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是如何解決牛頓疑問的?

2021-01-15 騰訊網

萬有引力真是來自一棵蘋果樹嗎?

這是一個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故事:1666年夏天的某一天,牛頓一直都呆在他的老家,那是位於英國林肯郡格蘭瑟姆鎮的伍爾索普莊園,現在已經成為著名的牛頓故居。在此前一年,也就是1665年,22歲的牛頓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學士學位。那時的牛頓才華初露,在他即將在劍橋的學術界發出自己的聲音之際,倫敦卻爆發了瘟疫。

牛頓不得不離開劍橋,回到了鄉下 ,然而鄉下的日子也是很充實的——他的果園成了他思考數學、物理問題的場所。這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天,當牛頓坐在蘋果樹下思考時,一個蘋果砸到了他的頭上。於是一個廣為人知的問題在牛頓腦海中出現了,蘋果為什麼會往地下掉?答案也是眾人皆知,這是因為有萬有引力!仿佛一個砸在地上的蘋果,引導牛頓超前、獨立地思考出了萬有引力理論。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不是的。牛頓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萬有引力定律之所以能被發現,是因為牛頓「站在了」幾個「巨人」的肩膀上。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巨人」,便是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尼斯·克卜勒。克卜勒原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的助手,但這個助手職位僅僅做了不到一年,第谷就逝世了。克卜勒非常幸運的獲得了第谷長達20多年天文觀測的精確數據。他對這些數據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發現了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的現象,並且提出行星運動三定律(即克卜勒三大定律),為當時所觀測的行星軌道運行的規律做了總結。

但問題是,這些行星為什麼會繞著恆星運動?是力在起作用嗎?如果是力的話,是什麼力,這個力怎麼計算,它有什麼規律?可以說,正是克卜勒三大定律的發現,引發了物體間存在萬有引力的猜想,而且牛頓直接由克卜勒三大定律推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任何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的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例,而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萬有引力的發現,是17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成果之一。萬有引力定律出現後,人們才正式把研究天體的運動建立在力學理論的基礎上,從而創立了天體力學。

遙遠而微弱的萬有引力

1687年,牛頓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正式發表萬有引力定律——萬有引力的公式是F=GMm/r2(G為引力常量,M、m是兩物體的質量,r為兩物體的距離)。但引力常量G數值是多少,牛頓本人也不知道。按說只要測出兩個物體的質量,然後測出兩個物體間的距離,再測出物體間的引力,代入萬有引力公式,就可以測出這個常量。但事實是,這是一項難度堪比諾貝爾獎級作品的工作。

究其原因,是因為萬有引力太小了。天體的質量非常的大,他們之間產生的引力也較大,我們可以通過天體的運動軌道就可以知道引力的大小。但是要知道萬有引力常量,還得得知道天體的質量。然而在以前,人們是無法知道龐大的天體的質量的,甚至連地球的質量都不清楚。直到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通過自己改進的一種扭稱,巧妙地將引力轉化為反射光的偏轉角,才計算出了萬有引力常量的數值。

萬有引力究竟小到什麼程度呢?從宏觀上看,地球(5.965×1024千克)這麼大的物體對人體產生的引力,人們可以輕易地克服——我們可以輕易地走路、上樓梯、爬山。一般物體之間的引力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例如兩個直徑為1米的鐵球,緊靠在一起時,引力也只有1.11×10-3牛頓,相當於0.113克的一小滴水的重量。而從微觀上看,兩個質子間的萬有引力只有它們間的電磁力的1/(1.235×1036),質子受地球的引力也只有它在一個強度為1000伏/米的微弱電場的電磁力的1/(9.761×109)。因此研究粒子間的作用或粒子在電子顯微鏡和加速器中運動時,都不考慮萬有引力的作用。長久以來,引力顯得如此之微弱一直讓理論物理學界感到困惑。

從萬有引力定律來看,萬有引力雖小,卻是無處不在。所有的東西都受到萬有引力的作用,所有的空間,都存在萬有引力。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萬有引力,無論他們相距多遠,哪怕是相隔上萬億光年,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雖然接近於0,但不會絕對為零。從這個角度上看,宇宙間的任何一個物體,都受到整個宇宙給它的萬有引力。

牛頓萬有引力的瑕疵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不僅成功地解釋並預言了很多行星及其衛星的運動軌跡,還解釋了很多由引力引發的例如潮汐等現象。除此之外,萬有引力定律甚至幫助科學家們發現了未知的行星,例如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遠的第八大行星海王星。1845年,法國天文學家勒威耶正在從事天王星軌道理論工作,他注意到天王星運動的軌道有一點反常——天王星軌道偏離了根據萬有引力定律預測的軌道,其實際繞太陽運動的橢圓軌道更往外一些。勒威耶隱約感覺到可能有一個未知的天體影響了天王星的運動,他利用天王星的18次觀測資料,並運用萬有引力定律,通過求解33個方程,於1846年8月31日計算出對天王星起攝動作用(攝動指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運動時,因受其它天體的吸引或其他因素的影響在軌道上產生的偏差)的未知行星的軌道和質量,並且預測了它的位置。1846年9月18日,德國天文學家伽勒根據勒威耶預言的位置,他僅用一個半小時就觀測到了這顆當時星圖上沒有的星星——海王星。

