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缺乏良心」,魯迅臨終推薦此書,來證明怎樣的是中國人

2021-01-09 非常道畢延河

「中國人並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耐心、現實性、快樂,這些方面他們都是傑出的。他們缺乏的是人格和良心」

「中國人公開的和私下裡的表現,都與信背道而馳,他們的敵人也以此諷刺他們,虛偽矯飾,欺騙、不真誠和趨炎附勢是這個民族的顯著特徵」

「即使最不了解中國的人,也會讚嘆中國格言的精妙:吃自己的,吃出淚水;吃別人的,吃出汗水。主人還要被迫裝出一副真誠歡迎的樣子」

「中國社會就像中國的許多風景勝地。遠看,具有誘人的魅力。可是,再近點,總會發現很多破爛不堪、令人討厭之處,空氣中瀰漫著難聞的氣味"

"中國人的辱罵藝術已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境界爭吵一開始,罵人的話就像汙水一樣噴湧而出,在這方面,英語望塵莫及……罵人己成為中國人的第二天性,廣泛地存在於社會各階層中」

這麼極端深刻而又偏見的話是誰說的呢?是美國傳教士阿瑟·史密斯寫的《中國人的性格》一書中觀點。阿瑟·史密斯,美國公理會傳教士,中文名明恩溥。明恩溥1872年來華傳教,他出版過9本有關中國的書,《中國人的性格》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本,被公認為世界上研究中國民族性最早、最詳盡的著作。明恩溥在華生活幾十年, 特別熟悉下層農民的生活, 對中國也較有感情, 是最早建議美國政府退還庚子賠款的人, 並獲得美國國會通過,被譽為「在美國的中國代言人」。

明恩溥在書中著重描寫了中國人的26個特性,以獨特的視角對近代中國鄉村社會以及國人氣質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和細緻的描述,作者有意突出國民的性格弱點和社會的陰暗面,自然有醜化扭曲國人之嫌,流露出西方人的傲慢和偏見。

不可否認,近代中國人在民族性問題上確實擁有許多明顯和嚴重的缺陷,外國人的批評是了解我們自己的一面鏡子,我們更需要坦誠勇氣理性地面對自己民族的劣根性。明恩溥在此書中主要說了中國人的五大弊端。

一是愛面子。面子作為中國人的一種性格,內涵豐富。明恩傅說,中國人具有強的愛演戲的本能。戲劇幾乎可以說是唯一通行全國的娛樂活動。中國人對戲劇演出的熱情,猶如英國人愛好體育、西班牙人愛好鬥牛。只要略加鼓動,任何中國人都會有模有樣地扮演起某出戲中的某個角色。他會擺出演戲的姿勢,鞠躬行禮,下跪叩拜。

二是輕蔑外國人。中國人長期以來都是華夏中心主義,風氣也是十分保守,視西方人為蠻夷,把科學技術看作是奇技淫巧,明恩溥說「但許多發明卻被輕易地看做是莫名其妙且沒有實際用途的戲法,是某種超自然力的結果,是孔夫子閉而不談的魔法。」

三是缺乏公共心。雖然《詩經》中有「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的美好描繪, 但近代中國人的公共精神早已丟失。百姓關心的只是個人不要遭受損失,而不顧公共財產到底會怎樣。明恩溥認為中國政府「怠於公務」, 民眾則「乏於公共心」,大部分人「不問政府如何處理公共之財, 苟非直接於其各自之身上之關係而有損失, 則視之如觀對岸之火, 聊無痛癢之感」。

四是缺乏同情心。明恩溥認為儒家雖強調仁愛, 但現實生活中的中國人卻極度缺乏同情心,「對殘疾人的態度也能說明中國人缺乏同情;中國人一般認為,呆子、瞎子、尤其是獨眼龍、聾子、禿子、鬥雞眼都應該避而遠之。似乎生理上有缺陷,道德上也一定有缺陷。據我們觀察,人們不會對這些人冷酷無情,但總是缺少同情。」

