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國人再次扣問:未來10年我國能否有人能獲諾貝爾獎?

2020-11-05 鑑史憂魂

本年度諾貝爾獎又徐徐降下帷幕,全中國人再次失望

本年度世界最頂級的科學盛宴諾貝爾獎(本文指自然科學及經濟學,不含過多主觀因素的文學和其他因素的和平獎)又徐徐降下帷幕,我們再次失望:依然不見中國人的身影。

一個急切的問題:未來10年我國能否有人能獲諾貝爾獎?

我首先肯定告訴大家:絕對會有!

不說別人,就是本人的2個領域:策劃學(策劃經濟學)及時間理論,未來10年都有可能榮獲諾貝爾獎。即使不能獲得,可以自信地說:其中的貢獻也至少達到了此獎的水平。

我在此這樣說,並非是沒有底線的自我吹噓,而是從自己的經歷,給中國的科研同仁們鼓鼓勇氣,以及對我國當下科研工作提出一些看法,大家共同努力去改進。

我國無數的科研工作者夜以繼日默默地奉獻,而始終卻技不如人,對於整個同行及業界都是一種悲觀!因為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首先必須明白諾貝爾獎的核心要素及意義

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們首先必須明白諾貝爾獎的核心要素,並且要明白這個獎有無意義?因為世界上的獎項不計其數,並不是每個獎都需要我們去為之奮鬥。

我們必須要搞懂這些問題,不然,就連這些都沒弄明白,可能對此獎會錯誤認識,而要讓一些人為之奮鬥獲得此獎,可能會走錯方向。

諾貝爾獎首先是基礎領域;其次是原創性;第三是重大性;最後是引領性。

諾貝爾獎頒獎現場

世界上那麼多獎,為何科研人員要去為諾貝爾獎奮鬥?為何諾貝爾獎能夠超過全球無以計數的眾多獎項成為最高皇冠,得到全世界學術界的高度認可並成為全球學者一生仰望和獻身的目標,而正是此獎的這幾大核心價值。

諾貝爾獎也正好是全人類探索自然引領人類向前發展最基本的方向和價值取向!所以諾貝爾獎的意義確實值得真正的科研工作者為之奮鬥一生。

為何筆者研究的二大領域能榮獲此獎?

經常有朋友私下問我:"經常閱讀你的公眾號文章,你說你的研究能夠獲取諾貝爾獎,是真的或是自我吹噓吸引眼球?"

我說:一個甘於寂寞,從不過問功名利祿的學者,哪個會用這個來開玩笑?從而讓同行私下取笑,而貶損自己。

為何筆者的二大領域在未來幾年能夠獲取諾貝爾獎?我們從諾貝爾獎的核心條件來一一進行衡量。

策劃學(策劃經濟學)為何符合諾貝爾獎的核心要素?

①首先是基礎領域:策劃學(策劃經濟學)確實是基礎理論。

②其次是原創性:策劃學是地地道道起源於中國並發展於中國的新理論,它誕生於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初的上世紀90年代,是作者從當時風靡一時的"點子"延伸出來。

③第三是重大性:如今已經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其學科的英語單詞也是由筆者命名"Masterminding",除了國內由我國出版經濟類最權威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連續出版到第六版。國外並由世界權威出版社Cengage Learning翻譯成英語並供全世界各大學作為教材,由此可見絕對已經成為重大理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學的書中,自2000年以來,有18位後來榮獲該獎項!加上出版時已經獲得的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41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作者的著作!而Cengage Learning是全世界三大出版公司之一,要得到該出版社認可學術理論並作為教材形式全球發行,其學術價值和份量自然而知。

④最後是引領性:策劃學雖然是誕生於中國並發展於中國的理論,它誕生的最初原因是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然而這些理論對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同樣有理論指導價值。

絕對不是做的西方已經功成名就的"名家"的某個分支的後續完善工作或炒剩飯!

策劃學(策劃經濟學)研究全新的領域:主要研究市場策略和市場信息。

諾貝爾經濟學獎與其他獎項還有一個不同的特點:理論的實踐性。理論要得到實踐證明並被應用,而策劃學(策劃經濟學)理論已經被廣泛用於中國及世界的經濟實踐;

第七版已經完稿,很快將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並將再次由世界權威出版社Cengage Learning翻譯並以教材形式出版英語版,全球發行。

為何中國獲得諾貝爾獎較難,可能是我們不重視基礎研究有關

就拿經濟學領域來說,中國絕大多數經濟學學者從事的應用性研究,從事基礎研究的極少,就這一點就不符合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要素,無緣此獎。

至於為何極少有人從事經濟學基礎研究,有多種原因,最主要有二點:從事基礎研究非常辛苦,並且成名得利慢,從事應用研究能立竿見影享受到各種好處;在非常浮躁的社會大背景下,讓學者很難靜下心來從事基礎研究。

應用型研究能夠得到各種青睞和能很快獲得各種榮譽及享受風光:比如到處以著名經濟學出面風光無限,前不久媒體報導就連搞農業研究的院士到地裡考察時都要鋪設紅地毯,更何況一個能指點當地經濟發展的著名經濟學家,絕對是前呼後擁。所以有幾個願意從事無人問津的基礎研究?

