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日食證明了愛因斯坦是對的,並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2020-12-05 平行宇宙修真界

一百年前的這個星期,一次日全食短暫地遮住了太陽,使人類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

1919年5月29日,英國科學家準備利用日食來檢驗一種革命性的引力新理論——廣義相對論——這一理論是尚未出名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構想。相對論現在被稱為「人類思想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像當年晚些時候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j·j·湯普森(J.J. Thompson)所說的那樣。但是直到1919年日食之前,愛因斯坦1915年提出的相對論仍然沒有得到證實。

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劍橋天文臺主任阿瑟·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在非洲西海岸外的普林西比島上架設瞭望遠鏡和攝影設備。另一位天文學家,皇家格林威治天文臺的安德魯·克倫梅林,在巴西索布拉爾鎮安裝了他的儀器。

天文學家們能否成功還完全不清楚。黴運阻礙了早期兩次對愛因斯坦理論的檢驗。1912年日食期間,天氣影響了測試;兩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另一次試驗的計劃流產。但是1919年5月,戰爭結束了,天文學家們滿懷希望,他們終於能夠看到愛因斯坦是否正確。

空間、時間和重力的新概念

兩個多世紀以來,引力一直被視為艾薩克·牛頓所認為的物體間的引力。但是在1915年,愛因斯坦對引力提出了一個新的解釋,他沒有把引力描述為一種力,而是把它描述為由包括恆星和行星在內的大質量物體的存在引起的空間彎曲。

這有點難以想像,但愛因斯坦和他的同事們意識到,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它將產生一個簡單的、可測量的影響:重力會使光束的路徑發生微小的改變。

我們傾向於認為光是完全沒有重量的,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光是能量的一種形式,愛因斯坦在他1905年的著名方程E=mc2中指出,能量可以表現為質量。這個新的認識,加上愛因斯坦對彎曲空間的發現,意味著一束光應該彎曲——也就是說,沿著彎曲而不是筆直的路徑——以響應重力。

任何物體——保齡球、山、地球——都會使一束光彎曲。但是天文學家知道光的偏轉與引起偏轉的物體的質量成正比。為了測量微小的偏轉,他們需要非常巨大的物體——像我們的太陽。

想像一束光從一顆遙遠的恆星上疾馳而過,穿過太陽到達地球。當光線經過太陽時,太陽的引力會使光束的路徑發生彎曲,導致恆星的表面位置發生微小的改變。

位於費耶特維爾的阿肯色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和科學歷史學家丹尼爾·肯納菲克說:「愛因斯坦做了一個非常深刻的觀察——光應該受到引力的影響。」這意味著一束光會被一小部分偏轉,「我們應該能夠測量這種偏轉。」

做出這樣的測量是很棘手的。大多數時候,太陽是如此明亮,以至於不可能觀察到天空中靠近它的星星。但在日食期間的幾分鐘內,月亮遮住了太陽的光線,背景恆星可以被拍攝下來,它們的位置也可以被確定下來。

當然,日全食是很罕見的,每年只發生一次,而且只能在地球表面的狹長地帶看到。讓事情更加複雜的是,愛因斯坦的理論預測星光只會發生微小的移動——相當於從一英裡外看一枚鎳的寬度。當時的望遠鏡和照相板幾乎無法探測到如此小的移動。

「通過雲。有希望的。」

肯納菲克的新書《毫無疑問的陰影》講述了對愛因斯坦理論的這一關鍵檢驗。當時,組織一次日食探險至少花了一年的時間,沒有人知道戰爭會拖多久。1918年11月,也就是日食發生前6個月,埃迪頓和克倫梅林「幾乎要取消計劃,」肯納菲克說。「如果戰爭不是在一周後結束,他們可能已經放棄了。」

最後,天氣好壞參半。索夫拉爾的天空晴朗。但是普林西比被雲層所覆蓋,雲層消散的時間剛好夠愛丁頓的團隊在日食結束前拍攝幾張照片。

愛丁頓給他在倫敦的同事發了一封三個字的電報:「穿過雲層。有希望的。」

日食結束後,天文學家們返回家園,他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來測量照片上可見恆星的精確位置。最後,他們得出結論,星光確實發生了位移——而且偏移的幅度與愛因斯坦的理論相一致。

1919年11月6日,英國皇家天文學家弗蘭克·戴森在倫敦舉行的皇家天文學會和皇家學會聯合會議上公布了這一結果。戴森說,「毫無疑問」,日食的測量結果「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測」。

愛因斯坦成為名人

第二天,《倫敦時報》報導了這一消息,幾天後,《紐約時報》也報導了這一消息。儘管廣義相對論的複雜性令人撓頭,但對愛因斯坦理論的證實在全世界引起了數百萬人的共鳴。

肯納菲克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消息,牛頓的理論突然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這個人(愛因斯坦)的理論,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據說,這個理論非常棒,幾乎沒有人能理解它。我認為,這對人們來說非常具有戲劇性。」

