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進彪(CCTV《談事說理》欄目評論員)
3月14日中午消息,據多家英國媒體報導,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今日去世,享年76歲。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著有《時間簡史》等書。1979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新浪新聞3月14日)
史蒂芬·霍金一生做出的科學推論很多,其中有些已經處於世界科學家的深入探討之中,而更多的推論恐怕還是沒有找到探討的突破口,因為史蒂芬·霍金的思維模式至今也沒有人能夠完全理解,因此解讀他的思維模式或是他的思維腦圖,就成了理解他諸多推論的重要前提,而這似乎更是短期內難以完成的事。
但這並不能減弱霍金的影響力,因為他的《時間簡史》是一本普通人也可以大概看懂的書,雖然比較深奧,可是從深入淺出的程度說,完可以讓讀者領會出其中的核心,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應當將功勞歸於不同版本的譯者。《時間簡史》是一部講述宇宙奧秘的科普讀物。霍金對「時間簡史」的解釋是「從大爆炸到黑洞」,意思是假定時間(和空間)是由宇宙大爆炸開始,演化到黑洞結束。
霍金在該書中用自己全新的物理理論回答了有關宇宙的基本問題。在具體寫作時,他放棄了所有數學的理論公式,將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首次用簡明、易懂的語言介紹給一般讀者,致力於讓更多的人去了解自己生存的宇宙,該書因此成為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
霍金的這部《時間簡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他個人無限思考過程的時間簡史,其中的每一個章節,都是他多維度思考的結果,一個接著一個,前一個總是後一個的前提與臺階,而後一個總會是前一個問題的深入轉換與生發,可以說,這本書就是一種人類高級思維形成的過程圖譜,一切都在思維的世界裡完成,讓人在現實中找不到所謂的實體過程,因而,這部書也是一部關於思維形式的精神世界的書。
今日,霍金走了,昔日他注目過的日月星辰,依然還掛在宇宙深處,而霍金本人也成了全人類心中的日月星辰,在人類物理科學深處,總會有他這樣的日月星辰,他本身就值得人們去研究,去發現,正像愛因斯坦的大腦一樣。對於這樣偉大的人類巨人,人們總希望他留下更多的科學結果,想必,這也是霍金在最後時刻想要做到的事,但是,他走了,還是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端,所有的未盡事宜,應當是他成為人類心中日月星辰的重要支點。
然而,最偉大的思想者,並不是給人類留下多少具體的科學結果,而是在多大程度上給人類召示了探索的方向,和人類應有的最高級思維方式。從這個角度講,也猶如馬克思一樣,他的馬克思主義學說,並不致力於解決某個現實問題,也不會給出具體的結果,但也正是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才成為了全人類最鮮活的思想體系,它可以容納全人類的思想結晶,並致力於用這些思想結晶去無窮地開發人類的思考智慧,並將之推向更高的境界。
今天,霍金雖然走了,但他《時間簡史》留下的思維軌跡,依然可以引導所有科學家邁宇宙深處,偉大的思想者,總會留下偉大的思考命題,從這個角度來說,霍金依然活在時間中。(作者:CCTV《談事說理》欄目評論員,CCTV發現之旅頻道《文化大視野》欄目原執行製片人,CCTV《藝海》欄目原執行製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