五是相互猜疑 。明恩溥說「相互猜疑,在中國經久不衰。最引人注意的是帝國各地的城中均圍著高牆」,「中國之所以有那麼多城牆,是因為政府不信任百姓」,「中國人認為,只要機器中存在摩擦,人與人之間就存在猜疑」。

明恩溥還有許多精彩的批評,略選幾條以饗讀者。

中國人因生氣而互相辱罵時,充分運用各自的文學才華,很得意地用一種精緻的暗諷表示一種惡毒的意思,其暗諷水平之高,使人不能當場聽出其中的真正含意,需要仔細琢磨,就像糖衣藥丸,裡面才會令人噁心。再比如,「東西」——字面上是指東西方向——意思是一樣物品,而稱某人是「東西」就是罵人。同樣,拐彎抹角他說某人不是「南北」,意思就是,他是「東西」!

在中國,「會捉老鼠的貓,就是好貓」。一事成功,事事成功,中國人天生怕礙罪人,生怕出亂子,因此,出現了違反命令的不端行為,就算有500人知道內情,也不會有人去報告。

各級官員經常頒布的文告,就是一個獨特、簡明的例證。這些文告篇幅冗長,文辭華美,內容繁雜,表現出高尚的道德境界。唯一缺少的就是真實,因為這些華美的命令並不準備讓人們去執行。

說一個中國人『撒謊成性,眼下正在撒謊』,就像對英國人說,『你這傢伙就愛說俏皮話,我保證現在你腦袋裡裝滿了糟透了的俏皮話』。」

明恩溥不單純是批評中國人,也有讚美和欣賞,他說」中國人極富生存能力,這構成了中國人其他特性的一個重要背景,而其本身也值得思考」,「中國不是一個可以任人宰割的國家,中國人也不是一個可以任人宰割的民族」,「中國人能夠在具有公心的領導人的帶領下,激發出極大的英勇氣概」。

明恩溥的《中國人的性格》這本書在西方當時影響很大, 以至於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讀畢後在寫給明恩溥的一封信中說:「我感到我已經超出了我所讀的關於中國問題的真實信息, 比任何書都多。」

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看到此書的日譯本,魯迅的國民性批判深受此書的影響,直到1936年去世前不久,魯迅還提到此書,「看了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說得對。變革,掙扎,自傲功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讚,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魯迅臨終希望儘早有人譯出此書,對民族的自我反省很有幫助。

