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一思考,牛頓就哭了!這是為什麼?

2020-09-06 醬子聊科學

300年前,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人的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經典物理學,幾乎在一夜之間就顛覆沿用了2000年的亞里斯多德的自然哲學。

(這篇圖文獲得第二屆全國新寫作大賽主題「抬頭有星空,夜色更精彩」活動三等獎)

牛頓的經典力學開啟了人類文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他的理論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火車、飛機、炮彈到火箭、衛星、宇宙飛船無一例外不用到牛頓的運動定律,幾乎無人敢於挑戰。

然而200年後的1905年,愛因斯坦站出來說:牛頓,你錯了!你這個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有證明過嗎?我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而時空才是絕對的。

當年,牛頓是在哥白尼的「日心說」,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的「地心說」這個基石上建立起來他的新理論,而這次愛因斯坦直接動搖的,則是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這一個基石。

愛因斯坦為何有勇氣這麼說?這事和麥克斯韋有關……

牛頓絕對時間和絕空間的提出

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的提出,是因為物體的加速運動。我們知道運動都是相對的,我們說誰在運動誰是靜止時,得有一個參照物,就是運動只有在相對的條件下才意義,否則就是「耍流氓」。

但是,有一種運動很特殊,似乎它有一種內在的性質,就是你可以在沒有任何參照物下,甚至閉上眼睛的情況下,也能感覺到你是在運動的。這就是加速運動,一種你的運動速度或運動方向發生改變的運動。

如你坐的車拐彎時,你會感到好像要被甩出去一樣,你的車突然加速或減速,或是你坐在旋轉的摩天轉盤中,你都會有一種推背感,明顯的知道你是在運動的。可是,這個運動的大小或方向的改變,到底是相對於誰的呢?運動不是只有在相對的條件下才意義嗎?為什麼加速運動就不需要任何參照物就能知道運動改變了呢?當時人們沒法解釋。

因此人們不禁提出,難道世界上就只有相對的運動了嗎?有沒有一種運動是絕對的?牛頓給的答案是有。他認為這個絕對運動的參照物就是我們所處的空間。

牛頓當時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他認為空間是一個真正的物理實在,它是絕對的、具體的,不管其他的物體是否存在,空間總是存在的,相對於絕對空間的運動才是絕對的運動,相對於絕對空間的靜止才是絕對的靜止。牛頓還總結道,一個物體相對於絕對空間有加速度,那它就是處於真正的加速狀態。

牛頓絕對空間和時間觀的提出,當時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但是當時牛頓太大V了,他幾乎就是絕對的權威,反對之聲,也就這樣被他的光環湮沒了。

1687年,牛頓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開篇就祭出這個尚方寶劍:「絕對的、真實的、數學的時間,由其特性決定,自身均勻的流逝,與一切外在事物無關;絕對空間自身的特性與一切外在事物無關,處處均勻,永不移動。」。

有了這個絕對的時間和絕對空間作基石,牛頓的運動定律才可以順理成章的呈現出來。牛頓的運動定律也因此與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很好的相容起來。在實際應用中,牛頓的物理學也是得心應手,似乎沒有出什麼差錯,大家對牛頓的運動定律深信不疑,牛頓的運動定律也就這樣一直得到大家的追捧著。

麥克斯韋電磁方程組計算出來的光速是相對於誰的?

然而,到了1865年,麥克斯韋的電磁方程出來後,牛頓就再也沒法歲月靜好了。電力和磁力似乎與其他的力不一樣,從麥克斯韋電磁方程中得出:電場和磁場是可以互相轉化產生的,變化的電磁場是以一種波的形式產生,並且這種波的速度等於光速,也就是30萬千米每秒,最後還可以進一步說明光其實就是電磁波。

這時問題來了,這個光(電磁波)的速度是相對於誰在運動的呢?麥克斯韋電磁方程推算出來光的速度並不需要任何參照物。

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光的速度應該是相對於光源?可是荷蘭天文學家德西特根據對雙星系統的觀察,發現光的傳播速度並不依賴於發光物體的運動速度。兩個相互繞著轉的遙遠的恆星,並沒有發現它們的光先後到達我們這裡的現象。

