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作為世界歷史上著名的物理學家之一。鮮為人知的是,愛因斯坦曾經與中國還有一些緣分。1922年,他曾經造訪過中國,並遊覽過中國上海。但是這位科學家對中國人的印象卻不怎麼好。
在愛因斯坦出版的亞洲日記中,詳細記錄了愛因斯坦對中國人的偏見,他說中國人缺乏邏輯思考能力,沒有數學天賦,勤勞但是遲鈍。並還有其他歧視性的詞彙。
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使得物理學發生了巨大的飛躍,徹底推動了近代物理學的發展。自牛頓萬有引力和運動三大定律確立以來,經典物理學大廈已經建立完畢,到十九世紀末期,經典物理學已經建立完備,這三大物理學的基石牢固萬分,似乎已經可以解釋所有的物理現象。
此時的物理學家們斷言,物理學的發展已經完美,當代的物理學家們做一些邊邊角角的工作。只是當時的科學家提到了還有籠罩著物理學大廈的兩朵烏雲,即黑體輻射問題和以太理論。
而正是這兩朵烏雲,在二十世紀將物理學家徹底顛覆,開創了全新的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物理學界進入了黃金時代。
1879年,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的烏爾姆小鎮,小時候比較內向,熱愛讀書,長大後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學習理論物理。
畢業後卻沒有在學術界謀得一份工作,後來他找到了一份瑞士專利局的文員的工作,這份穩定的工作讓愛因斯坦可以在業餘時間進行自己感興趣的理論物理研究,他提出的相對論,促進了人類思想進程。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名人,對中國人的評價確是「骯髒、遲鈍」,這樣的詞語確實讓國人都感到不舒服。
愛因斯坦的日記對中國人的看法
1922年,愛因斯坦剛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作為地位顯著,影響力巨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極力反對德國參與戰爭。因為愛因斯坦與當局完全相反的主張,當時他和妻子愛爾莎受到了德國當局的威脅。
為了保證自己和愛人的安全,愛因斯坦以此為契機,開始了和妻子愛爾莎開始了五個半月的長途旅行,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旅途中,愛因斯坦面見了西班牙國王,受到了日本天皇天后的接待,收穫了很多全新的體驗。
這次路途中,愛因斯坦還寫下了一本旅行日記,日記中詳細記錄了他在路途中的見聞以及愛因斯坦對停留地區包括日本、印度、巴勒斯坦、香港、新加坡等地所見之人的印象。
在愛因斯坦的日記中,他詳細描述了香港民眾的生活狀況,他看到了當時的香港,中國人為了掙5分錢,每日早出晚歸,敲敲打打,搬運石頭的生活現狀,並對此表達了同情。
但是,這位科學家卻對中國人如此評價,中國人如此辛苦和底層,是因為中國人的生育能力而受到了冷酷無情的經濟機器的處罰。
同時,在日記中,他還對中國女人進行了十分難聽的形容,表示發現香港的中國女人和男人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他不明白中國女性有什麼吸引力,讓中國的男人如此著迷,讓他們沉迷於繁衍活動。
民國時,愛因斯坦到上海呆過幾天,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當時的上海,有遠東第一都市之稱。愛因斯坦和上海的進步青年交談得非常順利,愛因斯坦對中國的進步青年們也十分看好。
他在日記中寫到,中國人十分勤勞,一直掙扎在社會底層,但是卻不懂生活,不知道如何去爭取應有的權利,一直沒有覺醒。
他寫道,在中國大陸,他看到了「勤勞、骯髒、遲鈍的人」。愛因斯坦還引用了自己葡萄牙老師的話,對中國人的數學天賦不可置否,認為中國人沒有數學的邏輯,中國人不能進行邏輯思考。
在愛因斯坦的字裡行間,我們看到了嚴重的種族歧視。在對中國人的評價中,他使用了大量帶有貶義的極端詞彙。
而對中國人的一些行為風俗,愛因斯坦也表示了批判,認為中國人吃飯時蹲著吃飯,這樣的姿勢,就和歐洲人大小便沒有什麼區別。這樣的評價,實在是讓國人吃驚,沒有想到,這樣一位曾經極度反對種族歧視的科學家,在日記中也對中國人如此歧視。
愛因斯坦曾經遭到德國納粹的迫害,被迫逃亡之後,愛因斯坦成為知名的人權運動家。面對美國國內眾多黑人被歧視的情況,愛因斯坦在一次接受採訪中表示,作為一名猶太人,他十分了解黑人被歧視的處境,並且感同身受。
就是這樣一個遭遇過種族歧視,也公開反對種族歧視的歐洲名人,卻在日記中用如此歧視性的詞彙形容中國人。他形容中國人像馬一樣工作,像機器一樣工作,中國人不具有思想,不能認識到自己的痛苦。
愛因斯坦的看法背後
愛因斯坦到達中國時,中國正處於清末明初,整個社會一片蕭條。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在西方列強前一直是軟弱無能的形象。國家的形象代表了人民的形象。當時的歐洲,早就對中國留下了懦弱落後的印象。
當時的中國社會,正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底層的老百姓的生活確實非常不好,當時的中國人民掙扎在社會底層,愛因斯坦看到的景象確實是相當落後的。
但是,除此之外,許多歐洲的名人都將中國人視為低等民族,對中國負面評價早就由來已久。在愛因斯坦之前,許多我們熟悉的西方哲學家等名人例如黑格爾、孟德斯鳩等人已經開始站在西方和東方對立的角度評價中國人為「劣等民族」。
當時在西方世界,有一本由在中國傳教士亞瑟斯密斯於1889年寫出《中國人的氣質》一書中,將中國人的國民性列出了26種,重點闡述了西方文明代表了人類文明歷史的最高形態,而中國人的國民性則是一種動物性的、麻木不仁的民族。
這本書在西方世界有數種譯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等到愛因斯坦造訪中國的二十世紀初,西方對中國人的印象只留下了黑暗、落後和野蠻。
而當時的西方,歐洲流行「黃禍論」,認為黃種人以龐大的人口佔據了大量的資源,這也是愛因斯坦在日記中寫中國人生很多孩子的原因。
落後就是要挨打。只有國家強大了,中國人才能得到足夠的尊重。如今,中國的青年們紛紛在世界學術界發揮舉足輕重的地位,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邏輯和數學能力。
只有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擺脫了原來懦弱的形象,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出現在世界舞臺上,沉睡的獅子覺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