我國對經濟學基礎研究甚至忽略。與此對應的是沒有一本重視發表經濟學基礎研究的專業學術期刊,我國有很多經濟學期刊遠超過其他學科,但根本無一本象世界幾大知名能夠發表幾十頁注重發表基礎研究的經濟學專業期刊(大學學報能夠發表),都是發表應用類論文,而且篇幅都較短。因為刊物需要照顧更多人發表論文滿足各種需要(評職稱、碩博士畢業),對注重研究基礎領域的長篇或稍長的文章都不會給予篇幅,也不願意接收。

我國有很多著名經濟學家,但絕大多數都是研究應用經濟學,並且絕大多數又是研究中國經濟應用。

由此可見在我國從事經濟學基礎研究的難度和艱難的處境!

為何筆者研究的另外一個偏僻領域:時間,同樣有很大概率能夠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時間問題困擾了人類幾千年,被世界頂級刊物science列為世界十大自然科學難題之一。

此領域更是極其冷僻,但對於整個自然科學意義重大。沒有極大的耐心及長久的毅力,更是不可能在此領域沉下心來研究。

本人在此領域用了20多年心血,直到2017年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著作發表出來,出版了《時間的終極問題》一書。

根據此書整理的論文寄到了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也已經修改了幾次。但又因一言難盡的原因:為了轉化科研成果去創業,當下公司處於關鍵發展時期,確實無法擠出精力再次修改,只能等待公司過了此關鍵時期後,才能靜下心來再次整理。

本人有絕對的自信解決了困擾了人類幾千年的時間問題。如果論文一經發表,95%概率能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最近二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的全是研究宇宙及天文方面的理論,而時間理論正好屬於此方向,對於本人研究的時間理論是重大利好!