聲波是以空氣為介質傳播的,水波是以水為介質傳播的,那麼光波是不是也是以某一種介質為傳播的?這時人們想到了亞里斯多德之前提出過的以太。當時很多人包括牛頓在內,認為以太是一種非常稀薄,透明的物質,它充滿著空間中的每一個角落,而光就是在以太中傳播的。「完~美!」,有了以太的假說,牛頓心中的石頭終於落下了。

可是,在1887年,麥可遜和莫雷為了證明以太的存在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結果烏龍大了,他們的實驗恰恰證明了以太並不存在(實驗過程大家自行補)。

如果以太確實存在的話,地球這樣快速的繞太陽運動還有自轉,我們在不同方向上發出一束光,光在以太中的速度應該是不一樣的,起碼逆行的光總得比順行的光慢吧?然而,麥可遜和莫雷不管如何折騰,他們的實驗證明,光在哪一個方向上速度都是一樣的!

愛因斯坦提出光速不變的假設與伽利略相對性原理不相融

光不需要任何介質傳播、它在任何方向的速度都一樣、它的運動不需要任何參照物......於是,愛因斯坦乾脆就給它來一個讓人驚掉下巴的假設:光速不變。

這裡得注意,我們在說光速不變時,並不是說光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變,也不是說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不變(我也可以說聲音在真空中的速度不變),而是說,光在任何坐標系下速度都不變!不論光源運動還是觀測者運動,對所有的觀測者來說,測出的光速都是相同的。如何理解這個,繼續往下看~

這下不得了,物理學界炸開了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光速不變的話,這與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是相矛盾的。相對性原理是人們經過很多實驗得出的結論,大家認為他是不可能有錯的。可是光速不變也似乎是千真萬確的。你沒錯,我沒錯,那到底是誰錯了呢?它們之間的矛盾又是什麼?

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是這麼說的:我們無法通過任何力學實驗來區分兩個慣性系(勻速運動和靜止狀態),也就是說你在勻速運動的一艘船上做任何力學實驗,與在相對靜止的地面上做出來的實驗結果是一樣的。

當年伽利略提出相對性原理的時候,並不是隨口說說的,他除了做實驗,還得用數學公式推導出來。他大概是這麼推導的(別擔心,簡單的公式):你在一艘勻速運動的船上設一個坐標系S,在相對靜止的地面上再設一個坐標系S』。我們知道,空間是三維的,再加上時間就是四維,那麼船上的坐標系就是:(x,y,z,t);地面上的坐標系就是(x』,y』,z』,t』)。

好了,根據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的假設,我們的時間都是一樣的t』=t。你在地面系和船系上測量的y和z的值應該也是一樣的(即y』=y,z』=z)。唯一不同的就是x了,船在勻速運動時,相對地面只有一個在水平的X軸上的運動。因為距離等於速度乘以時間,所以它們的之間的關係是: x&39;=x-vt ,這兩個坐標系之間就像有了一個橋梁,它們有了等價的關係。就是說你在船上做的實驗計算的結果,我在地面上通過這個等價的關係就可以算出來。這個就是所說的伽利略變換。

有了這個變換式,我們就可以證明上面所說的相對性原理,就是你在勻速運動和靜止狀態中所做的力學實驗是一樣的(證明過程就省了)。因為我們可以用伽利略變換式計算出來,他們的實驗結果一樣。

我們從伽利略變換式中還可以看出,在慣性系中,速度是可以疊加的。比如,你在一輛時速為100千米的車上,以時速為50千米的速度奔跑。你相對於車的速度還是50千米每小時。可是,在地面上的人測到你的速度卻是100+50=150千米每小時。也就是說這兩個慣性系測量的速度相差一個速度v,這個就是速度合成法則。

可是,如果在剛才的車上,你用手電筒射出一束光,那地面上的人看到光的速度是不是100千米每小時+光的速度呢?答案是NO!不管是車上的人還是地面上的人,測到的光的速度都是30萬千米每秒。科學家們做了無數個實驗,結果還是光速不變,也沒有發現任何違反這個規律的現象。這個就是上面我們所說的,光在任何坐標系下速度都不變!

