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日食緣——BBC《愛因斯坦和愛丁頓》影評(組圖)

2020-11-26 溫州新聞網

  新民網·獨家報導沒有哪個科學家能比愛因斯坦更「震」了,以至於霍金寫《時間簡史》的時候拼著銷量減少一半的風險也要寫上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作為平凡人的我們,跟三五朋友吹吹愛因斯坦,一定讓眾人仰慕一把。這不,談資來了,今年是愛丁頓用日全食觀測驗證廣義相對論90周年,以拍攝科學紀錄片著稱的BBC(英國廣播公司)為此而拍攝了《愛因斯坦與愛丁頓》,足以滿足我們在舒適的享受中了解科學的小小心願。

  1919年發生在非洲的這次日全食,是牛頓經典力學與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一次「巔峰對決」。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從蘋果落地到發現新行星,從槓桿到蒸汽機,牛頓力學「一統江山」。科學家們一度以為,到19世紀末,物理學已經終結。牛頓理論的基礎是平直空間,空間是沒有邊界,處處均勻的,時間就在這個「絕對空間」框架中均勻地流淌,很少有科學家會懷疑這個基礎,直到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出現。

  愛因斯坦直接挑戰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念,在1905年發表的狹義相對論中,將運動、空間和時間整合為一體,由此得到了德國學術泰鬥普朗克的讚賞,將他延請到當時世界科學的中心柏林大學任教。愛因斯坦又花了十年時間,才將引力整合到相對論中,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認為空間不是平直的,而是彎曲的,質量(比如太陽)的存在,如同床單上的重球一樣將空間彎曲,行星就是沿著彎曲空間中的「直線」進行運動。可惜此時的愛因斯坦才不過36歲,只是科學圈的「新兵」,在實驗未曾證實以前,難以得到「言必稱牛頓」的科學家們的認同,但英吉利海峽對岸一位更年輕的科學家卻與他產生了共鳴。

  劍橋大學天文學家愛丁頓(ArthurStanleyEddington,1788—1944)是一位貴格會派(Quaker,又稱教友派)教徒,這個教派主張宗教自由,奉行和平主義,並拒絕服任何形式的兵役。愛丁頓是個頗有意思的人,比如他很喜歡大數,給學生上課的時候用到幾十億這樣的大數字,他一定要把所有的零都寫出來;他甚至過於相信整數,比如他堅持物理學中的精細結構常數應該整數137分之一,實際精確測量的結果必須要掛上一串小數。因此學生們給他取了綽號「AddingOne」(「整數先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德雙方的科學家也被高漲的民族主義所感染,幾乎斷絕了學術往來,但愛丁頓卻一直關注著愛因斯坦的學術進展,深刻地理解了廣義相對論的價值。巧合的是,這兩位科學家都反對戰爭,認為這場戰爭是荒謬的,科學家對戰爭的支持,對於殺戮的狂熱是不可理喻的。

  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時,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已經打響,他的論文通過當時中立國荷蘭的科學家德西特送到了愛丁頓手中,他深知只有愛丁頓才能夠理解這理論。愛因斯坦預言經過太陽附近的星光路徑會被彎曲,從而看上去(與夜晚看到的)位置有所移動。按照牛頓理論,光線經過太陽邊緣時,彎曲角度約0.87角秒(1角秒是1度的3600分之一),而廣義相對論給出的結果則是1.75角秒,比牛頓理論的預言要大一倍。

  愛丁頓敏銳地認識到,在發生日全食的時候,太陽光完全被遮擋,觀測太陽附近星光偏折就可以用來檢驗愛因斯坦的預言,於是積極為此事而奔走,向同事們宣講對廣義相對論進行驗證的重要性,他所撰寫的《相對論的數學原理》被愛因斯坦稱為這一領域的最佳作品。當時的皇家天文學家戴森爵士(SirFrankWastonDyson)發現,1919年5月29日的日全食符合進行這個檢驗的理想條件,不僅全食階段持續長達6分鐘,而且此時太陽正好位於七姐妹星團前面,這個星團的恆星相當明亮。非常適合檢驗愛因斯坦的預言。在戴森的遊說之下,英國政府決定,作為對愛丁頓拒絕服兵役的「懲罰」(其他拒絕服役的貴格會派教徒已經被送到了苦役營削土豆了),如果戰爭在1919年結束,責成愛丁頓帶領一支探險隊前往非洲觀測日全食,檢驗星光的彎曲。

