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引力方程的推導——從簡單的論證中得到愛因斯坦方程

2020-12-03 老胡說科學

廣義相對論對所有認真研究過它的人都有獨特的吸引力。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曾經說過:

牛頓引力理論及其力的瞬時傳播與狹義相對論的要求很難調和,愛因斯坦在解決這個難題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他的相對論——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保羅·狄拉克

偉大的蘇聯物理學家列夫·蘭道和葉夫根尼·李夫希茨在他們的書《場的經典理論》中寫道:

建立在相對論基礎上的引力場理論被稱為廣義相對論。它是由愛因斯坦建立的,代表了現存所有物理理論中最美麗的理論。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非常密切地關注錢德拉塞卡爾的這篇出色的文章(任何遺漏或不清楚的細節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並試圖澄清一些導致這些偉大科學家做出如此有力聲明的原因。

等效原理

在牛頓力學中,質量有兩個概念,即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前者是對施加的外力的抵抗力的度量(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後者是引力場的來源,也是另一個大質量物體產生的場的反應。

圖1: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說明兩個物體相互吸引的示意圖。彼此相距R的兩個質量mM以大小相互吸引,引力為: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m(相當於M)的加速度為:

方程1:慣性質量與重力質量之間的等效關係是加速度不依賴於所研究物體這一事實的結果。由於加速度是不變的,因此質量比必須恆定。a不依賴於m這一事實意味著上面的質量比是一個常數。由此可以推斷出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的大小相等。

時鐘刻度之間的關係

考慮一下下面的例子:

圖2:根據等效原理,時鐘A和B根據時鐘C保持相同的相對時間。根據相對論的特殊原理,隨著時鐘向上移動,由AB測量的間隔與時鐘C中位於自由空間中的相應間隔具有以下關係:

將兩個表達式結合得到:

我們使用託裡塞利方程和引力勢的定義:

現在,如果我們把時鐘B帶到一個沒有引力場的位置x,上面的表達式就變成:

方程2:兩個事件之間的時間間隔如何隨著重力勢U(x)變化。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

在狹義相對論中,我們知道閔可夫斯基區間的形式是:

方程3:狹義相對論中的閔可夫斯基區間其中是所謂的適當時間的量度。沿著物世界線的正確時間是由該行之後的時鐘測量的時間。

圖3:對於一個給定的事件,該圖顯示了閔可夫斯基時空(源)的四個不相交的細分。如圖3所示,時空中的世界線可分為三種

在每個點上都有光速的類光曲線。這樣的世界線在時空中形成一個光錐。類時曲線。這些速度小於光速的曲線落在光錐內(注意,大質量粒子的世界線總是類時的)。類空曲線,這些曲線表示例如對象的長度。

圖4:世界線的許多類型,每個對應一個dτ的跡象。適當的時間間隔dτ依賴於時空的性質。在時空區域,如式(2)成立,則可代入式(3)得到:

方程4:恆定引力場作用下閔可夫斯基時空區間的變化。現在考慮將坐標轉換為均勻加速的框架。新的xt變為:

方程5:到勻加速坐標系的坐標變換。y和z保持不變,在這個坐標中表示的閔可夫斯基區間為:

方程6:勻加速坐標系的閔可夫斯基區間現在,在變換方程5中選擇小於或等於c/g的時間,並進行簡單的展開,新的時空間隔方程3變成:

方程7:平閔可夫斯基式時空中的時空間隔,用非慣性坐標表示。注意,這與公式4的形式相同。因此,我們看到,轉換到一個加速的框架等價於引入一個引力場,它證實了等價原理。

到目前為止,我們只考慮了與平坦閔科夫斯基度規的小偏差。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我們做出這樣的假設:一般而言(不僅是很小的偏差),引力場的存在會扭曲時空的幾何形狀。更準確地說,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假設在存在引力場的情況下,時空成為光滑的偽黎曼流形,其時空間隔的形式為:

