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理論研究簡史

2020-12-06 長尾科技

1915年,愛因斯坦給出了引力場方程的最終形式,這正式宣告了廣義相對論的誕生。

1916年,史瓦西給出了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嚴格解,這個解描述了一種最簡單的天體(靜止、不帶電、球對稱的天體)周圍的時空彎曲情況。然後,史瓦西發現所有的星體都存在一個史瓦西半徑,如果星體的實際半徑比它的史瓦西半徑要小,那麼它就會變成一個黑洞

比如太陽的史瓦西半徑為3千米,地球的為9毫米。如果我們把太陽的半徑壓縮到3千米以下,太陽就會變成一個黑洞;如果把地球的半徑壓縮到9毫以下,地球也會變成了一個黑洞。

作為一個天才天文學家,史瓦西非常清楚新生的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對天文學家來說意味著什麼,他懷著極大的熱情迅速完成了這些工作,並且得到了愛因斯坦的極大讚賞,他的這些工作也標誌著現代黑洞理論研究的開始。

但是,當我們都以為史瓦西會在這個領域繼續深入研究,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的時候,史瓦西卻突然在1916年5月去世了(這時他才43歲)。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閔可夫斯基,這個第一個深刻認識到狹義相對論意義的數學大師(同時也是愛因斯坦的大學數學老師),剛把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物理思想給幾何化,剛準備在狹義相對論這篇土地裡大幹一場時,就突然在1909年因急性闌尾炎去世了(45歲,想想在現在,切個闌尾跟切個西瓜一樣簡單)。

史瓦西去世之後,這一塊的研究就暫時被暫停了。一方面,當時量子力學的革命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許多物理學家的注意力都被量子力學吸引過去了;另一方面,在廣義相對論-黑洞這一領域,理論物理上的權威愛因斯坦和天文學界的權威愛丁頓都不相信會有黑洞這樣密度無限大的怪物。

奧本海默的工作

1939年,年輕的奧本海默根據廣義相對論證明了:一個無壓力的球體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坍縮到史瓦西半徑的時候,如果這時候球體的質量比臨界質量大,那麼引力坍縮之後就不可能達到任何穩定的狀態,只能形成黑洞

用更簡單的話說就是:如果球體坍縮到史瓦西半徑以下(視界以內),就不再有任何其它的力能夠跟引力相抗衡,球體除了繼續一直坍縮沒有任何其它的出路。

奧本海默和斯尼德還用廣義相對論精確的研究了一個理想球形、無自轉、無輻射的恆星的坍縮過程,他們通過精確的數學計算得到的公式給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幅圖景:在遠離恆星的地方觀看恆星的坍縮,我們會看到恆星坍縮到視界的時候就會完全凍結,如果站在恆星表面觀察,會看到坍縮迅速通過視界,然後迅速坍縮

這個結論是從廣義相對論推算出來的,但是當時絕大部分的物理學家都拒絕相信這種結果,大部分人覺得在如此強的引力面前廣義相對論未必有效,而且就算有效奧本海默的解釋也未必正確。本來,出現這種事都是非常正常的,物理學家們對於接受一個理論一個結論都是非常謹慎的,但是只要有出現了這種情況,大家坐下來好好分析討論一下,一般很快都會達成新的共識。

但關鍵是那會兒是193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夕了,而我們都知道奧本海默是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所以,這些物理學家們馬上就沒空研究黑洞,而必須去研究核武器去了。

黃金年代

二戰和冷戰耗費了太多物理學家的精力,直到六七十年代才迎來黑洞研究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代有我們熟悉的霍金和彭羅斯。

許多人對黑洞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黑洞是一個密度大到光也無法逃出去的物體,黑洞裡面有一個密度無窮大的奇點,這個奇點讓物理定律都失效了

上面兩篇文章我也說過要真的解開奇點之謎需要用來融合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量子引力,要直接面對這樣的奇點是在是太困難了。

但是,如果我們不是直面奇點,而是去研究一下黑洞其他方面的性質呢?比如視界,比如輻射。

黃金年代的物理學家們在這邊就探索出了一些很有意思東西。

首先,大家群策群力發現了黑洞是無毛的:不管坍縮前的黑洞有沒有磁場,有沒有不規則的凸起,最終都會形成一個理想球形無磁化的黑洞

然後,彭羅斯和霍金證明了一個奇點定理(凡是黑洞必定存在一個奇點),而且彭羅斯還根據自己的直覺認為不可能存在裸奇點,也就是說所有的奇點都一定被視界包圍著。但是他無法證明,所以他只能把這個稱之為宇宙監督猜想

接下來,霍金先是發現了面積定理(兩個黑洞融合成一個大黑洞的時候,新黑洞的視界面積一定大於原來兩個面積之和),然後證明了霍金輻射,指出黑洞不是不是只會吃東西,它也會蒸發輻射,會變小,這個發現大大改變了人們對黑洞的認知。

