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不黑?一起去看看霍金眼中的宇宙

2021-01-21 騰訊網

300年前,世界偉人伽利略逝世;300年後的同一天,霍金降生。1940年1月8日,霍金出生在英國牛津。霍金被認為是自愛因斯坦之後最具天才,也是最傑出的物理學家。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霍金從小就對一切懷有好奇心。他常把鐘錶或電器拆開,彈簧、螺絲、電線散落一地,卻不知如何把它們復原。

17歲時,霍金進入牛津大學。但他並不喜歡校內的正規教育,他和三個同伴一起請高登·伯瑞(Gordon Berry)來當他們的私人教師。這位年輕人是牛津大學高年級學生。伯瑞精通數理知識,授課靈活多變,注重啟發思考,伯瑞使這四位小夥子對數理興趣盎然。霍金曾親口承認,他的重要基礎數理知識來源於這位私人教師,其餘則依靠自學。

1962年,他轉入劍橋攻讀研究生,霍金選擇了研究「宇宙學」。21歲那年,霍金被確診患上了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這一時期,霍金的情緒低落到了極點。但是,據霍金回憶說,「在被診斷以前,我常覺得生活很乏味,甚至有時不覺得有什麼值得自己樂意去幹的。但當我知道了,自己是一個就要被執行判決的人時,突然意識到,這一生裡還有那麼多有意義的事情需要去做。」他的研究生導師丹尼斯·薩伊艾馬(Dennis Sciama)鼓勵他完成論文,儘管霍金情緒和病情還不很穩定,但他漸漸地找回了自己。丹尼斯·薩伊艾馬(Dennis Sciama)1963年1月,在霍金住院檢查前,隨妹妹去參加新年晚會。在晚會上他遇到一位姑娘簡·瓦爾德。事後,簡告訴霍金,他溫文爾雅的舉止,聰明詼諧的談吐,加上特別笨拙的動作都引起了她的注意。

令霍金感到十分意外的是,簡在得知他的檢查結果以後,仍然接受了他。漸漸地,他們越走越近,最後,簡接受了霍金的求婚。

霍金和妻子為了家庭,霍金燃起了從來沒有的工作熱情。婚後,霍金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他的論文「時空幾何與奇點」獲得了劍橋大學頒發的具有特殊聲望的亞當斯學術獎。以博士論文為起點,霍金開始了宇宙學和黑洞的研究工作,他的目光直指宇宙創始的奇點。

1965年,他與羅傑·彭羅斯一起研究恆星的終結問題,與彭羅斯聯合發表的一篇著名論文,提出了用來解釋黑洞的數學方程式,並指出利用這個方程式可以解釋從一個奇點中暴漲的宇宙。正是惠勒、霍金、彭羅斯等人的工作掀起了從1965開始,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黑洞研究上的「黃金時代」。在這一時期取得巨大成就的先鋒當屬霍金。

到了1970年,霍金聲譽與日俱增,身體卻越來越差。進入輪椅生活以後的霍金,卻發現自己的思想異常的活躍。偉大的發現「黑洞不黑」,就來自這一時期的直覺,霍金從量子力學找到了「黑洞不黑」的答案。這一理論把兩個尺度截然不同的領域結合起來。黑洞為量子力學與粒子物理這兩大領域的相遇提供了契機。1974年,霍金對黑洞的研究有了明顯的躍變。在這以前,他很少考慮到微觀領域。現在,他想到了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這一原理表明,由于波動性的存在,不可能同時精確地確定粒子的位置與動量,稱這兩個量呈現「共軛關係」。

按照這一思路,霍金的腦海裡突然閃出現一個靈感,這意味著,引力場和它的變化量絕不可能同時為「零」,因為「零」是一個精確值,這直接違反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因此,不可能存在絕對「空無所有」的真空。真空中充滿各式的正負粒子對,如光子對或「引力子」對,它們成對出現,又成對地消失,這種現象時時刻刻地發生,也無處不在地出現。在上述思考的基礎上,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了一個令人驚異的預言,黑洞並不是「只吞噬一切」的天體,而是不斷有X光、伽馬(γ)射線掙脫出黑洞的「視界」並被輻射出來,這就是後來所稱的「霍金輻射」。

隨著「霍金輻射」被發現,另一個問題隨之出現,它涉及黑洞的結局。一方面,帶有負能量粒子的吞入,使黑洞的能量減少;另一方面在「正虛粒子」變為實粒子過程中,黑洞再次損耗了能量。隨著黑洞的輻射,黑洞的能量減少,黑洞的面積也相應地減小,甚至減小到最後完全被「蒸發掉」。黑洞輻射,以及黑洞可能變小以致「蒸發」的說法,與一般的「黑洞」概念大相逕庭。