方程8:準黎曼流形上的時空區間在閔可夫斯基時空中,粒子以勻速直線運動:

方程10:在閔可夫斯基時空中,粒子以勻速直線運動仍然在沒有重力的情況下,讓我們做如下轉換,變成一個曲線坐標系:

方程11:在沒有重力的情況下,轉換成曲線坐標。時空間隔變成:

式12:轉換後的時空間隔式11地點:

方程13

圖5:在慣性參照系(頂部)中,黑球沿直線運動。然而,觀察者(紅點),站在旋轉參照系(底部)中,由於科裡奧利和在這個參照系中存在的離心力(源),看到它沿著一條彎曲的路徑運動。運動方程10成為無處不在在的測地線方程:

方程14:運動方程10經過坐標變換後的方方程11,仍然是在沒有重力的情況下對象在哪裡?

方程15:測地線方程中出現的克裡斯託費爾符號被稱為克裡斯託費爾符號

克裡斯託費爾符號產生(在式14中)一個「表觀」加速度,它僅僅是用曲線坐標在笛卡爾坐標中描述線性運動的結果。但是根據等價原理,所有的加速度,無論是從慣性力獲得的加速度還是從重力產生的加速度,其起源都是公制的:重力扭曲了時空幾何(類似黎曼流形,有相關的度規),粒子在如式16所示的測地線中,在時空中移動。

方程16:粒子在時空中運動的測地線方程。

圖6:在2D平面上移動的插圖。如果昆蟲繼續向前走,它就會找到一個測地線(源)。推導出愛因斯坦引力定律

在牛頓物理學中,描述引力場的方程是用引力勢U表示的。當沒有引力時,U=0。但受其場作用的測試粒子在物體外部時,有U = 0,在有問題的地區,該方程變為 U=4πGρ。

讓我們看看如何把這三個方程推廣到廣義相對論中去。首先,考慮一個根據運動方程(16)運動的粒子。如果通過坐標的改變,可以將16式轉化為10式,這意味著粒子不在重力場中。同樣,對於目前的引力,克裡斯託費爾符號在任何坐標變換後都不會消失。利用克裡斯託費爾符號的變換定律,很容易表示出一般的坐標變換

方程17:應用於克裡斯託費爾符號的變換。只有當等式成立時,克裡斯託費爾符號才會消失嗎

方程18:消失的條件對於方程 17中的四個變換fs有一個解。這是在所謂的黎曼-克裡斯託費爾張量消失的情況下發生的。後者由:

方程19:黎曼曲率張量或黎曼-克裡斯託費爾張量我們得出沒有引力場的條件為:

方程20:失重狀態。這個方程是與U=0牛頓方程相對的相對論性方程。這個方程是牛頓方程U=0的廣義相對論版本。它可以顯示最簡單的概括U = 0是情商的收縮。20日,即:

方程21:裡奇標量的消失的相對論對應U = 0牛頓方程。這個消失的物體叫做裡奇張量。最後一步是確定的右邊的泛化πgρU = 4。首先想到的是能量—動量張量。從狹義相對論中我們知道它的導數消失了。但是廣義相對論是一種協變理論,所以標準導數的消失是不夠的:我們需要T的協變導數消失。

它在所有坐標系中都成立。但是裡奇張量的協變導數是非零的。通過引入一個相關的張量,也就是所謂的愛因斯坦張量,這個張量的協變導數消失了。

圖7:在廣義相對論中,質量之間的引力效應是時空扭曲的結果。

因此,愛因斯坦引力定律變成:

求c→∞的極限,得到常數k,恢復到牛頓方程。

論數學之美——歐拉及其對著名的巴塞爾問題的精確解(推導)

