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稱中國人不應翻譯本國作品

2020-12-02 騰訊網

滿頭白髮,白得沒有一根雜質,精神矍爍,步履矯健;在厚厚的玻璃鏡片後,有一雙睿智而含笑的眼睛。他有著北歐人的身材和長相,卻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甚至包括四川方言。

他就是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Goran Malmqvist)教授。

近日,在哥德堡號造訪廣州期間,馬悅然教授參加了在中山大學舉行的「中歐文化接觸與交流——紀念高本漢學術研討會」。

昨天,利用研討會的間隙,記者對馬悅然進行專訪。「諾貝爾文學獎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中國人不應該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外文,」……這位82歲的學者思維清晰而敏捷,屢有驚人之語。

不要把這個獎看得太重

記者:「哪位中國作家有望獲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距離諾貝爾文學獎有多遠」,這樣的話題近幾年一直在中國國內爭論不休。你怎麼看待中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心態?

馬悅然:我想告訴中國的作家們,不要把這個獎看得太重要了。它其實沒有那麼重要的,它並不是「世界的中心」。

我們選出了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但不能說這個人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我們只是認為這個人寫的東西是個很好的作品,就這樣而已。現在這個世界上有500個作家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每年只能發一個。

記: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對不同的文化,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如何能做到公正?

馬:這是不可能的。標準很苛刻,作品文學價值要求很高。公平只是一個非常理想的觀念。

很多人讓我幫其得諾貝爾獎

記:你雖然一再強調這個獎並不是那麼重要。但事實上,一些中國作家仍然很在乎。

馬:我現在每個月至少會收到15封信,給我寄稿子,要我把書稿翻譯成瑞典文、出版,給他們弄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那你幫助他們了嗎?)當然沒有!因為我翻譯的是我自己感興趣的、自己喜歡的作品。

記:有一種說法,中國作家走向世界的一個障礙是缺少好的翻譯家。你怎麼看?

馬:一個中國人,無論他的英文多麼好,都不應該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要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需要一個英國人,文學修養很高的一個英國人,他通曉自己的母語,知道怎麼更好地表達。現在出版社用的是一些學外語的中國人來翻譯中國文學作品,這個糟糕極了。翻得不好,就把小說給「謀殺」了。

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

記:你最近可有翻譯一些中國作家的作品?

馬:這段時間,我在翻譯山西作家曹乃謙的《到黑夜想你沒辦法》(連說兩遍書名,語氣輕柔)。譯本在瑞典馬上就要出了。這部小說,寫的是山西北部山村的農民在「文革」時候的生活,他是用農民的語言來寫作,非常動人。在1973、1974年,他們窮得要命,吃的都是土豆。這不僅是物質上的痛苦,精神上也有一種痛苦。(語氣突然變得憤慨)中國要是沒有辦法把農民問題解決好,那中國就沒有希望了(註:助手陳文芬說,馬悅然前年去了作家李銳插隊時呆過的山西邸加河村,目睹了當地一些農民的現狀)。

記:許多人都知道你致力於研究、傳播中國文學,卻不知你也關注中國的社會現狀。

馬:是的,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是我的鄉愁。

本版採寫:本報記者許黎娜 實習生邵樂園

馬悅然盛讚廣州「山楂鴨」

7月18日,馬悅然第二次來到廣州。

早在1946年,馬悅然進入斯德哥爾摩大學,跟隨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先生學習古代漢語和中國音韻學。1948年,他來到中國四川做方言調查,1950年與中國人陳寧祖女士結婚。1958年,當時在瑞典駐中國大使館工作的馬悅然第一次來到廣州。

1956年到1958年,馬悅然出任瑞典駐中國大使館文化秘書。自1965年以來,馬悅然將大量的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瑞典文,除了《詩經》(部分)、唐詩宋詞,還有郭沫若、艾青等人的作品,以及朦朧派詩人北島、顧城等的詩作;他還翻譯了《水滸傳》、《西遊記》和沈從文、李銳等當代作家的作品。同時,馬悅然也用中文寫作,前年出版了中文書《另一種鄉愁》。1985年,馬悅然當選瑞典學院院士,成為了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的一名評委。

時隔近半個世紀,再次踏足廣州,馬悅然感慨:「完全是兩個世界。」此行在廣州期間,馬悅然到清平市場和沙面逛了一些古董鋪子,可惜沒有淘到寶貝。令他讚不絕口的是在廣州吃到的「山楂鴨」。

