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中國人用英文寫的書,被翻譯為漢語後成為經典

2020-12-05 文化的理想國

有這樣一部作品,作者是中國人,但卻用英文寫就,之後被翻譯為中文後,成為經典。

林語堂

這本書就是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林語堂先生是用英文寫作的此書,後又被張振玉先生翻譯成中文。林語堂為此書取得名字是《The Gay Genius》,意為「放任的天才」。

《蘇東坡傳》

此書並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嚴謹的人物傳記,而是一部文學家為另一個文學家寫的「書信」。因為,用林語堂先生的話說,他實在太喜歡蘇東坡,喜歡他的才華,喜歡他的曠達,喜歡他的樂觀。所以有人評價說這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給另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寫的書」。

蘇東坡

而於我自己來說,蘇東坡也是我最喜歡的文化大師,他是一個佛學大師,也是一個儒家士大夫,對道家學問也頗有造詣,他更是一個書法家、美食家、詩人和詞人,他也是有著自己政治抱負和理想的政治家。宋代雖然才子輩出,大師雲集,但我一直認為,在他那個時代,他一直都是最璀璨的那顆文化之星。

更多好書推薦、精品書評,關注即可訂閱!

相關焦點

  • 讀中國人翻譯的中國人的英文作品,為何沒人覺得彆扭或想罵人?
    寫下這個題目,就覺得非常彆扭,說是「中國人的英文作品」,豈是一般人能看懂的?中國人翻譯的英文作品,到底是英文的,還是中文的?如果一句話要把這件事情將清楚,豈是30個字能滿足的?真相應當是:讀中國人翻譯的中國人用英文寫成的文學作品的中文版本,為什麼沒有人會覺得彆扭,或者想罵娘?
  • 如何把漢語詩歌翻譯為英文詩?
        漢語的詩歌文字簡明,含義豐富,可謂言簡意賅,如何把它翻譯為英文詩呢?首先要了解英文詩的特點,然後注意押韻和詞語修飾。以白居易的後宮詞作為例子,講講如何英譯。
  • 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不會說漢語?
    百年前的白話文運動,功過需要兩論:其功自不待言,使得語言通俗化,民智開啟,接引科學,也造就一大批語言文體大師,故有論曰「白話文一起步就是高峰」;但其弊端亦很大,與傳統文化隔裂,舊學日後成為「破四舊」,中國的傳統文化成為故紙堆,華學或曰國學,自此難以成為日常風景、禮樂精神,中國人的現代化以西方為標準進行嫁接,先生之風,山窮水盡。
  • 漢語文章要不要夾用英文
    緣起     22歲的賽明是一位來自瑞士的留學生,正在對外經貿大學學習漢語。在學習中他發現,許多翻譯成漢語的外來名詞他百思不得其解,但一看到英文原詞則恍然大悟。於是,他向漢語老師建議:外國的人名、地名、企業、產品等名稱在漢語中是否應該用英文表示。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稱中國人不應翻譯本國作品
    滿頭白髮,白得沒有一根雜質,精神矍爍,步履矯健;在厚厚的玻璃鏡片後,有一雙睿智而含笑的眼睛。他有著北歐人的身材和長相,卻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甚至包括四川方言。他就是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Goran Malmqvist)教授。
  • 紐西蘭12歲華裔女孩翻譯英文童話故事
    許詞(左)、許詩(右)和媽媽  中新網8月13日電據紐西蘭《中文先驅報》報導,許詞是一個12歲小女孩的名字,今年上中學二年級,小小年紀的她,已經翻譯完成了一本著名的童話故事書《害怕黑暗的小貓頭鷹》,對於生活在紐西蘭的華裔孩子來說,用英文寫作不是什麼難事,但是用中文寫作
  • 經典:有人用漢語翻譯了一首英文詩,全世界都服了!
    在這個人人學英語的時代,大家似乎都快忘了,我們的漢語有多美多強大!這裡有一段英文的詩歌,用中文翻譯了一下,結果所有人都驚呆了!不信?您請看!英文原文:You say普通翻譯版:你說你喜歡雨,不知道這世界上是否還有第二種語言能像漢語這樣,擁有如此美的韻律。
  • 詞彙量豐富 紐西蘭12歲華裔女孩翻譯英文童話故事
    中新網8月13日電 據紐西蘭《中文先驅報》報導,許詞是一個12歲小女孩的名字,今年上中學二年級,小小年紀的她,已經翻譯完成了一本著名的童話故事書《害怕黑暗的小貓頭鷹》,對於生活在紐西蘭的華裔孩子來說,用英文寫作不是什麼難事,但是用中文寫作,卻的確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呢。
  • 李蘭娟院士網上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漢語,想聽?自己找翻譯
    這個視頻我看了,說實話,心裡非常自豪,尤其是看到美國專家聽著一口「江浙」口音時,那個表情,確實也有點滑稽,如果全球說漢語,漢語將是他們的「噩夢」,不過美國專家聽得非常認真,有人做筆錄,有人帶來翻譯來聽課。