理解薛丁格方程——堪稱最偉大的公式之一

證明圓周率π的無理性

相關焦點

  • 最美麗的理論: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推導
    鐘錶問題仔細觀察下圖:當時鐘向上移動時,根據狹義相對論,時鐘A和時鐘B測量的時間間隔與真空中的時鐘C測量的相應間隔具有以下關係:結合這兩個表達式,可以得到:在以上方程中還使用到了託裡拆利公式和引力勢的概念
  • 科普: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導出
    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最偉大的成就,當然也是近代大尺度物理學/宇宙學最偉大的成就。而愛因斯坦場方程則是廣義相對論的最凝練的核心數學表達式,愛因斯坦場方程對很對人來說是非常神聖和神秘的。今天,我們準備寫一篇簡單的科普文章介紹一下愛因斯坦場方程是如何推導出來的。
  • 為什麼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中會出現圓周率?
    非歐幾何中的圓周率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我們並非生活在歐氏空間中。由於空間中存在物質和能量,這會引發空間彎曲。質量密度越高的物體,所造成的空間彎曲程度越大,表現出的引力越強。在彎曲的空間中,我們可以把圓的直徑定義為連接圓上兩點的最大測地線距離。
  • 愛因斯坦引力方程中的宇宙常數與暗能量的區別是什麼?
    物體之間並沒有真正的相互施加引力,從而導致物體的加速度和動量的變化,而是整個宇宙都存在於一個時空框架中,物質和能量的存在彎曲了時空結構,而彎曲的時空導致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的路線也發生了改變。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就是此時,引力方程的一個預測讓愛因斯坦產生了困擾。
  • 愛因斯坦、隨機遊走和Fokker-Planck方程
    如果是Wt是一個標準維納過程,那麼它的概率密度函數滿足一個最簡單的Fokker-Planck方程,即: 其中D=1/2。 這個結果,愛因斯坦也曾經推導出完全一樣的結果,但是他建模的思想頗為不同。
  • 牛頓和愛因斯坦為什麼提出了方程,卻沒有發現「黑洞」
    而牛頓和愛因斯坦都曾有機會發現黑洞,但是卻最終遺憾錯過。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任何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例,而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m2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r表示它們間的距離,則物體間相互吸引力為F=(Gm1m2)/r,G稱為萬有引力常數也可簡稱為引力常數。
  • 奠定愛因斯坦地位的方程!有時候自己挺佩服自己的,有勇氣看這個
    要了解愛因斯坦場方程,就必須對相對論的核心內容有所了解,因為它就是廣義相對論用數學最核心的表達。廣義相對論與狹義相對論在推導上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區別,那就是狹義相對論是從嚴格的數學邏輯中推導出來的,而廣義相對論則不僅僅是數學邏輯和物理定義層面的推導,而是在洞悉物理深層關係上再通過哲學觀念而推導出來。
  • 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的擴展——揭秘引力場中物質的波屬性
    引力場愛因斯坦對引力的描述現在已被廣泛接受,其中包括引力被描述為一個場,這意味著它是空間中的一個量,存在於空間的每個位置。在我們的日常對話中很少提到「場」,因為我們更喜歡通過將它簡化。例如,我們用「房間」的溫度來表示溫度這樣的量。
  • 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的擴展——揭秘引力場中物質的波屬性
    引力場愛因斯坦對引力的描述現在已被廣泛接受,其中包括引力被描述為一個場,這意味著它是空間中的一個量,存在於空間的每個位置。在我們的日常對話中很少提到「場」,因為我們更喜歡通過將它簡化。例如,我們用「房間」的溫度來表示溫度這樣的量。然而,在最嚴格的術語中,一個場在圖1所示的每個小點處都有不同的值。
  • 網友問: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是怎麼推導出來的?
    利用洛倫茲變換,很容易推導出質能方程。質能方程是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的論文《物體慣性時候決定其內能?》中提出來的,描述了物質的質量和能量之間的關係。利用相對論質增關係,然後結合動量定理和動能定理,就可以推導出質能方程。相對論動能E=mc^2-m0c^2=Δmc^2,其中Δm=m-m0。描述:一個物體包含的總能量,可以分為相對論質增效應的能量,和一個固有能量m0c^2。
