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為何拒絕黑洞,而物理學家為什麼喜歡研究黑洞?

2020-12-06 想法捕手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黑洞,但愛因斯坦曾拒絕這個預言。

那時,「黑洞」之名還未崛起,被稱為「史瓦西奇點」的它,與如今的聲名赫赫大相逕庭。愛因斯坦、愛丁頓等廣義相對論大牛都視其為200多年前「暗星」的一種虛妄延續。

從1783年的猜測,到1916年至1960年的爭論,物理學家實際都在討論黑洞是否存在這個問題。

在激烈的討論中,黑洞逐漸建立起了其宇宙咖位,即便在這幾百年間遭遇了太多的誤解,但依舊保持風度地走進了當今物理學家的視野,並越發深入人心。

從初識,到相知,我們對黑洞到底有過那些誤解?而如今我們又是如何看待它的呢?

起源:星辰大海中的幽冥之思

1783年,一個英國人在假想的星球上向天空開了一炮,炮彈出堂速度為30萬公裡/秒……

John Michell

這個人是英國自然哲學家米歇爾(John Michell),他大膽將當時盛行的光粒子說與牛頓的引力定律進行了結合,做了一個光炮彈的思想實驗。

那時人們已經知道,雖然我們都被引力束縛在地球上,但只要速度足夠大就可以擺脫地球的引力束縛。能擺脫這種束縛的最小初速度,稱為「逃逸速度」。在地球表面,這個速度為11.2公裡/秒。

反過來說,如果速度達不到逃逸速度,物體都會被引力拽下來。

米歇爾用牛頓的引力定律,證明了一個天體逃逸速度的平方與其質量成正比,與其半徑成反比。質量不變半徑越小,天體的逃逸速度就越大。

如果能壓縮一個星球的半徑,逃逸速度就可以超過30萬公裡/秒,這意味著這個星球讓光都無法逃逸。在這樣的星球上,米歇爾的光炮彈永遠無法飛向太空。

以地球為例,只需將其壓縮到半徑僅1/3英寸,一顆巧克力豆大小,就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這樣高密度的星球可能嗎?米歇爾認為可能,他甚至覺得夜空中存在著大量這樣看不見的幽冥星球,並稱呼它們為「暗星」,這就是最早、最原始的黑洞概念。

1783年11月27日,米歇爾向皇家學會匯報了關於暗星的預言。13年後,法國自然哲學家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才在他的名著《宇宙體系論》的第1版裡,提出了相同的預言。

爭論:光革命帶來的認知顛覆

Thomas Young

然而1808年,託馬斯·楊(Thomas Young)發現了光的雙縫幹涉現象,讓當時光學「波粒之爭」的天平傾向了惠更斯(Christiann Huygens)提出的波動說。牛頓光粒子說的主流地位由光波動說所代替。

像炮彈一樣受引力影響的光粒子變成了似乎不會受引力影響的光波(那時的人們還不知道引力會對光波產生怎樣的作用)。大概因為這個原因,拉普拉斯的《宇宙體系論》從第3版開始刪除了有關暗星的描述。暗星概念隨之沉寂,無人問津。

直到100年後,愛因斯坦平衡了光學的理論天平,終結了光的「波粒之爭」,發展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1915年11月,廣義相對論更是橫空出世,讓物理學家再次建立起了引力對光作用的認知,只是這一次是以「時空曲率」的概念。引力是時空曲率的直觀感受,而光與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必定在時空中以「短程線」運動。

所謂的「短程線」,可以說是時空中真正的最短路徑,而日常說的「直線」更多是一種感官定義。

Karl Schwarzschild

廣義相對論發表後,不到一年。1916年,米歇爾和拉普拉斯的暗星預言,經一位德國炮兵校尉: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之手,以一種更加古怪的方式呈現在了物理學界。

當時,還在俄國前線戰壕蹲坑的史瓦西,以一種簡潔有效的方式:拋棄天體複雜的旋轉問題,根據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計算出了任意無旋轉球狀天體內外的時空曲率,並得出了一個描述黑洞的精確解。

以光速為逃逸速度,任何天體都有一個以史瓦西半徑,這也剛好對應米歇爾和拉普拉斯計算出的暗星臨界周長。不過因為有「時空曲率」概念的加持,空間的捲曲意味著光無法逃離,時間的捲曲還意味著時間流速的減慢(時間膨脹效應)。

