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學研究者曾對馬悅然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假如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古代詩人開放提名,您會推薦中國的通俗詩歌作者還是其他詩人?」對此,馬悅然教授坦言:「如果我有權力推薦中國古代詩人參評諾貝爾文學獎,我會選擇辛棄疾。」
馬悅然是瑞典漢學家,翻譯家,諾貝爾文學獎18位終身評委之一,中國人最喜歡的漢學家之一,曾翻譯過《西遊記》《水滸傳》等古典著作。他為中國的文化傳播做了很大的貢獻。
馬悅然非常喜歡中國文學,不僅酷愛中國古典的著作,更喜歡古典詩集。據他說,他的書房藏有許多中國詩集,而且給了古代著名詩人很高的評價,尤其是辛棄疾,正如我們開頭所說。馬悅然教授指出,辛棄疾是南宋最大的詞人,他運用語言的技巧「好得不得了」。他說:「我非常喜歡他的《沁園春》,他總共寫了13首《沁園春》,每一首都非常好。如果辛棄疾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他一定會得諾貝爾文學獎。」
馬悅然為什麼對辛棄疾評價最高呢?當然詩歌大家辛棄疾的作品確是佳作,文化價值和欣賞價值頗高,但在馬悅然的心中,為什麼辛棄疾能勝過李白和杜甫兩位詩人呢?原因主要有兩點。
情感所致
自學習漢語那天起,馬悅然就愛上了中國文學,後來能熟讀古文《左傳》,比我們本土的中國人都強,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還很難理解呢!一個外國人學了兩年就可讀下多部經典,這裡不僅包含愛好,更是馬悅然的天分所在啊!馬悅然熟讀中國經典,自認十分了解中國詩歌,經過多次的經典翻譯,也更加有了這個自信,說出「我喜歡的中國文學,就是好的中國文學。」所以,他喜歡李白和杜甫,是因為他們的詩達到了足夠高的水平,而不是作品有多優秀;而欣賞辛棄疾是因為他的詩歌整體構造非常優秀,深得馬悅然的心啊。當然,這是他個人的觀點,在我們心中,三位詩人都十分了不起,沒有更優秀之說。
環境所引
馬悅然的生長環境比較糟糕,他的同胞披著熊皮穿過樹林的時候,我國古代的詩人就開始創作詩歌了,因此,在他看來,十分嚮往中國古代的環境氣息,那是他未體會過的暢意。尤其讀到辛棄疾的詩,辛棄疾屬於南宋豪放派詩人,詩歌言語間透露著豪情壯志、灑脫不羈,很讓馬悅然心動,他多希望自己出生在南宋,「如果生在山東,就和辛棄疾是鄰居了,可以談談詩,喝喝酒。」所以,馬悅然嚮往辛棄疾的生活,因而更欣賞他的詩集。
馬悅然熱愛中國文學,把中國作為他第二個祖國,終生致力於研究中國文學,因而當他於2019年逝世,也就是剛剛過去的那年,中國人為此深感惋惜。
在這裡,感謝馬悅然先生為中國文化做的貢獻,願來生還與中國結緣。
(圖片綜合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每次一問,今天你過得怎麼樣?
如願多了解,靜靜關注我,我們一起過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