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導出

2020-11-25 水生

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最偉大的成就,當然也是近代大尺度物理學/宇宙學最偉大的成就。而愛因斯坦場方程則是廣義相對論的最凝練的核心數學表達式,愛因斯坦場方程對很對人來說是非常神聖和神秘的。今天,我們準備寫一篇簡單的科普文章介紹一下愛因斯坦場方程是如何推導出來的。或許要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愛因斯坦場方程的推導並不是從數學或者物理上通過數學定律或者物理定理嚴格推導出來的,而是通過對物理的深層次的認知,加上對數學的精通,猜測出來,是的,是一個美妙的物理直覺性的猜測結果!當然,如果說的更科普一些,哲學的觀點在廣義相對論的創立上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一點與狹義相對論截然不同,狹義相對論的數學公式有著標準、嚴格且完全自洽的推導過程。改天,我們也寫一篇科普的文章來討論一下狹義相對論的推導過程,今天我們專注於愛因斯坦場方程的推導過程,從而去稍微的感受一下:哲學或者數學是如何影響並加速物理進程的。

我們試圖用最簡單的數學描述語言,解釋清楚愛因斯坦場方程是如何導出的。但是再此之前,我們假定大家都是熟悉歐氏幾何(或者歐式空間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直覺的平直的空間,而且在歐式空間中(正常的三維空間),大家最熟悉的笛卡爾坐標系被用來描述空間中的物理點。但是隨著數學的進步(數學的進步總是很神奇的領先於任何一門自然科學的,放到近現代,更是如此!),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開始認識到,我們所處的空間可能使用黎曼時空(或者叫類黎曼時空,愛因斯坦的原文中使用了Semi-Riemannnian的字眼)更加合適!於是廣義相對論的徵程從純數學的黎曼時空開始出發。

完全基於數學的黎曼時空可以用四維坐標來表示:三個空間坐標和一個時間坐標,寫法與平常我們熟悉的笛卡爾坐標系有些差別,用xu(u=1、2、3、4)來表示黎曼時空中的某個物理點(例如:u=1、2、3表示其中的空間性質,u=4表示時間性質),這裡的xu並不是x的u次方的涵義!這是一種為了後面更加方便的使用張量的一種大家都廣為接受的對四維時空的數學表述方式。那麼基於四維的黎曼時空,最大的直觀變化是:時間成為了一個維度,時間和空間成為不可分割且相互影響的一部分。於是在黎曼空間中,常見的函數形式成為了:τ=f(xu)。而且在黎曼時空中,有了固有時間(proper time,τ)和坐標時間的區別(coordinate time,t或者x4類似的描述),有了時空變化對時間流逝產生影響的影子。且固有時間代替坐標時間來計算四維速度,這與我們直觀中的經典力學中的速度概念也不一樣。

在引入黎曼時空的同時,愛因斯坦也同時將「張量」(tensor)的概念引入到物理學中。什麼是張量?張量可以滿足一切物理定律與坐標系選擇無關的特性,且符合愛因斯坦提出的等效原理:物理定律在任何參考系中都具有相同的形式。等效原理是廣義相對論的最基礎性的假定,即使到了現在,對等效原理的證明仍然是天文學或者物理學中的前沿熱點問題。而張量正好滿足了等效原理的要求,於是在向最終場方程確定的過程中,張量也加入了進來。於是黎曼張量guv(或者叫度規張量,廣義相對論中的習慣稱呼)加入到廣義相對論中。於是最簡單的測地線方程(兩階微分)有如下的形式:

測地線方程的描述

其中Γ就是大家或許熟悉的克里斯多福符號(Christoffel symbol),是一個度規張量的函數。當然當Γ=0的時候,測地線方程就簡單的轉化成了經典牛頓力學的勻速運動方程,因為加速度a=0。為了更好的描述時空的彎曲特性,基於克里斯多福符號和黎曼度規張量,愛因斯坦又引入了大家所熟悉的愛因斯坦張量(Ricci張量的組合函數),用來描述時空的彎曲特性

愛因斯坦張量

且愛因斯坦張量的微分形式滿足

不管愛因斯坦場方程最終的數學描述多麼的繁雜、多麼的先進,但是在一定的物理條件下(比如弱引力、低速的歐式時空中),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化簡形式必須滿足經典的牛頓力學的數學描述形式,因為平直時空中的牛頓物理是經過驗證而正確無誤的。

而在牛頓力學中,能量和動量是兩個最基本也是最為廣泛應用的物理量,所以此處使用了廣義相對論中大家熟悉的一個張量的描述名詞:能量-動量張量,表示了能量和動量在時空中的密度和通量,通常用數學符號Tuv來描述,比如T00代表了代表了對物質密度的描述。由於經典的牛頓物理中,存在著大家熟知的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所以加入彎曲時空特性的愛因斯坦場方程也必須要滿足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至少在向平直時空過度的情況下是必須如此的

