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文章要不要夾用英文

2020-11-30 華夏經緯

    緣起

    22歲的賽明是一位來自瑞士的留學生,正在對外經貿大學學習漢語。在學習中他發現,許多翻譯成漢語的外來名詞他百思不得其解,但一看到英文原詞則恍然大悟。於是,他向漢語老師建議:外國的人名、地名、企業、產品等名稱在漢語中是否應該用英文表示。

    用外文還是用中文

    記者:賽明遇到的麻煩並不是偶然現象,它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著更深遠的意味。今天我們請來傳播學專家與語言學專家一起來談談關於語言的話題。

    對外經貿大學瑞士留學生賽明:我們的漢語教材裡,像「可口可樂」、「屈臣氏」這一類的詞我很難明白。但實際上我對這些品牌還是很了解的,看到原文我就明白了。這樣的詞有很多。所以我覺得現在是國際間傳播交流非常發達的時代,如果這些詞用外文表示的話可以更方便閱讀理解。另外,中國學生也都是從小學外語,這樣做也不會給他們帶來麻煩。更重要的是,這也是對於外國文化的一種尊重。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所長董琨:首先需要向這位外國朋友解釋一下。這個問題涉及到中國文化的一些特點,涉及到漢語的一些特點。中國文化對於外來文化是不排斥的,語言上也是如此。在中國歷史上,有過幾次吸收外來語的高峰。第一個高峰是在中國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大量外來語,像我們今天還在使用的玻璃、獅子、琉璃等。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像剎那、佛、魔、佛陀等大量的外來語也被漢語吸收。此外,在唐代還有清末,漢語都吸收了許多的外來語。當然這種交流吸收是按照漢語的特點完成的。

    漢語處理外來語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音譯,一是半音譯半意譯,一是意譯。中國人最喜歡的是意譯,「見詞明義」。像「文明棍」這個詞現在演化成「手杖」就比較完善了。這是漢語造詞的一個特點,要有理據性。另外現代漢語雙音節的詞比較多,四字格的也很常見,很多成語都是四字格的。像你剛才說的「可口可樂」就符合這些規律,音意結合,四字格。這個詞曾經被認為是外語翻譯的經典,現在「可樂」在漢語中已經成為一個詞綴了。

    應該說,目前漢語也在逐步地放開,像《現代漢語詞典》作為規範現代漢語的工具書,在它最近的修訂版中,專門設了西文字母打頭的詞彙,比如CT、VCD、AA制等等。當然這其中有些還處於摸索階段,像WTO與世貿組織兩個詞大家都在用,最後是不是用一個詞來取代還要看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郭慶光:從語言的開放性來說,恐怕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能比上日語。日語日文早期引進漢文漢字,近代以來又大量引進西方外來語,這對推動日本文化和日本社會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他們也不是照搬,而是經過了細心地改造,和日語有機地結合了起來。比如,引進漢語,他們要注假名,加詞尾,否則就很難理解和應用。對西方外來語則用片假名直接注音,有時候也加以簡化。這樣,外來語才和日本語言形成了一個整體。

    中文也是一樣。漢語本質上是象形表義的文字符號體系,這和表音的西方語言不同。中國在引進外來語言的過程中,有一個有機改造的問題,純粹注音的外來語,在許多情況下很費解,不利於交流和溝通,加上表義的內容,音義結合,就比較自然了。比如「網際網路」這個詞,前面表音,後面表義,就非常容易被接受。

    我很理解賽明先生的願望和建議,中文裡直接使用英語原詞 特別是常用固有名詞 ,非常方便留學生交流和溝通,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留學生到中國來,還是說一口原汁原味的漢語,寫一手地地道道的中文,更能理解中國的社會和文化,收穫也就更大一些。

  怎樣理解民族語言的純潔

    記者:民族語言的純潔對於文化的傳承、發展非常重要。它也是一個民族、一種文化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從這個意義上看,語言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但是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如何更加準確、方便地進行溝通確實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麼,在漢語中出現西文字符這是不是一個合理的、完善的解決方式