為了確認這一想法是否正確,霍金做了大量的計算。在導師薩伊艾馬的幫助下,1974年,在牛津南區的盧瑟福-阿普爾頓圖書館召開第二屆量子力學引力專題討論會。霍金以「黑洞能爆發嗎?」為題做了報告。報告之後,會場陷入了沉默。在聽眾裡,有來自宇宙學、天體物理學的專家,也有來自其他領域的學者。報告使他們受到了強烈的震動,他們不知該如何回應。此時,觀眾席中站起來一個人,他是倫敦大學極具聲望的物理學教授約翰·泰勒(John Talor)。他說:「對不起,霍金,無論如何(你說的)這些都是毫無價值的垃圾!」一個月以後,霍金把這些「垃圾」發表到《科學》雜誌上,雜誌也同時刊登泰勒和保爾·戴維斯(C.W.Davies)的反對意見。霍金的黑洞成為學術界會上會下的熱門話題,除了反對的聲音,也有人稱這是近50年以來理論物理界中最具價值,最具創新性的思想。在眾人的鼓勵之下,霍金又仔細地審視了原來的推導過程。與此同時,霍金和他的同事再次從不同的視角研究「霍金輻射」。

1976年,霍金與吉姆·哈特爾(Jim Hartle)再次在《物理評論》雜誌上發表一篇題為「黑洞輻射路徑積分引論」的論文。霍金的「黑洞輻射」思想漸漸地被理論物理學界所接受。這一思想已成為連接宇宙學與量子力學兩大領域的重要環節。1985年,霍金徹底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在演講和回答問題時,只能依靠語音合成器來完成。就在此時,霍金的黑洞思想也碰到麻煩。霍金的黑洞研究已經進入第15年,黑洞方程和理論已經被學術界廣為接受。幾乎沒有人再認為「霍金輻射」是一個值得懷疑的懸念。但霍金卻發現了其中令人疑惑的東西。

早在1974—1975年,這一直覺就顯出了苗頭。漸漸地,他覺察到公式的核心處隱藏著自相矛盾之處,這種潛在的危險將破壞物理的根基。所謂潛在的危險,就是黑洞「信息丟失」。按照霍金的理論,當黑洞吞噬周圍的物質時,它在獲得了質量、能量的同時也獲得了信息。黑洞不可能透露任何東西,它所吞噬的都將置身於黑洞之內,在它輻射時,也不包括黑洞內部物質的信息,一旦這個黑洞縮小,視界捲曲於一點之後,隨著它的全部質量消失殆盡,內部的信息也就不知去向,這個結論直接導致物理學的信息守恆。

1981年,在舊金山召開了一次關於黑洞問題的專題研討會。霍金在會上宣布,他從理論上得出結果,由星體殘骸演化成的旋轉黑洞最終將少量被撕碎的物質再度釋放出來,最後將「蒸發消失」。而當黑洞完全蒸發,又不可被重新複製之後,將造成宇宙信息的不守恆,而這個「不守恆」正是由於黑洞輻射造成的。

2004年7月21日,霍金在第17屆國際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大會上對所研究的黑洞輻射性質做出大會發言。他的這次發言直接引發了宇宙學和粒子物理學兩大領域的世界級辯論,兩大領域在黑洞課題上發生的碰撞,完全由霍金所挑起,這場爭論涉及範圍之廣、討論問題之深、跨越領域之寬是物理學史上極為罕見的。人們突然發現,在本來由人為所劃定的領域中各自都取得了不少成功,但當人為領域的界線被消除之後,在兩大領域的交匯中,原來所得到的似乎突然失靈了。這一發現非同小可,它成為物理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時刻,無論是對物質和物質世界結構的認識,還是對科學及科學發展的認識,都將引起巨大的衝撞與變革。在學術著作方面,霍金靠著一根能動的手指按動滑鼠,陸續完成了《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時間簡史續篇》《霍金演講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時空本性》和《果殼中的宇宙》等著作。

他的《時間簡史》發行量已經超過1千萬冊,被譯成40多種語言,從1988年出版以來,一直雄踞世界暢銷書的榜首,創下了一個難以打破的科普暢銷書世界紀錄。《時間簡史》是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它也成為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激勵人們對知識的無限追求,也成為大眾勵志的鴻篇巨製。

