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下熱衷於研究黑洞假說

2020-12-04 環球網

4月10日,被物理學家念茲在茲的黑洞之謎可能揭開,揭開黑洞之謎的行動全球同步。2019年4月10日,美國中部標準時間15:00(北京時間4月10日21時),全球6地(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牙哥、中國上海和臺北、日本東京和美國華盛頓)以英語、西班牙語、漢語和日語4種語言同步召開全球新聞發布會,公布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拍攝的超大質量黑洞照片以及相關研究成果。

黑洞的照片是什麼樣,將揭示什麼,也許參與研究的科學家最清楚,但未必完全清楚。但不外乎幾種結果。一是證實黑洞存在,但也是一種間接證明;二是證偽,黑洞不存在;三是不清楚,還將繼續探索。無論是哪種結果,都必然有其自身的重大意義。

黑洞的概念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科學家對宇宙的探索和思考。1783年,英國地理學家約翰·米歇爾(John Michell)提出,宇宙中存在一個緻密天體,其密度可以大到連光都無法逃逸。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提出某些大質量恆星會終結為一個巨大的引力場(即後來所稱的黑洞),其能量之大連光都會被吸收進去。

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通過計算似乎證明了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其計算結果表明,如果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奇點),其周圍會產生一個界面——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

1968年美國天體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提出了黑洞(black hole)這一術語來解釋此前許多物理學家所稱的宇宙中存在的引力場,即緻密天體,其基本概念是,黑洞會吸入所有一切,包括光。光線不能逃脫的臨界半徑被稱為「視界面」,就是視線所能到達的界面。

但是,黑洞只是一種假說,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其存在。由於黑洞無法直接觀測,只能憑藉間接方式來證明其存在。例如,可以藉由物體被黑洞吸入之前的因高熱而放出的γ射線和γ射線的「邊緣信息」來推測黑洞的存在,也可以由間接觀測恆星或星際雲氣團繞行黑洞的軌跡來獲取黑洞的位置和質量的信息。

因為,如果黑洞存在,會把周圍恆星的氣體吸引到自己身邊,產生一個圍繞黑洞旋轉的氣體盤,即吸積盤。同時,當吸積氣體過多時,一部分氣體在掉入黑洞視界面之前,會在磁場的作用下沿轉動方向被拋射出去,形成噴流。通過吸積盤和噴流可以知道黑洞的存在以及它的位置。

但是,這也是間接的證據。更為有力的證據是為黑洞照相,以圖片來顯示黑洞的存在。要想觀測遙遠的黑洞,目前人類研製的任何單一天文望遠鏡都無法辦到。因此,在過去10多年時間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聯合了全球多地的8臺天文望遠鏡同時對黑洞展開觀測,這8臺望遠鏡就形成了一個有效口徑等於地球直徑的虛擬大望遠鏡,即事件視界望遠鏡。

8臺望遠鏡分別是:南極望遠鏡、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陣、智利的阿塔卡馬探路者實驗望遠鏡、墨西哥的大型毫米波望遠鏡、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亞毫米波望遠鏡、夏威夷的麥克斯韋望遠鏡、夏威夷的亞毫米波望遠鏡、西班牙的毫米波望遠鏡。它們在2017年4月對兩個黑洞目標進行了聯合觀測。

從2018年起,又有格陵蘭島望遠鏡、位於法國的IRAM NOEMA天文臺和位於美國的基特峰國立天文臺加入後續的研究和校準工作。事實上,給黑洞拍照並非直接拍出黑洞的圖像,而是給出了許多數據,然後經過複雜的計算機處理過程,以拼出圖像。同時,有些缺失或模糊的部分,需要拼圖。因此,黑洞照片的拍攝和衝洗都費時費力,歷時兩年多才得出結果。

過去,物理學家基普·索恩為科幻影片《星際穿越》中的黑洞「卡岡圖雅」設計了一個圖像,是深不見底的黑色中心與明亮立體的氣體圓環。現在,這個根據8臺望遠鏡的拍攝數據而衍生出來的黑洞圖片是否與物理學家想像中的圖像吻合,不得而知。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黑洞探索究竟是科幻還是具有真實和現實的科學研究意義。其實,無論證明黑洞的存在與否,探索本身都具有意義。這類探索不只是可以歸結為人類難以抑制的仰望星空的情結,而且也與腳踏實地互為表裡。

探索黑洞的存在與否,可以間接推論宇宙是何時產生,以及如何產生的,由此也能了解宇宙之後地球是如何產生的,有了地球,才有了生物和人類。而且,同樣具有現實意義的是,了解黑洞也可以知道,宇宙是否因為大爆炸而產生,星系演化是否受到星系中的壯觀噴流的影響,以及可能最現實的是,黑洞的存在是否會影響到地球上的人類和生物的生存,以及地球的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如果有影響,科學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預防、避免或者減少這樣的影響。