事實上,人們似乎抓住了這個理論,儘管——或者也許是因為——它的複雜性。

「廣義相對論是一個瘋狂的、新的、難以理解的理論的典型代表,它對現實的本質有著戲劇性的暗示,」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肖恩·卡羅爾說。「但你可以看到(結果);你可以拍下來。所以人們被這種興奮所吸引。」

多年來,歷史學家一直質疑1919年的測試結果是否得到了準確的報導。有些人認為,愛丁頓尤其急於證明愛因斯坦是正確的,以至於他清理了數據——或者甚至省略了似乎不合適的數據點。但是肯納菲克說,對1919年獲得的觀測數據的後續分析證實了最初的發現,而且愛因斯坦的理論確實通過了巨大的考驗。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相對論已經被證實了幾十次,而且精確度更高——它還導致了其他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蹟的發現,包括黑洞和引力波。

相關焦點

  • 百年前日食驗證廣義相對論,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你可能不知道100年前的一場日全食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1919年5月29日,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和安德魯·克羅姆林決定利用日食驗證一項具有革命性的新引力理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雖然早在1915年愛因斯坦就提出了這一理論,但直到1919年的這場日食,廣義相對論才得到證實。
  • 為何說100年以前的一場全日食證明了愛因斯坦對了而牛頓錯了
    一場發生在1919年5月29日的全日食,給了牛頓宇宙體系致命一擊。1919年5月29日,世界永遠地改變了。幾百年來,艾薩克·牛頓的引力理論——宇宙引力的法則,從未被挑戰過,因為它的預測符合每一個已做過的觀測和測量。
  • 兩大引力理論的角逐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我們都聽說過水星軌道的進動問題是牛頓引力理論揮之不去的一朵烏雲,那麼你知道行星軌道進動是咋回事?其實牛頓的引力理論也可以預測出了光線在重力場中會發生彎曲,那麼它是怎樣在與新引力理論的角逐中落敗的?以及1919年的日食是如何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 日食成就了愛因斯坦的科學巨星地位
    1919年5月29日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尤其是對愛因斯坦來說,就在這一天,當月球剛好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日食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讓愛因斯坦一下子聲名大噪,成為了那個時期最具權威的科學家。
  • 在日食中,尋找愛因斯坦的預言!太陽周圍的時空,真的會發生改變
    歡迎收看本期窺探宇宙,對於日食,在我們普通人眼裡,它可能就是一次罕見的自然現象,一次簡單的日食,也根本不可能讓我們了解到宇宙的真諦。然而就是這樣在我們看來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100多年前,卻發生了。1919年5月29日,英國科學家愛丁頓利用日全食現象,首次成功的驗證了一個革命性的理論,也正是這次驗證,從此讓我們人類對宇宙有了全新的認識,而這次驗證,就是被稱為廣義相對論三大驗證之一的,光線偏折驗證。這期呢,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光線偏折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100年前的一次日食證明了愛因斯坦是對的,而牛頓是錯的
    通過正確的觀察,人們可以測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對牛頓引力預測的有效性。1919年5月29日的日全食現在已經整整100年了,也許是人類科學史上最偉大的進步。1919年5月29日,世界永遠改變了。數百年來,艾薩克·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 - 萬有引力定律 - 沒有受到挑戰,因為它的預測符合以往所做的每一次觀察或測量。
  • 即將到來的日食是再一次證明愛因斯坦的機會
    在八月即將發生的日食、我國也有不少組團組隊去觀賞的、去的目的當然也是拍一些難得的瞬間分享精彩的日食過程。但似乎我目前還沒聽說任何國內團隊要藉助日食來驗證相對論的…既然國內沒有,那麼我們來看看國外的天文愛好者即將準備的日食驗證吧!對於一些天文愛好者來說8月21日即將到來的日食絕不僅僅是在美國罕見的天象。
  • 在日食中,尋找愛因斯坦的預言!太陽周圍的時空,或真發生了改變
    宇宙萬物都存在著一種相互的力,而這種力就是萬有引力。不過很顯然,如果單純的只是用萬有引力,來論證宇宙中所有天體的運作,是非常不科學的。 牛頓的萬有引力一經發現,就統治地球力學上百年,而在這百年間,其實科學家們也在萬有引力中發現了漏洞,可是卻並未對此有任何的舉措。直到一位天才的科學家出現,這個科學家就是愛因斯坦。
  • 1919年日食是檢驗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實驗,確認愛因斯坦巨星地位
    但是,儘管哈雷為艾薩克·牛頓對宇宙的看法辯護,但愛因斯坦試圖推翻它。在歷史的轉折中,使這位德國出生的物理學家成為超級巨星的天文學家(愛丁頓)來自英格蘭————牛頓的出生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敵人,這場戰爭在日食之前就已結束。他們測試愛因斯坦理論的科學探索將超越戰爭恐怖而受到讚揚。
