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並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耐心、現實性、快樂,這些方面他們都是傑出的。他們缺乏的是人格和良心」
「中國人公開的和私下裡的表現,都與信背道而馳,他們的敵人也以此諷刺他們,虛偽矯飾,欺騙、不真誠和趨炎附勢是這個民族的顯著特徵」
「即使最不了解中國的人,也會讚嘆中國格言的精妙:吃自己的,吃出淚水;吃別人的,吃出汗水。主人還要被迫裝出一副真誠歡迎的樣子」
「中國社會就像中國的許多風景勝地。遠看,具有誘人的魅力。可是,再近點,總會發現很多破爛不堪、令人討厭之處,空氣中瀰漫著難聞的氣味"
"中國人的辱罵藝術已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境界爭吵一開始,罵人的話就像汙水一樣噴湧而出,在這方面,英語望塵莫及……罵人己成為中國人的第二天性,廣泛地存在於社會各階層中」
這麼極端深刻而又偏見的話是誰說的呢?是美國傳教士阿瑟·史密斯寫的《中國人的性格》一書中觀點。阿瑟·史密斯,美國公理會傳教士,中文名明恩溥。明恩溥1872年來華傳教,他出版過9本有關中國的書,《中國人的性格》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本,被公認為世界上研究中國民族性最早、最詳盡的著作。明恩溥在華生活幾十年, 特別熟悉下層農民的生活, 對中國也較有感情, 是最早建議美國政府退還庚子賠款的人, 並獲得美國國會通過,被譽為「在美國的中國代言人」。
明恩溥在書中著重描寫了中國人的26個特性,以獨特的視角對近代中國鄉村社會以及國人氣質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和細緻的描述,作者有意突出國民的性格弱點和社會的陰暗面,自然有醜化扭曲國人之嫌,流露出西方人的傲慢和偏見。
不可否認,近代中國人在民族性問題上確實擁有許多明顯和嚴重的缺陷,外國人的批評是了解我們自己的一面鏡子,我們更需要坦誠勇氣理性地面對自己民族的劣根性。明恩溥在此書中主要說了中國人的五大弊端。
一是愛面子。面子作為中國人的一種性格,內涵豐富。明恩傅說,中國人具有強的愛演戲的本能。戲劇幾乎可以說是唯一通行全國的娛樂活動。中國人對戲劇演出的熱情,猶如英國人愛好體育、西班牙人愛好鬥牛。只要略加鼓動,任何中國人都會有模有樣地扮演起某出戲中的某個角色。他會擺出演戲的姿勢,鞠躬行禮,下跪叩拜。
二是輕蔑外國人。中國人長期以來都是華夏中心主義,風氣也是十分保守,視西方人為蠻夷,把科學技術看作是奇技淫巧,明恩溥說「但許多發明卻被輕易地看做是莫名其妙且沒有實際用途的戲法,是某種超自然力的結果,是孔夫子閉而不談的魔法。」
三是缺乏公共心。雖然《詩經》中有「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的美好描繪, 但近代中國人的公共精神早已丟失。百姓關心的只是個人不要遭受損失,而不顧公共財產到底會怎樣。明恩溥認為中國政府「怠於公務」, 民眾則「乏於公共心」,大部分人「不問政府如何處理公共之財, 苟非直接於其各自之身上之關係而有損失, 則視之如觀對岸之火, 聊無痛癢之感」。
四是缺乏同情心。明恩溥認為儒家雖強調仁愛, 但現實生活中的中國人卻極度缺乏同情心,「對殘疾人的態度也能說明中國人缺乏同情;中國人一般認為,呆子、瞎子、尤其是獨眼龍、聾子、禿子、鬥雞眼都應該避而遠之。似乎生理上有缺陷,道德上也一定有缺陷。據我們觀察,人們不會對這些人冷酷無情,但總是缺少同情。」
五是相互猜疑 。明恩溥說「相互猜疑,在中國經久不衰。最引人注意的是帝國各地的城中均圍著高牆」,「中國之所以有那麼多城牆,是因為政府不信任百姓」,「中國人認為,只要機器中存在摩擦,人與人之間就存在猜疑」。
明恩溥還有許多精彩的批評,略選幾條以饗讀者。
中國人因生氣而互相辱罵時,充分運用各自的文學才華,很得意地用一種精緻的暗諷表示一種惡毒的意思,其暗諷水平之高,使人不能當場聽出其中的真正含意,需要仔細琢磨,就像糖衣藥丸,裡面才會令人噁心。再比如,「東西」——字面上是指東西方向——意思是一樣物品,而稱某人是「東西」就是罵人。同樣,拐彎抹角他說某人不是「南北」,意思就是,他是「東西」!
在中國,「會捉老鼠的貓,就是好貓」。一事成功,事事成功,中國人天生怕礙罪人,生怕出亂子,因此,出現了違反命令的不端行為,就算有500人知道內情,也不會有人去報告。
各級官員經常頒布的文告,就是一個獨特、簡明的例證。這些文告篇幅冗長,文辭華美,內容繁雜,表現出高尚的道德境界。唯一缺少的就是真實,因為這些華美的命令並不準備讓人們去執行。
說一個中國人『撒謊成性,眼下正在撒謊』,就像對英國人說,『你這傢伙就愛說俏皮話,我保證現在你腦袋裡裝滿了糟透了的俏皮話』。」
明恩溥不單純是批評中國人,也有讚美和欣賞,他說」中國人極富生存能力,這構成了中國人其他特性的一個重要背景,而其本身也值得思考」,「中國不是一個可以任人宰割的國家,中國人也不是一個可以任人宰割的民族」,「中國人能夠在具有公心的領導人的帶領下,激發出極大的英勇氣概」。
明恩溥的《中國人的性格》這本書在西方當時影響很大, 以至於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讀畢後在寫給明恩溥的一封信中說:「我感到我已經超出了我所讀的關於中國問題的真實信息, 比任何書都多。」
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看到此書的日譯本,魯迅的國民性批判深受此書的影響,直到1936年去世前不久,魯迅還提到此書,「看了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說得對。變革,掙扎,自傲功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讚,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魯迅臨終希望儘早有人譯出此書,對民族的自我反省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