  • 英語正在深度侵入漢語 300年後漢語會消亡嗎?
    所以,我只是把它看成是30年後漢語的普遍文本。當然,前提是如果沒有措施制止漢英混雜蔓延滋長的話。最嚴重的後果將是:漢語不再是單獨能夠表情達意的語言體系。上面引用的這段話,只懂漢語不懂英語的人看不懂寫不了;只懂英語不懂漢語的人同樣看不懂寫不了。中國人必學英語才能看懂自己的漢語。漢語,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和基礎,可能要發生根本性動搖。
  • 三部委發布英文譯寫規範 川菜名都有了正規翻譯
    標準規定,公共服務領域應當針對實際需要使用英文,不應過度使用英文,譯寫時應當通俗易懂,便於理解,避免使用生僻的詞語和表達方法,譯寫應用語文明,不得出現有損我國或他國形象或有傷民族感情的詞彙,也不得使用帶有歧視色彩或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語法。標準提出,一般不按原文字面直譯,場所和機構名稱一般採用「專名用漢語拼音拼寫、通名用英文翻譯」的方法。
  • 麻婆豆腐夫妻肺片怎麼翻譯成英文? 新譯寫規範這樣說
    新譯寫規範這樣說  Spicy Hot Pot 「麻辣燙」這樣翻譯就對了  《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系列國家標準發布,成都美食有了正規英文名  「麻婆豆腐」翻譯成「滿臉雀斑的女人製作的豆腐」,「夫妻肺片」被譯為「丈夫和妻子的肺片」……此類讓人捧腹的菜品翻譯是不是有些「慘不忍睹」呢?不過,今後或許可以得到改觀。
  • 有人用漢語翻譯了一首英文詩,結果全世界都沸騰了
    近日就有一位網友用漢語翻譯了一首英文詩,結果一下把所有人都給徵服了。【英文原文】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 老外學漢語出奇招,手臂翻譯成「show bee」,怪不得讀音這麼奇怪
    然而各國文化存在差異,漢語具有多種發音和釋義,想要掌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學好中文,讀清楚發音,老外們用的中文教材採用了英文字母和單詞做標準,真是下了不少功夫,今天就帶大家來看看老外學漢語出的奇招,他們把手臂翻譯成「show bee」,怪不得讀音這麼奇怪,中國人聽了笑到噴飯!
  • 老舍在英國:幫朋友翻譯《金瓶梅》
    《金瓶梅》英文譯本  最近駐上海的英國記者馬爾科姆·穆爾在英國《每日電訊報》上發表一篇報導,說北京當代芭蕾舞團本年3月25日在香港將經典豔情小說《金瓶梅》首次搬上了舞臺。文中提到《金瓶梅》的英文譯本,而且提到一個有趣的細節,即這位英文翻譯者在譯文中將不堪入目的七十處性描寫譯成了拉丁文。
  • 他不熟悉漢語,反而翻譯漢語詩還拿了獎
    西思翎說,他以自己的北京生活為例:「大多數中國人並不說英語,但我來了以後發現,我其實並不需要語言。我可以用肢體動作、表情神態來表達。」除此之外,動物也不需要語言,卻能傳遞信息。他還認為詩歌比語言真誠,「語言的最大的功能,是用來遮掩我們的想法。」在他看來,語言只能接近詩歌,而不能到達詩歌。
  • 這部中國最知名的武俠小說,被譯成英文出版了……
    2月22日,農曆大年初七,英國麥克萊霍斯出版社面向全球發行由她翻譯的《射鵰英雄傳》第一卷。這是這部金庸經典作品首次被譯成英文出版。:「我主要還是靠上網查找視頻資料,偶爾會稍微比劃一下動作,體會書中描述的場景到底怎麼回事。」
  • 多數標識用英文寫著中國製造
    長江商報消息 ★ 看世界多數標識用英文寫著中國製造長江商報:您在《澳洲華人》裡寫道「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何理解?王小妮: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語境。我在朝鮮住的那家酒店,夜裡的電視訊號經常自己中斷,黑屏後,馬上跳出四個漢字在遊動「福如東海」,那個電視機是中國產的長虹牌。順便留意一下房間設施,香皂是中國水仙牌,衛生間洗臉池是唐山陶瓷,都是直接寫的中文。在紐約甘迺迪機場的禮品店,很多禮品都要細看一下,多數標識用英文寫著中國製造。
  • 漢語和英文各自美在哪裡?優雅凝練和準確嚴謹可否並存
    漢語和英文,美有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呢?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沒有之一。雖然中國人不愛較真,我們的語言主要描述的對象是詩歌,經史子集等等,真正的科學精神,直到現在才剛剛發端。科舉主要考作文,不考數理化,因此漢語被時代塑造。
  • 曾在寧波工作的包臘 是第一個翻譯《紅樓夢》的老外
    第一個翻譯《紅樓夢》的是一個曾在寧波浙海關工作的英國人,叫包臘,他還曾率領首個中國使團訪歐、組織中國首次參展世博會。前天晚上,主持《海關洋員傳記叢書》翻譯工作的中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愛麗,做客寧波三聯書店·築蹊生活,講述了以包臘為代表的洋大臣們在中國的奮鬥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