相關焦點

  • 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去世,生前評價批評者不懂莫言
    北京時間10月18日晚,瑞典學院官網消息顯示,著名漢學家、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十八位終身評委之一馬悅然於當地時間10月17日去世,享年95歲。隨後有媒體向其家人和生前友人求證了這一消息,馬悅然的夫人陳文芬表示,馬悅然於10月17日在家中平靜離世,「像老和尚圓寂了一樣。」
  • 為什麼中國作家很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是文學領域最高的獎項和榮譽,儘管從來沒有人站出來這樣說過,但是人們確實達成了這樣一種約定俗成的共識。其實談到這個諾貝爾文學獎,很多中國人心中難免就有點義憤填膺,其緣由自然是因為此文學獎長久以來被歐美作家「壟斷」,而中國自近代以來誕生了那麼多優秀的作家,卻愣是連一個作家都沒有評上。
  • 莫言奪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成中國第一人
    8月25日,媒體又爆出作家張一一聲稱莫言賄賂諾獎評委的新聞。張一一在微博上表示:「2012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的賠率高居第一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大伙兒知道『指鹿為馬、道貌岸然、一點兒也不能讓人心悅誠服』的諾貝爾文學獎資深評委、瑞典文學院院士馬悅然,翻譯莫言的《紅高粱》、《豐乳肥臀》、《透明的紅蘿蔔》、《白狗鞦韆架》四個作品收取了多少的好處費嗎?」
  • 1927年,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始末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國人,靠著這「中國」兩個字罷,那麼,與陳煥章在美國做《孔門理財學》而得博士無異了,自己也覺得好笑。我覺得將來不敢說,就目前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 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歧視中國?有一個關鍵原因
    首先,諾貝爾文學獎是個什麼獎?它的獎金是諾貝爾死後遺產的一部分,它由瑞典文學院每年頒發給優秀作家。起初瑞典文學院也感到壓力山大,因為頒文學獎這事就是非常困難,很難做到公平又合理。想推脫一下,和諾貝爾商量一下吧,諾貝爾已經死了,沒法商量,只能硬著頭皮來。
  • 作家曹乃謙稱未獲入圍諾貝爾文學獎複評通知
    我認為中國作家之所以不能獲諾獎,有這樣的原因:漢語翻譯成英文的作品,太少,而且漢語非常難翻譯,國際上優秀的漢語翻譯家也太少。這些因素都導致了中國作家要想得到世界承認,是很漫長的道路,困難重重。  另外,我們國家有深遠的文化歷史傳統,我感覺我們沒有必要那麼急迫地想要通過諾獎這樣一個獎項去求得某種認可。而且,獲不獲得諾獎也不能代表中國作家的水平與世界文學差距有多遠。
  • 讀中國人翻譯的中國人的英文作品,為何沒人覺得彆扭或想罵人?
    寫下這個題目,就覺得非常彆扭,說是「中國人的英文作品」,豈是一般人能看懂的?中國人翻譯的英文作品,到底是英文的,還是中文的?如果一句話要把這件事情將清楚,豈是30個字能滿足的?真相應當是:讀中國人翻譯的中國人用英文寫成的文學作品的中文版本,為什麼沒有人會覺得彆扭,或者想罵娘?
  • 長沙女作家連續兩年登諾貝爾文學獎賠率前十,外媒:中國最好作家
    今天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獲獎者為美國女作家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uck),其獲獎理由是:因為她充滿詩意的聲音,樸素的美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其實這位美國女詩人很多人並不熟悉,她的文學作品很多都是對生與死、愛與恨的解讀,其中關於死亡的詩歌作品更是像錐子一樣扎心。
  • 李敖:諾貝爾文學獎不給中國人 因有偏見提名不算啥
    專訪李敖:諾獎有偏見,提名不算啥 「它帶有偏見,並不公正」■談作品「中國沒人比我出書更多」■談傳統文化「臺灣沒那麼好,民國也沒那麼好」■談人生「把身體捐給醫院,千刀萬剮」■談兒子「除了搞政治,他喜歡啥就做啥
  • 中國的作家中,誰最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揭開帷幕,中國的作家中,誰最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了網絡上熱議的話題。廣大網友的眼光,似乎比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們還要尖銳,對各大熱門人選作家,評價起來可謂是頭頭是道。最終不管花落誰家,恐怕都免不了被鍵盤俠一頓批評打擊。
  • 諾貝爾文學獎大熱門 他們的作品你讀過嗎?
    諾貝爾文學獎大熱門 他們的作品你讀過嗎?  每年一進入10月,諾貝爾文學獎的話題就開始升溫。相比於理解門檻比較高的物理獎、生物獎,似乎人人都可以發表點兒意見的文學獎,被關注的熱度最高。隨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日期的臨近,文學愛好者最好不要僅僅知道一些熱門作家名字,每年除了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人之外,其他能夠成為熱門預測人物的,也都是值得深入了解、閱讀的實力高手作家。