當然,探索黑洞還有更多的衍生意義。既然有黑洞,宇宙中可能也存在白洞,證明了有白洞的存在,也就間接證明了有黑洞的存在。白洞與黑洞正好相反,是一個只發射能量、不吸收能量的特殊宇宙天體,白洞的力是排斥力,與黑洞的吸引力相反。當白洞內超密態物質向外噴射時,會與它周圍的物質發生猛烈的碰撞,釋放出巨大能量。由此推斷,有些X射線、宇宙線、射電爆發、射電雙源等現象,可能會與白洞的這種效應有關。

另一方面,2015年發現的引力波也是黑洞探索的衍生意義,或者二者相互印證。這也意味著人類探索星空也可以通過搭積木的方式來完成拼圖。

(作者:張田勘,系科普作家)

相關焦點

  • 霍金提出黑洞新假說(圖)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霍金宣布他對黑洞研究的最新成果新華社發【新華社倫敦7月21日電】(記者曹麗君)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21日向學術界宣布了他對黑洞研究的最新成果。他認為,黑洞不會將進入其邊界的物體的信息淹沒,反而會將這些信息「撕碎」後釋放出去。該假說的提出,說明霍金推翻了他曾提出的「黑洞悖論」。  1975年,霍金以數學計算的方法證明黑洞由於質量巨大,進入其邊界的物體都會被其吞噬而永遠無法逃逸。
  • 黑洞假說成立嗎?《物道理論》提倡假說但不提倡用假說去推論假說
    所謂的「發現」其實是建立在假說的基礎上。它是從物件逃逸速度的公式衍生而來,將物件的逃逸速度設為光速,配合萬有引力常數及天體質量,便得出其史瓦西半徑。現代科學在史瓦西半徑基礎上提出黑洞理論,認為黑洞是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天體,所有的物理定律遇到黑洞都會失效。它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
  • 科學家提出「黑洞分子」假說
    黑洞是連接引力理論和量子力學的一個理想場所。日前,蘭州大學副教授魏少文和教授劉玉孝提出「黑洞分子」假說,相關成果發布於《物理評論快報》。 科研人員研究了黑洞的微觀結構,揭示了黑洞在經歷相變時微觀結構會發生類似於水分子在氣液相變過程中的變化,發現了黑洞分子之間存在弱的相互吸引作用。
  • 歐空局發M15星團詳細圖像 黑洞假說被證明
    歐空局發M15星團詳細圖像 黑洞假說被證明  據俄羅斯「環球科技」新聞網11月22日消息,歐洲航天局日前公布M15星團圖像,該圖像或可用於證明M15星團中心存在黑洞這一假說。資料圖  專家提到,該圖像有利於研究人員驗證M15星團內部存在黑洞這一假說。
  • 科學界出現兩種假說,第九行星或是一個黑洞
    而有的科學家雖然也替冥王星感到惋惜,但是他們在對海王星的研究中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這些現象似乎說明海王星後面還是可能存在第九行星。根據報導,近期《物理評論快報》和《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分別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來提出太陽系存在第九行星的假說。這兩項研究分別提出了什麼解釋?
  • 是誰首先提出了黑洞假說:約翰·米歇爾
    1783年,也就是愛因斯坦還沒出生的一百年前,英國科學家約翰·米歇爾就提出了黑洞假說。他猜想:如果有一顆恆星變得如此之大,以至於光線都不能逃離,將會發生什麼呢?因此這個物體從外部世界看是黑的,因為它是看不見的,所以要想在空間找到它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不可能的。
  • 我對科學假說的認識軌跡
    這個不靠譜的時空隧道科學假說,在科教頻道、國內外教授專家、愛因斯坦相對論這三大權威的灌注下,讓我信以時空隧道是科學真說是科學真理。真沒想到我們的世界存在時空隧道,感覺這個世界好神奇!便要想像這個宇宙是什麼狀態?宇宙還存在以前和未來的社會,宇宙是多維的重合的。宇宙為什麼沒有邊際?宇宙要是有邊際,那麼邊際外面又是什麼?
  •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要研究黑洞?
    說到宇宙中最神秘的,很多人腦子裡應該都是黑洞的景象。之前,人類只知道宇宙中存在著行星、恆星、星系,而關於黑洞是什麼,人類是不知道的,自從在宇宙中發現黑洞的存在,人類就特別感興趣,當我們了解黑洞之後,就感覺黑洞是神秘而又吸引人的。那麼黑洞到底是什麼?
  • 黑洞理論大逆轉:研究表明其僅僅是全息圖
    6月1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黑洞是宇宙裡最神秘的天體之一,因為它強大的引力作用導致哪怕是光也無法逃離。但最新研究表明黑洞可能僅僅是全息圖。這一暗示是基於理論物理學家提出的一種估計黑洞視界以外的混沌狀態的新方法。
  • 一個黑洞炸出三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研究黑洞到底有什麼意義?
    那麼很多人就不理解,為什麼都要去研究黑洞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有人說黑洞是當下物理學最尖端的研究之一,為什麼呢?當代自然科學的三大課題;基本粒子、天體演化以及生命起源,而研究黑洞與基本粒子、天體演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對我們人類探索宇宙發現,以及黑洞的存在對人類是否有危害,存在什麼影響都有著什麼重要的意義!在物理學界有一句話說的很明白;沸騰的黑洞,你將把物理學引向何方?透過奇異的黑暗,輻射出新世紀的曙光!
