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裡中彎曲空間是如何形成的呢

2020-11-27 玄之玄又玄

宇宙是檢驗人類所發現物理定律的最嚴肅的法官 , 被人們奉為金科玉律的牛頓三定律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 目前都被證明是不完整的,都不是無懈可擊的。曲率一一不處處為零的空間稱為彎曲空間。 初等平面幾何所研究的對象是歐幾裡得空間(歐氏空間)。這種幾何的最重要性質之一就是平行線公設:通過給定直線之外的任一點,可作一條直線與給定直線平行。這個公設在彎曲空間中並不適用。天體物理中常遇到的彎曲空間是黎曼空間。它的一種特例是常黎曼曲率空間。黎曼曲率K等於常數1、-1和0的空間分別叫作黎曼球空間、羅巴切夫斯基空間和歐氏空間。所以,歐氏空間可看作黎曼空間的特例。局部黎曼空間可以看作由局部歐氏空間彎曲而來,而大範圍的黎曼空間常常不可能從,歐氏空間彎曲得到。從物理學的角度看,時空的彎曲性質依賴於物質的分布和運動。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給出時空與物質之間的關係和它們的運動規律。通常情況下,時空彎曲的量級是很小的。只有在黑洞或其他強引力場情況下,才有大的彎曲。

當你第一次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裡見到「彎曲空間"這個字眼時,恐怕是會感到困惑的,真空怎麼能是彎曲的呢?你怎樣能使它彎曲起來呢?為了弄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先讓我們這樣想像:在一艘宇宙飛船裡,有人在仔細觀察附近的一顆行星。這顆行星的表面完全被深深的海洋覆蓋著,因此有著象撞球那樣的光滑表面。再假設有一條船在那個行星的海洋上沿赤道線朝正東方向行駛著。現在再進一步設想一下,這位觀察者根本看不見這顆行星,而只能看到這條船。當他研究這條船的運動路線時,他會驚訝地發現這條船走的是一條圓弧。它最後會回到自己的出發點,從而描繪出一個完整的圓周。

如果這條船改變路線,航道就會變得彎彎折折的,不再是個簡單的圓周。但是,不管它怎麼改道,無論它怎麼行進,它的航線總是在一個球面上。根據所有這些事實,這位觀察者可能會推斷出,這條船被束縛在一個看不見的球體的表面上,而束縛它的力正是指向球體中心的重力。要不,他就可能會認為,這條船被限制在一塊特殊的空間裡面。這塊空間是彎曲的,而且彎曲成一個球形,從而迫使這條船走出這樣的路線來。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在一個力和一種空間幾何形態之間作出選擇。你大概會認為這是一種想像出來的局面,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地球這顆行星是沿著橢圓路線繞著太陽運行的,正像一條船在某個看不見的曲面上行駛一樣。至於這條橢圓路線,我們是假設太陽和地球之間有一種引力來解釋的,正是這種引力使地球持在它的軌道上。不過,我們也可以從空間幾何形態來考慮問題。我們不是通過觀察空間本身(空間是看不見的)而是通過考察物體在這種空間裡的運動方式,來確定這種空間的幾何形態。如果空間是「平坦的",各種物體就會走直線從這個空間中通過,如果空間是「彎曲的",各種物體就會走出彎曲的路線來。一個具有確定質量和速度的物體,如果在離開其他質量都很遠的地方運動,那麼,它的路徑真的可以說是一條直線。而當它走近另一個質量的時候,它的路徑就會變得越來越彎曲,顯然,是質量把空間彎曲了。質量越大,離質量越近,空間彎曲的曲率就越大。把萬有引力看作是一個力,看來要比用空間幾何形態去解釋它方便得多,也自然得多。但是,如果在考慮光的行進時,情形就會顛倒過來。按照比較舊的觀點,光是不受重力影響的,因為它沒有質量。

然而,當光在彎曲空間裡穿過時,它的路徑也會彎曲起來。把光的速度考慮進來,它在太陽這個巨大質量的附近經過時路徑的彎曲就能計算出來了。1919年,愛因斯坦的這一理論(發表於三年之前)在一次日蝕期間受到了檢驗,人們把太陽位於空間某處時靠近太陽的某些恆星的位置,與太陽不在此處時這些恆星的位置,進行了比較。結果,愛因斯坦的理論站住腳了。用彎曲空間來討論萬有引力,看來要比用力學術語更為精確。不過,我們還應該提一下, 1967年,人們對太陽的形狀所進行的精密測量,發現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出了問題,今後將會發生些什麼情況?讓未來證明一切吧!