能量動量張量的微分表述

與愛因斯坦張量的微分形式比較,於是推測有

最直觀的場方程的表述

寫成大家熟悉的方式,就是:

愛因斯坦場方程的表述

很抱歉,如果要將其中的參數k確定下來的話,需要進行一定的度規張量的展開,我沒有辦法將他們在簡單的數學下解釋清楚。但是看看上面的公式,就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愛因斯坦場方程的最終形式。

當然,由於愛因斯坦場方程的推導帶有了太多哲學思辨的色彩,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數學推導,所以在考慮到宇宙時空的穩定(靜止的還是膨脹的?)情況時,愛因斯坦在後來的時候,又在場方程的左邊添加了宇宙常數項

場方程的左邊添加常數項

仍然是一個張量項,沒有改變方程的物理性質。換句話說,愛因斯坦場方程具有完全的開放性,如果能夠找到合適的張量描述參數,並且簡化形式不違背經典牛頓力學的情況下,可以在成方程中添加任何物理量的數學張量描述!

具體的論述,到此為止,寫的誠惶誠恐,也寫的滿頭大汗!簡單的說,場方程的左邊代表了時空的彎曲情況,由愛因斯坦張量來描述(Ricci張量的組合函數),場方程的右邊代表了時空中的能量(或者物質質量分布)情況。當然,由於場方程的推導有著濃厚的哲學思辨的色彩,我們現在難以分辨:質量和能量分布是否是時空彎曲的主因?還是由於時空的彎曲導致了能量或者質量的聚集?