然而,愛因斯坦對「天體被壓縮到史瓦西半徑之後」會塌縮為一個奇點的觀點卻皺起了眉頭。

反駁:愛因斯坦的拒絕

在欣賞史瓦西計算出的天體時空曲率的同時,愛因斯坦卻不認為自然界存在「史瓦西奇點」,畢竟沒有什麼天體是不旋轉的。再加上對恆星塌縮的不了解,愛因斯坦武斷拒絕了廣義相對論的這個理性財產。

1939年,愛因斯坦甚至還專門發表了一篇廣義相對論的計算文章,以解釋自然界為什麼不可能存在「史瓦西奇點」。

他假想了一個靠著引力吸引而聚集在一起的運動粒子集團,然後通過計算證明了當這個集合越來越緊密時,球面上的引力就會增強,而在球面上運動的粒子為了產生足夠的離心力,就必須運動地更快。

然而,當這個集團小於1.5倍臨界周長時,引力會變得非常巨大,表面上的粒子就不得不超過光速。所以粒子集團不可能小於1.5倍臨界值。

甚至愛因斯坦還計算了天體內部壓力,得出當一個天體的周長被壓縮到1.125倍臨界周長時,中心的壓力就會成為無限大,但無限大的壓力不可能存在。所以天體也就不可能小於1.125倍臨界周長。

愛因斯坦的計算是正確的,但他的理解卻錯了。這是因為在那個時代,物理學家們有一種傾向性觀念:一個天體能得以存在,必須內力與外力平衡。然而事實卻是內力是可以捨棄的。

在這次認知黑洞的戰役中,曾幫助愛因斯坦洞察引力的直覺,卻阻礙了他對黑洞的洞察。由此可知,正確的結果有時並不一定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認知:黑洞架起了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橋梁

從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物理學家對「史瓦西奇點」的研究,實際上都只在針對一個問題:自然界允許存在這種物體嗎?

直到60年代後期,數學家克爾計算出了旋轉黑洞的精確解,天文學界在黑洞觀測上也有了進一步的發現,支持黑洞存在的證據開始壓到一切質疑。1967年,「黑洞」這個名字正式被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叫響。大多數物理學家才開始認真面對黑洞。

60年代以前,人們主要都是利用廣義相對論研究黑洞的時空結構。這個時代黑洞物理學研究的主要成就,屬於黑洞的經典理論。

如1967年,由沃納·以色列(Werner Israel)證明的「無毛定理」,該定理規定事件視界必須是完全平滑的,以此定理還可推導出黑洞在宏觀上只由質量、角動量、電荷三個物理量決定,進階為「三毛定理」

以及1971年,霍金證明的黑洞「面積定理」,即在黑洞事件視界面積在順時方向永不減小。這意味著黑洞只能合併,絕對無法分裂。當時霍金還根據經典理論證明了黑洞的溫度是絕對零度,不過這後來被他自己又證偽了。

60年代後,黑洞開始了全新的熱力學方向的研究。

在以色列物理學家雅各布·貝肯斯坦(Jacob Bekenstein)的黑洞熵概念的啟發下,1974年霍金提出了「霍金輻射」,即由於真空漲落,在黑洞附近產生的虛粒子對,有可能被事件視界分開,一個虛粒子掉進黑洞,另一個成功逃跑,進而轉變為一個實粒子。

這在遠處的觀察者看來,就像黑洞在輻射一樣。而且由於黑洞內外時空結構的不同,掉進去的大多是負粒子,所以黑洞會由於霍金輻射而失去質量。輻射也意味著黑洞有溫度。

一個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理論溫度約10^-7K,不吃不喝也需要10^62年才會消失殆盡。黑洞的溫度與質量成反比,所以黑洞質量越小,輻射越強,溫度越高,壽命也越短。

霍金輻射的出現,可以說開啟了黑洞量子領域的研究。黑洞會蒸發,意味著它吃進去的信息總有一天會消失,這是量子力學不允許的,為了對抗黑洞信息悖論,出現了互補原理全息原理,進而又引出了黑洞火牆悖論

至今,如何處理這些悖論依舊是一個謎。

總之,誕生於廣義相對論的黑洞,其具體的特性卻需要量子力學來描述,而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一直持有「不完備」的質疑,或許這也是他對黑洞產生原始抗拒的由來。

然而正因如此,物理學家越來越著迷於黑洞,因為在黑洞研究的領域裡,物理學家似乎找到了使20世紀物理學最偉大的兩個成就: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結合的可能性。