相關焦點

  • 時空彎曲是廣義相對論核心,理解了空間彎曲,如何理解時間彎曲?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為我們描述了一種不同於牛頓定律的新的引力觀,根據愛因斯坦的觀點,引力實際上就是空間和時間的彎曲。在牛頓的引力理論裡,太陽將地球限制在固定的軌道上,依靠的是一根「看不見的繩子」。似乎從太陽或者地球生出了一根隱形的「引力之繩」,將兩者拴在了一起。
  • 為什麼質量會彎曲空間,空間中究竟是什麼被彎曲了?
    事實上,質量不會真的彎曲空間。 集中的能量對周圍的空間有影響。正如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基礎》中所說:「引力場的能量和任何其他能量都是等效的。」 像地球這樣的大質量物體之所以有引力,是因為物質是能量的集中,因此得到公式E=mc 。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注意到,慣性力與一般力不同,它不起源於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因而也沒有反作用力。那麼,慣性力如何起源呢?愛因斯坦想到了牛頓的水桶實驗。在這一理想實驗中,牛頓論證了絕對空間的存在,同時還論證了慣性力起源於物體相對於絕對空間的加速。我們把這一著名實驗簡述如下。
  • 質量與引力,誰讓空間彎曲了?相對論認為是質量,弦論認為是引力
    這是大多數朋友的理解,但其實引力和空間彎曲都是一個現象的兩種不同說法,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時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我們在解釋「引力」與空間之間的關係時必須要和時空一起說明,否則這個觀點就是不完整的。
  • 地球有引力,為什麼生活中看不到彎曲的空間?可能被我們忽視了
    下面就讓我們將時間倒回100多年前,再回到愛因斯坦1905年首次發表相對論之後的幾年。廣義相對論的出現相對論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們思考時空的方式。(這個時候還不能稱為時空,時空的概念來自於1909年閔可夫斯基)。愛因斯坦在其相對論中還引入了一個速度不變的概念: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對於所有慣性觀察者都有相同的測量值。
  • 二維空間彎曲會讓三角形內角和不等於180度,三維空間彎曲呢?
    那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二維螞蟻科學家驗證自己的說法呢?還真有。平面幾何裡有個常識,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等於180度。但請注意,這個規律,只在平面幾何中才成立,在曲面中不成立。如果你在地球儀上畫一個三角形,然後把它的三個內角加起來,那這個數字就會大於180度。如果你在馬鞍上測量的話,這個數字就會小於180度。
  • 日全食如何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名揚天下?
    牛頓VS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關鍵原則是空間不是靜態的,物體的運動可以改變空間的結構。相比之下,在牛頓的宇宙觀中,空間是「惰性的」。愛因斯坦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空間與另一個維度——時間相結合,創造了一個被稱為時空的宇宙結構。物體穿過時空時,這種結構會被物體的質量和運動扭曲、彎曲。牛頓和愛因斯坦時空觀的一個重大分歧是關於引力對光的影響。
  • 質量到底彎曲了空間中的什麼?
    事實上,質量不會真的彎曲空間。集中的能量對周圍的空間有影響。正如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基礎》中所說:「引力場的能量和任何其他能量都是等效的。」 像地球這樣的大質量物體之所以有引力,是因為物質是能量的集中,因此得到公式E=mc。
  • 質量導致空間彎曲,而彎曲的空間又決定了物質的運動
    作者:太空生物學·黃媂很久以前,在一個非常遙遠的星系裡,兩個黑洞發生了碰撞,結果是產生了一個更大旋轉的黑洞,這次衝突是如此的激烈且充滿能量,以至於整個時空都在震動,就像石頭掉在平靜的池塘裡所產生的擾動,這種振動開始以光速向周圍傳播,若干年後,這些振動到達了一顆正在圍繞著恆星旋轉的小行星,而這顆恆星位於銀河系的一角
  • 廣義相對論的時空彎曲效應
    請想一下,局長,如果你被關在一個密閉的電梯中睡著了,當你醒過來的時候,你如何區分自己是在太空中做著加速運動還是在靜止在地面上呢?你能不能用做任何物理實驗的方法判斷自己是靜止在地面上還是在太空中加速上升?」  哈勒仔細想了一下,說:「好像是不能。」
  • 科普: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導出
    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最偉大的成就,當然也是近代大尺度物理學/宇宙學最偉大的成就。而愛因斯坦場方程則是廣義相對論的最凝練的核心數學表達式,愛因斯坦場方程對很對人來說是非常神聖和神秘的。今天,我們準備寫一篇簡單的科普文章介紹一下愛因斯坦場方程是如何推導出來的。
