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關於「中國作家老舍因去世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這一話題再度在網際網路傳播。這個一直被廣泛流傳的傳說,甚至寫進過很多口述史,那麼它究竟真實與否呢?
「老舍與諾獎」的流言
1900年創辦的諾貝爾文學獎,自1901年開始頒獎直至2012年莫言獲獎,一共僅有5位作家獲此殊榮,分別是:1913年印度文學巨匠羅德賓拉納特·泰戈爾、1966年以色列著名作家施姆爾·約瑟夫·阿格農、1968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994年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及2012年的中國作家莫言。
川端康成在頒獎現場
而在中國一直有這樣一個傳言,1968年文學獎得主本應是中國作家老舍,而那屆的得主川端康成僅是備選人,因諾獎只頒發給在世的人,老舍的離世才成就川端康成獲此殊榮。如果真如傳言所說,如果老舍沒死,那麼中國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就不是莫言而是老舍了。
諾貝爾獎其實還是一個政治性很強的獎項,尤其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獲獎的更多的還是西方作家。
在一九四、五十年代,關於諾貝爾文學獎將頒給中國人的傳說就已經在文學界流傳。當時林語堂、胡適、梁實秋等在美國生活的作家曾討論,如果把獎頒給中國作家,那會是誰,結論一致應是老舍。梁實秋在臺灣去世後,他的夫人韓菁清就曾對老舍夫人胡絜青說:梁先生委託我傳句話,中國諾貝爾獎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老舍先生。
華羅庚 老舍 梁思成 梅蘭芳
然而直到了1960年代,諾獎還是沒有中國作家的份。這其中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那個時代中文作品翻譯成英文或者是瑞典文的少之又少,評審委員中根本沒有能看懂中文的。
而老舍先生的《貓城記》在西方卻大獲好評,不僅有英文版本,甚至出了瑞典文版。
《貓城記》小說內容也非常迎合諾獎評審標準,用寓言的方式描寫了人際關係的複雜,嘲諷了人性中的劣根性,可以說是一部跨越國界的作品。於是老舍再次被關注,蘇聯的一本文學雜誌連載了《貓城記》,大受好評,出版社隨之發行單行本,發行了70萬冊。
或許是基於上面這些原因,才有了後面老舍和諾獎的傳言。
然而在1966年,蒙受百般羞辱的老舍先生含冤沉湖而死,也由此把這件事變成了懸案——他究竟有沒有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老舍之子舒乙曾經在1985年的《收穫》雜誌上發表過一篇題為《爸爸最後的兩天》的文章,文中也暗示了老舍曾經無限接近諾貝爾文學獎:
就在父親被徹底遺棄的同時,國外在對父親的遭遇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準備授予他一項威望很高的文學獎。後來,父親已經離開人世的消息被證實。這項文學獎授予另一位健在的傑出文學家,依然是一位亞洲人。消息傳來,人們又一次痛感:老舍先生的死的份量是多麼沉重。
舒乙
老舍研究者宋勇毅也在他的《老舍與中國文化觀念》一書中提到這一獎項:
「……而且今天我們才知道:就在老舍憤而跳入北京德勝門西邊豁口外太平湖的那一刻,國外在對他的境遇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正準備授予他一項威望很高的國際性的文學獎,只是在最後核實被授獎人是否健在時,才得知他不幸逝世的消息!於是,這項文學獎授給了另一位健在的同樣傑出的亞洲作家了。而這項國際性的文學獎的榮譽,正是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學家們至今仍衷心嚮往的……」
要知道,根據諾獎保密規定,評選過程及名單等信息,要等頒獎50年之後方可公布。舒乙和各位研究者為何會如此言之鑿鑿的認為老舍曾被諾獎提名呢?
老舍
根據學者的調查發現,「老舍與諾獎失之交臂」這種說法最早竟然來自日本。
1981年4月,日本前老舍研究會會長藤井榮三郎來北京探訪老舍之子舒乙和遺孀胡絜青,把這一信息透露給他們,藤井榮三郎稱他在一本日本文藝雜誌上看到,一名日本國際筆會的作家,從瑞典大使館的朋友的電話中得知,因老捨去世,川端康成才獲獎的消息。
藤井榮三郎後來在給老舍研究者傅光明的信中說:
「日本文藝雜誌載,日本國際筆會的一位作家談到,川端康成獲獎後,他從瑞典大使館的朋友的電話裡得知,原本獲獎者是考慮到老舍先生的,可是因為文革,對中國的印象很差,加之老舍本人已經去世,於是該獎授予了川端。這個筆會的人說,川端先生是非常傑出的作家,但作為人道主義的受獎者來說,還是老舍先生更為合適。」
老舍一家
舒乙作為老舍先生的兒子,聽到這樣的消息,陸續披露給媒體,雖有不妥,但也可以理解。
當時的媒體從舒乙口中得到這一消息後,未經專業考證,便如獲至寶廣泛傳播,很多媒體人包括高曉松也曾在節目中把「老舍錯失諾獎」當做話題來討論。
這一流言慢慢也被一海之隔的日本文學界所知悉並質疑。
日本文學界並不甘心川端康成只是替補這一說法,日本時事通信社向瑞典學院請求公布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絕密檔案。
2019年1月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解密了川端康成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檔案資料。
檔案顯示,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總數為83人,獲提名的日本作家,除川端康成外,還有小說家三島由紀夫和詩人西脅順三郎。
而最終候選名單裡有六位候選人,除川端康成外,還有英國詩人W.H.奧登(W.H. Auden)、法國作家安德烈·馬爾洛(Andre Malraux)、愛爾蘭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等人。當中並無傳言已久的中國作家老舍。
一直在民間流傳的「老舍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傳言,就此被正式澄清。
諾獎網站檢索不到任何關於老舍的關鍵字
說句題外話,諾貝爾獎官網目前只能查詢到1966年,在獲提名的名單中,中國人共計3人,分別是:1935伍連德(Lien-Teh Wu)醫學獎提名人,1935年胡適(Hu Shih),提名文學獎候選人,1940年及1950年林語堂(Lin Yutang)文學獎候選人。
我們還是應該從謠言中走出。老舍先生雖然從未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過,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他的作品植根於人民大眾,他是真正屬於人民的藝術家。
老舍先生像
「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個非常有影響的獎,但是諾貝爾文學獎並不是文學的最高標尺,因為它畢竟只是設立在北歐的一個國家,就是瑞典,它代表的是瑞典科學院的有投票權的大概20個院士的看法。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機構可以對整個文學事業做出像奧林匹克似的那樣一個裁判和排出名次來。」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