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敖:諾獎有偏見,提名不算啥
「它帶有偏見,並不公正」
■談作品「中國沒人比我出書更多」
■談傳統文化「臺灣沒那麼好,民國也沒那麼好」
■談人生「把身體捐給醫院,千刀萬剮」
■談兒子「除了搞政治,他喜歡啥就做啥」
《李敖50年唯一自選集》的出版消息傳出後,很多圈內人都在議論一個有趣的話題:李敖老矣,書能賣否?日前,本報記者書面採訪了李敖,他談到了自己的作品、臺灣文化、「民國熱」及父子親情等,更談到了眼下正熱的莫言被博彩公司看好、成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一事。他在回復的字裡行間中依然不改狂傲不羈的本色,直言諾貝爾文學獎帶有偏見,而提名本身不算啥,最重要的還是看被提名的小說是否有足夠的分量。
「它帶有偏見,並不公正」
最近,莫言成為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熱門的消息滿天飛。而2000年,李敖的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就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對於這個中國人最為看重的世界性文學獎項,李敖的評價是它「帶有偏見」。
談到自己曾獲諾貝爾獎提名,李敖表示:「那根本不算什麼,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的文學教授和語言學教授都有提名資格,瑞典文學院每年都會收到數百個提名,但最終還是要看被提名的小說到底怎麼樣。我認為我的《北京法源寺》是相當好的一部小說,中國人的精神和理想甚至是成功都在裡面。它高潮裡有高潮,一般人高潮完就完了,這是我的獨創,我坐牢構思,二十多年才寫成,可北京法源寺我2005年才去過。」
對於自己最終沒能得獎,李敖似乎至今仍相當介懷:「在歷史上,諾貝爾獎的頒發經常不公正,託爾斯泰沒有當選是遺憾,毫無資格的賽珍珠當選是錯選。而且,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歷來不給中國人文學獎,不承認語言隔閡的原因,只認定我們沒有世界級的作品,這是有偏見的。文學獎強調的是作品中的理想主義成分,還有作者有沒有和權勢作鬥爭,這兩點我都做得非常好,也可以說最好。」
■談作品
「中國沒人比我出書更多」
談到自己50年來的作品,李敖向記者推薦了自己最得意的幾部:「除了《北京法源寺》,《為自由招魂》大陸那邊有人說是一代人的自由啟蒙書,其實就是我的思想發跡史;《傳統下的獨白》就是一個人獨立精神的成長和形成;《胡適評傳》是我最喜歡的,因為我確實了解這個人,寫起來也能入木三分;《蔣介石評傳》我敢說現在還沒有人能推倒我對這個人的評價,不要以為他讓我坐牢,我就不能公正對他,看書就知道了,我是通過一項一項證明的,我掌握的一手資料也太多了。」
李敖還透露,再過兩年零八個月,他的80本大全集就要出來了,「這是《魯迅全集》的6倍,魯迅57歲死了,我現在活到八十,我出80本大全集,中國從來沒有人寫出我這麼多字,出過我這麼多書,《大英百科全書》現在都不出全集了,它出電子版,我要出紙質大全集。現在還有10本未寫完,其中《浪漫的與古典的》有6本,比錢鍾書的《管錐篇》還要細、還要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