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也算是世界上比較聰明的一個民族了,創造力也不輸其他國家吧,但為什麼近代偉大的科學家基本都在西方呢?比如愛因斯坦、牛頓、居裡夫人、愛迪生、霍金、伽利略、高斯等等,幾乎是清一色的外國人。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樣一個局面?是中國人變笨了嗎?
我們的老百姓多少年一直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封建王朝統治下,統治階級變著花樣,殘酷壓榨剝削老百姓。民不聊生,大多數老百姓溫飽都難以解決,更別說上學讀書了?
那時候,有錢的子弟才可以上學,但上學的目的也是為了當官。當上了官又去欺壓百姓。惡性循環下去,怎麼可能出什麼科學家呢?
看看過去的科舉制度,都是重文輕理。過去人們讀書,也是以《四書五經》為主,學寫詩歌,寫八股文。只要這些學得好,都有可能考上狀元或者秀才。然後一步登天做大官。
過去的孩子就算讀書,好像也是不接觸數理化的,而且這種狀態了持續了很多很多年。包括現在,我們的考試依然是重文輕理,很多學校仍然要求孩子們背很多古詩詞,包括我們的新編語文教材也增加了很多古詩詞的篇幅。
現在的孩子還要學習英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家學文用的時間多,學其他用的時間自然就少了。
總的來講,我們還是不夠重視科學。
科學家愛因斯坦
我們國家有一個很傳統的精神,自古以來一直深深埋藏在每一個有抱負的人的心中,那就是「光宗耀祖」。而光宗耀祖就是對權力、尊貴的身份以及財富的追求。
所以我們國家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什麼興趣,而是為了權利和尊貴,為了光宗耀祖。
過去是,現在更是。看看我們考上清北的同學,選專業不是看興趣,而是看以後能不能賺大錢。看看去餘杭區街道辦的博士,他們寧願當一個公務員也不想做一個什麼科學家。因為如果在我國,公務員更有地位和權力。
我國自古就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樣的話,可見我們讀書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什麼真理和科學,就是為了金錢和美女。
這種讀書的功利性是不可能培養出什麼科學家的。
科學家牛頓
西方的教育,從小就教導孩子要有批判思維,要學會問為什麼。
但我國的教育思想呢?自古以來就強調做人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到校要聽老師的話。我們學校一直設置各種條條框框限制學生的行為,禁錮學生的思想。導致孩子們從小就敬畏老師,不敢挑戰權威,更不敢反抗什麼。我們的學生在校是沒有自由的。
包括現在,因為高考,這種對學生的管制更多了。我們的學校就喜歡孩子們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坐在教室裡學習,但凡不遵守規矩,一定被認定為是有問題的學生,並且使勁施壓,直到服從管教為止。
中西方教育思想差別太大了,我們給學生的自由太少了,所以孩子們根本就沒有機會去天馬行空、胡思亂想、異想天開,所以科學思想的萌芽也是不可能會有的。
科學家愛迪生
我們過去管知識分子叫「臭老九」。在我國,知識分子的地位一直是不高的,最有地位的一直是政府官員。
看看中國的教師,在網上被人罵成什麼樣子了;看看合肥離職的那麼多科研人員;看看顏寧等大科學家回到中國為什麼又去美國?看看我國的博士竟然熱衷去街道辦當一個辦事員?為什麼?
因為有知識的人很多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待遇。
科研人員待遇和地位不高,也是我們科學落後的一個主要原因。所以怎麼可能出偉大的科學家呢?
看看楊振寧,也算目前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了,但在網上多少人還在質疑他?我國有真正的科學家,但也有很多愚民,不分青紅皂白只會謾罵。
科學家楊振寧
我們要想培養世界級的科學家,需要改變的東西很多:
1、目前老師的教學模式必須改變。
現在的老師基本不允許學生質疑反駁,不允許學生發表奇談怪論。這種模式是絕對不行的。
2、一考定終身的選拔制度必須改變。
高考制度很公平,但會阻礙真正的天才誕生,因為每個人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一門都學的很好。
3、讀書的功利性必須改變。
讓學生要為興趣而讀書,而不是為了賺大錢當大官而讀書。
4、我們整個社會的評價體系要改變。
不能以金錢、地位、權利來評價一個人是否偉大和成功。不然人人想的還是賺錢和當官。
當然,我們的讀書的目的也不是一時半會能改變的。所以科學的土壤需要很漫長的一個過程。慢慢來吧,也許未來我國也能誕生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偉大的科學家!
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