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

2021-01-15 宇宙奧秘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是一個充滿藍色和綠色的美麗星球。但是,在從太空中得到第一張地球圖片之前很久,古希臘人就已經令人吃驚地意識到,地球表面其實是彎曲的(他們甚至測量出了地球的周長)——我們居住在一個巨大的球面上。



    而接下來對天體的詳細觀察,為我們的世界觀帶來了一個更為劇烈的修正。對夜空中其他可見行星的觀測,一直以來都是天文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但隨著觀測的深入,我們發現地球只是這些行星中的普通一員。地球和它的姊妹行星一起,在各自的軌道上繞太陽旋轉,因此它並不具備宇宙中心的任何特權。隨著對銀河系的進一步觀測,不斷有新恆星(巨大天球上的固定光點)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而宇宙邊界也在不斷地向外擴張。

       在20世紀初,這個充滿恆星的宇宙模型囊括了所有我們已知的事物。我們那時還不知道,銀河系其實只是可測宇宙中數千萬星系中的一員。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還沒有將時間包括在對宇宙的描述中。



    1915年,愛因斯坦開創了廣義相對論,並由此完成了他對宇宙的描述。在他的理論中,時間和空間並不是宇宙中單純的背景和舞臺;相反,它們在宇宙的每個動作中都是主要的參與者。他提出用新的方程來描述空間的幾何特徵以及光和質量在運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偏轉。這些方程改變了時間和空間的角色——宇宙有可能是隨時間演化的。這個由愛因斯坦新理論給出的難以置信的預言,甚至連他本人都無法接受。

    在上帝對宇宙的策劃中,時間永遠是一個關鍵的角色。曾幾何時,我們一直認為時間的作用是周期性的,它可以描述四季的更替或預言行星的繞行位置。但是,作為新理論的基石,愛因斯坦給出的方程卻明白無誤地為我們展示了一個不斷演化的宇宙。從我們所知所見所感的宇宙出發,時空會發生連續的膨脹或收縮。宇宙有過去,也會有將來,而這二者都將顯著區別於它現在的狀態。



    這一驚人的結論促使愛因斯坦在他的方程中增加了一項「宇宙常數」(cosmological constant),並依靠這個人為的參數平衡時間的影響,從而將宇宙維持在一個靜止的狀態——既不膨脹也不收縮。提出這一套數學把戲的目的,僅僅是因為人們主觀上樂於相信宇宙是靜止的。


    正是由於這個恆定常數的加入,愛因斯坦錯失了預言宇宙膨脹的機會,而這正是他對空間和時間新領悟的最重大的預言之一。更為嚴重的是,之後的研究顯示愛因斯坦給出的這個解甚至是不穩定的。加入一個宇宙常數確實可以製造出一個靜態的宇宙——但是任何微小的幹擾和變化,都會使宇宙偏離平衡點,並發生不可避免的膨脹或塌縮。這就像把一支鉛筆筆尖朝下立在桌面上——雖然理論上可以做到,但在實際中鉛筆總會很快倒下。



    幸運的是,廣義相對論還做出了幾個和宇宙常數無關的關鍵性預言。愛因斯坦新理論的第一個成功來自於他對水星軌道的演算。在他之前,學術界從牛頓物理學出發的種種計算,都不能解釋我們對水星——這個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軌道的詳細觀測。在水星每次繞太陽旋轉的旅途中,最接近太陽的點(近日點)都會發生進動——這一圈軌道會比上一圈向前移動一點。利用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得到的水星軌道和觀測結果達到了完美的一致。在愛因斯坦將結果與數據進行比較時,他經歷了「迄今為止,甚至是整個一生中,在科學工作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並由此確定了新引力理論的重要意義。

    最終將廣義相對論迅速提升到科學界和公眾面前的,是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偉大發現。一個新理論的成功,不僅依賴於它對現有數據的解釋(例如水星軌道),我們還要求它能超出已知的現象並提出新的預言。廣義相對論對已知宇宙模型的革命性改變發生在1919年。當阿瑟·埃丁頓(Arthur Eddington)爵士領導的日食觀測行動成功地證實了其中一個主要預言時——一個大質量物體對光的彎曲作用——我們的宇宙觀從此被永遠地改寫了。



    廣義相對論雖然是一個複雜的理論,但它的美卻在於簡單的基本前提:質量和能量能夠扭曲時空;扭曲的時空又反過來決定質量和能量的運動。

    在這裡,我們將質量和能量放在一起討論,是因為它們實際上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化身;一個靜止物體(例如石頭)的能量就是它的質量;一個移動物體的能量就是其質量和動能的總和。對於沒有質量的光來講,其總能量只包含單純的動能。另外,能量還可以在各種形式間相互轉化。

    在成功地經受住了各種實驗和觀測的考驗之後,廣義相對論的關鍵思想已經為我們所掌握,包括:
   ●質量和能量會扭曲時空。
   ●扭曲時空中的物體將沿「最短路徑」運動。
   ●在扭曲的空間中,最短路徑不再是一條直線。
   ●光總是沿著最短路徑傳播,因此光在空間中將沿彎曲的路徑前進。