  • 極簡科普:廣義相對論第一講,空間是如何彎曲的
    這種視覺上的差別,就是空間彎曲的最直觀的體現。我們所說的時空的彎曲是指物理上的彎曲。這種彎曲,是可以精確測量的。如果讀者有一把直尺,可以用它去測量平面上線段的長度。但是,如果要測量的線段,位於一個球面上的話,這個直尺肯定沒辦法測量長度。如果要測量球面上兩點的距離,那要用一個彎曲的弧度和球面的弧度一致的尺子去測量。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講的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描述的是物質與空間、運動與時空之間的精妙聯繫,揭示了萬有引力的本質。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時空觀已經顛覆了經典時空觀,但是狹義相對論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只能描述慣性系,無法描述非慣性系。狹義相對論的主要工作完成後,愛因斯坦著手把相對論推廣到非慣性系,在愛因斯坦苦思之時,腦海裡閃過一個想法——電梯思想實驗。
  • 質量使空間彎曲的原理是怎樣的?
    約翰·達菲爾德(計算機科學學位 + 物理偵探)回應說,質量實際上並不會使空間彎曲。能量的集中對周圍的空間有影響。基於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說「引力場的能量應以與其他能量相同的方式起作用」。地球這樣的大質量物體之所以有引力,是因為物質是能量的集中,因此E=mc。
  • 光線會因空間繞道而行,空間彎曲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
    那麼,直尺和橋梁為什麼會彎曲呢?那是因為壓力大於它們的承受力了。雖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但是牛頓卻不知道萬有引力是如何產生的。愛因斯坦提出引力並不是一種真正的力,而是由於空間彎曲造成的。廣義相對論,解釋了引力在空間彎曲中有什麼樣的作用,而且提出空間會產生彎曲,是因為物體質量很大而時空曲率並且可以產生引力。
  •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時空觀
    愛因斯坦最大的貢獻是在牛頓萬有引力基礎之上把空間與時間聯繫起來,認為其不可分割,並稱為四維時空,從而建立了廣義相對論。大質量物體比如地球、太陽、星系,都會因為自身龐大的重量把周圍平滑時空彎曲。而當物體在彎曲的大質量空間運動的時候,比如地球圍繞太陽、衛星圍繞地球運動的時候,由於空間彎曲,直線運動就變成彎曲運動,這就是萬有引力基礎上的相對論時空彎曲。同時愛因斯坦相對論預言了光在太陽等大質量天體下的彎曲,運動的物體壽命延長等,這些都獲得了驚人的驗證。愛因斯坦預言任何物體周圍都存在引力場,而引力場存在於彎曲的時空裡。
  • 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的?(下)
    上篇:《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的?(上)》16不存在絕對運動馬赫對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愛因斯坦在學生時代就讀過馬赫的《力學史評》,奧林匹亞科學院(大學剛畢業的愛因斯坦和幾位朋友創建的一個以科學和哲學的交界問題為主題的學習小組。
  • 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
    那麼,愛因斯坦究竟是如何平定牛頓和麥克斯韋的戰爭的?他又是如何回答「麥克斯韋方程組是否滿足相對性原理?」這個靈魂拷問的呢?那麼,地球在靜止以太中穿梭,我們要如何測量這個速度呢?想法很簡單:如果地球在以太中穿梭,我們就應該能感覺到以太風。我往有風的地方發射一束光,沒風的方向發射一束光,對比一下就能知道風速了,也就是地球相對以太的運動速度。
  • 相對論中的「光速不變理論」和「時空彎曲理論」為什麼是矛盾的
    有人認為相對論中的「光速不變理論」和「時空彎曲理論」是矛盾的。我們暫且把它稱為「時空光速悖論」。下面是這個悖論的產生的原理。牛頓認為空間是絕對的,而愛因斯坦認為空間是相對的。因此在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提出了時空彎曲的概念。相對論之所以被認為是正確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正是它對絕對空間的否定和對時空彎曲的幾何學解釋。顯然,相對論認為在宇宙空間中沒有真正或絕對的直線和平面存在。不僅空間是彎曲的,而且時間也是彎曲(可變)的。
  • 愛因斯坦竟不是由於相對論而獲得諾貝爾獎
    1905年,愛因斯坦在論文中第一次指出,由於人們無法探測出自己是否相對於「以太」運動,因此,關於「以太」的整個概念都毫無意義。愛因斯坦認為,科學定律應該賦予所有自由運動的觀察者相同的形式,無論觀察者如何運動,他們都應該測量到同樣的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