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代景象的隨意觀察很可能形成這樣的印象,即那些以科學的發現為世界觀基礎的人,以及那些依賴於某種宗教或精神信仰的人,對於現實的最終性質,往往持有內在不相容的觀點。牛頓晚年研究神學,愛因斯坦與上帝玩篩子,達爾文起先不信上帝。
牛頓和愛因斯坦兩位物理學的奠基人
可以說,牛頓的成就在科學界是無與倫比的。他被許多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貢獻很多。
他介紹了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使物理學家能夠將許多迄今不相關的現象聯繫起來,例如行星和彗星的軌道路徑、潮汐行為和地面上物體的運動。這一工作為經典力學奠定了基礎,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裡,經典力學成為物理科學的主導範式。
上帝之手於宇宙自然
更不為人所知的是,牛頓追求畢生的興趣,創作了大量的著作,涉及鍊金術、預言、神學、聖經年代學、早期教會的歷史等等。牛頓非常虔誠:一個真正的有神論者,就像其他推動科學革命的人一樣:伽利略、克卜勒和培根。他與這些巨人分享了一種普遍的信仰,以及對這種信仰的關鍵教條形成個人觀點的傾向,而這些教條往往與他們表面上屬於的教派的正統觀念不一致。
牛頓
在他的一份重要的解釋性說明中,牛頓概述了他對上帝創造萬物的看法,這與那個時代的其他重要哲學家如笛卡爾,和萊布尼茨他們的的觀點截然不同。
牛頓相信,在物質世界的面紗後面,存在著一種神聖的、無限的智慧,它不斷地支持和維持著它。上帝設計了宇宙和它所承載的生命,遠遠超過了人類理解他的能力。牛頓看到自己「就像一個男孩在海邊玩耍,時不時地發現一個比平常更光滑的卵石或更漂亮的貝殼,而真理的海洋就在我面前。」這種真正的智慧謙遜是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牛頓相信上帝之手
如果牛頓是一位有神論者,愛因斯坦是某種泛神論者,那麼達爾文在他生命中不同的時刻接受了每一種觀點的要素,但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達爾文接受了不可知論。
達爾文
幾乎沒有必要提醒大家達爾文的《論物種起源》一書,通過自然選擇概述了生命進化的理論,認為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是相互關聯的,並且是從一個共同的祖先而來的。複雜的生命形式來源於簡單的生命,逐漸地,緩慢地,並通過一個純粹的自然過程,這是隨機基因突變造成的。
具有適應性價值的性狀,因為它們增加了生物體生存和達到繁殖年齡的機會,往往會被保留下來,並傳遞給後代,這一過程被稱為「自然選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適應性突變的穩定積累會產生新物種。
達爾文手稿
達爾文的理論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反對許多科學家相信上帝塑造的創造,而目前神創論者和進化論者之間的鬥爭表明,這個問題在今天仍然存在爭議,至少在某些人的頭腦中是這樣的。
但是達爾文自己對宗教的看法是什麼呢?這方面最好的來源是他的自傳,達爾文的早期教育,包括他在劍橋的歲月,是沿著宗教路線發展的,他正準備成為英國聖公會的牧師。
在他的自我描繪中,年輕的達爾文表達了他對宗教的信仰,並把「聖經」視為上帝的至理名言。
在撰寫本文時自傳,年邁的達爾文完全失去了對人類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的信任。「人類的頭腦,」他問道,「它的深層根源在於最低的動物的粗糙的認知能力,能夠回答最終的問題,如一個關於上帝的存在?」他最後的回答是否定的:「萬物開始的奧秘是我們無法解決的,我必須滿足於保持不可知論者的地位。」這似乎是他最後的,持久的立場。
達爾文手稿