為了觸及「萬物之理」的物理聖杯(即一個單一理論解釋所有物理現象),深層次認知黑洞就成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相關焦點

  • 天體物理學家構造出:球對稱黑洞的近似值,可以研究黑洞本身!
    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近似計算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理論中球對稱黑洞參數的新方法,通過將用這種方法得到的黑洞陰影半徑與精確的數值解進行比較,天體物理學家們已經發現,近似在二階範圍內顯示出合理的精度。這意味著可以研究黑洞本身及其附近的現象,例如粒子運動,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D》期刊上。
  • 相對論證實了黑洞的存在,為何愛因斯坦卻否定自己?他發現了什麼
    提起黑洞,很多人都會想到愛因斯坦,因為黑洞是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的一種神秘天體,雖然在愛因斯坦提出後的數十年裡,科學家們都不曾真正發現黑洞的存在,但是,今年4月份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的問世,讓人們由衷感嘆愛因斯坦的偉大,以及愛因斯坦在科學事業發展上的前瞻性,如果沒有愛因斯坦
  • 黑洞理論研究簡史
    如果我們把太陽的半徑壓縮到3千米以下,太陽就會變成一個黑洞;如果把地球的半徑壓縮到9毫以下,地球也會變成了一個黑洞。作為一個天才天文學家,史瓦西非常清楚新生的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對天文學家來說意味著什麼,他懷著極大的熱情迅速完成了這些工作,並且得到了愛因斯坦的極大讚賞,他的這些工作也標誌著現代黑洞理論研究的開始。
  • 黑洞源於廣義相對論,但愛因斯坦曾經卻否認黑洞的存在,為什麼?
    一種是先發現事物,然後再進行研究,得出理論,從而指導實踐。另一種是直接通過理論推導出某種事物的存在,然後再去尋找和發現它。黑洞無疑屬於後者。對於今人而言,黑洞已經沒有過往那麼神秘,我們不僅通過觀測發現了黑洞的存在,更是取得了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但在人類真正觀測並取得黑洞照片之前,黑洞便已經從理論中誕生,而孕育黑洞的理論就是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廣義相對論。
  •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要研究黑洞?
    最早,黑洞是在廣義相對論中出現的,那個時候也沒人相信黑洞是真實存在的,之後隨著宇宙中的黑洞逐漸被發現,黑洞才被證明是真實存在的。黑洞是如何發現的呢?在18世紀末,是最先提出「黑洞」這個概念的時候,但在當時名字並不是「黑洞」而是稱為「暗星」,它的由來是由英國物理學家約翰·米歇爾和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提出,他們稱在宇宙中存在著一種引力強到連光也無法從其周圍逃脫掉的天體。
  • 黑洞是什麼?愛因斯坦對黑洞也有強烈的懷疑
    一個多世紀以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通過他的廣義相對論解釋了宇宙,震驚了全世界。該理論不僅描述了空間、時間、引力和物質之間的關係,還為一種最終被稱為黑洞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現象的理論可能性打開了大門。事實上,解釋黑洞的概念是如此激進,以至於愛因斯坦本人也有強烈的疑慮。
  • 好書一頁|《黑洞簡史》:黑洞之美
    像人們喜歡引用的一句格言所說:所有真理的成長都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遭到無情的嘲笑,然後是承受激烈的反對,最終被當成理所當然欣然接受。黑洞理論的發展無意間成為這句格言的最好詮釋。正是黑洞,迫使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們開始認真對待愛因斯坦最令人矚目的成就——相對論,並將之推上巔峰。
  • 為什麼當下熱衷於研究黑洞假說
    4月10日,被物理學家念茲在茲的黑洞之謎可能揭開,揭開黑洞之謎的行動全球同步。2019年4月10日,美國中部標準時間15:00(北京時間4月10日21時),全球6地(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牙哥、中國上海和臺北、日本東京和美國華盛頓)以英語、西班牙語、漢語和日語4種語言同步召開全球新聞發布會,公布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拍攝的超大質量黑洞照片以及相關研究成果。
  • 黑洞信息讓物理學家陷入困境——量子引力理論或許是其歸宿
    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你不會注意到穿過黑洞的視界。但現在研究人員認為,「防火牆」會阻礙你。他們完全失去了「集體意識」了嗎?有時候,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人會把時間浪費在像黑洞信息丟失這樣的學術問題上。我說,作為一個在過去十年裡花了大量時間在我的腦海裡研究黑洞的人。
  • 從黑洞到NUT宇宙,愛因斯坦方程為何會有數量眾多的「病態」解?
    對於20世紀的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們來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就像是一匹「特洛伊木馬」。表面上這個理論很宏偉,只要幾個簡單的假定就能推導出宇宙的一般特點,包括星光的彎曲、黑洞以及大爆炸本身,而所有這些都已進行實驗測量,精度令人吃驚。