    董琨:語言是發展的、變化的。在外來語的處理上,漢化是最重要的,是主流。要按照漢語的一些規律,逐步消化、吸收。將來也會是這種方式。但是,外文字母的使用也會逐漸增多。在我看來,這可能是一種趨勢,而且很可能是不可遏止的。有些西文詞具有不可替代性,如CD、CT等。

    對此語言學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很多專家學者反對使用外文字母,認為這會破壞漢語的純潔性,不是漢語發展的方向。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有開放的胸襟,要面對和回答現實生活中的挑戰。畢竟語言是約定俗成的。

    郭慶光:直截了當地說,除了一些約定俗成、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縮寫詞彙以外,我不贊成在漢語中過多地使用西文字符。這基於以下幾個理由 一是我國目前絕大多數人還不懂得外文或西文字符,而我們的出版物是以全體中國人為對象的,過多使用西文字符會造成很多人的閱讀或理解的困難;第二,作為一種成熟的語言文字符號體系,也應該保持它的嚴整性、系統性和規範性,外文字符充斥,就會使這種符號體系產生紊亂;第三,中文的翻譯能力很強,完全可以將外文準確巧妙地翻譯成中文,沒有必要一定刻意使用外語或西文字符。賽明先生前面說使用外語原文也是對外國文化的一種尊重,我不太同意。比如,如果《北京周報》的英文文章隨處夾雜中文漢字,英文讀者肯定會抱怨對他們不尊重,而如果《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中隨處夾雜漢字,美國讀者也肯定要抗議。一種文化首先要做到自尊自重,才能談到尊重外國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交流越來越多,共同話題也越來越多,完全排斥外語和西文字符是不可行的,漢語也要保持它的開放性和與時俱進的活力。關鍵是要規範地引進、規範地使用,而不是濫用。

    如何看待現在的媒介語言

    記者:據我所知,在相當長的時期,光明日報在自己的版面上是不使用外文的,也不採用一些不成熟的外來語。我認為這種慎重體現出主流媒體的責任感。目前大眾傳媒空前發達,網際網路也日益深刻地融入我們的生活。語言的使用五花八門,甚至一些人日常交流中也喜歡夾雜一些英文單詞。這對於漢語的健康發展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郭慶光:這牽涉到傳播學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媒介語言。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媒體普及程度很高,媒介語言直接對全社會的書寫用語和生活用語產生重大影響。正因為如此,媒介對一個社會中語言的健全發展負有高度的責任和義務。在很多國家的新聞行業組織裡,都有研究媒體如何使用規範語言的機構或部門,尤其是高品位報紙,對這個問題更為重視。

    這幾年我國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媒體上使用的新語、造語、外來語越來越多,這體現了我們的社會活力,但同時過多使用這一類詞彙 甚至包括一些低級趣味的東西 也帶來了一定的社會語言混亂。媒體語言是一種公開語言,具有公益性,所以媒體在使用外來語時還是慎重一些為好。至於人們的私下交談,可以隨意一些,如果能夠達到溝通的目的,漢語中夾雜著外語似乎也無可非議。

    媒體使用外來語也要留意是否能為國人所理解。比如,有家媒體的節目名稱叫做「競技新幹線」,新幹線是日本的高速鐵道的名稱,以快捷著稱,但在中國了解它的本意的人並不多。有的媒體為此類欄目或節目起名為「信息快遞」、「新聞高速路」或「娛樂直通車」等等,就更符合中國人的理解習慣。

    董琨:總的說來,語言是發展的、變化的,追求新奇、追求時尚也是一種動力,像「競技新幹線」就屬於求新吧。但有些時尚的追求是有問題的,比如「餅乾」已經是很成熟的詞了,再用「克利架」就沒有必要了。還有「膠捲」這個詞,廣東有些地方用「菲林」,也是不妥的。「動畫」變成「卡通」也屬於此類。