  • 愛因斯坦為何拒絕黑洞,而物理學家為什麼喜歡研究黑洞?
    認知:黑洞架起了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橋梁從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物理學家對「史瓦西奇點」的研究,實際上都只在針對一個問題:自然界允許存在這種物體嗎?60年代以前,人們主要都是利用廣義相對論研究黑洞的時空結構。這個時代黑洞物理學研究的主要成就,屬於黑洞的經典理論。
  • 研究稱一顆「流氓」恆星可能導致一個巨大的黑洞消失
    據外媒CNET報導,兩年前,天文學家發現位於一個名為1ES 1927+654的星系中的黑洞慢慢吞噬了一個超熱的氣體盤--也就是所謂的黑洞「日冕」--然後逐漸重建另一個黑洞。在幾個星期的時間裡,這促使黑洞的光度只有原來的萬分之一,隨後又變亮了20多倍。
  • 諾貝爾物理學獎 授予了黑洞研究
    諾貝爾物理學獎 授予了黑洞研究   10月6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證明銀河系中央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當天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會議廳舉行的發布會比預定時間晚10多分鐘。
  • 我們能給黑洞拍照,卻找不到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這是為什麼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們都能拍攝到黑洞的圖像了,卻找不到這樣一顆行星呢?對此,科學家表示,太陽系第九號行星可能根本不存在。自2014年以來,天文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可能的解釋,認為海王星之外的小天體的怪異行為可能受第九號行星的影響,它的質量是地球的5倍。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第九號行星只是一群較小的太空巖石。
  • 評「中國科幻研究中心成立」
    評「中國科幻研究中心成立」2020年11月1日 為什麼我們可以成立科幻研究中心,卻不成立科學假說科學假設研究中心呢?畢竟,科幻這東西與創有科學和創有高端技術還有好幾杆子,而科學假說科學假設則離創有科學和創有高端技術只有一步之遙,是更有利於人的創有思維直接向著科學和技術發揮的,是更有利於國家登上世界高端科學和高端技術的頂峰的。我們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 落入黑洞一定灰飛煙滅?衝入奇點或許能看看內部-黑洞,奇點 ——快...
    任何觀察者都不可能在黑洞內部存活,甚至來不及瞥一眼四周,就會徹底湮滅。然而,一群來自葡萄牙、加拿大、荷蘭和美國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則試圖在該假說中找到一個缺口。目前該研究規模還很小,但已經在學界激發了不少興趣和相關研究。
  • 黑洞白洞之間的蟲洞
    黑洞是宇宙中最為恐怖的黑暗力量,可以吞噬掉宇宙中的任何物質。大到星系天體,小到顆粒塵埃。黑洞就是一個中心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線無線高、體積無限小,熱量無限大跟周圍一部分什麼也沒有的區域,這個範圍之內什麼也看不見。也許有人會感到疑惑,被黑洞吞噬的物質去哪裡了呢?會不會有這種可能?生命並沒有死亡,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呢?
  • 霍金為什麼沒有得過諾貝爾獎?
    為什麼霍金沒有得到諾貝爾獎的青睞?不是他的研究不重要,而是因為他的研究確實不太好通過實驗驗證。首先,霍金和英國科學家彭羅斯共同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奇性定理」,也就是說宇宙起源於一個無限小的奇點之中。
  • 偽科學假說大賽: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順便搞個大新聞
    他引述了一些學術研究解釋,被寄生蟲改變行為模式,比如染上了弓形蟲的老鼠不再懼怕貓的氣味。「弓形蟲還會感染人類。你們和貓如此親近,絕不是偶然。」另一個演講者斯蒂夫·哈爾(Steve Hull)的假說,是人類的智慧生下來的時候最高,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失去。「我們生下來的時候就有全部的牙齒(註:小孩子所有的牙齒都在骨頭裡面待萌發),女人生下來就有全部的卵子。還有頭髮……」哈爾摸著英國人特有的禿頭說,「我們一邊變老,一邊遺憾地慢慢失去它們。智慧和知識也一樣。」「那為什麼人類的智慧成果,不是小孩子提出的?
  • 史蒂芬·霍金為什麼沒有得過諾貝爾獎?
    為什麼霍金沒有得到諾貝爾獎的青睞?不是他的研究不重要,而是因為他的研究確實不太好通過實驗驗證。 不過霍金和彭羅斯還是憑此研究獲得了另一項物理學界主流獎項——1988年的沃爾夫獎。 霍金還有一項重要研究是在1974年提出「黑洞輻射」假說,又稱「霍金輻射」。以前人們認為任何物質都不能從黑洞中逃逸,但霍金的計算結果是:黑洞表面會釋放輻射——黑洞其實並不那麼「黑」。而且這類釋放會導致黑洞最終收縮並消失,因此這項假說有時也被叫做「黑洞蒸發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