shuāng ruò zhuó,一個網絡詞語。今天,我終於知道怎麼讀了。大約在2012年12月,網絡上突然出現一個新詞,並迅速流行起來。據說是源於當時日本朝日新聞的一條微博:"我們又雙叒叕要換首相了。"這條微博無非是強調日本更換首相之頻繁,其重點就在一個「又」字上。那為什麼要用「又雙叒叕」這四個字呢,想當年,日本走馬燈似的六年時間換了七任首相,可能連日本人自己都覺得太多太快,一個「又」字實在不足以反映這一點,於是連用十個「又」字(這四個字是由十個「又」組成的)。沒想到一炮而紅,這個詞從此火了起來。
  • 《全職獵人》又雙叒叕復刊了!
    女裝大佬曬照被識破 遇男同學求愛還被畫成了本子偽娘這種屬性作為一個奇怪的萌點,常常會出現在日本的二次元作品中,比如10月番的《調教咖啡廳》中就出現了可愛的女裝大佬。前段時間,有島國偽娘在推特上公開了一段聊天記錄,表示自己被男同學發現了偽娘身份,並被提出交往的要求。
  • @七色花,又雙叒叕優秀!
    @七色花,又雙叒叕優秀!編輯丨謝 拾審核丨舒 敏籤發丨陳 傑原標題:《@七色花,又雙叒叕優秀!》
  • 《鬼臉化學課元素家族》又雙叒叕獲獎了!
    魯超老師又雙叒叕獲獎了!近日中國科普網公布了由科技部組織開展的2019年度全國優秀科普作品推薦活動推選出的100冊(套)優秀科普作品,其中魯超老師的《鬼臉化學課元素家族》再次金榜題名!這已經是《鬼臉化學課元素家族》第五次獲獎了!
  • 世界末日又雙叒叕來了?!NASA:你可拉倒吧…
    原標題:世界末日又雙叒叕來了?!NASA:你可拉倒吧…說起世界末日預言,這個「狼來了」的故事我們已經聽過了無數次,結果從2012年到今天,咱們還是好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圖源:.wikipedia.org)最近,世界末日又雙叒叕要來了,而這次這個預言,貌似有點厲害…一名叫做David Meade的人聲稱,一顆名叫Nibiru的小行星正在向地球飛來。
  • 成都又雙叒叕上熱搜啦!
    成都又雙叒叕上熱搜啦!這座自帶網紅氣質的城市,此前多次因天氣和美景喜提熱搜:30層樓高的三角梅花牆紅遍全國,超大綠植陽臺登陸央視,被媒體大咖點讚,望得見雪山的新一線城市……成都的美火遍天際。
  • 又雙叒叕胖了?可能是你的生物鐘亂了
    相信很多U粉都有這樣的困惑:作為一個打工人,動不動熬夜加班、頻繁出差各處跑,明明每天又困又累,結果一稱體重,居然又雙叒叕胖了?這還有沒有天理了!撰稿:傳染病防治與消毒管理科 高梅影審稿:朱渭萍 郝莉鵬原標題:《又雙叒叕胖了?可能是你的生物鐘亂了》閱讀原文
  • 池鷺又雙叒叕來了!為何它唯獨青睞東龐的再生水?
    池鷺又雙叒叕來了! 「這水是從哪裡來的?」 司機李國軍拍了拍儲水罐說:「這就是礦上處理過的中水。」
  • 又雙叒叕跳票《賽博朋克2077》引一陣「黃圖」熱潮
    (跳票理由:CDPR需要針對9個遊戲平臺進行最佳優化)  是的,遊戲廠商波蘭蠢驢CDPR又雙叒叕推遲了遊戲的發售
  • 維蘇威火山又雙叒叕冒煙了,已有居民撤離
    維蘇威火山又雙叒叕冒煙了,已有居民撤離 錢成熙 2017-07-12 13:21 來源:澎湃新聞
  • Yeri又雙叒叕被罵了,只因一個手勢,飯圈太亂,這次該心疼誰
    韓國三大娛樂公司之首的SM旗下女團Red Velvet成員yeri又雙叒叕被罵了,這次只因為一個手勢。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手勢能讓yeri被罵得這麼慘呢?
  • 東宮:小楓即將成為太子妃,顧劍又雙叒叕來挑撥,早幹嘛去了
    雖然小編相信李承鄞心裡是有小楓的,但是在他心中最重要的還是他東宮太子的地位,顧劍當初要是有勇氣帶走小楓,雖然小楓知道一切真相後會厭惡他,但是往後餘生不會再受二次傷害,如果顧劍真的對小楓有愧疚之意的話,就不會這樣又雙叒叕的挑撥,由此可見顧劍和李承鄞也是半斤八兩啊。
  • 厲害了,鹽工師生又雙叒叕獲獎了!
    近日,鹽工師生又雙叒叕獲獎了!喜報頻傳,讓我們一起為他們點讚!
  • 英語模考中的閱讀又雙叒叕錯那麼多?
    閱讀又雙叒叕錯那麼多?到了十一月中下旬,小夥伴們壓底的模考卷也可以開始派上用場了,剩下的那兩三套真題模考卷都別吝嗇地用起來,畢竟還得對這幾套真題進行分析呢。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文:一方一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獎項在人們的心中也變味道,就拿諾貝爾獎來說吧,由於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通常是一些名不副其實的人,也會讓人們覺得諾貝爾獎已經沒有了什麼存在的意義,它的頒發看的是大國的臉色。
  • 香港國安法效果顯著,亂港分子末日來臨,黃之鋒又雙叒叕被捕了
    現在,黃之鋒又雙叒叕被捕了,根據香港國安法,這次他真的栽了,可不止在監獄裡待6個月那麼簡單,有可能終身都要在監獄裡度過了。對於這種禍亂香港的敗類,即使終身監禁都不為過。他們是香港繁榮社會的毒瘤,是中華民族的敗類,人人得而誅之。
  • 日本20年斬獲18個諾貝爾獎,為何我國卻少有人獲得,到底差在哪裡
    當前,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甚至很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直到2012年莫言老師獲得了文學獎,再到後來屠呦呦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談及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會有疑惑,中國人口眾多,為什麼卻很少獲得諾貝爾獎呢?而日本卻在20年間出了18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同為亞洲國家,我們到底差在哪裡呢?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理化領域尚無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日本還揚言要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已經完成了目標的一大半。憑什麼每年拿一個諾貝爾獎。仔細研究可以發現,日本對於孩子的基礎教育與我們有很大的差別。日本提倡「簡單」科學教育,讓孩子始終對周遭事物抱有好奇心,這也是引領諾貝爾獎獲得者走進殿堂的先決基礎,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快來康康吧~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快來康康吧~時間:2021/1/6 14:39:16 來源:華東理工大學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秦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