    從語言學的角度講,要強調語言的規範,但我覺得應該有個前提,那就是不能束縛語言的發展。

    現在的網絡語言是最受語言學家非議的。很多人認為網上語言亂七八糟,但我覺得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事情還要過一段時間再看。比如電子郵件這個詞,「伊妹兒」也是一個很新穎俏皮的翻譯,E-mail也很常用。

    在語言上過於保守是不對的,過於隨意也是不對的,一定要把握好度。總的原則是要開放、吸收。(光明日報  王瑋)

相關焦點

  • 原來手機系統文件夾裡的英文是這個意思,漲知識了!建議收藏
    文| 考拉科技館 排版|考拉科技館原創文章,禁止轉載,違者必究!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無論是什麼品牌的安卓手機,它自帶的文件夾名稱一定是英文,那這些英文是什麼意思呢?能不能刪?我想這應該是很多人最想知道的吧。
  • 開口講「WiFi」、蹦英文 漢語純潔性被破壞?
    原標題:開口講「WiFi」、蹦英文 漢語純潔性被破壞?   近日,媒體認為,漢語中外語詞的過度使用現象日趨嚴重,WiFi、iPad等外來詞語不應該直接用在正規出版物和正式文件中,翻譯界應為英文縮寫找出切合的中文表達。   用英文讓表達更便利   李明波:漢語中使用某些英語詞彙或縮寫,是否影響漢語的純潔性?我個人認為不會,這只是幫助人們語言表達更便利。
  • 李蘭娟院士全程用漢語給美國專家上課,不要過度重視英語
    李蘭娟院士全程用漢語給美國專家上課,不要過度重視英語看到了一篇文章,題目為《李蘭娟院士網上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漢語,這給我們什麼啟示?》,線上的閱讀量突破了100多萬,筆者主要拋出了3個觀點:(1):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不是因為英語說得好。
  • 如何按自己漢語名字的諧音取英文名字
    按照名字諧音的方式給自己起英文名字,是現在很流行的一種起名方法,如:明星蔣大為/david jiang,李小璐/li xiaolu等等,不難發現這種方式,不同階級的人群都會被喜歡與接受。那麼,具體如何按自己漢語名字諧音取英文名字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 漢語和英文各自美在哪裡?優雅凝練和準確嚴謹可否並存
    漢語和英文,美有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呢?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沒有之一。雖然中國人不愛較真,我們的語言主要描述的對象是詩歌,經史子集等等,真正的科學精神,直到現在才剛剛發端。科舉主要考作文,不考數理化,因此漢語被時代塑造。
  • 怎麼根據漢語名字起英文名字
    英文如同中文一樣是現在的必學語言,而如何起相應的名字,也是現在人們所在意的地方,因為名字會給人留下第一印象,如同名片一樣。所以怎麼根據漢語名字起英文名字,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怎麼根據漢語名字起英文名字隨著我國不斷發展變化,漢語文學也列印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 手機中的英文文件夾都代表什麼意思?哪些是可以刪除的?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手機用了一段時間就提示內存不足了,打開文件管理,想手動清理一下,卻無從下手。因為文件夾全都是英文名,不知道每個分別代表什麼意思,也不清楚哪些是可以刪除,哪些是絕對不能清理的,萬一刪錯了手機就變磚了,最後就放棄了。今天,教授就來為大家揭開英文文件夾的那些小秘密,讓你大膽清理垃圾文件。
  • 有人用漢語翻譯了一首英文詩,結果全世界都沸騰了
    近日就有一位網友用漢語翻譯了一首英文詩,結果一下把所有人都給徵服了。【英文原文】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漢語拼音是現代中國人學認漢字最重要的輔助工具,但當我們接觸到英語後會發現,漢語拼音和26個英文字母幾乎一樣,為什麼漢語拼音和英文字母這麼像,他們有什麼關係?事實上,拼音字母本就是借用拉丁字母(以英文字母為代表)的形式而制定的一種拼注符號。
  • 如何把漢語詩歌翻譯為英文詩?
