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人翻譯的中國人的英文作品,為何沒人覺得彆扭或想罵人?

2020-11-29 巴塔人文

寫下這個題目,就覺得非常彆扭,說是「中國人的英文作品」,豈是一般人能看懂的?中國人翻譯的英文作品,到底是英文的,還是中文的?如果一句話要把這件事情將清楚,豈是30個字能滿足的?真相應當是:讀中國人翻譯的中國人用英文寫成的文學作品的中文版本,為什麼沒有人會覺得彆扭,或者想罵娘?連標點共44個字,完全不符合度娘的規定。

憤青或鍵盤俠的思維定勢是:作為中國人,你本就不應該數典忘祖,用英語寫作,即使你用英語寫作,最起碼你首先要用母語——漢語寫作。你純粹用英語寫作,自己還不翻譯成中文,豈不光是為外國人服務?這樣的人,與漢奸或賣國賊有何不同?

然而詭異的是,這種情況卻並沒有發生,奇怪的很!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讓我們從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林語堂說起。

林語堂簡介

林語堂,福建漳州人,1922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3年獲得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

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中國!

對於有深厚「諾貝爾獎」情結的中國人來說,無疑是重磅的利好消息。

然而內情卻讓人有點難堪。

1939年,中國人林語堂在法國巴黎用英國文字寫了一部長篇小說《Moment in Peking》,1975年,林語堂因這部英文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注意,是英文作品,並不是漢語文學,這無疑讓民族情緒大打折扣。

然而,事實就是這樣。

1977年,中國翻譯家張振玉將此書翻譯成中文,名叫《京華煙雲》,接連拍成電視劇,火得一塌糊塗。

如果照字面翻譯,那就是《在北京的一瞬間》,鬱達夫的兒子鬱飛把它翻譯成《瞬息京華》。

林語堂其他的著名作品,全是用英語寫成。如:

《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po》, 張振玉和宋碧雲不約而同地翻譯成《蘇東坡傳》,其實字面意思是《快樂的天才:蘇東坡的生活和時代》,如果要做標題黨,也可翻譯成《天才同性戀:蘇東坡的一生》;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越裔把它翻譯成《生活的藝術》,其實就是《生活的重要性》嘛;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黃嘉德翻譯成《吾國與吾民》,其實就是《我的國家和我的人民》嘛,為什麼要翻譯成文言文呢?可能是因為太明白而容易造成誤會吧:你的人民,你算老幾?

林語堂作品《吾國與吾民》

林語堂是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學者,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以上四部:《京華煙雲》、《蘇東坡傳》、《生活的藝術》和《吾國與吾民》。

他最重大的貢獻,其實是發明了一個詞:「幽默」,是用英語Humor翻譯過來的,曾經非常流行,人人都用它來稱讚別人:「您,真幽默!」

那回到題目,為什麼沒有人罵他不用漢語寫作,卻用英語寫作,讀他的作品還要靠翻譯家的翻譯?

是他的名氣太大不好罵嗎?

非也!

