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還是我們的土壤不行?中國人難獲諾貝爾獎肯定是有原因的

2020-10-07 小民科

我大學的畢業實驗課題是測試果膠酶的最適環境值,明白一點的說,其實也就是測試在什麼樣的溫度,酸鹼度以及濃度下可以得到果膠酶的最優催化效率的一個實驗。

這個實驗在生物學領域是屬於入門級的,幾乎不存在什麼學識上的難度,但最終卻因為時間上的催趕,我卻不得不在數據上做出一些主觀的「變動」,然後使得實驗數據結果跟預期的相近,換句話來說就是為了能夠順利一點的畢業,我不得不往自己的實驗數據裡面注入一些水份,最後才能讓那個實驗被老師認為已經做成功了的樣子。

偷偷往自己的實驗數據裡面注水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原因非常簡單,很多實驗都會因為一些微小的誤差而導致一些實驗數據出現的巨大偏差,而這樣的巨大偏差往往會意味著實驗的失敗。

所以一個關係到自己順利畢業的實驗,誰都不願意讓它失敗,雖然失敗的原因有很多,而且也很正常,但失敗了終歸會在評審老師心裡打上一個學藝不精的標籤,最終可能會導致畢業實驗的分數不高的情況。

我們經常聽說,為什麼中國人很難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青睞,除了被過度分析諾獎評委存在對中國人的偏見之外,還有的就是國內的教育與科研環境不行,學術摻假嚴重的原因了。

一個人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最終都會因為各種壓力或者功利心的原因而不得不偷偷的做一些非客觀的數據出來,被迫完成項目任務,於是就很難能有像日本那樣的環境,科學工作者不會產生很重的功利心,做一輩子的研究可以不出成果,可是在中國卻不行,一個人單是投入而沒有產出,那肯定是會被認為是個人能力的原因的,是會出問題的,是混不下去的。

可事實上,國內的環境雖然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但它絕對不是中國人很難獲諾貝爾獎的主要原因,當然,很多人所認為諾貝爾獎評委對我們中國人存在的偏見也不是。

對於根本的原因,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諾貝爾獎評審的側重規則是什麼。

諾貝獎設立的一個很根本直白的目的,就是要體現出對人類的貢獻度,而這貢獻度的主要表現在科研的發現是否可以實現大規模的應用,跟是否可以促進某些領域的突破。

單憑這兩點來看,中國確實還沒多少人能夠擁有這樣的建樹。

中國目前唯一一個土生土長的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她早在1972年就發現了青蒿素,可到了2015年才獲諾貝爾獎,還有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平均39歲就已經出了成果,可大部分人卻需要等到五六十歲之後才獲獎。

這種現象說明了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是有滯後性的,而這滯後性並不是說諾貝爾評委不想給那麼快,或者是他們發現人才的速度太慢,而是科學理論的本身需要足夠的時間去驗證才行。

比如說愛因斯坦,他獲得諾貝爾獎獲的原因並不是能讓他名聲大噪相對論,而是很多人所不了解的光電效應。

為什麼相對論沒讓他獲諾貝爾獎呢?歸根結底就是那時候還無法驗證跟應用的問題。

現在回看過去的這一百多年,我們基本就可以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很難獲諾貝獎了,因為實在是沒多少個人能達到那樣的要求啊。

二十世紀以前的中國,可以用貧困潦倒來形容,能有什麼條件跟經費供給那些科研人員研究呢?況且大家都窮,哪有精力去玩那些高大上的東西?

而那時候的發達國家呢?如果他們也愁吃愁穿的,想做個實驗也沒器材沒設備,那他們怎麼可能會有那麼多科學發現呢?

中國的科研環境雖總是被說得充斥著多少多少濃重的功利心,很難讓人安下心來搞研究,人才都流到國外去了,其實這種情況哪裡都會有,只是受它影響或輕或重的問題而已,而這些功利心,或者說是能嚴重影響中國科研發展的環境,那終歸只是少數的存在。

現在的中國早已經不缺那樣的環境跟智慧,甚至可以說不缺科研上的重大發現,只不過還需要一些時間來驗證,還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來等待諾貝爾獎在中國科學家身上爆發而已。