    除此之外,廣義相對論也給出了一些有關宇宙整體的新奇論斷。由於空間和時間會因為質量和能量的存在而發生變化,所以整個宇宙(即全部時空)也會受到其所包含的質量和能量的影響。簡而言之,廣義相對論認為:
   ●宇宙在整體上將是膨脹或收縮的。
   ●宇宙的演化歷史——它隨時間膨脹或收縮的過程——取決於它的成分。

    狹義相對論只是相對論理論的簡化版本,愛因斯坦在這一版本中完全忽略了會使事情複雜化的引力作用。(物理學家們熱衷於在理論發展的初期,將困難的部分略去,然後再逐漸加入。)在加入對引力的描述後,這一理論的擴展版自然地被稱為廣義相對論。這個完整的理論,正是我們了解宇宙的關鍵一環。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和霍金對虛數時間有著不同的理解
    虛數時間,一個聽起來很玄妙的名詞。愛因斯坦和霍金都分別有對虛數時間相關的概念。但是實際上他們都不是這些概念的創立者。那麼真正的創始人們是誰呢?圖解:實時間和虛時間的關係可用兩相垂直的軸表示。提問:愛因斯坦和霍金二位對於時間以及虛數時間的思想體系有什麼不同呢?回答:有一個概念被稱作虛時間,其一種和愛因斯坦密切相關,而另一種則和史蒂芬霍金有關。
  • 時間和空間的時空重疊,真的能夠達到,而愛因斯坦其實早有預言!
    文/仗劍走天涯時間和空間的重疊現象,可能真的存在,愛因斯坦其實早有預言!時間和空間是被譽為人類最難理解的兩個概念。人們用時間計算自己在宇宙中在地球上存活的軌跡。但是時間究竟是什麼呢?難道只是一個表達自己一生的概念嗎?科學家關於時空又有重大發現,時空重疊真實存在,愛因斯坦曾經的預言成真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大多數人對於時間的了解,只是單純地停留在認為他是計算年月日,和我們正常生活的正常刻度單位。
  • 如何簡單理解相對論裡的時間和空間相對性?一張簡單的坐標圖搞定
    上世紀初,德國+瑞士(雙國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時間和空間具有相對性的全新時空理論——狹義相對論。在這個劃時代的物理理論裡,愛因斯坦指出時間和空間並不是絕對的,它們是相對的,但它們作為一個整體的時空卻是絕對的。
  • 如何簡單理解相對論裡的時間和空間相對性?一張簡單的坐標圖搞定
    上世紀初,德國+瑞士(雙國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時間和空間具有相對性的全新時空理論——狹義相對論。 在這個劃時代的物理理論裡,愛因斯坦指出時間和空間並不是絕對的,它們是相對的,但它們作為一個整體的時空卻是絕對的。
  • 時間和空間都是虛幻錯覺?愛因斯坦曾經點明,人類卻不願相信
    但是實際上,在科學界就存在這樣的說法,時間和空間作為抽象的概念而存在,連愛因斯坦都表示認同。 研究人員認為,人們對時空觀念的理解和體驗,在很大程度上與自身有關。
  • 引力和時間、空間曲率有關,再次證明愛因斯坦的正確性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彎曲空間及其與引力現象的關係,雖說人們能夠輕易地想像出一條曲線或一個曲面,但是一旦我們提到三維的彎曲空間時,想必不少人都會感到十分困惑,或許你會認為這是一種極不尋常、幾乎屬於超自然範疇的東西,為什麼人類會普遍「排斥」彎曲空間?難道這個概念真的比曲面的概念更加難以理解嗎?
  • 引力和時間、空間曲率有關,再次證明愛因斯坦的正確性!
    難道這個概念真的比曲面的概念更加難以理解嗎?雖說我們可以將這張紙彎成圓柱形、圓錐形,甚至捲成更為複雜的形狀,但是畫在這張紙上的三角形的三個角之和,必然會永遠保持等於兩個直角的狀態,令人詫異的是當一個國際天體物理學家團隊追蹤一對奇異恆星軌道近20年後,終於顯示出令人興奮的新證據,它甚至證明了天體旋轉是如何扭曲空間和時間的,也就是扭曲的時空結構。
  • 物理知識:時間和空間是什麼?
    時空觀是物理理論的基石,也是自然科學的基石,因為存在的一切都發生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之中。從亞里斯多德、伽利略、牛頓到愛因斯坦,每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都對「時間和空間是什麼」做過回答,但這些答案還不是最終答案。
  • 時空彎曲是廣義相對論核心,理解了空間彎曲,如何理解時間彎曲?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為我們描述了一種不同於牛頓定律的新的引力觀,根據愛因斯坦的觀點,引力實際上就是空間和時間的彎曲。在牛頓的引力理論裡,太陽將地球限制在固定的軌道上,依靠的是一根「看不見的繩子」。似乎從太陽或者地球生出了一根隱形的「引力之繩」,將兩者拴在了一起。
  • 四維空間到底是不是時間?為什麼愛因斯坦會說時間旅行或許不成立
    四維空間到底是不是時間?為什麼愛因斯坦會說時間旅行或許不成立對於物理學來說,有這樣一個基礎理論,那就是關於空間維度的學說,它聽起來非常神奇,但實際上,卻離我們很近。那麼,四維空間又是什麼呢?真的有這麼難理解嗎?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三維空間就像是維度空間的基礎單位,更像是身體裡的細胞,不斷的疊加才能夠組成更高維度。而很多行外人士將四維空間中的第四維度誤認為成了時間線,實際上,這並不能夠成立。