霍金和家人2015年6月3日,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現年73歲的霍金患病已經40多年」。他創造了醫學奇蹟,仍然斷續地工作著(註:2018年3月14日霍金病世,享年76歲)。他自認為並不是非常堅強的人,他發現自己不能再說話後,也「曾試圖閉氣自殺」,但沒有成功。自那以後,對物理世界的熱愛與研究激情再度使他恢復正常生活。來源:《科學史上的365天》有刪改

作者:魏鳳文 武軼

圖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黑洞不黑:霍金最新論文稱信息可從黑洞內部逃出
    在去年8月份在斯德哥爾摩面向科學界的一次報告中,霍金教授曾經開玩笑的表示,這個理論似乎意味著黑洞其實並不那麼「黑」。對於傳統觀點所認為的黑洞會吞噬任何落入其中的物質的觀點,霍金也表達了不同觀點,並在當時表示他自己可能已經找到了一種機制,基於這一機制,信息將有機會從黑洞中逃離出來。
  • 哀悼過後,你了解過霍金眼中的宇宙嗎?
    霍金的去世,也給了我們一次真正去理解這位理論物理學家的機會。他的病情怎樣塑造了他獨特的形象和人生?他的研究領域究竟是什麼?他眼中的黑洞是什麼樣子?同事眼中的霍金又是什麼形象?他為什麼會寫出那本《時間簡史》,又是怎樣成了一位世界名人?近年來他面對媒體的那些關於人類文明的種種預言和告誡又是從何而來?
  • 從《時間簡史》到《黑洞不是黑的》霍金的「科學洞見」在這些巨著
    原標題:從《時間簡史》到《黑洞不是黑的》,霍金一生的「科學洞見」都在這些巨著裡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從《時間簡史》到《黑洞不是黑的》,霍金一生出版了無數科學巨著,將自己關於科學的見解在這些書中進行了詮釋。
  • 紀錄片推薦《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
    分享2010年霍金親自為探索頻道撰寫的紀錄片《和霍金一起了解宇宙》。
  • 【新概念法則】「黑洞不黑」實為「灰洞」
    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而形成。黑洞的質量如此之大,它產生的引力場如此之強,以至於任何物質和輻射都無法逃逸。說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無底洞,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就連光也逃逸不出來。由於類似熱力學上完全不反射光線的黑體,故名為「黑洞」。
  • 黑洞照片不黑,證明霍金說對了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與科幻電影中導演們各種各樣「自以為是」的演繹不同,這張由「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發布的黑洞照片充分證明了霍金曾經的猜測:黑洞不是黑的。 四十年前,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將量子論引入黑洞的經典理論,提出霍金輻射(hawkingradiation)的觀點,而這也第一次將霍金的名字和黑洞聯繫在一起。
  • 霍金:宇宙那麼大,我要去看看
    小零知道或許大家已經看膩了但請點進來的同學和小零一起送送這位偉人我們知道的是,霍金是天文學、理論物理學家,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 霍金:直刺宇宙深處,勵志改變人生
    「宇宙遼闊無際,對於人們來說,宇宙是一片未知的世界,宇宙裡,還有很多古老,甚至連誰也解答不出來的問題了解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後,霍金並沒有放棄對生命價值的追尋,他盡力用自己所剩的時間去創造更多的價值。「黑洞不黑」這一偉大成就來源於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時開始思考黑洞的問題。他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並沒有那麼黑。
  • 進展 | 黑磷中的黑洞:費米子的高溫霍金輻射
    霍金輻射是黑洞因量子漲落向外輻射粒子的現象。它是理解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聯繫的關鍵。然而,在宇宙中,黑洞的霍金輻射因其極低的霍金溫度(納開爾文量級,遠低於微波背景輻射溫度)尚未被實驗證實。為了提高霍金溫度便於實驗觀測,人們提出了利用經典流體、量子流體、光纖等各種人工系統模擬黑洞及其輻射的方案。然而,到目前為止,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中的聲學黑洞的納開爾文量級的霍金溫度依然很難被實驗觀測。光纖中的光學模擬黑洞也備受爭議。以上這些體系均是基於聲子、光子等玻色子體系。
  • 進展|黑磷中的黑洞:費米子的高溫霍金輻射