相關焦點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並不是魯迅沒有獲獎,而是魯迅不願意獲獎。曾經瑞典漢學家斯文·赫定致信,請求推薦一名中國的文學家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所以當時的領導新文化運動的劉半農代為舉薦。經過一番言論之後,最終確定提名魯迅,之後就寫信給魯迅徵求魯迅的意見。
  • 20年後再來看《醜陋的中國人》,事實比文字更具說服力
    本書中,柏楊抓住「中國人的劣根性」,不遺餘力地描寫中國人在生活、為人、社交等方面的種種醜惡,可想而知,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爭論。誇誇其談的人使他達到了魯迅的高度,而駁的人認為偏頗,是懦夫的行為。今天跨過一個世紀,再過20年再來看這本書,究竟是犀利還是偏見?而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什麼?事實上常常比文字更有說服力。
  • 諾貝爾獎正在頒發:中國人獲獎究竟有多難
    為了噁心中國,以前頒發了諾貝爾和平獎給中國人,但這兩個中國人,卻並不認可自己的祖國。當然我們也不認可瑞典頒發的這兩次諾貝爾和平獎。早在民國時期,就有人在議論中國人得諾貝爾獎的事情了。比如他們希望林語堂得諾貝爾獎,因為林語堂擅長用英文寫作,但是其有影響力得作品,今天沒幾個中國人知道。當然了,魯迅也是推薦對象,但是魯迅卻沒有長篇小說,基本都是短篇,所以也是不行的。
  • 非洲人眼裡的中國人是怎樣的?
    最近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情況出現:網上出現很多諸如非洲人眼裡中國是怎樣的,非洲人眼裡的中國人是怎樣的問題討論。同樣的問題,「非洲」替換成「美國」「印度」等等任何一個外國國家,不變的是,這些問題都引來了大量的討論。
  • 怎樣用日語讀中國人的名字?
    那麼怎麼用日語讀中國人的名字呢?大致有以下兩種讀法。傳統讀法:漢字音讀眾所周知,漢字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所以現在日語中的漢字還保留了類似於漢語的讀音方式,這叫做「音讀」。比如「天」讀作「てん」(ten),「海」讀作「かい」(kai)。所以,讀中國人的名字的方法就是按照音讀把漢字念出來就可以。
  • 儒家學說對於中國人性格的影響
    封建統治者希望用儒家思想來教化大眾,將百姓變為馴服的鹿,正所謂,「逐鹿中原,鹿死誰手」。這種傳統文化反映到現實中,就是強調人民要明哲保身,不會反抗,甘心情願地接受封建統治。具體來看,儒學對於我國民族性格的形成既具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 魯迅拒絕諾貝爾獎提名
    莫言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其實魯迅也有機會獲取諾貝爾文學獎,只是他本人拒絕了。怎麼回事呢?那是在1927年春。來自諾貝爾故鄉的科學家斯文赫定來到中國考察,他在上海了解了魯迅的文學成就及其在中國文壇上的地位後,這位愛好文學的瑞典人,就與我國語言學家劉半農商量。準備推薦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後來劉半農就託臺靜農去信徵詢魯迅自己的意見,然而,魯迅卻婉言謝絕了。
  • 西方科幻作家斷言中國人想像力不行,劉慈欣用《三體》狠狠打臉
    一直以來,在西方世界都有這樣一個普遍認知,那就是現代文明起源於西方,而東方的那些文明都是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甚至有西方科幻作家曾斷言稱:中國人想像力不行。但是在科學幻想這個新興領域,中國卻處在一個弱勢甚至是缺位的狀態,直到1902年,梁啓超先生發表了一篇《新中國未來記》,這是中國第一篇政治幻想小說,隨後,魯迅等人也紛紛翻譯西方科幻作品到中國
  • 愛因斯坦如何評價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沒數學天賦,勤勞但遲鈍
    這種刻板印象可以張口就來,而且還會讓有同樣想法的人是一致贊成。但是他們卻忽略了造成某種現象的從來不是一個被戴上帽子的群體,而是一個個行為思想自由的自然人。他對中國人的評價主要是「勤勞、骯髒和遲鈍,麻木不仁,甚至連中國的小孩也是如此。是牲畜一樣的民族,比起人類,他們更像機器。」並且對中國人「旺盛的繁殖力」感到不安。
  • 非洲黑人部落,不但自稱是中國人,還拿出證據來證明
    我們國家歷史非但悠久,而且還是一個文明的大國,在我們國家數千年的文明長河中,有很多的勤勞先輩們,因為各種的原因不得不背井離鄉,踏進別的國家去做勞工,也有一些古人在外創建了小國,不過他們現如今很少有人承認,不過也有人承認祖先是中國人,就比如在非洲的一部落裡面,他們堅信著自己的祖先是中國人,並且還拿出了證據
  • 中國人怎樣起個不錯的英文名?
    原標題:中國人怎樣起個不錯的英文名? 今天小洛要跟你聊聊中國人取英文名字。 小洛總結了一些中國人取英文名字中出現的問題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希望可以幫你取一個好聽的英文名字。
