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學的畢業實驗課題是測試果膠酶的最適環境值,明白一點的說,其實也就是測試在什麼樣的溫度,酸鹼度以及濃度下可以得到果膠酶的最優催化效率的一個實驗。
這個實驗在生物學領域是屬於入門級的,幾乎不存在什麼學識上的難度,但最終卻因為時間上的催趕,我卻不得不在數據上做出一些主觀的「變動」,然後使得實驗數據結果跟預期的相近,換句話來說就是為了能夠順利一點的畢業,我不得不往自己的實驗數據裡面注入一些水份,最後才能讓那個實驗被老師認為已經做成功了的樣子。
偷偷往自己的實驗數據裡面注水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原因非常簡單,很多實驗都會因為一些微小的誤差而導致一些實驗數據出現的巨大偏差,而這樣的巨大偏差往往會意味著實驗的失敗。
所以一個關係到自己順利畢業的實驗,誰都不願意讓它失敗,雖然失敗的原因有很多,而且也很正常,但失敗了終歸會在評審老師心裡打上一個學藝不精的標籤,最終可能會導致畢業實驗的分數不高的情況。
我們經常聽說,為什麼中國人很難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青睞,除了被過度分析諾獎評委存在對中國人的偏見之外,還有的就是國內的教育與科研環境不行,學術摻假嚴重的原因了。
一個人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最終都會因為各種壓力或者功利心的原因而不得不偷偷的做一些非客觀的數據出來,被迫完成項目任務,於是就很難能有像日本那樣的環境,科學工作者不會產生很重的功利心,做一輩子的研究可以不出成果,可是在中國卻不行,一個人單是投入而沒有產出,那肯定是會被認為是個人能力的原因的,是會出問題的,是混不下去的。
可事實上,國內的環境雖然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但它絕對不是中國人很難獲諾貝爾獎的主要原因,當然,很多人所認為諾貝爾獎評委對我們中國人存在的偏見也不是。
對於根本的原因,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諾貝爾獎評審的側重規則是什麼。
諾貝獎設立的一個很根本直白的目的,就是要體現出對人類的貢獻度,而這貢獻度的主要表現在科研的發現是否可以實現大規模的應用,跟是否可以促進某些領域的突破。
單憑這兩點來看,中國確實還沒多少人能夠擁有這樣的建樹。
中國目前唯一一個土生土長的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她早在1972年就發現了青蒿素,可到了2015年才獲諾貝爾獎,還有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平均39歲就已經出了成果,可大部分人卻需要等到五六十歲之後才獲獎。
這種現象說明了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是有滯後性的,而這滯後性並不是說諾貝爾評委不想給那麼快,或者是他們發現人才的速度太慢,而是科學理論的本身需要足夠的時間去驗證才行。
比如說愛因斯坦,他獲得諾貝爾獎獲的原因並不是能讓他名聲大噪相對論,而是很多人所不了解的光電效應。
為什麼相對論沒讓他獲諾貝爾獎呢?歸根結底就是那時候還無法驗證跟應用的問題。
現在回看過去的這一百多年,我們基本就可以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很難獲諾貝獎了,因為實在是沒多少個人能達到那樣的要求啊。
二十世紀以前的中國,可以用貧困潦倒來形容,能有什麼條件跟經費供給那些科研人員研究呢?況且大家都窮,哪有精力去玩那些高大上的東西?
而那時候的發達國家呢?如果他們也愁吃愁穿的,想做個實驗也沒器材沒設備,那他們怎麼可能會有那麼多科學發現呢?
中國的科研環境雖總是被說得充斥著多少多少濃重的功利心,很難讓人安下心來搞研究,人才都流到國外去了,其實這種情況哪裡都會有,只是受它影響或輕或重的問題而已,而這些功利心,或者說是能嚴重影響中國科研發展的環境,那終歸只是少數的存在。
現在的中國早已經不缺那樣的環境跟智慧,甚至可以說不缺科研上的重大發現,只不過還需要一些時間來驗證,還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來等待諾貝爾獎在中國科學家身上爆發而已。
有人借用電影《奪冠》中,郎平所說的那句「我們之所以在乎,是因為我們內心還不夠強大」來表達我們那麼關注諾貝爾獎的觀點。
我最後插這麼一句話進來的目的,其實也是想表達,我們關注諾貝爾獎,並不完全是因為這個獎,也不是因為我們內心不夠強大,而是這個獎所體現出來的含義,以及我們想要對自己的實力有個客觀上的認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