林語堂作品《生活的藝術》

是憤青們還沒有了解到這個事實。

在百度輸入「京華煙雲 翻譯」,其中第二條的回答就很有代表性:「你真夠蠢得哎!《京華煙雲》就是中國作家林語堂寫得,怎麼會翻譯成中文?除非只是中文譯成外文哪!」

有人說:「沒文化,真可怕。」其實,「有文化,才真正可怕」。沒有文化的憤青,根本不值得可怕。因而,只有學習才能強國啊。

相關焦點

  • 當中國菜菜名被翻譯成英文,外國人表示受到驚嚇,中國人也懵了
    每個國家的文字語言和風土人情都不一樣,中國菜出現在外國餐廳,當中國菜菜名被翻譯成英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外國人表示受到了驚嚇?中國人也是一臉懵。京醬肉絲是一道美味的中國菜,但外國人卻很少吃。不是因為不好吃,而是因為它的名字讓人感覺噁心,甚至會感到驚嚇。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稱中國人不應翻譯本國作品
    「諾貝爾文學獎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中國人不應該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外文,」……這位82歲的學者思維清晰而敏捷,屢有驚人之語。不要把這個獎看得太重記者:「哪位中國作家有望獲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距離諾貝爾文學獎有多遠」,這樣的話題近幾年一直在中國國內爭論不休。你怎麼看待中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心態?馬悅然:我想告訴中國的作家們,不要把這個獎看得太重要了。
  • 為何日本人罵人只會說:「八嘎呀路」?翻譯過來其實很惡劣
    為何日本人罵人只會說:「八嘎呀路」?翻譯過來其實很惡劣文|帕爾提提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多年之後,依然有很多的抗日劇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主要是為了歌頌當時為了人民無私奉獻的那些位革命先烈們,也是為了能夠讓生活在樂世的我們能夠居安思危,銘記歷史。在眾多的抗日劇當中,聽到日本人說的最多的日語就是用來罵人的「八嘎呀路」,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給中國人起英文名成了生意……花幾十塊起個「Mary」您幹麼?
    「寶寶入學雙語幼兒園需要英文名、進入外企工作需要英文名、出國留學需要英文名……怎樣才能起一個合適的英文名?」在自己的網店裡,主業是中英文翻譯的李斌斌這樣打著廣告。近年來,給中國人起英文名,漸漸成了一門生意。經營這門生意的,有的是外國人,有的是學英語的中國人,還有留學海外的留學生。英語專業出身的李斌斌就以每次大約30元的價格,在網絡上提供起英文名的服務。
  • 怎樣用日語讀中國人的名字?
    不過學日語的人是個例外,一般都是直接用自己的中文名字,只要把它讀成日語就可以了。那麼怎麼用日語讀中國人的名字呢?大致有以下兩種讀法。傳統讀法:漢字音讀眾所周知,漢字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所以現在日語中的漢字還保留了類似於漢語的讀音方式,這叫做「音讀」。比如「天」讀作「てん」(ten),「海」讀作「かい」(kai)。
  • 這部中國人用英文寫的書,被翻譯為漢語後成為經典
    有這樣一部作品,作者是中國人,但卻用英文寫就,之後被翻譯為中文後,成為經典。林語堂先生是用英文寫作的此書,後又被張振玉先生翻譯成中文。林語堂為此書取得名字是《The Gay Genius》,意為「放任的天才」。
  • 中國人怎樣起個不錯的英文名?
    原標題:中國人怎樣起個不錯的英文名? 今天小洛要跟你聊聊中國人取英文名字。 小洛總結了一些中國人取英文名字中出現的問題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希望可以幫你取一個好聽的英文名字。
  • 中國人大記者會應停止英文翻譯
    這好比中國派一個不懂日文的到日本去採訪一樣,不要說採訪了,估計北都找不著,所以連想都不敢想。中國人要去美國採訪,他的英文如果不夠八級十級的,想去美國採訪如痴人說夢。更有甚者,當中國記者提的純中國問題,也要先翻譯成中國人不懂的英文,其客觀結果就是為了那幾個不懂中文的外國記者。常理來講,外國記者最關心的還是牽扯到本國利益的問題,純中國內政問題不一定引起他們的興趣。
  • 美國黑人男子在上海「噴口水」叫囂:中國人我想罵就罵!
    美國黑人男子在上海「噴口水」叫囂:中國人我想罵就罵!眾所周知,如今隨著我國的發展得越來越好,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和發展,而在我國,這些外國人也能得到同等的尊重。然而就在近日,一個讓人憤怒的一幕發生在了我國的商場內,一名美國黑人男子在上海商場中「噴口水」辱罵收銀員,並且還叫囂:中國人我想罵就罵!據了解,在就9月14日網上出現了一段視頻,據了解這段視頻是在上海浦東某商場店鋪裡拍攝的,而視頻內容則是一名美國黑人男子,在商場內摘下了口罩,並且不斷辱罵店內的女收銀員,同時還叫囂著,我就是在罵人,我是美國人,而你是中國人等等的言論!