  • 李敖:諾貝爾文學獎不給中國人 因有偏見提名不算啥
    而2000年,李敖的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就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對於這個中國人最為看重的世界性文學獎項,李敖的評價是它「帶有偏見」。談到自己曾獲諾貝爾獎提名,李敖表示:「那根本不算什麼,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的文學教授和語言學教授都有提名資格,瑞典文學院每年都會收到數百個提名,但最終還是要看被提名的小說到底怎麼樣。
  • 索忍尼辛:《古拉格群島》與俄羅斯的良心
    怎樣形容著作《古拉格群島》,對於這本書,用太多的形容詞來描述它會顯得很累贅。讀者第一次見到這本書並讀了它,會覺得它很驚豔。讀過一大半之後,即便是讀過一個章篇,就會覺得這本書過於沉澱,用兩個字來形容——太硬。是的,索忍尼辛寫的《古拉格群島》是一本硬書。與它能相比較的書真的不多,即便是魯迅寫的也好,還是巴金寫的回憶錄也好,都不能與這本書相比較。
  • 我試著證明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國人
    對於日本人來說,衝繩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日本,一直心存芥蒂,因為那兒距離日本本土十分遙遠,更重要的原因,是衝繩人和中國人的許多生活習性相近,故而拉遠了日本本土的心理距離,這種說法當然只是一種戲謔。可這一切發生在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讓我產生了好奇。中國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因為發掘出甲骨文而舉世聞名,和首裡城一樣,兩個地方都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 名家推薦書目-荊楚網 www.cnhubei.com
    《三十歲以前的毛澤東》李銳  此書用許多可靠材料講述毛澤東青年時代的思想歷程,是研究毛澤東的權威著作之一。  4.《讀史閱世六十年》何炳棣  此書講述作者畢生的求學、治學經歷,回憶中外師友,展現不同教育體制、不同學人的風貌。  5.
  • 愛因斯坦:你這麼愛錢,中國人都知道嗎?
    [摘要]在愛因斯坦眼中,中國人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他們被殘酷地虐待著,他們所受的待遇比牛馬還不如。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他看到了中國人貧困的生活,怎麼還要在酬金的問題上斤斤計較?在愛因斯坦眼中,中國人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他們被殘酷地虐待著,他們所受的待遇比牛馬還不如。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他看到了中國人貧困的生活,怎麼還要在酬金的問題上斤斤計較?他給人的印象不像是一個愛財如命的人,可是偏偏在訪問中國的問題,酬金卻成為了一個焦點。
  • 愛因斯坦:中國人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邏輯思維,還沒有數學天賦
    而在訪問的過程中,愛因斯坦卻表示中國人「骯髒、遲鈍」,缺乏邏輯思維,還沒有數學天賦,這樣的評論確實讓國人都感到不舒服。愛因斯坦為什麼會對中國人產生這樣的負面評論呢?在日記中,愛因斯坦詳細的描述了當時香港人民的生活現狀,當時的中國人為了掙5分錢,每天早出晚歸,搬運巨石,生活非常艱苦,對此他也表示同情。
  • 愛因斯坦:中國人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邏輯思維,還沒有數學天賦
    缺乏邏輯思維,還沒有數學天賦,這樣的評論確實讓國人都感到不舒服。愛因斯坦為什麼會對中國人產生這樣的負面評論呢?因為愛因斯坦也是第一次來到亞洲各個國家,於是便通過日記的方式,將這次旅行所看到的東西都記錄了下來,當然也包括愛因斯坦對這些地區的印象。
  • 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書封往深處看,仔細看魯迅說過,我看事情太仔細,我對中國人的內情看得太清楚。一個太仔細,一個太清楚,這大概就是魯迅看事情不同尋常之處。他要關注的,也是雜文裡要揭示的,是人的最隱蔽的心理狀態,而且是人自己都未必自覺,即無意識的隱蔽心理。
  • 魯迅曾批判國人有十大劣根性,現在回頭再看一遍,依舊說得很準確
    魯迅,原名周樹人,自他棄醫從文之後,筆名有很多,「魯迅」是1918年發行《狂人日記》所用的筆名,憑藉著此書,魯迅「一夜成名」,因此沿用魯迅。《狂人日記》中絲毫都不避諱「吃人」二字,封建禮教的「吃人」充斥著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