        漢語的詩歌文字簡明,含義豐富,可謂言簡意賅,如何把它翻譯為英文詩呢?首先要了解英文詩的特點,然後注意押韻和詞語修飾。以白居易的後宮詞作為例子,講講如何英譯。
  • 手機裡的英文文件夾到底啥意思?刪掉這些會更快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這種情況,自己的安卓手機用了一段時間後就開始提示「內存不足請儘快清理」,但用手機管家清理之後過不了多久就又提示系統垃圾滿了。雖然手機內存小是主要問題,但總出現這樣的問題不免讓人心煩。打開手機文件管理,想手動清理一下,但文件夾全都是英文名,不知道每項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哪些可以刪除,哪些需要謹慎清理,傻傻分不清楚。因為不小心刪錯手機可能會面臨死機的風險,所以今天就教大家分清文件管理的文件夾各代表什麼意思。01 可以放心刪除的文件夾為什麼文件夾都是用英文命名?
  • 經典:有人用漢語翻譯了一首英文詩,全世界都服了!
    在這個人人學英語的時代,大家似乎都快忘了,我們的漢語有多美多強大!這裡有一段英文的詩歌,用中文翻譯了一下,結果所有人都驚呆了!不信?您請看!英文原文:You say不知道這世界上是否還有第二種語言能像漢語這樣,擁有如此美的韻律。
  • 親身經歷:上一年級之前,孩子要不要提前學習漢語拼音?
    現在規定幼兒不準進行超前教育,所以幼兒園不會教授孩子漢語拼音。因此,很多的家長猶豫要不要在入學之前把漢語拼音提前教一下。有人說不用提前教,入學後老師會教;也有人說應該提前教,否則入學後跟不上。家長們拿不定主意了,開始猶豫、徘徊。
  • 還在用漢語「硬懟」英語?原來做考研翻譯要懂得這些區別
    英語和漢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其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可以說是千差萬別,不了解這些差別,翻譯時肯定會四處碰壁、頭破血流。因此,要解決翻譯中的難題,一個很關鍵的步驟是了解英語和漢語的區別。考研英語閱卷人陳採霞教授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了英語和漢語的十大區別。
  • 漢語將淪為科學看客?
    那次會上,倒是美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堅持用漢語作報告,成為唯一的「反潮流」者。    同年,在北京召開的「全球華人生物學家大會」也幾乎一律使用英文。有經驗者在網上透露,在這種國際學術大會上如果你用漢語,會感到很難堪,因為那代表你水平不夠。惱人的是,這些會議名稱往往還一律冠以「華人」二字。
  • Acapela 英文在線朗讀 漢語亦不遜色
    首頁 > 酷站 > 關鍵詞 > 漢語最新資訊 > 正文 Acapela 英文在線朗讀 漢語亦不遜色
  • 寫作必備貼:你真的會用「英文標點符號」嗎?
    構成某些複合數字(在英文寫作中,100以下的數字應該用英文單詞寫出來,不可用阿拉伯數字代替)   twenty-one during the years 1949-1999   有時, 用作名詞的分數可以不用連字號, 但所有用作形容詞的分詞均須加連字號。
  • 手機文件夾全是英文,佔用空間也不敢亂刪,教你一鍵騰出10G
    手機儲存空間不足還在用手機管家清理?很多人在面對手機儲存空間不足時,都會選擇手機管家自動清理,發現每次清理出來的垃圾只有幾百M,根本不能滿足某些應用的運行。翻一翻手機都是以英文命名的文件夾,看不懂更不敢亂刪,這就讓人陷入兩難的境地。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 當今天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已經在全世界推廣使用時,當讀書、識字、上電腦、打手機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時,我們也愈發懷念周老為《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 大腦處理漢語方式與英語不同,說漢語更用腦
    If you speak Mandarin, your brain is different:大腦處理漢語方式與英語不同,說漢語更「用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