天王星攝動問題上的處理結果是令人鼓舞的,它不僅給了人們意外收穫,還再一次強化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正確性,使得這個理論更加深入人心。然而,並不是所有太空世界的運動奧秘都能這麼輕易地被萬有引力定律揭開。很快,在應用萬有引力定律時,科學家們遇到了一個巨大的麻煩——來自於水星在近日點處的進動。進動是指一個自轉的物體受外力作用導致其自轉軸繞某一中心旋轉的現象,所有的行星都存在進動。1859年,勒威耶發現水星處於近日點時進動的觀測值,比根據牛頓定律算得的理論值每世紀快38",並猜測這可能是一顆比水星更靠近太陽的行星吸引所致。可是經過多年的辛勤搜索,這顆猜測中的行星始終毫無蹤影。人們嘗試用很多理論去解釋這個偏差,但都失敗了,於是人們開始懷疑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本身是否有不足之處,或者是有不可克服的困難。

萬有引力定律不僅在實際觀測中遇到了問題,在理論方面也遇到了困難。第一個困難便是超距作用。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兩個相隔無限遠的物體,都可以產生萬有引力,而且這個引力還不涉及時間,意味著萬有引力的傳播不需要時間。我們知道,即使可以傳播到很遠的電磁場,其傳播都是符合一定的時間規律的。超距作用很難被人們理解,連牛頓本身也覺得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但他確實想不出更好的理論。第二個困難則是萬有引力定律和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的狹義相對論相矛盾。「狹義」表示這個理論只適用於慣性參考系,理論的核心方程式是洛倫茲變換。狹義相對論預言了牛頓經典物理學所沒有的一些新效應(相對論效應),如時間膨脹、長度收縮、橫向都卜勒效應、質速關係、質能關係等。按照狹義相對論的要求,所有的物理學規律都應該符合狹義相對性原理,在洛倫茲變換下數學形式不變。例如F=ma,不管物體處於什麼坐標下,即使根據洛倫茲變換,物體的質量隨著速度變化而變化,這個公式本身都不會變。但是萬有引力定律在不同的坐標下,其形式改變了,和狹義相對論存在不可調和的衝突。而且,狹義相對論認為光速是宇宙中的極限速度,這也和萬有引力的超距作用相矛盾。

愛因斯坦眼中的引力

在狹義相對論提出的10年後,愛因斯坦完全獨立地推出了廣義相對論,再一次震撼了世人,證明了這個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的偉大。廣義相對論對萬有引力進行了全新詮釋,並彌補了牛頓力學萬有引力定律的不足。

廣義相對論認為:萬有引力的本質是時空彎曲,質量(或者能量)是時空彎曲的原因。所以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這個力並不存在,之所以兩個物體相互吸引,是因為物體在彎曲空間中運動造成的等效效應。換句話說,是天體的軌道運動,讓人們錯認為是天體間相互吸引。為什麼太空中的天體會呈現現如今的這種運動呢?根據牛頓第一定律: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我們得出,不受外力的運動物體的運動軌跡是一直保持直線的。在廣義相對論中,太空的行星就是不受外力的,只是它們存在質量,彎曲了空間。在彎曲的空間中,它們仍然儘量保持直線運動,這就是它們呈現橢圓形運動軌跡的由來。