    霍金輻射是黑洞因量子漲落向外輻射粒子的現象。它是理解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聯繫的關鍵。然而,在宇宙中,黑洞的霍金輻射因其極低的霍金溫度(納開爾文量級,遠低於微波背景輻射溫度)尚未被實驗證實。為了提高霍金溫度便於實驗觀測,人們提出了利用經典流體、量子流體、光纖等各種人工系統模擬黑洞及其輻射的方案。然而,到目前為止,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中的聲學黑洞的納開爾文量級的霍金溫度依然很難被實驗觀測。光纖中的光學模擬黑洞也備受爭議。以上這些體系均是基於聲子、光子等玻色子體系。
  • 宇宙中最讓科學家不解的天體,看看霍金怎麼說,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文/瑤堇雲詩宇宙中最讓科學家不解的天體,看看霍金怎麼說,顛覆了人們的認知宇宙對於人類的吸引力,光是看著拍攝回來的照片都會有想要了解了衝動,這還只是對天文幾乎一無所知的人,就像小編一樣,也只是因為有了對此很感興趣了,才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更不用說那些每天都在研究的天文學家了
  • 霍金:黑洞不是這麼黑的
    此次發布的黑洞圖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團中超大質量星系 M87中心的黑洞,其距離地球 5500萬光年,質量為太陽的 65 億倍。該圖像的許多特徵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完全相一致,在強引力極端環境下進一步驗證了廣義相對論。在《時間簡史》中,霍金曾經專門探討過黑洞的問題,今天我們來閱讀霍金的文章。
  • 物理學家李淼眼中的霍金:愛因斯坦後影響最大的科學家 一生三大...
    「對人類的貢獻更多在於社會意義」李淼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曾多次在學術場合見到霍金,「第一次是在霍金1985年首次訪問中國的時候。1986年,我去劍橋大學,又見到了霍金。後來兩次,都是在美國。」得知霍金去世的消息,李淼並不意外,「他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太好,都是在硬撐。」
  • 黑洞究竟有多黑?——黑到能從宇宙背景輻射中吸收能量!
    黑洞是非常理想的黑體,「黑」體現在黑洞的溫度上,一個太陽質量大小的黑洞,霍金輻射溫度約為10^-8K,就算放到星際空間中,黑洞都能從宇宙背景輻射(溫度2.7K)中吸收能量。黑洞也是具有溫度的,對史瓦西黑洞來說,黑洞的溫度將和質量成反比,黑洞的質量越大,輻射溫度反而越低;黑洞對普通物質是只進不出,唯有通過霍金輻射,黑洞才會損失質量。
  • 《星際穿越》和《三體》涉及黑洞,黑洞奇點問題,看霍金怎麼說?
    《星際穿越》中男主進入黑洞,並活著或者把黑洞數據給人類,得到準確引力。看看霍金先生對此類問題怎麼說吧!在《時間簡史》中是這樣說的:1960年代,霍金開始研究黑洞奇點問題。所謂奇點,就是我們在數學上把0放在分母上出現的無限大情況。
  • 老子,釋迦牟尼,愛因斯坦,霍金眼中的宇宙
    宇宙是什麼?一起來看,偉大的思想家是如何解釋宇宙的。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眼睛是一個小宇宙嗎?中子星合併愛因斯坦說:「宇宙最不可理解之處就是它可理解之處.」愛因斯坦還說:上帝不會擲骰子。解釋:愛因斯坦認為宇宙是有規律的,可以理解的。
  • 霍金與黑洞|悼念霍金
    並不是因為他家在牛津,而是因為當時二戰正在進行,英國和德國達成一個默契,就是英國的飛機不炸德國的哥丁根和海德堡,德國的飛機不炸牛津和劍橋,雙方都不去炸對方的文化中心,所以他母親就到牛津住醫院生孩子,那個地方比較安全一點,還可以住幾天。 他出生這一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的那一天,他經常跟人談到這一點,意思就是你們看看,我像不像個再生的伽利略?
  • 聽霍金講述黑洞: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瀏覽器不支持本視頻的播放 1988年,霍金出版
  • Physicist Stephen Hawking dies aged 76|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
    2018年3月14日據英國媒體報導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時間旅行)史蒂芬·威廉·霍金1979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獲得CH(英國榮譽勳爵)、CBE(大英帝國司令勳章)、FRS(英國皇家學會會員)、FRSA(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等榮譽。
  • 霍金:宇宙中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太陽和地球如何形成的?
    讀完這篇文章的收益:我們了解霍金對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地球是如何誕生的,跟著霍金了解宇宙。大家好 我是史提芬·霍金,物理學家 宇宙學家 有時是個夢想家,雖然我行動不便 說話需要電腦的幫助,但我的思想是自由的,自由地探索宇宙及探究宇宙問題。