  1919年5月29日的這次日全食本影從南美西岸開始,經過巴西北部,跨越大西洋,抵達非洲中部東海岸。為了保險起見,英國派出了兩支探險隊,一支由格林尼治天文臺的AndrewCrommelin帶隊,前往巴西Sobral,一支由愛丁頓帶領,前往非洲西岸幾內亞灣的Principe島。6月的皇家天文學會雜誌上刊登了兩支觀測隊來回來的電報,Crommelin說:「日食精彩。」而愛丁頓的電報則多少一些沮喪:「有雲,但仍有希望。」

  因為星光偏折的程度隨恆星距離太陽邊緣遠近而有所變化。愛丁頓與戴森多次討論後,對觀測結果的重要性給出評判,用加權平均的方法給出偏離1.64角秒的結果,與愛因斯坦的預言很接近,這個結果於11月6日皇家天文學會的特別會議上宣布。

  英國《泰晤士報》立刻報導了這個消息,11月7日的頭版頭條新聞標題是《科學革命:宇宙新理論!牛頓學說被推翻!》(RevolutioninScience / New Theory of the Universe / NewtonianIdeasOverthrows),不修邊幅的愛因斯坦教授立刻成為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變成了家喻戶曉的科學明星。

  愛丁頓公布的結果,雖然被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並成為廣義相對論早期的支持證據之一。但也並非沒有懷疑,畢竟相對於愛因斯坦預言來說,觀測結果誤差高達20%,更別說愛丁頓捨棄了明顯「不正確」的結果。因此有些科學家拒絕承認愛丁頓公布的結果。

  隨後的日全食觀測中,測量星光偏折,驗證廣義相對論成為一項重要的觀測內容。由於幹擾因素比較多,總精度提高並不大。

  1960年代,隨著類星體3C273和3C279的發現,提供了非日食觀測方法,每年10月8日,太陽就會遮蔽這兩顆相距很近的類星體,射電天文學用觀測兩者間隔變化代替觀測單課類星體方向變化的方法將誤差降低到1.5%。上個世紀末,歐洲空間局發射了專門用於測量恆星位置的喜帕恰斯衛星,勿須日全食就可以測定太陽附近的恆星星光偏折,用跟愛丁頓同樣的比較手段,衛星給出的數據與愛因斯坦的預言誤差不超過千分之一。

  影片對於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人物性格做了相當真切的刻畫,尤其是在戰爭氛圍中,愛因斯坦和愛丁頓仍能夠保持內心的安寧,不為當時泛濫的民族主義情緒所動,正如愛因斯坦在《泰晤士報》上發表的文章指出,假如政治家能夠學習到科學家的品質,那麼歐洲就不會遭受戰爭的瘋狂破壞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代表了人類思想的洞察力所能夠達到的高度,由此也成為一戰後彷徨的人們所需要的偶像,直到今天,愛因斯坦的公眾影響力還無人能夠超越,但是為此做出重要貢獻的愛丁頓卻很少為大眾所知,由BBC拍攝的這部電影算是90年後對愛丁頓的一種遲到的補償吧。

  不過影片裡面,存在一些小的科學偏差,比如必須要精確測量的統計結果被簡化為只要比較兩張底片上星光位置存在移動,就證明愛因斯坦正確,假如歷史上確實如此,牛頓老先生想必要氣得爬起來抗議這樣的「技術性擊倒」吧。(天體物理學博士孫正凡)