  • 百年前一場日食,推翻了牛頓,捍衛了愛因斯坦
    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新的替代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用它來推翻牛頓的理論,等一次日全食就可以了。百年後,愛因斯坦的理論被證明是正確的。接下來,我將給大家解釋這段傳奇。否則,你的學說不具有科學預言的力量), 而對於愛因斯坦來說,最後一步就是——等待日食。
  • 100年前的日食照片證實: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正確的
    近100年前拍攝的一張標誌性日食照片首次證實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1919年5月29日,阿瑟·愛丁頓拍攝了這張標誌性的日食照片。1916年發表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仍然是20世紀科學的一項偉大成就。這位德國物理學家的理論解釋了我們所認為的重力實際上來自於時空的曲率。
  • 2017年日食可能證明太陽比我們想像的要大
    在 2015年, 國際天文學聯盟根據2008的研究定義了一個基於太陽半徑的 "單位",為695700公裡,因此研究人員可以利用這個值來比較宇宙中其他恆星的大小。但是測量太陽半徑的努力從來沒有足夠準確地與我們對月球和地球輪廓的了解相匹配。
  • 從愛因斯坦到未來:光為什麼是橫波?理解了光,就理解了宇宙
    根據這一理論,惠更斯證明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也比較好的解釋了光的衍射、雙折射現象和著名的「牛頓環」實驗。1817年,託馬斯·楊放棄了惠更斯的光是一種縱波的說法,提出了光是一種橫波的假說,比較成功的解釋了光的偏振現象。1905年3月,愛因斯坦在德國《物理年報》上發表了題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推測性觀點》的論文他認為對於時間的平均值,光表現為波動;對於時間的瞬間值,光表現為粒子性。
  • 愛因斯坦的日食緣——BBC《愛因斯坦和愛丁頓》影評(組圖)
    新民網·獨家報導沒有哪個科學家能比愛因斯坦更「震」了,以至於霍金寫《時間簡史》的時候拼著銷量減少一半的風險也要寫上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作為平凡人的我們,跟三五朋友吹吹愛因斯坦,一定讓眾人仰慕一把。
  • 愛因斯坦的「黑洞方程」的證明
    愛因斯坦解釋說,我們並不是居住在一個絕對的幾何空間和時間中,實際上,我們棲息在一個被命名為「時空」的四維現實裡,它隨著物質能量的變化而發生著波動。 愛因斯坦將他的神奇創見展示在幾個構成他廣義相對論理論核心的方程中,即愛因斯坦場方程。自二十世紀以來,這個理論已被多個實驗所證實。
  • 100年前的一次日全食證實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該實驗在100年前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使愛因斯坦名揚天下。根據牛頓的物理概念,光沒有質量,因此不會受到重力的影響,所以它應該總是保持直線運動。雖然愛因斯坦1915年的廣義相對論理論並沒有直接與牛頓相悖,但愛因斯坦將引力視為時空扭曲。他假設太陽的重力會使光線彎曲,太陽附近的星星視位置會變化。愛丁頓開始通過在日食期間觀測恆星來驗證愛因斯坦的理論。
  • 時間扭曲,愛因斯坦的理論再次被證明是正確的
    宇宙印象 深度科普欄目第751期 據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最新觀測,科學家拍攝到了一個令人驚嘆的星系團,這個星系團依靠自身強大的引力場將周圍時空扭曲。當然這不是第一次了,每次科學家看到一個星系團將周圍時空扭曲時,總是想起愛因斯坦的引力方程,一次又一次驗證了這個理論。為什麼我們要繼續測試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呢?
  • 科學:愛因斯坦至少錯了5次
    【科學:愛因斯坦至少錯了5次】在過去的幾周裡,有幾個故事講述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或者支撐這些理論的觀點,是如何在新的程度上得到證實的。1)宇宙常數當愛因斯坦在構建他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時,他需要一點矇混過關的因素。
  • 愛因斯坦提出宇宙不止是三維,你能理解到幾維?
    愛因斯坦提出宇宙不止是三維,你能理解到幾維? 一百年前,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曾經提出宇宙不止是三維世界。四維空間是一個時空的概念。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中提及的「四維時空」概念。根據愛因斯坦的概念,我們的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
  • 愛因斯坦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
    但隨著觀測的深入,我們發現地球只是這些行星中的普通一員。地球和它的姊妹行星一起,在各自的軌道上繞太陽旋轉,因此它並不具備宇宙中心的任何特權。隨著對銀河系的進一步觀測,不斷有新恆星(巨大天球上的固定光點)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而宇宙邊界也在不斷地向外擴張。        在20世紀初,這個充滿恆星的宇宙模型囊括了所有我們已知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