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愛因斯坦的了解,一般都只知道他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我們小時候還學過一篇課文——《愛因斯坦小時候》,知道他小時候反應遲鈍,連一個手工板凳都做不好。大家肯定都還記得老師說的那句話:「世界上還有比這更糟糕的板凳嗎?」
愛因斯坦從小反應遲鈍,動手能力那麼差,這跟成為著名物理學家應該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可這兩件事卻發生在了愛因斯坦一個人身上。
任何耀眼的光環背後,都有一個讓人折服的成長曆程,愛因斯坦也不例外。
愛因斯坦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猶太人是世界上信仰力最強大的民族。在精神上他們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這種民族自豪感使得他們雖然國家滅亡了,過著被驅逐的生活,但無論自己生活在哪個國家,卻都有著無與倫比的自信。
猶太人愛讀書,重視教育。在猶太人眼中教師比國王還重要。他們有一部自己的經典,一般孩子到五歲時就能把《舊約》全部背熟了。猶太人家庭一般都會培養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並且會鼓勵他們旅遊。愛因斯坦的爸爸,就經常領著孩子們去旅遊。
愛因斯坦的血統中就流淌著這個優秀民族的血液,他的骨子裡同樣有著無比的自信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愛因斯坦從小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裡。他的父親是一個商人,他與愛因斯坦的叔叔在慕尼黑經營著一間電器公司,專門設計與製造電器。他的母親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喜歡彈鋼琴,並且彈鋼琴的造詣很深。愛因斯坦還有一個妹妹叫瑪雅。愛因斯坦年幼時就開始跟著母親學習音樂,六歲就開始拉小提琴,音樂幾乎成了愛因斯坦的第二職業。愛因斯坦物理學家的光環是那麼耀眼,以至於人們根本沒有注意到他拉小提琴的水平也是世界級的。
愛因斯坦小時候被認為是智力發育遲鈍的孩子。他四歲了還不會說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他在大聲說出整個長句子之前,都要先輕聲地默讀一遍,大人們都認為他是個低能兒,父母因此還去求過醫生。在愛因斯坦十歲的時候,他還不是一個出色的學生,他的希臘文老師曾對他說:「你是學不出什麼結果的!」
雖然愛因斯坦看起來跟其他孩子的天賦有差異,是老師不喜歡的後進生,但是他卻有一位始終不放棄他並對他充滿信心的父親。
他的父親是電機工程師,他給兒子買積木,教他搭房子。愛因斯坦每搭一層,都會受到父親的表揚和鼓勵。上學以後,老師對表現平庸的愛伊斯坦的打擊把他弄得灰心喪氣,他害怕老師和同學的嘲弄,甚至不願意去學校上學。
但是他的父親卻對他說:「你應該覺得你並不笨,別人會做的,你雖然做得一般,但並不比他們差多少,而你會做的事情,他們卻一點都不會做。你表現得沒他們好,是因為你的思維和他們不一樣,我相信你一定會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
在父親的鼓勵下,愛因斯坦找回了自信,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
愛因斯坦傳承了猶太人獨立思考的傳統。由於不習慣學校刻板的死記硬背,行為習慣與老師的教學格格不入,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裡學習的。
愛因斯坦十歲時在兩位醫科大學生的引導下自己閱讀通俗科學讀物和哲學著作。十二歲時進到學校,在學校領到一本歐幾裡得幾何學課本,書裡論證得無可置疑的許多公理使他產生了好奇,就沒按老師的進度,一口氣學完了它;他十三歲時,開始讀哲學家康德的著作;他又自學了包括微積分在內的基礎數學及某些理論物理知識;大學時,獨自修讀了經典理論物理,研究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
我們反觀愛因斯坦的成長曆程。
他小時候反應遲鈍,上學時被老師判定為「學不出什麼結果的學生」。可是他卻有一種追求完美的性格,比如:小時候為了說好一句話先要自己默讀一遍再說;再比如:雖然板凳做得不好,但要力求要做成更好。
他不按老師的進度學習,不是躑躅不前而是遠遠超過了老師的進度;他上大學逃課自修研讀看似不懂規矩,但從愛因斯坦自身的發展來看,這卻是沒有浪費自己的生命。
愛因斯坦說過:知識是有限的,想像的空間是無限的。他的想像力從哪裡來?他從小父母引導他閱讀哲學,以及母親培養他音樂方面的愛好是功不可沒的。在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的幾天裡,他把自己關進屋子裡不住地拉小提琴,忽然有一天琴聲戛然而止,然後屋門打開,愛因斯坦從屋裡走出來,興奮地說:「我知道怎麼做了……」就坐在書桌前開始埋頭寫作,於是偉大的相對論公布於世了。
可以說哲學給了愛因斯坦理性的思考,而音樂給了他無限想像的空間。
所以說家庭的影響和後天的學習是成就一個天才的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