這就奇怪了,為什麼牛頓的力學符合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而光也就是電磁波就不符合呢?物理法則應該是不分彼此的,電力磁力也是力呀。這個問題,也就成為了當時物理學上被稱為兩朵「小烏雲」中的一朵。

到底是誰的錯?

不是伽利略相性原理的錯,也不是光速不變的錯,難道是牛頓錯了?這個在當時幾乎沒人敢想,只有愛因斯坦站了出來,就像上面他所說,牛頓假設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這是錯誤的!伽利略變換的前提是在不同的坐標系下,大家的時間和空間都是一樣的,可是有人證明過或是有實驗驗證了嗎?

事實上,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這個觀點牛頓也承認他沒有證明過,他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說到:「事實上,發現並且有效地區分某個特別物體的真實運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運動發生於其中的那個不可變動的空間並不能被我們感知。」

愛因斯坦敏銳地察覺到,麥克斯韋方程組、伽利略變換和相對性原理三者之間的矛盾就出在伽利略變換的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的假設上。他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我們每一個人所在的空間並不一樣。空口無憑,你也得給個證明吧?愛因斯坦通過一頓操作後,於1905年9月26日在《物理學紀事》上發表了一篇小文《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這篇小文就是狹義相對論

到此,你認為愛因斯坦就甘罷休了?還沒完!牛頓不是說萬有引力,是兩個物體間瞬時產生作用的嗎?愛因斯坦說,這不科學呀,瞬間產生作用,那不是超光速了嗎?

狹義相對論是不允許任何在空間中運動的物體速度超過光速的。為了證明牛頓的萬有引力的超光速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並說明引力是如何產生的,愛因斯坦在1916年,又在《物理學紀事》發表了一篇論文,這就是廣義相對論。