  作者:孫正凡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與愛丁頓,同兒子相比,我更愛科學
    二十世紀,相對論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認知但是相對論被世人所知,少不了英國物理學家愛丁頓的功勞在紐幾內亞島上,愛丁頓正在忙於日食觀測如果這次日食觀測結果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理論人們就將看到現實的詩意說牛頓給上帝留下了位置愛因斯坦已經動身來到了柏林走之前,米列娃讓他記得拜訪住在柏林的叔叔和嬸嬸愛丁頓對愛因斯坦的理論產生了興趣他去圖書館找關於愛因斯坦的資料但是結果卻很少
  • 日食成就了愛因斯坦的科學巨星地位
    1919年5月29日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尤其是對愛因斯坦來說,就在這一天,當月球剛好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日食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讓愛因斯坦一下子聲名大噪,成為了那個時期最具權威的科學家。
  • 即將到來的日食是再一次證明愛因斯坦的機會
    這也是複製20世紀最著名的實驗之一的機會,天文物理學家亞瑟·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為了證明光線可以通過引力彎曲,這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理論理論的中心原則。1919年5月29日全食,圖片:Public Domain業餘天文愛好者唐布倫斯是那些希望重做實驗的人之一,大約兩年前我就想到了,我想當然認為其他人已經做到了。
  • 100年前的日食照片證實: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正確的
    近100年前拍攝的一張標誌性日食照片首次證實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1919年5月29日,阿瑟·愛丁頓拍攝了這張標誌性的日食照片。1916年發表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仍然是20世紀科學的一項偉大成就。這位德國物理學家的理論解釋了我們所認為的重力實際上來自於時空的曲率。
  • 1919年日食是檢驗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實驗,確認愛因斯坦巨星地位
    他是柏林的一位教授、以科學家、知識分子、他的離婚妻子和堂姐而聞名,她很快將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但並不為世人所知。他的巨星崛起始於1919年5月29日,當時月亮和太陽正好對準,形成日食。天文事件的照片顯示出一些奇怪的現象:日食期間可見的一些星星位於錯誤的位置。愛因斯坦已經預見到這一點。利用廣義相對論,他做出了看似瘋狂的賭注,即日食期間恆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會發生變化,甚至可以計算出多少。
  • 那次日食證明了愛因斯坦是對的,並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但是直到1919年日食之前,愛因斯坦1915年提出的相對論仍然沒有得到證實。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劍橋天文臺主任阿瑟·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在非洲西海岸外的普林西比島上架設瞭望遠鏡和攝影設備。另一位天文學家,皇家格林威治天文臺的安德魯·克倫梅林,在巴西索布拉爾鎮安裝了他的儀器。
  • 百年前一場日食,推翻了牛頓,捍衛了愛因斯坦
    日食示意圖 在本世紀,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人類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最成功的的理論。從GPS信號的修正到引力紅移,從引力透鏡到黑洞的合併,甚至是脈衝星的計時和水星的環繞軌道。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不曾讓人們失望過。
  • 為何說100年以前的一場全日食證明了愛因斯坦對了而牛頓錯了
    1915年,埃爾伯·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替代萬有引力的新理論:廣義相對論。測試廣義相對論與牛頓的理論相對的方法就是等待一場全日食。100年以前,愛因斯坦被證實是對的。以下為證明方法。在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前,儘管許多人對此表示懷疑,但他相信這個彎曲一定存在。一直到1919年,那場全日食證明了他的推測。愛因斯坦和牛頓都對應當出現的彎曲數量作出了預測,二者間有一個意義重大的不同——在廣義相對論中,空間與時間均受質量影響。
  • 在日食中,尋找愛因斯坦的預言!太陽周圍的時空,真的會發生改變
