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和愛因斯坦為什麼提出了方程,卻沒有發現「黑洞」

2021-01-08 胖福的小木屋

首先,黑洞的存在其實很早以前就有科學家提出過假設。而牛頓和愛因斯坦都曾有機會發現黑洞,但是卻最終遺憾錯過。

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任何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例,而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m2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r表示它們間的距離,則物體間相互吸引力為F=(Gm1m2)/r,G稱為萬有引力常數也可簡稱為引力常數。

在萬有引力定律提出來之後,科學家得出了一個結論,既然存在萬有引力定律,那麼在星球表面垂直向上射出一物體,若初速度無法擺脫引力的束縛,該物體將僅上升一段距離,之後由星球引力產生的加速度將最終使其下落。但是如果初速度可以擺脫引力的束縛,那麼該物體就將完全逃脫星球的引力束縛而飛出該星球。科學家稱之為「逃逸速度」。

由此推廣到宇宙,那麼就可以得出結論,所有的天體都有一個所謂的逃逸速度——即永久逃離這個天體引力所必須具有的最小速度。譬如,航天飛船要脫離地球,那麼它的初速度就要大於地球的逃逸速度即11.2公裡/秒。逃逸速度取決於星球的質量。如果一個星球的質量大,其引力就強,逃逸速度值就高。反之一個較輕的星球將會有較小的逃逸速度。逃逸速度還取決於物體與星球中心的距離。距離越近,逃逸速度越大。地球的逃逸速度是11.2公裡/秒,太陽的逃逸速度為617.7公裡/秒。

逃逸速度的計算也是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它給出了逃逸速度與恆星質量之間的精確關係,正是因為科學家知道了逃逸速度的存在,才能製造出太空飛行器,從而飛出地球。但牛頓因為時代的限制,數學計算方法還不完善,最終沒能夠對他的引力方程進一步深入延伸至大質量恆星的歸宿問題上,從而錯失了最早發現黑洞理論的機會。

到了1783年,英國天文學家約翰·米歇爾進行了一項論證,如果有個人垂直向上射出一個粒子,比如炮彈,它的上升將被引力所減緩,而且這個粒子最終將停止上升並落下。然而,如果初始向上的速度超過「逃逸速度」的臨界值,引力將不夠強大到足以停止該粒子,它將飛離遠去。光速大約是每秒300000千米,光可以從地球或太陽輕而易舉地逃逸。

但是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非常大,以至於它的逃逸速度達到了光速,會怎麼樣呢?

1783年,劍橋的學監約翰·米歇爾在這個假定的基礎上,在《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指出,一個質量足夠大並足夠緊緻的恆星會有如此強大的引力場,以至於連光線都不能逃逸——任何從恆星表面發出的光,還沒到達遠處即會被恆星的引力吸引回來。米歇爾暗示,可能存在大量這樣的恆星,雖然會由於從它們那裡發出的光不會到達我們這兒而使我們不能看到它們,米歇爾稱之為「暗星理論」。

直到後來,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裡面給出了愛因斯坦場方程,這個方程是描述引力場的時空幾何量,作為引力場源的物質能量動量張量的方程,但是愛因斯坦並沒有用愛因斯坦場方程去論證黑洞的存在。

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通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這個解表明,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其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界面——「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這種「不可思議的天體」被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命名為「黑洞」。

可以說,雖然牛頓和愛因斯坦並沒有發現黑洞,或者論證黑洞的存在,但是他們作出的研究成果為發現黑洞奠定了基礎,科學的進步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一步一步發展的。