寫到最後,心胸中除了虔誠的「頂禮膜拜」這四個字,再也找不到其它的合適詞語用來表達對愛因斯坦和廣義相對論的欽佩之情了!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起初,愛因斯坦與格羅斯曼合作,學習和掌握黎曼幾何,並尋找聯繫物質和時空幾何的基本方程——場方程。他們嘗試寫出了一些形式的方程,但都有重大缺陷。愛因斯坦到德國後,又與希爾伯特探討。希爾伯特不愧是一位數學大師,愛因斯坦與他作了短時間的探討,幾個月後愛因斯坦就給出了場方程(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方程)的正確形式,建立起他的新理論——廣義相對論。
  • 科普:從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出發對哈勃定律的推導!
    大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出現引導著現代天文學飛速的發展,但是廣義相對論的出現,也成為了想要入門天文學的夢靨!要想完全的理解廣義相對論,不是我們這些平凡的科學工作者能夠做到的,我們能做到的僅僅是基於對廣義相對論的淺顯理解,嘗試著能否利用廣義相對論去解釋一些天文的觀測結果。如果能夠嘗試著基於廣義相對論去推測天文學中可能出現的觀測結果,能做到這一步,就已經是大牛級別的天文科研工作者了,已經是我輩仰望的存在!
  •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起源
    導語:2015年11月是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百年紀念。本文介紹了廣義相對論的起源,從牛頓物理學與電磁學的矛盾到洛倫茲變換,從只適用於慣性系的狹義相對論到可適用於非慣性系的廣義相對論。
  • 【科技日報】引力量子場論可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中國科學院
    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描述引力、電磁力、弱力、強力四種基本作用力?1月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嶽良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舉行的前沿科學論壇上,提出引力量子場論。該理論打破以彎曲時空幾何為基礎的廣義相對論的局限,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統一起來。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國際期刊《物理評論》上。
  • 引力量子場論可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描述引力、電磁力、弱力、強力四種基本作用力?
  • 「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到底講了些啥?為啥人們一看就蒙圈?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中有一個核心,那就場方程。當時其實有兩個方程,場方程和運動方程,但是後來人們發現場方程可以推導出運動方程,所以廣義相對論就只剩下一個場方程了,但是這個場方程卻很少有人能完全看懂,今天我就來講解下這個方程的內涵,先給出場方程的具體公示。
  • 如何自學廣義相對論,這裡有一份秘籍
    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是這樣總結廣義相對論的:「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前半句概括了愛因斯坦場方程,而後半句則概括了運動方程。它還有個獨特之處,利用場方程能推導出運動方程,這在其它場都是沒有的。這句話也是普通大眾對廣義相對論的理解:物質會導致時空彎曲。事實上,我們的學習欲望不止於此,我們還想學會如何進行廣義相對論計算。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講的是什麼?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時空觀已經顛覆了經典時空觀,但是狹義相對論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只能描述慣性系,無法描述非慣性系。狹義相對論的主要工作完成後,愛因斯坦著手把相對論推廣到非慣性系,在愛因斯坦苦思之時,腦海裡閃過一個想法——電梯思想實驗。
  • 科學家建立超越廣義相對論的引力量子場論—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卡弗裡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嶽良,打破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關於廣義坐標變換不變假設的局限
  • 5分鐘看懂,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方程是這樣來的
    這裡,我指的是「真正的」愛因斯坦方程,而不是眾所周知的E=mc²(這是狹義相對論的一個非常簡單的結果,而不是一個基礎關係式)。所謂的真正的愛因斯坦方程,是你在任何一本好的廣義相對論教材的索引中尋找「愛因斯坦方程」時,都會找到的那個。它是連接了時空曲率與能量源的場方程,是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方程。
  • 國科大在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研究中取得突破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亞太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嶽良院士在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研究中取得突破,創建了超統一場論(hyperunified field theory)。
  • 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可統一了?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網-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月25日電 (記者徐玢)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嶽良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舉行的前沿科學論壇上,提出引力量子場論。該理論打破以彎曲時空幾何為基礎的廣義相對論的局限,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統一起來。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國際期刊《物理評論》上。此前量子場論的建立,使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成功統一。但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統一至今仍是理論物理界的研究熱點。
  • 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如何理解?
    愛因斯坦場方程就是引力場方程,是用來計算時空曲率與能量動量的對應關係。大家都知道廣義相對論所用的是黎曼幾何,所以描述時空曲率的張量應該是黎曼張量,然而描述時空的黎曼張量是一個四階張量,而與其對應的能量動量張量卻是一個一階張量,這樣兩者無法建立對應關係,後來愛因斯坦把能量動量張量插值成二階張量,結果一個四階一個二階,還是無法建立對應關係,所以決定壓縮黎曼張量,但愛因斯坦自己搞不定,剛好有個數學家裡奇幫他完成了這項工作。
  • 提出廣義相對論30多年後,愛因斯坦仍在擔憂這件事
    來源:環球科學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理論之一,廣義相對論經過時間的檢驗,已經成為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石。但鮮為人知的是,即使到了20世紀50年代,由於缺乏實驗證據,對廣義相對論感興趣的人也並不多。因此,愛因斯坦試圖將廣義相對論推廣為新的理論。
  • 廣義相對論場方程誕生史:一場愛因斯坦與希爾伯特的究極競賽
    愛因斯坦之於廣義相對論似乎已經毫無爭議,但其實不然。在廣義相對論的誕生史中還是閃過一段非常有趣的插曲,那就是廣義相對論中的核心方程-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提出。這段插曲涉及到了兩個人,一位當然是愛因斯坦,另外一位則是當時世界數學中心哥廷根學派的領袖,被譽為「數學之王」的希爾伯特。
  • 中國提出引力量子場論:打破廣義相對論局限!
  • 愛因斯坦引力方程的推導——從簡單的論證中得到愛因斯坦方程
    廣義相對論對所有認真研究過它的人都有獨特的吸引力。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曾經說過:牛頓引力理論及其力的瞬時傳播與狹義相對論的要求很難調和,愛因斯坦在解決這個難題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他的相對論——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科學發現。
  • 廣義相對論的故事,愛因斯坦是怎麼想到的,竟出自於對帽子的觀察
    ,也成為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之一。像狹義相對論一樣,廣義相對論的另一個基礎也是&34;,它的含義是:&34;廣義等效原理與光速不變原理,成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理論大廈的兩塊基石。有了這兩塊基石,又該如何構建出包括加速或引力的廣義相對論大廈呢?
  • 什麼是廣義相對論?通俗易懂,了解牛頓到底錯在哪裡了
    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廣義相對論主要論點是質量本身會導致時空彎曲。一個物體的質量越大,它周圍的空間就越扭曲。它的場方程描述了質量與空間曲率和時間膨脹之間的關係。因為我們知道,根據狹義相對論,在高速運動裡,質量會隨速度而增加。再比如說如果天體發生融合,它們相互旋轉、加速,這個體系中的質量會發生變化,從而引起空間的扭曲發生變化,這些都是要用引力波,用廣義相對論時空彎曲的角度才能去解釋,像萬有引力的這種簡單的模型是不可以的。
  • 關於廣義相對論的數學理論
    長久以來,人們總是熱衷於討論究竟誰才是第一個提出廣義相對論的人。然而這卻並不是我們想要討論的問題,我們關心的是這兩份手稿裡共同包含的一個方程,這個方程現在普遍被稱為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首先讓我們嘗試在不寫下精確的表達式的情況下來粗略地理解引力場方程。愛因斯坦認為,引力場或者物質的存在導致了時空的彎曲,而時空的彎曲恰恰體現了引力本身。引力場方程本身詮釋這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