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曾經創造過引領世界的燦爛文明。四大文明古國,文化得以延續的只有中國。中國在農耕時代,是有過許多輝煌歷史,普遍認為,中國史上有七個著名的盛世時期。即文景之治、武帝盛世、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樂時期、康乾盛世等,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展開來說。
但這些盛世各有特點,並不是每一個盛世老百姓都過得很好,只不過國家很強大。有的經濟強大,有的軍事強大,有的外交強大,有的安居樂業。還有一種說法是國立在漢,文化在唐,經濟在宋。以上七個盛世沒把宋朝列入,其實論經濟實力古代當屬宋朝。其實宋朝是中國曆朝歷代經濟實力最發達的朝代。其經濟佔到當時世界GDP的一半,富裕程度可見一斑。四大發明有三個出自於宋朝或在宋朝得到確認發揚和推廣。
封建王朝為了強化其統治,對人民採取愚民政策,對外採取了閉關鎖國政策,夜郎自大,自視為世界中心,作著萬邦來朝的美夢。對科學技術更是視為洪水猛獸,把它們當作"洋夷之技""奇技淫巧「而加以排斥。一直到了列強用炮艦打開了中國大門,才意識到落後,有了第一次短暫的變革(洋務運動),但很快就失敗了。之後中國又陷入了戰爭,對科學的重視和打壓反反覆覆,一直到了現代改革開放以後,科學的春天才開始萌現。所以,近現代以來,中國現狀使基礎科學研究已經大大落後於世界,這樣一種狀況,也出現不了世界級的偉大科學家。
其實,中國人的智商並不比外國人差,許多具有華裔血統的科學家都取得了引領世界科學的偉大成就,獲得過諾貝爾科學方面獎項的就有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錢永健、高琨等科學家,他們的成就雖然不一定能與愛因斯坦等比肩,但他們的研究與發現同樣是世界科學皇冠上的明珠。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向這些偉大的科學家致敬!
這些偉大科學家的誕生,說明中華血統的人們和世界各國人一樣有著科學的頭腦,能夠造就科學的偉人,關鍵就在於有一個崇尚科學精神,扶持鼓勵科學研究的環境。現在科學的春天已經來臨,但政府、社會和民眾對科學的認知和支持力度還需要更大的力度,科學精神的培育和科普道路還任重道遠。
中國古代歷史經常會有一句「時勢造英雄」,就是表明好的時間機遇才可以鍛造出英雄。中國之所以沒有比肩牛頓、達文西、特斯拉、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匠也是有情可原的,因為中國歷史缺少那種「時勢」。
首先,中國的應試教育和西方國家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差異,這讓很多中國人在學習這個方面就是應付所謂的考試;其次,現代自然科學並沒有誕生在中國,而是優先誕生在西方國家這也是一種際遇。最後,中國歷史沒有比肩牛頓、達文西、特斯拉、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匠,更加需要從科學家們的身世背景,出生年代以及主要作品來作為分析,更加需要的就是實事論事,並不是簡單的道途聽說。
牛頓(1643年1月-1727年3月),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百科全書般的「全才」;12歲到17歲左右的時間,牛頓就在金格斯皇家中學學習,1661年進入劍橋大學;數學方面牛頓發現了二項式定理,並開始發展一套新的數學理論,就是後來的微積分;他的代表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定理》、《光學》以及後期發表的論文《自然定律》對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描述,後期成為現代工程學的基礎。
達文西,對於達文西很多人只是簡單的認為他就是一個畫家,算不上一個嚴格意義的科學巨匠。達文西出生於1452年4月,畢業於義大利理工學院,是義大利科學者,藝術家。歐洲文藝復興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以及畫家和生物學家。現代的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更加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然而他最大的成就就是繪畫,這也難免讓後人很難看到他其他的才華。他的代表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都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
愛因斯坦(1879年3月-1955年4月)更是一個向神一樣存在的科學巨匠,著名的物理學家,代表作有《統一場論》、《非歐幾裡德幾何和物理學》;主要成就:發表「量子論」,解決光電效應問題,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名立萬靠的不只是常人口中的天分,更多的是一種對未知領域艱苦吧探索以及激情,難能可貴的是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不忘初衷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天地。由此可見更可以發現這些科學巨匠從小都在接受異於常人的教育,同時他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迫於改變的時代,是一個「時勢造英雄」的時代。然而相比可知那時候的中國還在享受大天朝的安樂自在,或許這並不能說明那個時候的中國歷史沒有優秀人才,或許是缺少那種「造英雄」的「時勢」。中國近代歷史也有著名的科學巨匠,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鄧稼先(中國核武器以及原子武器的研發)都是不可多得人才,只是他們沒有生在那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