有人借用電影《奪冠》中,郎平所說的那句「我們之所以在乎,是因為我們內心還不夠強大」來表達我們那麼關注諾貝爾獎的觀點。

我最後插這麼一句話進來的目的,其實也是想表達,我們關注諾貝爾獎,並不完全是因為這個獎,也不是因為我們內心不夠強大,而是這個獎所體現出來的含義,以及我們想要對自己的實力有個客觀上的認知而已。

相關焦點

  • 李敖:諾貝爾文學獎不給中國人 因有偏見提名不算啥
    專訪李敖:諾獎有偏見,提名不算啥 「它帶有偏見,並不公正」■談作品「中國沒人比我出書更多」■談傳統文化「臺灣沒那麼好,民國也沒那麼好」■談人生「把身體捐給醫院,千刀萬剮」■談兒子「除了搞政治,他喜歡啥就做啥
  • 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那麼少
    為什麼每年那麼多天才學生就出不來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呢諾貝爾獎得主華人還真有好幾個,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崔琦,錢永健。這些因為得獎的時候是外國國籍,而且人家受的教育與研究環境也是在國外,所以只能是華人。當然了中國本土的有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屠喲喲201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
  • 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每周一練答案: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啟示
    【練習題】  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每周一練: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啟示  屠喲喲這次獲得諾貝爾獎,在社會上有一次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由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你想到了什麼?  【參考答案】  在多數中國人內心深處,有一個揮之不去的諾獎情結。
  • 諾貝爾獎正在頒發:中國人獲獎究竟有多難
    ,獲獎的人數還是比較多,但是與咱們中國似乎沒有什麼關係。為了噁心中國,以前頒發了諾貝爾和平獎給中國人,但這兩個中國人,卻並不認可自己的祖國。當然我們也不認可瑞典頒發的這兩次諾貝爾和平獎。早在民國時期,就有人在議論中國人得諾貝爾獎的事情了。比如他們希望林語堂得諾貝爾獎,因為林語堂擅長用英文寫作,但是其有影響力得作品,今天沒幾個中國人知道。當然了,魯迅也是推薦對象,但是魯迅卻沒有長篇小說,基本都是短篇,所以也是不行的。
  • 他是「中國飛彈之父」的侄子,獲諾貝爾獎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
    當然這也與他研究的方向有關,對於生物化學的研究似乎並不是中國最急需的,所以對錢永健而已,即使回到中國發展其地位也不可能超越錢學森的,不過獲得諾貝爾獎的美譽也使得他在榮譽中獲得了自我肯定
  • 唐英年表示:高錕獲諾貝爾獎是中國人的驕傲
    唐英年表示:高錕獲諾貝爾獎是中國人的驕傲 來源:中國廣播網 2009年12月10日13:25   中新網12月10日電 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表示,相信每一位中國人對高錕教授奪得諾貝爾獎都感到驕傲。
  • 中國再次與諾貝爾失之交臂,是實力問題,還是西方在為難我們?
    ,另一方面也頗有微詞,不少人說諾貝爾獎根本不值得一提,參雜了太多西方對我們的偏見,所以它的評獎機制是有失偏頗的。一大批高精尖技術取得突破進展,無論是航天科技,還是高鐵,基建等,全都是世界第一行列。這些再給我們帶來驕傲的同時,也讓我們很困惑,為什麼我們還是不受諾貝爾獎的垂青呢。
  • 為什麼中國人難以獲得諾貝爾獎?還有搞笑諾貝爾獎?
    這兩天諾貝爾獎相繼公布了,關於諾貝爾獎,你究竟了解多少,為什麼發了這麼多年,獎金還是沒有發完,為什麼還有一些奇怪的獎項,為什麼獎項裡沒有數學,為什麼中國人難以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多疑問,跟著阿貓一起了解一下吧!
  • 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代表著科學界的最高學術水平的諾貝爾獎誕生已一百多年了,獎勵在各個領域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900多個,而獲獎的中國科學家或華人科學家卻屈指可數。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
  • 全中國人再次扣問:未來10年我國能否有人能獲諾貝爾獎?
    >本年度世界最頂級的科學盛宴諾貝爾獎(本文指自然科學及經濟學,不含過多主觀因素的文學和其他因素的和平獎)又徐徐降下帷幕,我們再次失望:依然不見中國人的身影。一個急切的問題:未來10年我國能否有人能獲諾貝爾獎?我首先肯定告訴大家:絕對會有!不說別人,就是本人的2個領域:策劃學(策劃經濟學)及時間理論,未來10年都有可能榮獲諾貝爾獎。即使不能獲得,可以自信地說:其中的貢獻也至少達到了此獎的水平。
  • 諾貝爾獎120年來首次!今年有3位女性獲物理和化學獎,共計僅10位