如果當時有微信朋友圈,牛頓估計發出來的心情就是這句:「既生瑜,何生亮!」。

有識 有趣 有用,就是醬子聊科學,關注我漲姿勢。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一思考,牛頓就哭了!這是為什麼?
    300年前,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人的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經典物理學,幾乎在一夜之間就顛覆沿用了2000年的亞里斯多德的自然哲學。牛頓一思考,亞里斯多德就哭了?牛頓一思考,亞里斯多德就哭了?地球在運動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牛頓的經典力學開啟了人類文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他的理論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火車、飛機、炮彈到火箭、衛星、宇宙飛船無一例外不用到牛頓的運動定律,幾乎無人敢於挑戰。然而200年後的1905年,愛因斯坦站出來說:牛頓,你錯了!
  • 牛頓一思考,亞里斯多德就哭了?地球在運動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
    要建成這一條隔離帶,大部分的恆星必將被摧毀,不得不犧牲這一區域的碳基生命,不過聯盟最終還是決定,雖然沒法保護這一區域所有的生命,但必須要保護這一區域內3c級別及以上的文明。這是當時亞里斯多德世界觀這個拼圖的中心。現在也許我們會覺得地球在運動是顯而易見的,地球怎麼可能是靜止的呢?但是仔細想一想,真的是顯而易見嗎?不信你試一試,看能不能馬上找出幾個能證明地球在運動的例子?你向天上扔一個石塊,它會垂直往下落回你的身邊,如果地球在運動,為什麼不是落到離你更遠一些的地方?天上的云為什麼不會被吹向一邊?
  • 牛頓一思考,亞里斯多德就哭了?地球在運動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
    要建成這一條隔離帶,大部分的恆星必將被摧毀,不得不犧牲這一區域的碳基生命,不過聯盟最終還是決定,雖然沒法保護這一區域所有的生命,但必須要保護這一區域內3c級別及以上的文明。這是當時亞里斯多德世界觀這個拼圖的中心。現在也許我們會覺得地球在運動是顯而易見的,地球怎麼可能是靜止的呢?但是仔細想一想,真的是顯而易見嗎?不信你試一試,看能不能馬上找出幾個能證明地球在運動的例子?你向天上扔一個石塊,它會垂直往下落回你的身邊,如果地球在運動,為什麼不是落到離你更遠一些的地方?天上的云為什麼不會被吹向一邊?如果地球在運動,為什麼我們看天上的星星時沒有產生視差?
  • 為什麼如今沒有牛頓、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了?
    傳播故事是人類的天性,牛頓和愛因斯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氣,和他們的故事有關。提到牛頓,我們就會想到牛頓被蘋果砸中,受此啟發提出了萬有引力,但其實這是伏爾泰的杜撰,伏爾泰前往法國時,剛好趕上了牛頓的葬禮,他看到當時的英國貴族爭相為其抬棺,並且牛頓能夠以非王室身份入葬威斯敏特大教堂非常震驚,因此他回國後大肆宣揚牛頓以及英國尊崇科學的風貌,其中就杜撰了牛頓被蘋果砸中才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 為什麼如今沒有牛頓、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了?
    傳播故事是人類的天性,牛頓和愛因斯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氣,和他們的故事有關。提到牛頓,我們就會想到牛頓被蘋果砸中,受此啟發提出了萬有引力,但其實這是伏爾泰的杜撰,伏爾泰前往法國時,剛好趕上了牛頓的葬禮,他看到當時的英國貴族爭相為其抬棺,並且牛頓能夠以非王室身份入葬威斯敏特大教堂非常震驚
  • 牛頓VS愛因斯坦,兒時是「學霸」還是「學渣」重要嗎?
    牛頓和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為什麼偏偏是他們取得了如此成就?有傳言說愛因斯坦小時候成績很差?是真的嗎? 牛頓六歲開始上學,成績一般,此時的他喜歡讀一些關於機械模型的書,並且會仿照書中的圖片製作一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 12歲,牛頓在離家很遠的一所中學讀書,這期間他曾寄宿在一位藥劑師的家裡,在那裡對化學實驗耳濡目染。中學時代的牛頓因為酷愛讀書,並且越來越喜愛思考和做實驗,此時的他成績出眾。
  • 為什麼愛因斯坦認為「一切都是設計好的」?
    科學一出現就和神學站在對立面,哪怕愛因斯坦是猶太人,他信奉的也是宇宙萬物的客觀規律,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無神論者。「上帝不會擲骰子」,上帝實際上指的是宇宙萬物的最終真理,整句的意思:構建宇宙萬物的最底層邏輯不可能是隨機的。
  • 牛頓、愛因斯坦晚年為什麼會研究神學?
    你或許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情:牛頓、愛因斯坦晚年都在研究神學。因此有些人便篤信了那句話:「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首先,我要讓你們知道:牛頓、愛因斯坦信仰的神學是「一神論」而非「多神論」,那麼,什麼是「一神論」呢?
  • 麥克斯韋明明統一了電磁學,為什麼看起來卻低了牛頓、愛因斯坦一檔?
    客觀地說,僅僅從成就來看,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三人應該是並駕齊驅的,是理論物理學史上毫無爭議的第一梯隊的存在,而且第一梯隊有且只有這三位而已。可我們會發現,在很多人眼裡麥克斯韋的地位似乎遠不如牛頓、愛因斯坦,甚至都不如伽利略。不僅如此,很多人對牛頓、愛因斯坦的生平了解的很多,但很少人了解麥克斯韋的生平。
