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現在不缺乏像牛頓以及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他們之所以不為人所知,其實是因為他們的故事性不強。
科學家的故事
提到近代最著名的科學家,你會想到誰?可能很多人會想到霍金,或者是楊振寧,但是提到霍金或者楊振寧時,很少有人知道他們有哪些成果,反而是非常熟悉他們的故事。比如:身殘志堅的霍金,以及楊振寧的情史。
但其實如果把牛頓和霍金相提並論,那是嚴重高估了霍金,在他們兩個面前,霍金更像是一個科普作者,而非科學家。
楊振寧雖然知名度高,但很多人並不了解他的成就有多高。之所以霍金和楊振寧的知名度高,而當代其他的科學家知名度較低,其實是因為他們的故事更具有傳播力。
傳播故事是人類的天性,牛頓和愛因斯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氣,和他們的故事有關。
提到牛頓,我們就會想到牛頓被蘋果砸中,受此啟發提出了萬有引力,但其實這是伏爾泰的杜撰,伏爾泰前往法國時,剛好趕上了牛頓的葬禮,他看到當時的英國貴族爭相為其抬棺,並且牛頓能夠以非王室身份入葬威斯敏特大教堂非常震驚,因此他回國後大肆宣揚牛頓以及英國尊崇科學的風貌,其中就杜撰了牛頓被蘋果砸中才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但實際上,牛頓在瘟疫流行,隔離在家時就已經思考萬有引力定律,後期能夠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完全是其多年研究的結果。
而愛因斯坦最為出名的故事,莫過於愛因斯坦小時候成績不好,長大後卻成為了天才。其實真實故事並非如此。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在德國讀書,當時最高分是1分,最低分是5分。而愛因斯坦考了許多1分,也就是滿分。
後來愛因斯坦去了瑞士讀書,在這裡的分數和德國剛好反過來,6分是最高分,1分是最低分,而愛因斯坦獲得了許多滿分6分,只有法語獲得了3分。
從這項成績表中可以看出,愛因斯坦小時候也非常聰明,不存在長大後逆襲的說法。
儘管故事和事實不符,但由於故事更充滿戲劇性,因此被廣為傳之,而這又直接導致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知名度提升。
而和牛頓、愛因斯坦在同一個高度的麥克斯韋的知名度就顯著低於兩者,但實際上他所作出的貢獻足以媲美二人的高度。
科學成果
之所以現代科學家難以獲得和牛頓、愛因斯坦一樣的名聲,是因為現如今的科學家生不逢時。
一些容易獲得的成就已經被先人研究明白了,而現如今的科學成就並不能僅憑一己之力就能研究明白的,一些能夠獲得成績的成果,往往需要上百人的大團隊,以及花費上億的資金才能研究明白。因此,現如今科學家想要像牛頓、愛因斯坦一樣具有知名度,是越來越難了。
比如:研究高能粒子是這個時代容易獲得成就的基礎科學,但是研究高能粒子需要大型粒子對撞機,而大型粒子對撞機動輒需要幾百億的投入,需要整個國家為其背書,因此僅憑個人力量,難以獲得重要科學成就。
儘管如此,只要人類的觀測手段能夠提高,就會有一批尖端科學家根據這些觀測結果提出新的科學理論。比如:通過觀察發現太陽系繞著銀河系的轉動速度比理論值要快,所以科學家們猜測一定是有額外的物質提供引力支持,但現如今沒有科學手段能夠觀測這些物質是什麼,所以暫且命名暗物質。如果有一天我們的觀測手段能夠觀測這些物質,那麼不出50年就會有科學家根絕這些數據提出相應的科學理論。
總結
雖然近些年來知名度達到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越來越少了,但其實現如今的科學家的智商並不輸給他們。
只是因為科學家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故事的傳播,而大多數科學家又比較喜歡埋頭苦幹,因此儘管這個世界上有許多頂級科學家,但他們的名字大多不為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