    1901年至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4 次,獲獎者共216人次,僅有4名女性獲此殊榮,她們分別是我們熟知的「居裡夫人」瑪麗·居裡、德裔美國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和2018年的得主唐娜·斯特裡克蘭,還有就是今年的獲獎者安德烈亞·蓋茲。
  • 中國經濟學家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4人曾獲提名
    但中國的經濟學家,為什麼總是與諾貝爾獎無緣,甚至進不了候選名單?  八大標準與現實差距  研究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獎標準,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更客觀地認識中國經濟學家與諾獎的差距。  第七,推崇有完整理論體系與學術架構的新的經濟學理論。  第八,堅持在長期實踐中接受檢驗,並不急於對新興的學術理論體系授獎(這也是獲獎者年齡偏大的原因)。  對照上述的八個標準,中國經濟學家至今難以問鼎諾貝爾獎的緣由就顯而易見了。
  • 諾貝爾獎統計,哪些國家獲得的獎項最多,到底有多少中國人得獎?
    又到了一年一度頒發諾貝爾獎的時候了,諾貝爾獎的歷史大家都清楚了,根據「炸藥天王」諾貝爾的遺囑獎金設定的獎項,但沒有數學獎,具體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百年以來,諾貝爾獎從一個只在歐洲有影響的小獎項變成如今在全球都有影響力的大獎,相信很多人都關心,這100年來,到底哪些國家獲得的獎項最多?
  • 血統加法律,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代表著科學界的最高學術水平的諾貝爾獎誕生已一百多年了,獎勵在各個領域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900多個,而獲獎的中國科學家或華人科學家卻屈指可數。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
  • 錢學森侄子獲諾貝爾獎,獲獎後直言: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說到錢學森,我們都不陌生。他為我國所做出的貢獻是無可替代的。他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自己的事業,一直到生命的盡頭。但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並不是他,而是他的侄子錢永健。他在2008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是一件值得令人驕傲的事情。但是,他的一句話引起了國人的不滿。他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 諾貝爾獎故意不給中國?這4位中國人本能獲獎,卻因國籍慘被無視
    科技的進步離不開優秀的科技人才,而如今世界上對於科技人才最大的嘉獎就莫過於諾貝爾獎了,可以說諾貝爾獎可以堪稱是目前全世界對科學研究人員頒發的最大的一個獎項,這個獎項的獲得不管是對於個人,還是對於國家來說都是非常具有象徵性意義的。
  • [新聞1+1]我們應該追求諾貝爾獎
    >     [新聞1+1] 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把窗戶紙捅破,我們在乎諾貝爾獎,我們也應該在乎,因為對於中國人來說,好像我們沒有實現的夢很少了,奧運會不要說了,連中國足球都進過世界盃,但是居然我們沒得過諾貝爾獎。
  • 諾貝爾獎120年來首次!3位女性獲物理和化學獎,共計僅10位
    1901年至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4 次,獲獎者共216人次,僅有4名女性獲此殊榮,她們分別是我們熟知的「居裡夫人」瑪麗·居裡值得說明的是,居裡夫人兩度獲得諾獎,其中190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 楊振寧:20年內中國本土肯定拿諾貝爾獎
    19日,應邀參加揚州煙花三月經貿旅遊節的世界傑出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做客揚州大學,欣然擔任該校榮譽教授,並為師生上了一堂精彩紛呈的「創新課」。臺上87歲的楊振寧聲音洪亮,妙語連珠;臺下33歲的楊夫人翁帆和人頭攢動的師生一起,自始至終安安靜靜地當「聽眾」。
  • 先後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都有哪些?
    1932年借其小說《大地》(The Good Earth),獲得普利茲小說獎;1938年由於賽珍珠「對中國農民生活史詩般的描述,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豐富的,以及她傳記方面的傑作」獲諾貝爾文學獎。她也是唯一同時獲得普立茲獎和諾貝爾獎的女作家,是作品流傳語種最多的美國作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以寫中國題材的作品而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