有趣的是,「不可知論者」一詞是赫胥黎在1869年發明的,他是一位英國生物學家,因其積極捍衛進化論而自詡為「達爾文的鬥牛犬」。「簡單地說,一個人不應該說他知道或相信那些他沒有科學依據宣稱知道或相信的東西。因此,不可知論不僅擱置了流行神學的大部分內容,而且也擱置了反神學的大部分。總的來說,異教的波什比正統的更令我反感,因為異教聲稱受理性和科學的指導,而正統則不然。」
人類未來發展的終端
這位德國出生的科學家最接近牛頓,因為他對他和我們時代的物理科學的貢獻非常重要。愛因斯坦不僅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作者,而且對量子力學的發展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這些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核心。
愛因斯坦不像牛頓那樣多產,而是公開參與了他那個時代最棘手的倫理、政治和智力問題。作為一名和平主義者,他在致羅斯福總統的一封信中加入了他的名字,敦促他支持大規模的研究工作,這將導致「一種新型的極其強大的炸彈」。愛因斯坦的巨大聲望在影響羅斯福啟動曼哈頓計劃的決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決定導致了原子彈的誕生。
更重要的是,愛因斯坦並不反對支持他對上帝和現實的終極本質的看法;事實上,一位著名的劇作家把他描述成一個「偽裝的神學家」。然而,要完全澄清愛因斯坦在這些問題上的信念是不容易的。
大型量子對撞機可以模擬宇宙大爆炸
泛神論者?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肯定的:與牛頓不同的是,愛因斯坦不是有神論者,因為人們通常認為,愛因斯坦指的是能夠而且確實介入人類事務的宇宙創造者和統治者。愛因斯坦從來沒有接受過一個上帝的觀點,他被賦予了像人一樣的屬性,他幹涉人類的歷史,並根據他對他的忠誠對他的臣民進行獎勵和懲罰。除此之外,在使用「上帝」這個詞時,很難清楚地確定愛因斯坦的信仰和他的意思。
現代科技的結晶
他的觀點是由他對物質現實的理解形成的。他堅信,每一個真正的科學家遲早都會意識到,支配宇宙的法則是由一種比人類優越得多的精神產生的。
雖然他有時指出,「泛神論」這個標籤並不嚴格適用於他的觀點,但他覺得他的觀點接近泛神論者。泛神論一般將上帝與宇宙聯繫在一起,或將宇宙視為上帝的一種表現形式。愛因斯坦承認,他對上帝的理解植根於他對宇宙的至高智慧的信仰;在這種有限的意義上,他認為「泛神論」一詞不會歪曲他的立場。在極度狂妄自大的時刻,他聲稱他想要的就是「知道上帝是如何創造這個世界的,我想知道他的想法。其餘的都是細節。」愛因斯坦相信宇宙中蘊藏著一種客觀的智慧,這是由他看來是宇宙的深刻合理性所決定的,他認為宇宙是由一套簡單、優雅、嚴格的決定論法則所支配的。因此,愛因斯坦不相信自由意志。
對撞機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以一種基本的方式對量子力學做出了貢獻,它越來越清楚地表明,宇宙遠沒有愛因斯坦想像的那麼確定。正如目前所理解的,物質的亞原子成分表現出一種在某種程度上不可預測和「自由」的行為。對愛因斯坦來說,這指的是一位「與世界玩骰子」的上帝,他覺得這個觀點很難接受。在這方面,愛因斯坦的觀點與當代物理學的很大一部分是不一致的,而且確實被它所迷惑。
量子力學
依賴對現實的科學描述是否需要拒絕對我們宇宙的起源和意義的任何宗教理解,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能僅僅通過調查科學或任何其他實踐者的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共識永遠不能作為真理的標準。
然而,鑑於這一問題的困難,對科學界傑出成員的觀點進行分析並不是無關緊要的,因為他們一生都在為科學作出貢獻,就像所有其他人一樣,他們發現自己在思考終極問題。與當代辯論中的情況相比,我們在他們中間發現的各種意見,以及經常表達的對他們的回答能力的謙卑感,應有助於我們對不同觀點保持更開放的態度和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