相關焦點

  • 光子沒有質量為什麼會被黑洞吸引?是牛頓錯了嗎?
    銀河系中心就是一個黑洞,2019年4月10日晚公布的是M87(奧特曼故鄉)星系中心也是一個黑洞,兩個黑洞除了距離遠近與大小差異外,本質上並沒有區別,都是吸積了大量的物質後在整個電磁波段散發了大量的輻射!
  • 光子沒有質量為什麼會被黑洞吸引?是愛因斯坦錯了嗎?
    銀河系中心就是一個黑洞,2019年4月10日晚公布的是M87(奧特曼故鄉)星系中心也是一個黑洞,兩個黑洞除了距離遠近與大小差異外,本質上並沒有區別,都是吸積了大量的物質後在整個電磁波段散發了大量的輻射!
  • 愛因斯坦的「黑洞方程」的證明
    愛因斯坦解釋說,我們並不是居住在一個絕對的幾何空間和時間中,實際上,我們棲息在一個被命名為「時空」的四維現實裡,它隨著物質能量的變化而發生著波動。 愛因斯坦將他的神奇創見展示在幾個構成他廣義相對論理論核心的方程中,即愛因斯坦場方程。自二十世紀以來,這個理論已被多個實驗所證實。
  • 為什麼近代沒有出現像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人?
    話說距離牛頓橫掃整個學術界已經過去了300多年,距離愛因斯坦叱吒物理學界已經過去100多年,這100多年來的科學家很少有進入到教材當中,很少有像前兩者的成就的,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覺得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知識存量。
  • 牛頓、愛因斯坦錯過的「黑洞」理論,卻被他在戰壕裡計算出來了!
    但牛頓因為時代的限制,但是的數學計算方法還不完善,最終沒能夠對他的引力方程進一步深入延伸至大質量恆星的歸宿問題上,從而錯失了最早發現黑洞理論的機會。而到了1783年,英國天文學家約翰·米歇爾進行了一項論證,如果有個人垂直向上射出一個粒子,比如炮彈,它的上升將被引力所減緩,而且這個粒子最終將停止上升並落下。
  • 麥克斯韋明明統一了電磁學,為什麼看起來卻低了牛頓、愛因斯坦一檔?
    客觀地說,僅僅從成就來看,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三人應該是並駕齊驅的,是理論物理學史上毫無爭議的第一梯隊的存在,而且第一梯隊有且只有這三位而已。可我們會發現,在很多人眼裡麥克斯韋的地位似乎遠不如牛頓、愛因斯坦,甚至都不如伽利略。不僅如此,很多人對牛頓、愛因斯坦的生平了解的很多,但很少人了解麥克斯韋的生平。
  • 黑洞源於廣義相對論,但愛因斯坦曾經卻否認黑洞的存在,為什麼?
    一種是先發現事物,然後再進行研究,得出理論,從而指導實踐。另一種是直接通過理論推導出某種事物的存在,然後再去尋找和發現它。黑洞無疑屬於後者。對於今人而言,黑洞已經沒有過往那麼神秘,我們不僅通過觀測發現了黑洞的存在,更是取得了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但在人類真正觀測並取得黑洞照片之前,黑洞便已經從理論中誕生,而孕育黑洞的理論就是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廣義相對論。
  • 為什麼是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而不是其他人?
    如果要問愛因斯坦為什麼會發現相對論,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談:外部因素:物理理論的矛盾內部因素:愛因斯坦的個性&物理直覺但是,200年後,有個科學家叫做麥克斯韋,他在法拉第的基礎上,提出了麥克斯韋電磁學理論,統一了「電」和「磁」,並給出了一組麥克斯韋方程。
  • 除了黑洞,愛因斯坦的理論還有哪些預言?
    我們都知道黑洞是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不過黑洞並不是愛因斯坦本人預言的,而是科學家史瓦西。其實愛因斯坦很反對,還專程寫了一篇論文反對。當然,後來更多的年輕科學家站到了史瓦西的這邊,這種事情其實在整個科學史都很常見。科學圈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薛丁格不動薛丁格方程」,指的就是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的薛丁格自己搞出來的波動方程,自己不能接受這個方程的物理意義。
  • 牛頓和愛因斯坦相提並論,為什麼統一電磁學的麥克斯韋卻低一檔?
    有個比較通俗的說法可以評價這三位大佬的成就,一牛二愛三麥,說的就是科學界的第一大佬是牛頓,第二是愛因斯坦,第三是麥克斯韋,但有朋友會認為牛頓和愛因斯坦應該愛因斯坦排第一位,比如下圖就是科學界的另一種排位方式:其實這都沒有關係,來了解下這三位大佬的成就,大家心裡就對他們的位置排行有個數了!
  • 為什麼光沒有質量,卻會被黑洞吸引?愛因斯坦:它是自願的