但是,我們能否就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錯的呢?在大多數情況下,牛頓的引力定律是還是很準確的,而且是非常實用的。只是在小的問題上遇到了瓶頸,比如無法解釋水星近日點的進動問題,還有與狹義相對論的不兼容問題,這些問題都由廣義相對論完美的解決了。可以這樣說,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定律都是對的。相比於萬有引力定律,運用廣義相對論計算的結果更逼近於實際測量值。從某種程度看,萬有引力定律只是廣義相對論在弱引力場中的一種近似理論。但是萬有引力定律有一個巨大優勢:計算簡潔。由於廣義相對論公式的反常及難以理解,不管是在學習還是在應用中大量使用它們都會造成不方便,所以萬有引力規律比廣義相對論應用得更加廣泛。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是如何解決牛頓疑問的?
    這是一個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故事:1666年夏天的某一天,牛頓一直都呆在他的老家,那是位於英國林肯郡格蘭瑟姆鎮的伍爾索普莊園,現在已經成為著名的牛頓故居。在此前一年,也就是1665年,22歲的牛頓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學士學位。那時的牛頓才華初露,在他即將在劍橋的學術界發出自己的聲音之際,倫敦卻爆發了瘟疫。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如何解決牛頓理論解決不了的問題?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重塑了引力理論,解決了牛頓理論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1905年首次亮相以來,它已經通過了幾十個專門為它設計的實驗檢驗,但物理學家的挑戰其實才剛剛開始。到目前為止,我們還只是在牛頓的世界裡玩耍。不過,這一切很快就會改變。一些大膽的實驗將使用全新的探測設備和探測手段來研究引力在宇宙中一些最極端的天體周圍是如何起作用的。
  • 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
    牛頓推出萬有引力定律以後,科學家們認為引力問題已經得到解決,運用牛頓的公式可以解釋一切,從機械設計到橋梁製造,人們在牛頓開創的道路上開啟工業革命建立現代文明。牛頓引力理論統治了他之後的幾個世紀。愛因斯坦指出我們熟悉的時間觀念是錯誤的,在牛頓的鐘表宇宙中,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在北京還是紐約,地球還是太陽上,所有人都按照同一個宇宙時鐘生活。愛因斯坦說:「不,時間是變化的、因人而異的。」愛因斯坦時空中每個人都佩戴自己的手錶,顯示的時間不盡相同。當你坐在高鐵上從我身邊飛馳而過時,會看到我的手錶走得比你的手錶快。
  • 牛頓與愛因斯坦的巔峰對決
    牛頓和愛因斯坦都非常喜歡蛋糕,並都有很強的邏輯分析能力。為此,他們拿兩塊相同的蛋糕,做了如下的遊戲。牛頓將第一塊蛋糕切成了兩份,其大小或許相同,或許不同(其中一份蛋糕的大小不限,可以無限接近於一塊蛋糕的大小)。愛因斯坦就這兩份蛋糕的大小情況將作出是先自己選擇蛋糕,還是讓牛頓先選擇的決定。如果愛因斯坦選擇自己先來,他肯定會選較大的那一份。
  • 愛因斯坦到底比牛頓偉大在哪些方面?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和牛頓都是物理學的大咖級別人物,從時間上看牛頓在先愛因斯坦在後,但是從名氣上來看,似乎愛因斯坦更佔據上風,那麼愛因斯坦究竟比牛頓再哪些方面技高一籌,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首先你要明白當我說愛因斯坦比牛頓更偉大,其實並不是否認牛頓做出的學術成果,相反小編認為牛頓也是人類智慧的代表,所以要比較出兩者誰更偉大其實很難,不過好在兩者所研究的對象範圍大致相似,因此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牛頓研究的對象是啥?
  • 牛頓與愛因斯坦的時空觀,科學從不給任何人面子
    時間還在繼續向前流逝,牛頓與愛因斯坦兩個人的名字卻在時光的長河裡永垂不朽了,這兩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卻好像一對從未見過面的冤家,牛頓建立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愛因斯坦則用相對論讓牛頓無地自容,要是他兩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我真怕牛頓會殺愛因斯坦滅口,這事他做得出來,畢竟胡克與萊布尼茨可是前車之鑑
  • 牛頓和愛因斯坦是如何看重力?重力是一種幻覺嗎?
    但是根據愛因斯坦的說法,沒有引力。相反,更恰當的做法是把蘋果想像成靜止的,地面——以及地面上的一切加速向上遇到蘋果。這聽起來感覺很荒謬,但這不是詭辯。這裡有一些實質性的東西,為什麼愛因斯坦採用它,以及它是如何為最終成為廣義相對論的東西埋下種子的。我們需要從物理101和牛頓運動定律開始。要分析運動,需要所謂的參照系。
  • 牛頓無法抹平的水星額外進動問題,廣義相對論是如何解決的?
    ——艾薩克·牛頓牛頓引力理論統御了人類宇宙觀近兩個世紀,天上地下沒有一件事不是牛頓不能解決的。但卻在水星上栽了跟頭。現在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已經凌駕於牛頓理論之上,因為如果我們利用牛頓定律,水星軌道的進動就會存在每世紀難以抹平的微小偏差,那麼廣義相對論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 100年前的一次日食證明了愛因斯坦是對的,而牛頓是錯的
