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點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徵,而忽視個體差異。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斥著刻板印象。它能讓我們對一件事物迅速的做出決斷。比如德國人工作是最嚴謹的,小鮮肉的演技實在是太爛了,女人如果沒有結婚生子,那她一定過得不幸福。
這種刻板印象可以張口就來,而且還會讓有同樣想法的人是一致贊成。但是他們卻忽略了造成某種現象的從來不是一個被戴上帽子的群體,而是一個個行為思想自由的自然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曾說:」20世紀物理學的三大貢獻中,兩個半都是愛因斯坦的。」愛因斯坦在科學領域上多次觸碰到了人類文明的天花板,在科學和思想領域上的財富可以讓後人取之不盡。就是這樣一個巨匠,也難免走不出刻板印象的拘束。
他對中國人的評價主要是「勤勞、骯髒和遲鈍,麻木不仁,甚至連中國的小孩也是如此。是牲畜一樣的民族,比起人類,他們更像機器。」並且對中國人「旺盛的繁殖力」感到不安。
但是同為東亞民族的日本人,他卻說:「日本人不炫耀、正派,總而言之很有吸引力。純潔的靈魂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這個國家值得熱愛和欽佩。」
愛因斯坦是猶太人,為何會對一個擁有人類文明中最長歷史的古老民族產生這麼大的理解偏差呢?深知希特勒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中,全是猶太人的頭髮。
中國人的邏輯思考能力如何?這個沒有定論。在古代的中國,君王以儒家思想為鞏固政權的手段,推行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讓人們對生活沒有更高的嚮往。
寒門想要進取的唯一方式就是隋煬帝開創的科舉制度,但在這種選拔方式中,官僚對數學的要求不高。能作為教科書的就更少了,其中《九章算術》算是為數不多的傳世經典。
愛因斯坦第一次來到中國時,中國才從大清走出十年,確實是滿目瘡痍,貧窮落後。街上是為了生存和生活扛起大包的民工,是朝著黃包車大街小巷奔跑的車夫,是蹲在街邊端著飯碗吃飯的夥計。
總之,與當時已經西裝革履,繫著領帶的西方人確實有著天壤之別。
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根本就沒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條件,僅僅能在時局動蕩的時代圖個溫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那一年,孫中山下令再次揮師北伐,胡適呼喚好人政府,溥儀舉行結婚大禮。種種百態,告訴了世人,中國人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
對於落後的中國,人們奮起反抗,要決心建設更好的新中國;對於試圖分裂中國的勢力,人們堅決不允許,一寸山河一寸血;對於愚昧的思想,人們創辦新報刊,要打開閉關鎖國幾百年的大門,與世界接軌。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這個問題放在現在,恐怕人們早已覺得多此一問了。在世界棋局的博弈中,對手換了一輪又一輪,今天仍在執子的依然是中國。
南水北調,史無前例;三峽大壩,世界第一;高速公路佔世界的52%,力壓美國佔世界第一;建成了有六個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橋,造出了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萬噸大驅,獨立自主完成了萬噸神盾艦。
就連曾經愛因斯坦點名過的「數學天賦」,明顯也不再是那個時代的特徵了。
2019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7月11日至7月22日在英國巴斯舉行。參加比賽的三支隊伍放眼望去,全是清一色的華人,網友笑稱:「我還以為是中國的三支代表隊呢。」中國數學的青年力量在世界上早已不可小覷,而古代的中國人數學水平如何呢?
19世紀德國偉大的數學家康託說過:「歷史上一個國家計算得出的圓周率準確程度,可以作為衡量這個國家當時數學水平的標準。」
根據他的說法,南北朝的祖衝之的成就自然可以代表世界第一了。在那個戰亂紛飛的時代,他卻推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後7位,直到1473年後,阿拉伯數學家才算出這個數值。2011年,國際數學家協會開會把3月14日定為「國際數學節」,來紀念「祖率」的誕生,也紀念祖衝之。
中國人在方方面面的努力世人早已有目共睹,僅僅是曾被愛因斯坦提出過的數學,也在世界上大放異彩。憑著這些成就,我們都應該昂首挺胸。
我們首先要理解愛因斯坦來到中國的時代環境,內憂外患,人心不定,低簷矮瓦,汙水橫流。來中國看到中國的第一印象,必然也就是骯髒無序,愚昧無知。人們連生存都保障不了的時候,還談何尊嚴。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顯示著,金字塔的最底層就是要解決食物,睡眠。這恰恰是那個時代人們的追求。我們要坦然接受愛因斯坦的評價。
當他訪問農村的一個村莊時,他對當地的居民做了更多非人化的假設:「我們仔細看了寺廟。臨近的人似乎對它的美不感興趣。由於愛因斯坦不可能知道村民在想什麼,這明顯是他的一個猜測。」
這一段也能論證他的思想脫離了實際現實,農民連溫飽都難以保障,怎麼還會有心情與西洋人一起閒情逸緻的欣賞家邊的古寺廟呢?
我們也要理解愛因斯坦始終只是一個外國人,第一次來到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很難與腳下的古老國土產生心靈的共鳴。即使想認真的看清眼前的國度,難就難在自己身處異國他鄉,無法放開自己的步伐,更無法放開眼睛和心。
雖然發現了至高學術《相對論》,可是他對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真的了解嗎?很顯然並沒有。他只能看見自己所能看見的,聞到自己所聞到的,然後寫進自己的日誌裡。如實,公正。
我們不能去責怪他,因為他並沒有錯。
與他刻板的對中國的偏見相反的是他對中國無私的援助。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愛因斯坦站出來公開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呼籲國際社會對日本進行制裁。
1932年,陳獨秀在上海被捕,他和羅素,杜威等具有國際聲望的知識分子,聯名致電民國蔣介石,要求立即釋放陳獨秀。
1936年11月,主張抗日的「七君子」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樸、章乃器、王選時、史良和沙千裡,在上海被國民黨以「危害民國」的罪名被逮捕,他又聯名杜威、孟祿等著名知識分子通電向蔣介石施加人道主義上的壓力。
1938年6月,他和美國總統羅斯福的長子一起發起援助中國委員會,在美國2000多個城鎮開展援華抗日募捐活動。
對於世界,他是偉大的。對於中國,我們也要感激他的所作所為。
即使是偏見的刻板印象,我們中國人強大起來後,在世人的見證下,早已沒有可信力。反而給我們留下了真實而珍貴的歷史材料。國之頹敗,萬民氣衰,國之強盛,萬民神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