    物體的被黑洞吸引的理論,來源於蘋果落地的故事,這個理論在1900年以前的確可以很好的解釋物體為什麼會落地。牛頓對於這個現象的解釋是力,即F=ma,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加速度有關,因此大家認為如果光子的質量為0,引力mg=0,光子壓根不受力,那麼為什麼會被黑洞「吸走」?
  • 愛因斯坦到底比牛頓偉大在哪些方面?
    也就是說牛頓的定律雖然大部分時候非常適用,但是面對光這種特殊事物時,無法解釋為啥總是光速不變,這根源於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上有了幾千年未發現的錯覺。而愛因斯坦則重新審視了下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發現時間和空間竟然具有相對性。
  • 黑洞的跨世紀發現之路
    黑洞的跨世紀發現之路  本報記者 李宏策  霍金在最後一本著作《十問》中曾寫道,「據說事實有時候比小說更奇怪,黑洞最能真實地體現這一點,它比科幻作家夢想的任何東西都更奇怪」。  黑洞最初只存在於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公式和方程中,它太奇特,以至於最初「預見」它的人都不相信黑洞真的存在。
  • 黑洞、諾貝爾獎與相對論、愛因斯坦
    後來隨著電動力學的發展,對相對運動的分析從牛頓力學延展到電動力學。比愛因斯坦大二十多歲的洛倫茲給出了洛倫茲變換公式,對於不同的參考系,可以通過洛倫茲公式進行速度變換,把適用於一個參考系中的運動方程,轉換為另一個參考系中的方程。洛倫茲還證明了一個物體由於它相對電磁場的運動,會導致它在運動時比靜止時要短,即著名的運動體的 「長度收縮」。
  • 愛因斯坦一思考,牛頓就哭了!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加速運動就不需要任何參照物就能知道運動改變了呢?當時人們沒法解釋。因此人們不禁提出,難道世界上就只有相對的運動了嗎?有沒有一種運動是絕對的?牛頓給的答案是有。他認為這個絕對運動的參照物就是我們所處的空間。牛頓當時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
  • 愛因斯坦一思考,牛頓就哭了!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加速運動就不需要任何參照物就能知道運動改變了呢?當時人們沒法解釋。因此人們不禁提出,難道世界上就只有相對的運動了嗎?有沒有一種運動是絕對的?牛頓給的答案是有。在實際應用中,牛頓的物理學也是得心應手,似乎沒有出什麼差錯,大家對牛頓的運動定律深信不疑,牛頓的運動定律也就這樣一直得到大家的追捧著。麥克斯韋電磁方程組計算出來的光速是相對於誰的?然而,到了1865年,麥克斯韋的電磁方程出來後,牛頓就再也沒法歲月靜好了。
  • 艾薩克·牛頓錯了嗎?科學家的一個異常「空間發現」提出了質疑理論
    據一部紀錄片透露,上世紀70年代,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在星系中發現了一種「異常現象」,此後艾薩克·牛頓的理論受到了密切關注。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於1687年首次出版,提出了運動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他的工作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鋪平了道路,他提出,由於宇宙中的引力曲線,行星離太陽越遠,它轉得越慢。
  • 愛因斯坦為何拒絕黑洞,而物理學家為什麼喜歡研究黑洞?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黑洞,但愛因斯坦曾拒絕這個預言。那時,「黑洞」之名還未崛起,被稱為「史瓦西奇點」的它,與如今的聲名赫赫大相逕庭。愛因斯坦、愛丁頓等廣義相對論大牛都視其為200多年前「暗星」的一種虛妄延續。
  • 從引力波到黑洞,愛因斯坦百年前預測終被證實,還有蟲洞等待發現
    這兩天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發布的消息,毫無疑問是當下最大的熱點。對於科學家來說,這次黑洞照片的發布,不但再一次完美驗證了愛因斯坦一百年前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的黑洞預言,而且也是更進一步解析宇宙奧秘的一塊最新拼圖。
  • 如果沒有愛因斯坦,《相對論》會被推遲多久才提出?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超越時代背景而提出跨時代的理論。牛頓力學,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都是基於時代背景的。沒有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發現應該會推遲5~10年,而廣義相對論可能就推遲的時間比較長了,我認為這個尺度應該是10~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