    100年前的今天,愛因斯坦被證明是正確的。這是如何做。像日全食這樣的事件可以提供對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獨特測試,因為遙遠的天文物體的光路將在它們經過太陽附近時被偏轉,但是由於天空的黑暗,天空觀測者仍然可以看到它們。太陽被封鎖了。這種方法於1919年5月29日被採用,以提供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首次證實。今天,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理論。
  • 牛頓or愛因斯坦,誰是最偉大的科學家
    牛頓和愛因斯坦都是科學界史上劃時代的領袖人物。伏爾泰曾這樣評價牛頓:「 他用真理的力量統治我們的頭腦,而不是用武力奴役我們」。牛頓是一個百科式的全才,幾乎在各個領域都有重要的建樹。關於牛頓最經典的一個故事就是「一個蘋果砸出了萬有引力定律」,而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這兩種共同構成了經典力學的基石,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大門。在數學方面,牛頓和萊布尼茨共同創立和發展了微積分,開創了數學史上的新紀元。
  • 牛頓和愛因斯坦,哪個更厲害?
    牛頓和愛因斯坦,哪個更厲害?若說站在世界金字塔頂尖的偉人有誰,那絕對少不了艾薩克牛頓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僅憑力的三定律和現代物理學兩大基柱之一的相對論,這就足夠了。,牛頓為0級,愛因斯坦為0.5級,要知道,楊振寧都是排在最後一級5級,被朗道評論為蠢材級物理學家。
  •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起源
    導語:2015年11月是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百年紀念。本文介紹了廣義相對論的起源,從牛頓物理學與電磁學的矛盾到洛倫茲變換,從只適用於慣性系的狹義相對論到可適用於非慣性系的廣義相對論。
  • 牛頓研究鍊金術,愛因斯坦信奉上帝,他們研究神學的目的是什麼?
    為了破解這些疑問,我們開始了對世界的研究,科學這門學科就這樣出現了。古代的人們不相信科學,總是喜歡把事情和神明之類的存在扯上關係。到了近代,科學的雛形才出現在了西方,西方的科學家確實佔據了大部分。而且具有重大意義的科學理論,大多都是西方科學家提出的。牛頓和愛因斯坦就是西方科學家的代表人物,但讓人覺得困惑的是,這兩位科學巨匠晚年都選擇了研究神學。
  • 牛頓和愛因斯坦對科學界的作用是什麼?
    牛頓和愛因斯坦是人類中非常出彩的科學家,世界上有很多很多像他們一樣的科學家在苦苦的思考和追尋著宇宙的真相,牛頓和愛因斯坦無疑是最為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們的科學理論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推動了人類的科學文明的進程。
  • 最接近神的三位男人,牛頓 愛因斯坦 達爾文 他們如何看待上帝?
    牛頓和愛因斯坦兩位物理學的奠基人可以說,牛頓的成就在科學界是無與倫比的。他被許多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貢獻很多。他介紹了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使物理學家能夠將許多迄今不相關的現象聯繫起來,例如行星和彗星的軌道路徑、潮汐行為和地面上物體的運動。
  • 牛頓,愛因斯坦,他們的宇宙論至今起了什麼作用?
    最早的宇宙學家只研究太陽系的物理力學,例如行星和恆星如何運動和相互作用。幾個理論被如亞里斯多德,薩摩斯的阿利斯塔克斯和託勒密等哲學家發展起來。也許最知名的幾個關於「天體」力學理論來自託勒密和哥白尼。託勒密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且天空中的其他一切都圍繞著它。
  • 英國最偉大的科學家是牛頓,德國最牛的是愛因斯坦,中國呢?
    如果沒有他們的話,人類的未來到底如何只能是一個未知數。這些科學家有著超乎常人的邏輯思考方式,並且還取得過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所以稱他們為天才一點也不為過,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愛因斯坦和牛頓。這些科學家是如何推動人類文明的呢?
  • 愛因斯坦和牛頓承認有神
    愛因斯坦和牛頓都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們的科學觀點和實驗一直被沿用至今,解答了各種科學難題。但和牛頓一樣,愛因斯坦晚年不相信科學,而信了神學!認為宇宙是上帝的傑作,死亡只是幻覺!而他的能量守恆定律也被指是愛因斯坦對鬼的解釋,甚至有人專門做了實驗來證實!
  • 人們把牛頓和愛因斯坦相提並論,麥克斯韋對電磁學的貢獻又如何?
    牛頓統一了物理學,愛因斯坦統一了空間和時間、能量和質量,而麥克斯韋統一了電和磁,三人都是人類科學史上的集大成者。在物理學中,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地位不相上下,199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起的評選「千年思想家」當中,前三名依次是馬克思、愛因斯坦和牛頓,而麥克斯韋排在第九位。
  • 等效原理如何解決牛頓「絕對空間」問題?
    牛頓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有的天體都在運動,那靜止的東西在哪裡?因此,他定義了一個被稱為「絕對空間」的假想框架來衡量慣性系。經典牛頓物理學對絕對空間的需求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來理解。現在想像一下,你坐在旋轉木馬上,看著風景從身邊經過。你對你的朋友大喊,你所在的遊樂園正在圍繞著你旋轉。你的朋友站在地面上大聲回答,其實是你在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