最後,上面這些定理裡經常出現霍金和彭羅斯這兩個英國人的名字,大家不要覺得好像黑洞的重要工作都是英國人完成的。比如著名的霍金輻射,以霍金的名字命名是因為這個定理是霍金證明的,但是這個思想確實蘇聯的物理學家澤爾多維奇提出來的,霍金只是用數學的手段證明了他的想法,當然,這個證明過程當然也十分重要。

英國的大學在本科的時候主要學習數學,到了博士研究的時候才再數學和物理裡面選,而美國的大學在本科的時候就可以選擇物理。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英國的物理學家的數學水平比美國蘇聯的要好(所以能完成那麼多證明),但是在物理的直覺,對物理實質的把握上就要差一些。

結語

黃金年代之後,黑洞這邊的場子就慢慢的散了,物理學家們又去倒騰其他的事情去了,比如去扎堆超弦理論。

為什麼大家都撤了呢?是因為黑洞的問題都已經研究透了麼?

當然不是,即便有了黃金年代那些新的成果,對黑洞的研究依然還只是皮毛,更不要說奇點那個終極大BOSS了。但是大家發現,以現在的這種理論水平,似乎對黑洞能研究的已經研究了,沒研究的也研究不了,工具不行,乾瞪眼也沒用。

或許廣義相對論只能幫我們到這了。我們對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認識還不夠,還無法將它們深度融合起來,要想更深層次的認識黑洞就必須要對重新打磨新的工具,而超弦理論就號稱是能夠融合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能夠統一所有基本力的屠龍刀。但是現在看起來,這把超弦這把刀還只是半成品,甚至連半成品都算不上,最終是屠龍刀還是殺豬刀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物理學家們有選擇麼?是騾子是馬還得拉出來溜溜才知道,超弦是屠龍刀還是殺豬刀也得自己去試試才知道,而且超弦這樣的熱門理論起碼全世界都還有人交流,不是誰都有愛因斯坦那樣的能力,一個人從一片叢林殺出一片天地的。

