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時間簡史》到《黑洞不是黑的》,霍金一生的「科學洞見」都在這些巨著裡
紅網3月14日訊 據外媒14日報導,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從《時間簡史》到《黑洞不是黑的》,霍金一生出版了無數科學巨著,將自己關於科學的見解在這些書中進行了詮釋。這些書都是由中南傳媒獨家引進,由湖南科技出版社、湖南少兒出版社出版,下面,小編就帶你一起盤點霍金出版過的那些巨著,來紀念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
2006年6月21日下午3時,霍金在北京友誼賓館會見時任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副董事長、常務副總經理、瀟湘晨報社社長、紅網董事長龔曙光。特派記者劉剛攝
《時間簡史》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
該書內容是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但是從那以後無論在微觀還是宏觀宇宙世界的觀測技術方面都有了非凡的進展。這些觀測證實了霍金教授在該書新版中的許多理論預言,其中包括宇宙背景探險者衛星(COBE)的最近發現,它在時間上回溯探測到離宇宙創生的30萬年之內,並顯露了他所計算的在時空結構中的漣漪。
《果殼中的宇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
本書作者霍金把我們帶到理論物理的最前沿,他利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制約我們宇宙的原理。
《大設計》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
宇宙何時並如何起始?我們為何在此?為何是有非無?何為實在本性?為何自然定律被這麼精細地調諧至讓我們這樣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後,我們宇宙的表觀「大設計」能否證實使事物運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學能否提供另一種解釋?
有關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問題,曾經為哲學的範圍,現在佔據著科學家、哲學家和神學家相遇但卻自說自話的領地。在霍金和蒙洛迪諾的書中,他們以精彩簡樸的非專業語言表述有關宇宙奧秘的科學思考。
《我的簡史》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
史蒂芬·霍金的一系列探討宇宙神秘的暢銷書使全球讀者眼花繚亂。現在,這位也許是我們時代最傑出的宇宙學家向自己的內心凝視生命和智慧的演化。
史蒂芬·霍金浮光掠影般講述了自己從戰後的倫敦的男孩成長為國際學術巨星的歲月。這部附有大量罕見照片的,簡明的、風趣的、坦誠的自傳讓讀者了解在過去著作中難得一見的霍金:被同學起綽號為愛因斯坦的好追根究底的小學生;曾經和同事為特別黑洞存在打賭的開玩笑者;在物理學和宇宙學世界搏取立足之地的年輕的丈夫和父親。以特有的謙遜和幽默的文筆,霍金傾談他21歲時被診斷出ALS病後面臨的挑戰。追蹤他的思想家的生涯,他解釋早夭的前景如何迫使他取得一個又一個智慧的突破,還論及他的傑作——20世紀標誌性著作之一的《時間簡史》的本源。
這部清晰的、親切的、明智的《我的簡史》為我們打開通往霍金個人宇宙的一扇窗戶。
《黑洞不是黑的》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
只能用機器人與我們交流的霍金現在仍保持著異常的活力,他懂得宇宙學中很罕見的數學語言,而且他力求贏得更多大眾的理解。《黑洞不是黑的》是霍金2016年在英國BBC廣播公司裡斯講演中向大眾傳遞的對黑洞的洞見,其中談及的「黑洞無毛定理」使得黑洞研究變得極度純粹,並直擊自然的核心奧妙。他以遊刃有餘的通俗講解,將我們帶向宇宙最奇異的角落。這位傳奇物理學家斷言,只要能理解黑洞以及它們如何挑戰時空的本性,我們就會更接近揭開宇宙的奧秘。黑洞裡真的什麼都沒有嗎,這個問題也許不是作為大眾的我們所要關心的問題,卻是我們偶爾想起會好奇的一個話題,這本書則以極簡的講述,告訴我們一個不同以往的黑洞。在經典引力物理中,霍金除了貢獻了奇性定理,還發現了黑洞視界面積不減定理。霍金這次要告訴我們,黑洞並不像想像的那麼黑,事物可以從黑洞逃逸,信息可以某種方式保存。本書由大衛·舒可曼撰寫導言,並特別收錄吳忠超《黑洞極簡史》。
《宇宙簡史》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
霍金思想在物理界有獨特的貢獻和價值,他推動了理論物理學的進步,並為我們展示了迷人的宇宙,拉近了我們與星空的距離。「我即使被關在果殼之中,仍自以為無限空間之王。」霍金詩意地濃縮了他的學說和思想,隨同他的《宇宙簡史》,帶給青少年朋友對空間的無限遐想和對科學的無限追求。霍金從人類關於宇宙的構想的歷史談起,到2000多年後哈勃之發現宇宙在膨脹,包括宇宙起源的理論(如大爆炸)以及黑洞和時空的本質。末尾,他擺出了現代物理學沒有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如何將所有的局部理論整合成一個「統一的萬有理論」的問題。霍金說:「現在我很高興,我們尋求知識的努力永遠都不會到達終點,我們始終都有獲得新發現的挑戰。沒有這種挑戰,我們就會停滯。」本書濃縮了霍金的諸多學術思想,是霍金科學觀點的精華。
(紅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