  • 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他是怎麼發現這個公式的?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當中先是統一了「時間」和「空間」。他認為應該將兩者並稱為時空;其次,他統一了「能量」和「質量」,這也就是質能等價的內容,他認為能量和質量其實是一回事。那質能方程其實是利用了狹義相對論中的理論推導而來的。
  • 質能方程E=mc^2是如何被愛因斯坦發現的?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當中先是統一了「時間」和「空間」。他認為應該將兩者並稱為時空;其次,他統一了「能量」和「質量」,這也就是質能等價的內容,他認為能量和質量其實是一回事。那質能方程其實是利用了狹義相對論中的理論推導而來的。那具體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呢?
  • 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如何理解?
    愛因斯坦場方程就是引力場方程,是用來計算時空曲率與能量動量的對應關係。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Rμv是代表曲率的裡奇張量,它是由四階的黎曼張量壓縮得到的一個二階張量。但後來愛因斯坦發現運動方程其實也能直接從引力場方程導出,所以現在廣義相對論只有一個方程——引力場方程。
  • 沒有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就沒有原子彈的出現?事實並非如此
    提到「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以及「原子彈」這三個詞,很多人就會聯想到一句話,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為原子彈的提出和製造提供了理論基礎。也就是說,如果當年愛因斯坦沒有提出狹義相對論,沒有發現質能方程,那麼人類就不能製造出原子彈。
  • 廣義相對論場方程誕生史:一場愛因斯坦與希爾伯特的究極競賽
    愛因斯坦之於廣義相對論似乎已經毫無爭議,但其實不然。在廣義相對論的誕生史中還是閃過一段非常有趣的插曲,那就是廣義相對論中的核心方程-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提出。這段插曲涉及到了兩個人,一位當然是愛因斯坦,另外一位則是當時世界數學中心哥廷根學派的領袖,被譽為「數學之王」的希爾伯特。
  • 偉大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卻讓愛因斯坦說犯了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後,這種觀點似乎有了理論支撐,如果整個宇宙中均勻地布滿了恆星,那麼在宇宙中的每一點都受到了各個方向相同大小的引力,恆星就可以保持靜止,整個宇宙也是靜止的,平衡的。,宇宙的新圖像需要靠相對論中的場方程來得出。
  • 愛因斯坦的「黑洞方程」的證明
    愛因斯坦解釋說,我們並不是居住在一個絕對的幾何空間和時間中,實際上,我們棲息在一個被命名為「時空」的四維現實裡,它隨著物質能量的變化而發生著波動。 愛因斯坦將他的神奇創見展示在幾個構成他廣義相對論理論核心的方程中,即愛因斯坦場方程。自二十世紀以來,這個理論已被多個實驗所證實。
  • 我旅美科學家推導出"大統一場理論"線性方程
    這一設想最早是由愛因斯坦提出的。當時,不少科學家認為這個設想純屬異想天開,但也有許多科學家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這項理論的研究。美國史丹福大學華裔科學家張首晟教授和他的學生胡江平所開展的研究工作,為建立「大統一場理論」提出了一個新方向,這很可能找到一種方法,使表面上看去互不相容的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相互統一起來。張首晟的有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將於10月26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愛因斯坦質能方程的三大意義,第三個創造了整個宇宙!
    ,那就是在宇宙中發生的任何反應,質量都是守恆的。下面,就來看一下愛因斯坦從狹義相對論中推導出的最著名方程——質能方程:E=mc^2這個方程由三部分組成,(1)E是能量,位於方程的一邊,表示系統的總能量;(2)m是質量,與能量存在聯繫;(3)c^2是光速的平方,使能量和質量等價的換算因子。
  • 原子彈威力那麼大,愛因斯坦後悔發現E=mc質能方程了嗎?
    1905年9月26日,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這就是後來被稱為狹義相對論的著名論文,在9月27日發表了一篇《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這是後來被稱為質能方程的論文,我們今天要簡單說說這篇只有短短數頁論文,但卻闡述了一個在數十年後的未來解釋物質起因的原理。《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