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彎曲空間及其與引力現象的關係,雖說人們能夠輕易地想像出一條曲線或一個曲面,但是一旦我們提到三維的彎曲空間時,想必不少人都會感到十分困惑,或許你會認為這是一種極不尋常、幾乎屬於超自然範疇的東西,為什麼人類會普遍「排斥」彎曲空間?難道這個概念真的比曲面的概念更加難以理解嗎?
當我們稍稍更深層面的思考時,你會發現人們之所以難以想像出一個彎曲空間,是因為我們無法像觀察一個球的曲面或是像觀察馬鞍這類二維的曲面般,從外面對它進行觀察,實際上這也暴露了我們不懂得曲率的嚴格數學意義,事實上這個詞的數學含義同它的一般用法存在很大區別,數學家在描述某個面彎曲的同時,是指這個面上所畫的幾何圖形的性質,它不同於我們在平面上所畫的同一幾何圖形的性質,當我們用它們偏離歐幾裡得古典法則的程度來衡量曲率的大小時,倘若你在一張平坦的紙上畫一個三角形,這意味著正如我們從初等幾何學所學的一般,這個三角形三個角的總和等於兩個直角。
雖說我們可以將這張紙彎成圓柱形、圓錐形,甚至捲成更為複雜的形狀,但是畫在這張紙上的三角形的三個角之和,必然會永遠保持等於兩個直角的狀態,令人詫異的是當一個國際天體物理學家團隊追蹤一對奇異恆星軌道近20年後,終於顯示出令人興奮的新證據,它甚至證明了天體旋轉是如何扭曲空間和時間的,也就是扭曲的時空結構。
《科學》中也曾指出這些數據進一步證明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一個多世紀前發表的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相信大家也一定聽過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雖然牛頓知道萬物都會產生這種力,即便兩個物體相隔無限遠也仍舊會受萬有引力的作用,但是牛頓卻無從得知,為什麼會產生引力,作為高中物理必學的萬有引力定律,顯然學完後的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產生引力,所以這更加凸顯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高明之處,即引力來自空間和時間的曲率。
而太陽和地球等天體竟能改變這種幾何結構,那麼,人類為何能夠得到這一結果?這是因為一個相對論奇異雙星系統「PSR J1141-6545」,大約100萬年前,它在恆星爆炸成一顆脈衝星,即中子星之前開始膨脹,還拋掉了附近白矮星上的外核,這些墜落的碎片使得白矮星旋轉的越來越快,直到它的一天只能用分鐘衡量。
1918年,也就是愛因斯坦發表他的理論三年後,奧地利數學家約瑟夫倫斯和漢斯瑟林就已經意識到,倘若愛因斯坦是對的,這意味著所有旋轉的物體,理應都會「扭曲」時空的結構,而在日常生活中,這種影響卻微乎其微,幾乎檢測不到,對於時空究竟是扭曲還是平直的,想必人們心中都有一個不約而同的答案。
顯然我們需要一個真切的證據令心中的疑團消散,幸運的是一項最新研究揭開了這一疑惑,事實已然證明宇宙和時間在死星周圍形成的漩渦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另一個預言,即時空繞著一顆死星旋轉,它再次證明了愛因斯坦所言是正確的,正如科學家認同的一般,時空確實被宇宙中巨大的旋轉物體攪動著,因為在PSR J1141-6545雙星系統中,科學家看到了由一顆旋轉的白矮星所產生的時空效應,也被人類稱為幀拖拽。
什麼是幀拖拽?實際上幀拖拽就是倫斯-瑟林效應,它表明時空會繞著一個巨大的旋轉物體旋轉,我們不妨腦補一下,地球被蜂蜜淹沒,當行星旋轉時,它周圍的蜂蜜也會打旋,同樣時空也是如此,PSR J1141-6545這種白矮星-脈衝星雙星系統是由帕克斯射電望遠鏡發現的,脈衝星每4.8小時會繞對應的白矮星運行一周,白矮星的快速旋轉拖曳著它周圍的時空,使得整個軌道的方向發生了改變,1999年,科學家藉助澳大利亞帕克斯射電望遠鏡的實力,在穆斯卡星座發現了一個獨特的雙星體系,它靠近著名的南十字星座,在這個星系中,無線電脈衝星PSR J1141-6545與一顆相對較大的白矮星相互繞轉。
它的「一年」時長不及地球的5小時,因為無線電脈衝星是一種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它可以沿著磁極發射無線電波,不得不說這個脈衝星的軌道非常特別,由於恆星之間的最大間隔幾乎不會超過太陽的大小,如此看來它在軌道上會以近100萬公裡/小時的最大速度在太空中飛行,維維克維卡塔拉曼克裡希南博士聲稱,他是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科學家,也是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論文著第一作者,他在澳大利亞斯溫本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就已經對無線電脈衝星PSR J1141-6545進行了數據分析和部分觀察,後來根據恆星演化模型,人們得知它的白矮星伴星附近的情況理應大不相同,儘管它比地球小一些,但它的質量卻達到了地球的34萬倍,這已經相當於太陽的質量。
該階段人們預計它將在幾分鐘的時間內繞軸旋轉,一位廣義相對論的專家兼論文合著者的博士曾表示,假設LAGEOS-1繞著這顆白矮星運行,它的軌道每天只會前進幾度,因為該區域時空的牽引力大約是白矮星的1億倍,如此看來科學家已經石錘了引力與時間、空間的彎曲程度有關,對此,小夥伴們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感謝觀看本期視頻,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