相關焦點

  • 1977年恢復高考上學已43年為何無人獲諾貝爾獎?過幾年能否
    我國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已經43年,如果從當年開始上小學,至今大概已經48歲,很顯然這個年齡段能獲得諾貝爾獎並不具有優勢(本文只指諾貝爾自然科學和經濟學,由於文學與和平獎帶有很多主觀因素及其他因素,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 激蕩四十年 · 衝刺諾貝爾獎
    "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代表了錢老對中國科學的關懷。儘管在過去的數十年間,中國在諾貝爾獎的爭取過程中斬獲很少,但是這絕不意味著中國人的智慧低人一等。同年10月,楊振寧再就此事向中科院副院長周培源呼籲此事,中科院生化所所長王應睞也收到了瑞典方面請他推薦下一年度諾獎化學獎候選人的來信。但是最終由於種種原因,「人工全合成胰島素」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 中科院院士:十年後中國人獲諾貝爾獎將成常態
    在文學獎之後,自然科學和生命科學方面的獎項將陸續被中國人斬獲,沒有任何懸念……」這聽起來不像預測更像定論。  這種預測能否部分成為現實,是區別科學預測與信口開河的重要條件。黃維與湯森路透公司都根據發表論文後的引用數來預測,但後者還有更重要的依據:確認哪些研究是重要的基礎研究和發現,然後再確定該研究和發現的最重要貢獻者。
  •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不僅讓人感到體制的固化和教條,更讓人感受到官本位主義對文化科學界的嚴重腐蝕。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
  • 唐英年表示:高錕獲諾貝爾獎是中國人的驕傲
    唐英年表示:高錕獲諾貝爾獎是中國人的驕傲 來源:中國廣播網 2009年12月10日13:25   中新網12月10日電 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表示,相信每一位中國人對高錕教授奪得諾貝爾獎都感到驕傲。
  • 中國人難獲諾貝爾獎肯定是有原因的
    可事實上,國內的環境雖然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但它絕對不是中國人很難獲諾貝爾獎的主要原因,當然,很多人所認為諾貝爾獎評委對我們中國人存在的偏見也不是。對於根本的原因,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諾貝爾獎評審的側重規則是什麼。
  • 楊振寧依然有機會再次獲得諾貝爾獎
    1994年楊振寧獲得了鮑爾獎,授獎詞中稱讚他的規範場理論模型排在了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的工作之列,並必將對未來幾代產生類似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希格斯預言的希格斯粒子直到2013年才被發現。希格斯粒子的發現是規範場理論巨大成功的標誌之一,如果是在楊振寧獲鮑爾獎之前發現了希格斯粒子,授獎詞應該會更華麗。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1956年10月,李政道、楊振寧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了他們合作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假設。1957年1月,美國有三組科學家幾乎同時通過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設。
  • 為什麼中國人難以獲得諾貝爾獎?還有搞笑諾貝爾獎?
    這兩天諾貝爾獎相繼公布了,關於諾貝爾獎,你究竟了解多少,為什麼發了這麼多年,獎金還是沒有發完,為什麼還有一些奇怪的獎項,為什麼獎項裡沒有數學,為什麼中國人難以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多疑問,跟著阿貓一起了解一下吧!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誰知道,2017年,顏寧從清華辭職,又回到了普林斯頓大學,成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至於顏寧為何出走,一直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但都被顏寧否認了。後來,僅僅兩年後,也就是2019年,顏寧在美國就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接著也是一路高歌,成就越來越突出。2020年5月,顏寧在《自然》雜誌發表了2篇論文。
  • 還獲了「諾貝爾獎...
    在2017年諾貝爾獎開獎兩周前,「乍看發笑,過後深思」的第27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也正式揭曉, 讓世界各地有趣的研究再次相聚美國哈佛大學。頒發「搞笑諾貝爾獎「獎盃。今年,這個堪稱科學界的「綜藝大秀」會給我們帶來哪些驚喜?讓我們捧起爆米花,一起嚴肅開獎。今年「研究成果」有啥?
  • 諾貝爾獎:不再高不可攀,也非觸手可及
    夠諾貝爾獎的工作,不論發表在哪兒,都會被大家認可。」諾獎的東亞奇蹟,為什麼出在日本?日本在2000年以來共有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種高密度爆發式 「井噴」現象,難到真的是2000年初日本政府提出的未來50年出30個諾貝爾獎得主所發揮的引導作用?
  • 重金投資科學領域 韓國民眾為獲諾貝爾獎著急
    [內容速覽]中國人鍾情諾貝爾獎,韓國人似乎痴迷更甚   「不要著急,欲速則不達」,韓裔科學家們曾用這句話告誡那些對諾貝爾獎充滿狂熱的韓國人。雖然討論會的主題是基礎科學發展,但每次在這種會議上,主持人和與會者都不會漏掉一個問題——「韓國人能否在科學技術領域獲得諾貝爾獎?」  韓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痴迷已經達到令人吃驚的程度。從2004年10月到次年2月,韓聯社和韓國科學文化財團以「挑戰諾貝爾獎的韓國科學家」為主題,向全國436名科學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最有希望獲諾貝爾獎的韓國科學家是黃禹錫。
  • 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每周一練答案: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啟示
    【練習題】  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每周一練: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啟示  屠喲喲這次獲得諾貝爾獎,在社會上有一次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由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你想到了什麼?  【參考答案】  在多數中國人內心深處,有一個揮之不去的諾獎情結。
  •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國有哪些人獲得諾貝爾
    諾貝爾獎可以手是獎項中最高的,每年有很多學者成為諾貝爾獎的候選人,在中國也有學者獲得過諾貝爾獎,那麼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哪些人物呢?一起來看看。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1、楊振寧  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國外什麼最吸引她,其實只有兩個字
    誰知道,2017年,顏寧從清華辭職,又回到了普林斯頓大學,成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至於顏寧為何出走,一直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但都被顏寧否認了。很多人常常說,中國人多,唯一不缺的就是人才,但顏寧這樣的科學家是普通的人才嗎?人家是天才,天才有幾個,放眼世界也沒有幾個人,說白了,天才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天才的研究是可以改變這個世界,改變人類命運的。也許未來某一天顏寧的成就會非常的高,獲得諾貝爾獎也不過分。
  • 學者答澎友|中國人發現帶毛恐龍能獲諾獎嗎,能複製活恐龍嗎
    原標題:學者答澎友|中國人發現帶毛恐龍能獲諾獎嗎,能複製活恐龍嗎一塊雞蛋大的白堊紀琥珀中,留下了一段毛茸茸的恐龍尾巴,這是人類迄今以來接觸到的最新鮮的恐龍標本。2016年12月9日,在線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細胞》出版集團旗下)刊發論文《白堊紀中期琥珀中一個長著原始羽毛的恐龍尾》,宣告了這一划時代的發現。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上)
    誰知道,2017年,顏寧從清華辭職,又回到了普林斯頓大學,成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至於顏寧為何出走,一直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但都被顏寧否認了。我說這麼多,就是想說,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她就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第一:天才都是百年不遇的,也是改變世界的人。很多人常常說,中國人多,唯一不缺的就是人才,但顏寧這樣的科學家是普通的人才嗎?
  • 2017年諾貝爾獎開獎周來啦:今年榮譽到誰家?
    中新網10月2日電 從本月2日開始,2017年諾貝爾獎「開獎周」正式拉開帷幕。在隨後的八天內,醫學獎、物理學獎等多項大獎的結果將陸續揭曉。今年的諾獎到底有何看點?到底哪些人有機會最終折桂呢?  此外,諾貝爾獎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為59歲。最年長的獲獎者是2007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萊昂尼德•赫維奇(Leonid Hurwicz),獲獎時已90歲。不過,2016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老齡化」趨勢愈加明顯。  自1901年以來,有一些年份部分類別的諾貝爾獎未頒發,共計49次。
  • 傳奇女性吳健雄:如果沒有她,李、楊能否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自1901年開始每年頒發,半個世紀過去了,就從來沒有出現過華人、華裔的面孔。為此,西方某些另有用心的人甚至以此污衊攻擊我們中國人、華人是「智力低下的民族」。我國歷史上的科技在明朝中葉以前一直遙遙領先於整個西方,但這些帶有灰色眼鏡的西方人無視這個事實,甚至污衊我們已經不是古代真正中國人的後裔,說什麼「真正的中國人早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