  • 霍金好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曾一起研究黑洞,為什麼霍金沒獲獎?
    ·彭羅斯(Roger Penrose)、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婭·米婭·蓋茲(Andrea Mia Ghez),他們對黑洞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
  • 人類天文史上首張黑洞圖片再次驗證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
    小圖是愛因斯坦。研究人員以黑洞圖像測試引力理論及測量黑洞陰影大小。(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東網:去年4月公開的人類天文史上首張黑洞圖片震撼全世界,負責研究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周四(1日)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一項研究結果,指透過分析首張黑洞圖片,再次驗證了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但未來需進一步研究來確認該理論是否與天體相匹配。
  • 利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天體物理學家計算多少恆星會向黑洞碰撞
    然而,科學家們仍在爭論多少這些黑洞是天生的明星,以及他們如何能夠得到足夠接近宇宙的生命周期內發生碰撞。現在,一個有前途的新研究開發的一個範德比爾特的天體物理學家可能給我們一個方法尋找可用的數量星星在宇宙的歷史,作為二進位黑洞碰撞。
  • 人類認識黑洞的歷史:愛因斯坦很討厭它
    為黑洞拍照將意味著天體物理學的一次重大突破,標誌著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對黑洞理論的研究和觀測工作達到一個高潮。甚至在一、兩代人之前,科學家也不完全確定黑洞的存在,因為雖然從數學上說它似乎是存在的,但人類從未直接觀測到過它。
  • 紀念 | 愛因斯坦逝世64周年,「黑洞」照片送給了他一個最不想要的禮物!
    一位名叫託馬斯·哈維的醫生在驗屍過程中,在未經愛因斯坦的家人允許下,私自取下愛因斯坦的大腦保存,這位病理醫生希望未來神經科學界能夠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以發現愛因斯坦那麼聰明的原因。為遵照愛因斯坦的遺囑,他骨灰撒在永遠保密的地方,目的是不會令埋葬他的地方成為聖地。
  • 黑洞並不是愛因斯坦預言的?科學家:預言黑洞的那個人比愛因斯坦早...
    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一種現象,愛因斯坦用廣義相對論為黑洞進入科學領域鋪平了道路,而這並不是他真正的意圖。然而,這一挑戰並沒有阻止愛因斯坦同時代的一位天文學家——一位名叫卡爾·史瓦西的理論物理學家,史瓦西本質上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但他非常擅長處理理論概念,當愛因斯坦1915年發表關於廣義相對論的文章時,史瓦西是第一個認識到它們重要性的人之一。
  • 愛因斯坦的「黑洞方程」的證明
    也是因此,愛因斯坦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依靠近似而不是精確的解決方案——通過他人為創造的視角來觀察宇宙。 然而,在過去的一年中,數學家們把廣義相對論的數學部分推向了更大的輿論焦點。有兩組研究人員提出了有關廣義相對論中一個重要問題的證明,這個問題被稱為黑洞穩定性猜想。
  • 黑洞、諾貝爾獎與相對論、愛因斯坦
    根據諾貝爾網站消息,彭羅斯證明了黑洞的存在,而根澤爾與格茲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這是最近四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三次頒給天體物理學的研究領域。最近幾年天體物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獲獎,非專業人士可能理解不了那麼多的名詞術語,甚至記不住科學家的名字。但是大家會發現一個熟悉的名字,愛因斯坦,在各個獲獎解讀的文章中熠熠生輝,正可謂:「愛翁大名垂宇宙,高山仰止仰彌高。天體黑洞引力波,相對論裡有說道。」
  • 揭開黑洞之謎的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與安德烈·蓋斯和萊因哈德·根澤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獎,他們在星系中心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黑洞。羅傑·彭羅斯,安德烈·蓋斯和萊因哈德·根澤爾(從左到右)因他們對黑洞的研究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個數學物理學家和兩個天文學家贏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用以表彰他們對研究質量最大最神秘的天體——黑洞的貢獻。
  • 首次授予黑洞研究 諾獎為何連年垂青...
    首次授予黑洞研究,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物理學家,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獲得該獎項的一半;諾貝爾獎的另一半授予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