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比較重大的新聞就是諾貝爾獎的揭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揭曉,因為這個獎項有個中國作家被提名了,這個作家的筆名是殘雪。雖然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被提名也是被國際上的一種認同。如果熟悉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會發現一件事,就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一直以來中國作家都比較少,這個可以說是個很奇怪的現象。那麼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的產生呢?
諾貝爾文學獎在諾貝爾去世後的遺囑裡就有明確的規定,「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這個獎項也是最早設立的,從設立之後,這個獎項也是所有作家的夢想。這個獎項是瑞典文學院平定的,瑞典文學院選出3至5名院士(如今為五名)組成諾貝爾委員會。瑞典文學院院士基本都是著名作家和學者,一般都精通四、五門外語 ,多數都能直接閱讀英、法、德、西以及北歐原著,也有幾人熟悉俄語。 而每年的提名和獲獎者都是這些人決定的。
按我們仔細看一下上面那些規則,能夠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文學獎並沒有說必須是哪一個國家或者用哪種文字寫作的人才能獲得,所有人都有這個權利。但是評選的院士一般都只會閱讀英、法、德、西以及北歐原著,熟悉俄語的都比較少。裡面基本上沒有懂漢語的,即使是有也都非常少。這也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我國的作家如果想要獲得這個獎項,就必須讓這些人看到自己的作品。而我們使用的是漢字,必須有人把這些作品翻譯成其他文字才能讓這些人看得懂。否則是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可能。不過任何語言之間的翻譯都會存在一定的失真,畢竟每種文字都有每種文字的特別出處,不是其他文字一定能夠表達的。
可以說,就是因為這個規定讓很多人看不到我國作家的作品。即使能看得到也沒有原著好看。不得不說,這也是這個獎項的不公平之處。因為有很多國家因為這個原因而錯失諾貝爾文學獎,這也是這個獎項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