  • 美國男子上海商場辱罵中國人,網友:驅逐出境,我們都支持!
    對方是中國人,所以想罵就罵! 勸阻者:你一直在說髒話罵人。 美國黑人:沒錯我就在罵人,因為我是美國人,而你是中國人。 勸阻者:我們是個講文明的國家。 美國黑人:不,不是的,中國人吃動物。
  • 日本人不解:為何中國人沒學過日語,卻還能看懂我們的「偽中文」
    日本人不解:為何中國人沒學過日語,卻還能看懂我們的「偽中文」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官方的語言和文字,但是事實並不是所有國家的官方語言和文字都是自己的,比如說新加坡這個國家,它在獨立後就將英語定位了自己的官方語言。
  • 中國人見面常說的「您吃了嗎」英文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中國人見面常說的「您吃了嗎」英文怎麼說?   吃了麼   尤其是老一輩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吃了麼」,如果直譯成「Have you ever eaten?」,就不足以表達中國人之間的噓寒問暖。   而同樣美國人見面打招呼會說,「What’s up?」如果翻譯成「你咋了」,也根本沒有翻譯出來打招呼的用意。
  • 「中國人缺乏良心」,魯迅臨終推薦此書,來證明怎樣的是中國人
    可是,再近點,總會發現很多破爛不堪、令人討厭之處,空氣中瀰漫著難聞的氣味""中國人的辱罵藝術已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境界爭吵一開始,罵人的話就像汙水一樣噴湧而出,在這方面,英語望塵莫及……罵人己成為中國人的第二天性,廣泛地存在於社會各階層中」這麼極端深刻而又偏見的話是誰說的呢?是美國傳教士阿瑟·史密斯寫的《中國人的性格》一書中觀點。
  • 柯潔回應記者英文提問:如果你是中國人請用中文
    從來沒看到過和AlphaGo的比賽能這麼勢均力敵而柯潔也坦誠,當時覺得有機會了,之前阿爾法狗都是很穩健的,但今天有個劫爭他一直撐著不補,沒有為了簡明取勝去消掉,一直撐在那裡。我當時以為很接近勝利了,太緊張心一直劇烈跳動。可能因為太緊張而下了不太好的棋,心態還是不夠沉穩。我有個捂胸口動作,是想讓心跳的慢一些。
  • 98歲翻譯家許淵衝,把唐詩翻譯成英文,美得令人沉醉
    當今世界,在漢語、英語、法語之間靈活遊走的翻譯家,許淵衝乃第一人。他將中國的《論語》《詩經》《楚辭》《西廂記》等翻譯成英文、法文,還將西方名著如《包法利夫人》《紅與黑》《約翰·克裡斯託夫》等譯成中文。那時,他和中國最優秀最有骨氣的人一起,在破碎山河中學習並守護著中華文脈。這段經歷,讓他對於民族文化充滿熱愛和自信。1994年,他的中譯英作品《中國不朽詩三百首》由英國企鵝圖書公司出版,這也是「企鵝」出版的第一本中國人譯作。大學問家顧毓琇先生對此書讚揚道:「歷代詩詞曲譯成英文,且能押韻自然,功力過人,實為有史以來第一。」1999年,許淵衝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 深海魚油 ——用英文欺負中國人
    而且,關鍵是網際網路上有內行的人一針見血地指出,深海魚油的廣告是「用英文欺負中國人! 欺負許多中國人不懂英文。用中文欺騙中國人! 光天白日之下撒謊。此話怎講?看看中英文說明書就明白了。Free of sugars, starch, yeast, wax, and preservatives. 」 中文說明書是給中國人看的。英文說明書在美國是給美國懂英文的人看的。
  • 你們知道日本人為什麼罵人總是「八嘎呀路」翻譯過後真是不敢相信
    但是,不管是哪一部抗日電視劇,都會出現一個詞語,那就是「八嘎呀路」,通常我們都是聽日本兵這樣侮辱我們中國人,罵我們中國軍隊,雖然看電視我們都知道這句話是罵人的,但是我們都很好奇,這一句話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它又為什麼會成為罵人的話呢?但其實它罵的是什麼會義?
  • 英國人:為啥我們發明的英文鍵盤,中國人可以一上手就輸入漢字?
    比如今天要講的電腦鍵盤就是一個科技產物,然而它實際上是外國人發明的,一位英國人對此發表過這樣的言論:「為啥我們發明的英文鍵盤,中國人可以一上手就輸入漢字?」那麼大家是否有想過這個問題呢?你知道答案嗎?事實上,鍵盤的功能是非常多樣的,這也是因為計算機功能的強大。
  • 4個毀在名字的汽車品牌,最後一個縮寫像是罵人,怪不得沒人買
    一個好聽的名字能夠給人別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在汽車圈也是如此。名字好聽,汽車往往也會賣的更好,車標好看也會被別人更認可!然而卻有幾個汽車車企卻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這裡就來盤點一下毀在名字的4個汽車品牌,最後一個聽起來像是罵人,網友:怪不得沒人買!
  • 「克己」與「罵人」:蔣介石日記應該怎麼讀?
    原標題:「克己」與「罵人」:蔣介石日記應該怎麼讀? 我想講蔣介石日記的狀況,很多讀者都知道蔣介石有記日記的習慣,他的日記是從1915年開始,一直記到1972年,一共是57年。57年日記裡面丟掉4年,現在還保存下來是53年的日記。,從保存下來的日記看,蔣介石是用毛筆寫的,而且每天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