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距離牛頓橫掃整個學術界已經過去了300多年,距離愛因斯坦叱吒物理學界已經過去100多年,這100多年來的科學家很少有進入到教材當中,很少有像前兩者的成就的,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知識存量。
試想一下,牛頓時代,在牛頓未提出理論之前,那時候一個學有所成的學者需要掌握什麼?
應該是:歐幾裡得幾何(我們現在大多數的初中生就能搞定),基礎代數(也是不到高中的水平),牛逼一點的學者開始自學解析幾何(笛卡爾搞出來的,高中生要學),往專項發展的可能還要學點觀星術,託勒密的至大論(可以認為是地心說,初中生就能看懂)。這些是基礎中的基礎。當時學校裡大家都在偷看哥白尼的《天球運行論》,伽利略的各種科普書以及克卜勒的三大定律(都是初中和高中物理中比較低階的知識)
看到沒有?其實要掌握的東西真不多,牛頓在大學裡花了一兩年就全搞定了(畢竟人家是天才)。所以牛頓還在讀大學時,就在這些存量知識的基礎上,開始去締造他的神話,他的理論就是當時整個人類自己的增量。
到愛因斯坦時代呢?真的特別悲劇,這時候除了牛頓時代的所有存量要學,還要學微積分,非歐幾何,群論,數論,矩陣,牛頓力學,麥克斯韋方程,熱力學定律,光學等等等,難度完全和牛頓時代不在一個量級。
這個時代只有天才才能快速搞定這些東西,愛因斯坦從小數學物理最為擅長,但到了要搞研究的時候,才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自認為數學達人的愛因斯坦發現數學不夠用,特地跑去大學裡惡補數學,結果還不夠用,需要在朋友的幫助下搞定相對論的數學部分,這時候要成為一個天縱奇才是很吃力的事情。
那先要稱為一個像牛頓,愛因斯坦的科學家需要具備什麼?
首先,這事要看天意,你要先問科學儀器答不答應?
你發現沒有?大神科學家都抱團出,有很大的程度是因為儀器變先進,才能看到現有理論的誤差,進而提出新理論補足。20世紀初的頭25年就是這樣的好時光,只要在那個時代的學術中心,或多或少都能得到永垂千古的學術成就。如果沒這樣的命,晚生了紀念,就是再天才也沒有用。
其次還是靠存量知識,如今當你讀到博士後,已經30好幾了(好知道,牛頓愛因斯坦都是年少成名,20多歲就交出一生最大的科學成就),如果你學的天體物理學,不好意思,最新的量子力學部分你不會很了解,更不要說M理論之類的,如果你非要窮極整個物理學大廈,你可能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補齊存量知識,所以根本沒有時間來開創全新的理論。
所以現在的各學科的高精尖人才只是很小的一個領域中研究,他們很難從一個學科的整體性去開創新理論,去顛覆之前的理論。因為這要消耗的時間成本足夠一個人用盡一輩子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