原本不是打算寫這樣一篇簡史的,手一滑就這樣了~

相關焦點

  • 時間簡史作者霍金重病住院 成名始於對黑洞研究
    史蒂芬·霍金是國際著名數學家、理論物理學家,,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成名始於對黑洞的研究成果,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論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著有不朽名著《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霍金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 從《時間簡史》到《黑洞不是黑的》霍金的「科學洞見」在這些巨著
    原標題:從《時間簡史》到《黑洞不是黑的》,霍金一生的「科學洞見」都在這些巨著裡 《黑洞不是黑的》是霍金2016年在英國BBC廣播公司裡斯講演中向大眾傳遞的對黑洞的洞見,其中談及的「黑洞無毛定理」使得黑洞研究變得極度純粹,並直擊自然的核心奧妙。他以遊刃有餘的通俗講解,將我們帶向宇宙最奇異的角落。這位傳奇物理學家斷言,只要能理解黑洞以及它們如何挑戰時空的本性,我們就會更接近揭開宇宙的奧秘。
  • 霍金提出黑洞新理論
    早報訊7月21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舉行的「第17屆國際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大會」上,向學術界宣布了他對黑洞研究的最新成果。他認為,黑洞不會將進入其邊界的物體的信息淹沒,反而會將這些信息「撕碎」後釋放出去。該理論的提出,說明霍金推翻了30年前他自己提出的「黑洞悖論」。
  • 霍金修正黑洞理論:黑洞或許並不存在
    但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大師」、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學系終身教授史蒂芬·霍金日前卻修正了自己的黑洞理論。   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觀測到在銀河系的中心有一個巨大的黑洞,取名人馬座A。在過去的幾年裡,通過間歇性觀測,錢德拉曾經發現來自人馬座A的X射線光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錢德拉X射線捕獲到的光斑可能是掉入銀河系巨大黑洞的小行星。
  • 霍金「時間簡史」拉上帷幕 留下哪些理論遺產?
    中新網3月14日電 2018年3月14日,物理學界一顆「巨星」隕落——被譽為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以76歲之齡與世長辭。  霍金的主要工作都集中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黑洞研究大發展時期,他的早期工作對引力與黑洞領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 聽霍金講述黑洞: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視頻)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視頻>新聞視頻>正文聽霍金講述黑洞: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視頻) 2019-04-11 09:11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霍金與時間簡史不會成為歷史 但他卻無法逃脫生老病死的黑洞
    想到霍金,估計很多人都是想起的他在輪椅上的樣子,這位在因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而被輪椅囚禁了55年的物理學家,通過自己的勤奮與不懈努力,為我們的世界開拓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作為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也是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的去世是我們全人類的損失!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黑洞研究簡史
    實際上,彭羅斯和霍金,已經於1988年共獲沃爾夫獎,表彰他們「對於廣義相對論的重要研究,這些研究顯示了宇宙奇點的必要性和與黑洞相關物理」。本文回顧了黑洞理論的研究歷史,解釋黑洞概念如何從早期的猜想,一直走向嚴格的研究。本文最早寫於2010年前後,2019年做過改寫,此次因為諾貝爾獎,再次更新重發。
  • 史蒂芬·霍金去世 曾提出黑洞蒸發理論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著有《時間簡史》等書。
  • 中國新聞周刊:磁場挑戰黑洞理論,霍金又對了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天文愛好者和物理愛好者大約都不會忘記兩年前發生的那個著名故事——2004年7月21日,《時間簡史》的作者、英國劍橋大學富有傳奇色彩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向全世界宣布,他推翻了自己原先的黑洞理論,新的理論認為因果律在黑洞中依然有效,並非如自己30年來所堅持的那樣,所有物質在進入黑洞之後就把自己所攜帶的信息全部丟失了
  • 《時間簡史》解讀
    有機構做過調查,很多讀過《時間簡史》的人,除了開頭第一章講的那些段子和歷史以外,其它的內容全都忘了,看了等於沒看,而在Kindle上,《時間簡史》的平均閱讀進度只有6%,意味著很多人買來了《時間簡史》,但是看了第一章就放棄了。所以我振奮起精神,抖擻起餘勇,試試給大家,把《時間簡史》的精華,和霍金教授對於宇宙研究做出的貢獻解讀一下。
  • 從「時間簡史」到「我的簡史」 讀懂4本書感受霍金的偉大
    霍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這裡介紹關於霍金關於宇宙以及時間論述的書籍。我們不能完全看懂他的思想,但至少我們可以由此感受他工作的偉大。
  • 霍金在《時間簡史》中提出新理論,引轟動
    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後,霍金在時間簡史中提出了奇點理論。愛因斯坦在沒有提出宇宙常數之前認為宇宙是靜態的,不過,這個理論是講不通的,因為之後研究的數據顯示宇宙並不是靜態的理論,之後,愛因斯坦提出宇宙常數的概念,並且寫進廣義相對論。另外,宇宙不是靜止的情況下,宇宙應該會是一個什麼狀態?
  • 霍金的《時間簡史》,創作的背景,對以後研究宇宙產生的影響
    史蒂芬·威廉·霍金的《時間簡史》,全書一共十二篇,在1998年進行出版,它講述的都是有關於宇宙世界的形成和發展,他描述了時間、空間的不同,還對黑洞、粒子、反物質以及對宇宙的起源進行了闡述。》,但是他在進行量子物理研究實驗的時候,不小心感染上了肺炎,由於霍金先生病的很嚴重,所以不得不推遲了書寫《時間簡史》這本書。
  • 黑洞是如何蒸發的?霍金在《時間簡史》中向我們撒了一個謊
    1988年,在他那本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普巨著《時間簡史》中,霍金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正反虛粒子對的概念,描述了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黑洞蒸發圖景:一對在黑洞事件視界附近產生的正反虛粒子,一個不小心掉進了黑洞,而另一個卻成功逃逸,變成了一個實粒子,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霍金輻射」的基本概念。
  • 黑洞理論及幹涉儀理論研究獲進展
    量子引力理論是目前理論物理中的前沿熱點問題,而黑洞熱力學和原子幹涉儀探測引力效應被認為是正在形成的量子引力理論的兩個重要的「實驗區」。
  • 秒懂霍金理論(2)《時間簡史》與光錐
    《時間簡史》中描述了一種叫做「光錐」的事物很多人並沒有搞清楚是什麼秒總將用推理的方式 我們再來看看霍金最為人稱道的研究領域:黑洞黑洞模型其實也是一個錐體>黑洞也是無法逃脫的命運的牢籠  霍金研究的黑洞和宇宙都具有相似的模型 是的依然是「錐體」
  • 集電子書資源丨《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我的簡史》《黑洞不是黑的》五部合集(pdf、epub、mobi、azw3
    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在1998年首版以來的歲月裡,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裡程碑。它被翻譯840種文字,銷售了1000萬冊,成為國際出版史上的奇觀。《時間簡史(插圖版)》內容是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但是從那以後無論在微觀還是宏觀宇宙世界的觀測技術方面都有了非凡的進展。
  • 看不懂的《時間簡史》,愛你不是兩三天的《萬物理論》
    第一次了解霍金,源於霍金所著的一本物理學科普書籍——《時間簡史》,據說這是世界上最多人看不懂的暢銷書。我單純地想通過這本科普書籍去了解了霍金的兩大貢獻:奇點理論和霍金輻射,以此來明白理解霍金在物理學上的地位:在統一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然後,我悲劇了,作為典型的文科生,我看不懂!
  • 你有《時間簡史》嗎?
    看到標題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那個笑話:「同學,你有《時間簡史》嗎?」「沒時間,有時間也不去撿屎。」但是在今天,《時間簡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他是天文學和理論物理學家,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也正是因為黑洞蒸發理論和宇宙模型的提出,使得物理界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