  • 為什麼狹義相對論能揭示時間和空間的奧秘
    前面幾期文章中我詳細介紹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其中狹義相對論誕生的起源是因為:光速不變與牛頓速度疊加公式衝突,所以愛因斯坦挑戰了下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直覺,大膽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但是狹義相對論為啥能揭示時間和空間的奧秘呢,今天我來談談這個問題。
  • 愛因斯坦仍未解釋的難題:時間能回退嗎?我們應如何理解時間?
    最早的時間測量的目的是對自然界周期的觀測,使用白天到黑夜和季節到季節的變化模式來建立日曆。同時也有像手機手錶那樣的精確到秒的時間「測量」。 但是,我們要測量的到底是什麼? 時間是存在於身體上的東西, 還是僅僅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起初答案似乎很明顯 ,當然時間是存在的。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時間是什麼?空間是什麼?宇宙又是什麼
    每個人的一生都只有短短幾十年,在宇宙的時間長河,我們生命的時長,甚至於人類的生命時長,都像是熒熒之火,弱之將熄。可就是這宇宙中連塵埃都算不上的生命,膽大到要窺探宇宙的全貌,揭示時間的真相。相對論最讓人震驚的就是關於時間的相對性,誰能想像生活在同一片時空下的我們,時間竟然是不同的。簡單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鍾,而每個人的時鐘走的快慢確是不同的,這種不同與我們的運動速度有很大的關係。你能夠想像,有一天和你同齡的哥哥,開著宇宙飛船以近光速飛行,等他環遊太陽系回來後,你驚然發現,你已經白髮蒼蒼,而你的哥哥卻青春依在。
  • 引力來自空間和時間的曲率,再次證明愛因斯坦是正確的!
    來自一個國際天體物理學家團隊在追蹤一對奇異恆星軌道近20年後,現在終於顯示出了令人興奮的新證據,證明了天體旋轉是如何扭曲空間和時間的即引力來自空間和時間的曲率,太陽和地球等天體改變了這種幾何結構。這一結果對於團隊成員貝爾斯、威廉·范·斯特拉滕(奧克蘭理工大學)和拉梅什·巴特來說尤其令人高興,因為他們自21世紀初以來一直長途跋涉到帕克斯64米射電望遠鏡,耐心地繪製軌道圖,最終目的是研究愛因斯坦的理論。
  • 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
    《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一切物理問題都是測量問題,就如一切生物問題都是進化問題一樣。萬有引力定律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就要從測量的角度去講述。
  • 請問胡老師,時間和空間是物質嗎?引力波的漣漪是時間和空間的改變...
    胡一鳴 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博士後 請問胡老師,時間和空間是物質嗎
  • 時間和空間的起源是什麼?
    (9)無道進化的萌芽—空間和時間  時間和空間的起源,是無道第一件要做的事。否則,更談不上物質了。  我們已經知道無道成為有道,是可以通過選取一個恰當的邊界來實現的,這個第一層的恰當的邊界就是時間和空間。
  • 所謂第四維,究竟是空間還是時間?看看愛因斯坦的理論怎麼說
    比如今天要說的時空觀念,在愛因斯坦相對論和後來的高維理論的共同衝擊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橫空出世之前,人們的時空認知基本就是穩定的三維空間和單獨的時間箭頭。我們所有的動作就可以分解為三維空間的向量,任何地點都可以用坐標系中的三個數字標識其空間位置,這個三維空間是如此的穩固和平直,以致於就像戲劇舞臺一般靜止不動,等待人類以及萬物在上面表演。
  • 空間和時間是量子化的?也行並非如此
    只要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量子層面上的引力,空間和時間在基本層面上可能仍然是連續的,就無法證明一切都是離散和量子化的,這就是人類迄今為止所知道的。所有無質量粒子都以光速運動,包括光子、膠子和引力波,它們分別攜帶著電磁、強核和引力相互作用。可以把每一個量子能量看作是離散的,但是否可以對空間和或時間本身持有相同看法是未知的。
  • 宇宙是二維圖片在三維空間的投影?時間和空間可能真的是幻覺
    這個說法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不過這個理論看起來艱澀難懂,複雜無比,比如我們的現實世界實際是五維全息宇宙在四維時空中的投影,你能理解它是什麼意思嗎? 絕大多數人恐怕沒這個腦洞,不過曾經有一個來自加拿大、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團隊,提出了一個不同的全息宇宙理論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