  •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不單是靠《蛙》,也不是《紅高粱》,而是這些
    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大事,特別是諾貝爾文學獎,它既不是我們近代以來起步晚的數理化,也不是當代快速發展的高科技。因為這些我們都與西方發達國家有一定的距離,但文學,我們不比他們差,唯一被誤解的當屬我們民族獨立的文化,因為與西方價值有著不同,加之翻譯變味,我國的文學很難打動文藝復興之後的西方文學。但是這種鐵律,還是被持之以恆的中國創作者打破。
  • 林語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最多的中國作家
    近日,2018、2019諾貝爾文學獎出爐了,讓大家又開始關注這一文學界最高獎項。那麼在我們中國作家中,誰是獲得諾貝爾獎提名次數最多的中國作家呢?他就是林語堂。他獲得過兩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名單是保密的,期限是五十年。目前可以查到的,都是五十年前的名單。目前能夠查到的確切名單,中國作家只有兩位獲得提名:胡適與林語堂。胡適一次,林語堂兩次。
  •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回歸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裡你最欣賞哪位
    在諾貝爾文學獎的發布會上,評委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Anders Olsson)表示,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發生了自1901年以來最大的變化,負責候選人預選的評選委員會增加了5名外部專家,並在評選過程中擁有發言權和投票權。奧爾森說,「託卡爾丘克的作品以移民和文化變遷為中心,充滿了智慧和精妙的魅力。」
  • 諾貝爾文學獎,昆德拉今年有戲嗎
    至於獲獎作家的作品,看得很少。就看過的少量而言,似乎都是通俗的作品吧。在我的印象裡,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文學水平並不高。他們基本上都是那種現實主義的觀念。即使他們有時評出了好作家,那也是因為該作家在讀者中的呼聲很高。而他們,仍然用現實主義的框框來解釋有創新精神的作家。這種情況同中國國內也有某種相似。文學無國界嘛,不論在哪裡,傳統保守往往佔上風。
  • 諾貝爾文學獎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餘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 從諾貝爾文學獎反思「文學/身分/政治」迷思
    簡單歸類,不外以下三種:一、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機構瑞典皇家學院(即「西方」)不懂中國文學,僅能靠良莠不齊(重點在「莠」)的翻譯;二、將有史以來的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得主頒給流亡海外的作家,對中國(國家、政府、人民)是一種挑釁;三、高行健的作品在中文世界鮮為人知,缺乏代表性,而中國國內有許多更有資格獲獎的作家。
  • 中國作家殘雪衝擊諾貝爾文學獎,今晚即將揭曉
    說起殘雪,還是要從諾貝爾文學獎談起。諾貝爾文學獎是瑞典學院頒發的諾貝爾獎之一,根據諾貝爾的遺囑,每年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首屆諾貝爾文學獎於1901年頒發,每一位獲獎者都會得到一塊獎牌,一份獲獎證書以及一筆獎金。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即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在斯德哥爾摩頒發。
  • 諾貝爾文學獎為何很少有中國人被提名,主要是這個原因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揭曉,因為這個獎項有個中國作家被提名了,這個作家的筆名是殘雪。雖然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被提名也是被國際上的一種認同。如果熟悉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會發現一件事,就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一直以來中國作家都比較少,這個可以說是個很奇怪的現象。那麼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的產生呢?
  •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今年竟然是他……
    按照慣例,諾貝爾文學獎都是在每年10月的第二個周四揭曉,一般都在10月10日左右,有時候也會因為瑞典學院評委們對最後結果有分歧,導致揭曉時間延期。所以,2017年是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最早的一年。不過,「文學獎做得再好,不如文學好」。沒有獲得諾獎的巨匠不少,他們的作品依然流芳後世,風姿不減。無論得獎與否,村上春樹在我們心中的地位都不會改變。正如一位粉絲說的:「村上春樹已經不需要獎項來證明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