    歡迎收看本期窺探宇宙,對於日食,在我們普通人眼裡,它可能就是一次罕見的自然現象,一次簡單的日食,也根本不可能讓我們了解到宇宙的真諦。然而就是這樣在我們看來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100多年前,卻發生了。提起光線偏折,我們先回到17世紀那個年代,在1687年,一篇名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橫空出世,它讓我們驚訝地意識到,宇宙天體的運行和蘋果落地的原理,竟然是相同的,這兩個看起來毫不相干,差別如此巨大物體的運動,竟然都被一種相同的力所支配,而這個力,是和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於物體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100年前的一次日全食證實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據外媒報導,一個世紀以前,亞瑟·愛丁頓領導一組天文學家前往西非海岸附近的一個小島上觀測日全食。他們的目標是觀測太陽附近的星星位置。 該實驗在100年前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使愛因斯坦名揚天下。雖然愛因斯坦1915年的廣義相對論理論並沒有直接與牛頓相悖,但愛因斯坦將引力視為時空扭曲。他假設太陽的重力會使光線彎曲,太陽附近的星星視位置會變化。愛丁頓開始通過在日食期間觀測恆星來驗證愛因斯坦的理論。1919年5月29日,愛丁頓成功地拍攝了一些最接近黑暗太陽的星星。經過多次計算,當天從普林西比島捕獲的這些恆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將表明愛因斯坦的理論通過了驗證。
  • 100年前的一次日食證明了愛因斯坦是對的,而牛頓是錯的
    引力透鏡的一個例子展示了背景星系 - 或任何光路 - 如何通過介入質量的存在而扭曲,但它也顯示了空間本身如何因前景質量本身的存在而彎曲和扭曲。在愛因斯坦提出他的廣義相對論之前,他明白這種彎曲必定會發生,儘管許多人在1919年的日食確認他的預測之前(甚至之後)仍持懷疑態度。由於廣義相對論中空間和時間都受到質量的影響,愛因斯坦和牛頓對應該發生的彎曲量的預測存在顯著差異。
  • 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嗎?
    1919年5月29日,廣義相對論的信徒、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帶著他的團隊遠赴非洲觀測日食。當時明亮的七姐妹星團正位於太陽後面,非常適合檢測愛因斯坦的預言。經過分析與計算,愛丁頓證實觀察結果與廣義相對論非常吻合。11月6日愛丁頓在皇家天文學會上宣布了這個結果,第二天,《泰晤士報》用誇張的標題宣布「牛頓理論被推翻」。
  • 日全食如何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名揚天下?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問世之初,公眾幾乎還不知道這位德國物理學家,而且他的新理論還遭到了科學界的極大質疑和正面對抗。直到4年之後,一位英國天文學家主導的一項歷史性實驗才讓愛因斯坦和他的相對論名揚天下。
  • 你看的日食和大佬看的日食,是同一個日食嗎?
    日環食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話用在日食的觀測上一點也不錯。普通來說,日食就是個自然現象,只是少見而已,也沒啥特別的,但是在科學家眼中,那可能就是期盼多年的實驗觀測機會。大約100年前的一次日食,就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觀測,讓人類窺見了這個宇宙的一點點奧秘。
  • 愛因斯坦怎麼預言引力波的?
    施鬱 下面我們回顧愛因斯坦是怎麼預言引力波的。 1905年,瑞士伯爾尼專利局三級技術專家愛因斯坦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指出物理定律和光速在速度不同的慣性參照系中都是一樣的。
  • 百年前日食驗證廣義相對論,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1919年5月29日,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和安德魯·克羅姆林決定利用日食驗證一項具有革命性的新引力理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雖然早在1915年愛因斯坦就提出了這一理論,但直到1919年的這場日食,廣義相對論才得到證實。1919年,巴西索布拉爾的日全食。
  • 那些年,是他們 把愛因斯坦推上神壇
    在他十年前提出的狹義相對論中,這個年僅26歲的物理學家就已經發現物體長度和某項事件持續時間的長短並不是絕對的,它取決於觀察者與物體或事件之間相對運動的速度,除此之外,他還預言了質量和能量二者可以相互轉化的關係。狹義相對論只適用於勻速運動的系統。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把他的想法擴展到了包括加速運動和引力在內的系統。
  • 又可以看日全食了,1919年日全食觀測讓愛因斯坦名揚天下
    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和質能方程,其中質能方程的提出為核能的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二戰期間,為了對抗納粹德國,愛因斯坦曾致信羅斯福總統,直接促成了著名的曼哈頓計劃(原子彈研發計劃)。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地球表面上再次被證明是正確的
    該理論由愛因斯坦自1907年開始發展,最終在1915年基本完成。廣義相對論將經典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與狹義相對論加以推廣。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被描述為時空的一種幾何曲率屬性,而時空的曲率則通過愛因斯坦場方程和處於其中的物質及輻射的能量與動量聯繫在一起。廣義相對論已發展成為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基本工具。
  • 100年前那場日食證明了相對論
    但是他們之中一個人卻表現得異常鎮定,他就是英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亞瑟·斯坦利·愛丁頓。他是這支觀測隊的領隊,也是整個日食觀測計劃的策劃者。他堅信這次觀測活動將會取得成功,正如他堅定地相信日全食將證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