  • 【物理大師】牛頓VS愛因斯坦
    牛頓與愛因斯坦引言300年前,牛頓為物理學建立奠定了基礎;300年後,愛因斯坦將物理學帶到了巔峰。僅從科學視角很難一決高下,於是我們將從智商、成就、人品、婚姻、才藝五方面進行綜合比較,以評斷誰更偉大!一牛頓,自幼聰明伶俐,愛好讀書,喜歡沉思。
  • 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
    一個叫哈雷的天文學家對這顆彗星十分著迷,他就去拜訪那個時代最大的大牛,正好他也姓牛,牛頓(Isaac Newton ,1643年-1727年)。牛頓告訴他:「這顆彗星沿橢圓軌道運動,控制它的力來自太陽,力的大小和太陽彗星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哈雷非常震驚:「你是怎麼知道的?」牛頓回答:「我計算出來的。」
  • 牛頓和愛因斯坦相提並論,為什麼統一電磁學的麥克斯韋卻低一檔?
    有個比較通俗的說法可以評價這三位大佬的成就,一牛二愛三麥,說的就是科學界的第一大佬是牛頓,第二是愛因斯坦,第三是麥克斯韋,但有朋友會認為牛頓和愛因斯坦應該愛因斯坦排第一位,比如下圖就是科學界的另一種排位方式:其實這都沒有關係,來了解下這三位大佬的成就,大家心裡就對他們的位置排行有個數了!
  • 愛因斯坦和牛頓都在晚年研究神學?這是真正的答案
    在過去的500年裡,無數偉大的科學家誕生了,其中牛頓和愛因斯坦是兩個重要的代表。由牛頓創立的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揭示了宏觀世界的運動定律,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為人類認識微觀世界開闢了一個新的大門。因為牛頓和愛因斯坦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最大的貢獻,所以這兩個科學家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也被稱為「科學雙雄」。然而,這兩個著名的科學巨人據說是世界在他們晚年,他們研究的是科學的反面,神學。
  • 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是愛因斯坦、牛頓還是霍金?
    我小時候感覺牛頓最偉大,因為小學語文書裡說牛頓做了輛風車,然後帶到學校裡向同學們炫耀,卻因為自己講不出風車的原理而被同學們嘲笑,最後他的同學還摔壞了他的風車,課文裡說牛頓雖然非常傷心,但卻從此意識到做事情要常去思考事物的本質,並勤奮學習,努力思考,最終成為了偉大的物理學家。
  • 《地心引力》: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再到未來--中國數字科技館
    據說牛頓在蘋果樹下思考問題,一個成熟的蘋果掉落到牛頓頭上,被打疼的牛頓就開始思考為什麼蘋果會往下落,而不是往天上飛,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地面存在引力。這個故事,和很多科學家的小故事一樣,比如瓦特看了燒開的水壺就發明了蒸汽機,或者是愛因斯坦小時候數學成績很差,都是後來者的虛構。目的麼,要麼是勵志,要麼是想突出天才的與眾不同。
  • 為什麼近代沒有出現像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人?
    話說距離牛頓橫掃整個學術界已經過去了300多年,距離愛因斯坦叱吒物理學界已經過去100多年,這100多年來的科學家很少有進入到教材當中,很少有像前兩者的成就的,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覺得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知識存量。
  • 牛頓和愛因斯坦對科學界的作用是什麼?
    牛頓和愛因斯坦是人類中非常出彩的科學家,世界上有很多很多像他們一樣的科學家在苦苦的思考和追尋著宇宙的真相,牛頓和愛因斯坦無疑是最為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們的科學理論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推動了人類的科學文明的進程。
  • 牛頓萬有引力遇上愛因斯坦相對論,愛因斯坦才是那顆最亮的星
    愛因斯坦。提起牛頓和愛因斯坦沒有人會感到陌生,反而更多的是尊敬和膜拜。畢竟這兩位科學家太厲害了,他們所做的貢獻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選擇兩位最偉大的科學家其實空間還是很大的,但如果要讓你只能選擇一位最偉大的科學家呢?這個時候牛頓和愛因斯坦誰會佔據C位呢?
  • 愛因斯坦是如何解決牛頓疑問的?
    萬有引力真是來自一棵蘋果樹嗎?這是一個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故事:1666年夏天的某一天,牛頓一直都呆在他的老家,那是位於英國林肯郡格蘭瑟姆鎮的伍爾索普莊園,現在已經成為著名的牛頓故居。在此前一年,也就是1665年,22歲的牛頓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學士學位。那時的牛頓才華初露,在他即將在劍橋的學術界發出自己的聲音之際,倫敦卻爆發了瘟疫。
  • 愛因斯坦是如何解決牛頓疑問的?
    萬有引力真是來自一棵蘋果樹嗎? 這是一個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故事:1666年夏天的某一天,牛頓一直都呆在他的老家,那是位於英國林肯郡格蘭瑟姆鎮的伍爾索普莊園,現在已經成為著名的牛頓故居。在此前一年,也就是1665年,22歲的牛頓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